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26350
停歇是为了寻找到自己的精神自留地,是关怀灵魂,是慎独。作者书写了生命中几次独特的闲走经历,如骑着山地车跨越浙皖两省亲近自然,坐着火车在西部大地放逐身心,踏进西湖群山里的荒野地带哼唱田园赞歌等。这些闲走经历让作者一次次回忆起青春时光的肆意,一次次贴近自己的心灵,也一次次实现作者“将现实生活这趟人生苦旅,变成一张自我满足的精神地图”的境界升华。这不是“在路上”的手记,而是耕种精神园地的哲思。
1. 作者在写作中融入了很多音乐、自然、哲学等元素,叙述和思考相结合,丰富了本书的内容和层次。
2. 作者曾是有着十年漂泊经历的自由青年,是80后代表性作家之一,被戏称为“文学界的许巍”。
3. 作者以流畅的文笔、自由的心性绘成这本关于精神潜隐的自由随笔。书稿不仅仅是一部大地散记,也是向内而生的思考记录。
本书收录的是作家田禾在四个秋天里,以自己闲散的方式躲开城市,听着音乐融入自然,阅读、倾听、哲思并点亮生活的切身笔记。每个篇章中,他以独属于自己的“随性记录”式书写,将大地上人们所熟知的旧路,踏出了新的意义。由此汇集成这本关于精神潜隐的人文随笔,更是一本属于无数忙碌者的停歇之书。
此书中,他有时恍若一个理性的哲学家,有时又似一个感性的独立歌手,更有时如同一个选择旁观生活的淡泊主义者,用坦诚、敏感、诗意的文字,击醒着人们内心深处的另一面,从而营造了一处精神归隐地。他让身处都市忙碌着的人们,也能闻到自然的气息。
从未厌倦追逐本心
003 哪个才是本来的自己
014 永远追随内心的热爱
026 大地之门一直敞开着
037 离开群体,独自流浪
045 让我们在音乐中定居
055 聆听的尽头,是回忆
065 一切都在隐忍中放下
073 做孤独而自由的行者
与静默的灵魂相遇
081 漂泊者的归心之岸
089 几平方米,最终归宿
097 对着空山狂喊,它会回应
103 音乐是力量,茶是禅
110 在路上,并不仅仅意味着抵达
117 于尘埃中,看到醒来的自己
生命就是归于宁息
125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独特的节奏
143 远方,是我们种在心里的太阳
155 一直往前,我们的归宿在何处
171 能让自己平息的,永远是觉醒
只想找个精神出口
187 生命内斗,我的孤独战胜了庸俗
195 去流浪吧,世界到处是精神食粮
205 伟大的歌者,能唱出我们的沉默
216 洗去尘埃,回归我的另一个生命
228 后 记
“田禾是一个有自我态度的随笔写作者。他的文字坦诚而诗意、自由而豁达、随性而富有哲理。他的书像我们寻找了很久的一片精神园田,我们应时常去他的书中散步。”
——周云蓬(民谣歌手、诗人)
“理想的周末,就是像田禾一样,听着音乐去人群之外,寻找生活的喘息地。给自己留点空白。留白,是生命的大境界。”
——张佺(野孩子乐队主唱)
“田禾的书写,是寂静的、也是炽烈的。它点燃你生命的火焰,又熄灭你内在的世俗。
——莫西子诗(著名歌手、音乐人)
做孤独而自由的行者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如何让它发光。——苏格拉底
1
我又坐了整整一夜的火车回到昆明,然后从昆明再继续一路往南,晃到了边境地带。站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在太阳之下,听着一首冗长的后摇,和大地共同完成这首流浪之歌。
后摇不需要人声作为语言,因为音乐本身就是语言;大地也不需要人类的语言,因为大地是万物之音。所以,后摇和大地这两种沉默体,构成一个潜在的灵魂圣地,我为之而赴。
很多人行走总在追求距离上的远近、时间上的长短、目的地是否能给自己带来炫耀的资本,而我,只是毫无规划地做了一次心灵上的迁徙。拖着散漫的步子,一边悠闲随意地走动,一边试图唤醒自我意识。重新定位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让外在与内在同时成长。
我的目标,只是离开这儿。离开这儿,永远向前走。
仅仅因为一个念头就决定去一个地方,也仅仅因为一个念头就放弃一个地方。心总是没有太强的定性,念头丛生,随心而行。
流浪和时间,教会我们广大的爱。
宋朝词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传统精神里面本来就具有“流浪”的气质,只是大部分年轻人失去了流浪的勇气。我们本该去生活,而不是去谋生。
随时义无反顾地去探索新的未知地带。大家都知道,在这个辽阔的地球上本没有路,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生存方式的不断更新,路慢慢形成,并永远在延伸。同时延伸的,还有源源不断在路上朝圣的人们、故事和探索精神。如果每个人都不再流浪,大地将变得枯萎而毫无生命力,人类的精神终将被囚锁。
因此,即使没有了火车,我依然想继续向前。欲通过边境的打洛口岸去缅甸,直达缅甸最南端的城市——仰光,我向往已久的佛教圣地。一直觉得,它应是“信仰与光芒”的简称,是无数人心底的另一个太阳。
2
经过各种波折,转换了各种交通工具,我最终抵达了缅甸。
过关时不让戴帽子,我索性丢了它,展露出更真实的面目。站在缅甸一处金黄色的佛塔面前,用手指在心口划着一个大大的“觉”字。
不远处的墙上用汉语写着一行话:“真正的净土,不在他方,也并不遥远,就是一颗纯净的心。”世间的名位、金钱、权势,是人人都希望获取的。在这场强大的物质洪流中,身边的所有人都开始对世界奋力投入各种热情,而我还在冷观,不想进入。
有时,只想拿起我的手鼓、木吉他、书籍和帐篷,背着简单的行囊在大地上流浪,做个如犀牛般孤独而自由的行者。远离喧嚣华丽的城市,跟随自己的心声和脚步,在山林间穿行,在阳光下奔跑,在自然间呼吸,在村庄里歌唱。
抑或就晃晃悠悠,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在一棵树下、在一座公园里、在一条河流边去听鸟,书写渔隐。
于是,我一个人听歌,走路,写作,独处,喝茶,晒太阳。永远都在散漫的成长路上,不愿进入那些纯物质的现实欲求。这,总被周遭所有人称为“不成熟”。
的确,社会生活里有很大一部分,我无心应对。因此,我急切地需要汲取新鲜的养分去满足精神生活,以便达到某种平衡。通过感知更广阔的世界,让生命变得丰富充实,甚至寻找某种能让自我一直喜乐的归属感。
3
秋天结束的时候,我从缅甸回到杭州,这个城市的太阳依然美好而温驯。我热爱这里,热爱世界,更热爱万物。
只要人生没有走完,向前的心就不会停止。在路途中触摸自然,聆听众声,同时与自己内心的波澜和解,甚至做着某种意义上的清洗,生活会变得明亮而鲜活。
一直以来,我是一个趋于灵感而拙于技巧的写作者。我所记述的,有些私密和随性,并不一定适合大家,也不愿意违心地附和大众。或许在某些昏暗的人生路途上,我们的心灵偶尔同行,又或者在一些灯光照不到的黑暗洞隧里,有人发现我的文字像根蜡烛,这就够了。
同年秋天的西湖音乐节,当早已剪了短发的朴树在舞台上一遍又一遍地唱着“关于未来/请你坦然”的时候,我脑子里写着满满的过往记忆和关于未来的空白片段。即使明天没有了一切,我依然对未来充满乐观,因为我们都有太阳照耀着。很感谢负面情绪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
一个又一个的出逃闪念,促成了我这些双重成长。我一直没有停止过离开熟悉的自己,更一直在颠覆自己。心从简单变为繁杂,再回复到简单。这是成长本身,它向内而生。
曾经所有的疯狂,终是为了抵达丰盈的安静。
活着是什么?活着是自我燃烧后止于宁息,是在生活波澜和生命宁静交合之处没有流失掉自己。终其一生,我们在时间中确立自己,更在时间中遗忘自己。你是否找到了跳出时间的方式?
让每天成为新的一天,并不是因为太阳升起与落下的变更,而是旧的自己已逝。内在的那个体系是全新的,因此感知到的世界也是全新的。
我生命的火车,它永远不会到站。我从来就没有太阳,但有其他东西代替了它的光。我会一直寻找,那个叫太阳的车站。
2019年于浙江舟山某岛重新修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