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8280969
◆孩子哭着喊着不肯去幼儿园怎么办?孩子一入园就生病怎么办?孩子吃饭穿衣如厕缺乏自理能力怎么办?孩子在幼儿园总是被欺负怎么办……宝宝要入园,妈妈早准备!
◆请助力孩子的Di一次独立,帮他建立满满的安全感!千万别让孩子伤在幼儿园!
◆中英德三国、六个幼儿园,亲子畅销书作者沈佳慧老师用亲身经历写就的“入园指导手册”!彻底解决那些让孩子受伤、妈妈头疼的问题!
◆幼儿园阶段是培养孩子行为习惯、人格完整、独立性及人际交往能力的关键时期,一旦错过就难以弥补。让孩子快速适应并喜欢上幼儿园,教出一个具有新世纪竞争力的孩子!
每年的开学季,幼儿园门口都充斥着宝宝撕心裂肺的哭声。让宝宝离开爸爸妈妈的怀抱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有的孩子哭着喊着不去幼儿园,有的宝宝一到幼儿园就生病发烧;有的宝宝在幼儿园吃不好、睡不好,有的宝宝不合群还被其他孩子欺负……幼儿园对孩子和一个家庭来说都是全新的开始,有的孩子很快就适应了幼儿园的生活,但是有的孩子都过了大半年,一上幼儿园仍然哭闹不已,这其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妈妈是否在孩子入园之前为他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及心理建设!
本书作者的儿子小K从三岁就开始上幼儿园,并且上过中英德三国、六个幼儿园。在书中,她不仅提供给妈妈一些入园准备:如何选择幼儿园、如何培养孩子独立能力、如何缓解孩子入园焦虑,如何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如何与幼儿园老师沟通等等;更提供一些育儿理念,让家长在幼儿园这个关键时期,为孩子奠定好以后学习的能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让孩子具备竞争力的同时,也把快乐成长的机会给孩子!
第一章 选择& 准备——孩子喜欢上的就是好幼儿园
- 东西方幼儿园大不同 / 3
- 孩子上幼儿园前该有的“成熟度” / 6
3.“玩”为什么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 / 11
- 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与探险 / 17
- 选择什么样的幼儿园? / 22
- 关于转学 / 29
- 进入幼儿园孩子的适应期 / 33
第二章 生活& 习惯——在幼儿园该学什么?
- 规矩——建立孩子正确的判断能力 / 41
- 生活习惯的建立 / 45
- 孩子生病了怎么办? / 49
- 当孩子开始失控时 / 57
- 给孩子选择的权利 / 63
- 幼儿园,玩才是重点 / 68
- 入园暖身期:建立孩子、家长和老师的互信 / 72
- 餐桌上的礼仪 / 76
- 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 80
- 幼儿时期是培养责任感的最佳时机 / 85
- 让孩子从小事开始练习做决定 / 88
第三章 阅读培养—— 一个好幼儿园的标配
- 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 95
- 如何为孩子选故事书? / 102
- 属于孩子的讲故事时间 / 108
- 幼儿园时期开始去图书馆 / 112
- 阅读是亲子间的分享时间 / 116
第四章 安全教育——幼儿园要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 让孩子认识危险 / 123
- 保护自己化解冲突 / 129
- 犯错与认错——处罚得当吗? / 135
- 相信孩子的能力 / 140
第五章 人际交往——幼儿园要教会孩子如何与人相处
- 欧洲父母的教养态度——把孩子从小养成“朋友” / 147
- 孩子在幼儿园的人际关系建立 / 152
- 沟通是从小开始培养的 / 157
- 不分龄的孩子相处方式 / 162
- 不说谎的孩子是因为拥有可以信任的父母 / 165
- 快乐带来一切学习的能量 / 168
7 . 幼儿园是可以给孩子建立信心的地方 / 174
- 在德国,教育这件事,父母不能只期待老师认真 / 179
- 教孩子学会爱 / 183
10. 搭公交车——户外教学的收获 / 188
教育是为孩子独立做准备
现在孩子生得少,父母亲常常恨不得倾尽所有为孩子的将来铺路,却经常在“为孩子好”的“伟大”前提之下,给孩子设了许多规范,结果很多时候弄得大人鸡飞狗跳、压力倍增,而孩子的发展或是行为还远不如预期。
于是父母亲开始求助于专家,看更多的书,来丰富自己的育儿知识,改进自己的育儿方法,但最重要的是要从父母亲改变观念开始做起。
父母必须多花些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无论是个性还是需求,都必须悉心留意观察,才能找出教养自己孩子的方式。除了家长自己必须先放轻松之外,有很多事、很多训练,还必须针对孩子着手进行,从小做起,循序渐进,才能显现出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的认知和做法,对父母来说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在电视上出现太多骇人听闻的新闻之后,身为父母亲的通常会不由自主地紧张,于是更加地对孩子耳提面命,然后常常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之中。
也常有许多父母亲抱怨:为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那个原本在自己心中可爱又听话的孩子,忽然之间变得懒得跟你说话,你说一句他反驳十句,什么事都与你对着干……心中的那种失落感是非常大的。而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大多是父母从小没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渠道,而随着孩子的长大,没有了话题与顺畅的交流方式,孩子就会变得更难教,也更难沟通了。
中国人常说的“三岁定终生”是有几分道理的。虽然不至于三岁就决定孩子所有的未来,但是也显示出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的学前教育,就是为孩子奠定将来所有行为生活习惯的基础,这样的话,对父母亲来说,孩子越长大就会越轻松!因此幼儿园时期是很重要的关键时期,不仅父母要费心,幼儿园老师的教导也十分重要,当然不可否认的,最重要的仍是父母亲的态度和教养方式。
我的儿子小K,3 岁开始上幼儿园,总共上过中、英、德3 个国家的5 所幼儿园,因此对于幼儿园,我有诸多的了解与心得,尤其在东西方不同的国度里,幼儿园教养的方式不同,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性格。所以幼儿园时期对于孩子的学习方式和习惯养成十分重要,要慎选幼儿园。父母亲所需要做的准备工作真的很多,不论是心理上的还是学校上的选择,都会为孩子将来奠定重要的基础。
华人父母似乎都对孩子们的课业成长特别的焦虑,生怕一不小心落了人后,怕孩子将来无法超越别人、无法出人头地,因此从小开始为孩子选学校、选才艺,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期盼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受西方教育长大的小K,经常觉得我太过紧张,17 岁的孩子郑重地告诉我:“妈妈,我已经长大了,你不要再那么紧张,可以relax 一点吗?”我相信很多父母都会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我们在教养孩子的同时,其实也应该不断地学习。
将我在欧洲所体验观察以及研究的亲身经验来与大家分享,并不是要凸显外国教育有多好,而是我看见了用好的教育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仅仅只是优秀,而是对生活、对自己更有想法,行为上也非常值得赞赏。
我和一位德国幼儿园老师聊天时曾说,他觉得许多亚洲人给孩子的幼儿教育,看起来就只是一种学科训练,而非教育。我想也许他是对身处欧洲、美洲的华人的育儿做法有感而发吧。
从某个角度来说,他说的也没错。尽管我认为他的说法有些直接,但不得不承认,这的确是发生在很多家长身上的现象,甚至为了迎合家长,越来越多的老师也是如此。因此在幼儿教育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先认清并且思考自己想要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想要孩子具备哪些成长的经验条件,才能为孩子找到合适的教育方式。所谓的十年磨一剑,引导与陪伴孩子成长,可比磨一剑要花的时间多得多了,耐心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好的成绩,然而很多时候对孩子来说,成长是经验的累积,无法速成。
写这本书是希望父母、老师在孩子的幼儿时期,为孩子奠定、储备好往后学习的能量,助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孩子将来的独立自主做好扎实且完善的准备。在培养孩子竞争力的同时,也把快乐成长的机会还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学习独立、培养自信、为自己负责,这就是父母最好的成就以及最值得欣慰的事情。
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记者问:“在您一生中,*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的?”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幼儿园。”幼年时播下的种子,决定青年时长成什么样的芽,成年后收获什么样的果。
——记者对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采访
- 用鼓励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在许多年前,我曾经到小学帮忙代课一段时间,当时我代课的是小学二年级的班级,一大早有为数不少的家长带着孩子进到教室,叮咛许久才离开,甚至有的妈妈还把早餐摆好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些举动看起来都没有什么,但是细细想来,都上小学了还有很多事无法自理,究竟是孩子的问题还是父母的问题呢?
到了德国之后,很多事让我渐渐对以前在台湾看到的那些习以为常,觉得有些不妥,而实际又说不上来有哪些不妥的许多现象,开始有了不同的体会。
德国教育,是以孩子为主体的教育,而不是一味要孩子服从,或者为孩子做尽一切,让孩子失去自理生活的能力。这样的做法深深落实在德国的幼儿教育中。我们常会以孩子小为理由,代劳了过多的事,其实只要在孩子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让孩子自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受益无穷。在德国的幼儿园内,就是这样的。
例如:穿衣穿鞋是自己必须完成的事,老师和家长只是在旁边帮助。由于温带国家的温差很大,除了夏天很炎热的天气,通常孩子上学时都会穿着外套,因此进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是脱衣摘帽。这些都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当然比较年幼的孩子,必须靠老师协助,直到孩子可以独立完成这些基本事项之后,老师就只剩下口令,告诉孩子哪儿没做好,让孩子再做一次,不再假手于老师或家长。
一开始的时候,这些动作对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比如说很多孩子会将扣子扣得歪歪斜斜,有些孩子还会把外套穿反。但老师和家长只是纠正孩子,并将正确方法示范一次就可以,而不是嫌孩子动作太慢,大力催促或是代劳。
当然,每个孩子可以上手的时间不同,因此幼儿园老师必须得有很大的耐心,依照每个孩子的成长进度来给予帮助和指导。
别看这是一件小事,但对孩子来说,这就是一种习惯的培养,也因为有老师的鼓励,孩子具备了这些基本的能力与习惯,对自己也会有很大的信心。因此德国幼儿园老师会告诉父母:给孩子穿衣,必须是孩子自己容易穿脱的服装,这样也会让孩子不至于花太长的时间穿衣,并减少挫折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孩子决定穿哪件衣服,这对孩子来说,更树立了自己可以独立的信心。
而最重要的是,这些练习需要给孩子时间,需要把练习的时间拉长,这往往是我们最难做到的一点。尤其如果早上赶着出门上班,急急忙忙,就不可能给孩子过多时间来慢慢穿衣。因此选衣服可以前一天做好准备,早上早一点起床,给孩子预留一些时间,把一切准备好再出门。
这些鼓励和做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慢慢来。最好的方法,是多用正面指示,取代凡事禁止,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K 小时候在幼儿园中常常被老师纠正“帽子戴反”,有一次我去接小K 放学,老师对小K 说:“Kevin,妈妈来接你,该回家了。”
正当小K 迅速跟老师说“再见”要跟我回家时,老师叫住了他,并且把小K 拉过去,脱下他的毛帽,告诉小K:“你帽子戴反了。”并继续指导:“这条线你看到了吗?应该是在后面的,记住下次不要戴错了!”然后一边把帽子转过来帮小K 戴上。
“OK,Frau Wagener,Bis Morgen!( 华格纳太太,明天见! )”小K 回答,然后跟着我回家。
幼儿园老师就是这样看到就说,不厌其烦,也不责备,用行动和简洁的语言,帮助孩子打理自身的事务,久而久之,孩子就学会了。
另外,幼儿园老师在个别叮咛孩子的时候,会弯腰或蹲下来,站在与孩子一样的高度说话,这也是让孩子感到舒服与尊重的方式,孩子的各种习惯也更容易被纠正与养成。有些孩子发展较慢,难免有时候会笨手笨脚,老师会在一旁鼓励孩子再试一次,用鼓励代替严厉的纠正,虽然不是立竿见影,但却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无法在一朝一夕达成,必须从生活的每个小细节做起。日复一日的练习,才是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的最佳方式。
近日我听到了一件在我眼中认为相当“离奇”的事。一个孩子都已经上大学了,吃饭时他妈妈还为孩子挑掉鸡腿、排骨肉上的骨头,真的很不可思议!现在的父母亲,反过来对孩子“二十四孝”了,还自己沾沾自喜,觉得对孩子真是无私地付出。听到这个“事件”的当下,我忍不住好奇地询问在一旁的台湾清华大学的实习生:“如果你的母亲这样做,你会感到感激或开心吗?”
她马上回答:“不会,根本没必要,这样会显得我很无能,根本是没长大的孩子。我也不会因为这样而觉得更应该孝顺她,因为这是她自己想做的……”
听听看,这就是孩子真实想说的,这种幼儿园就该学会的技能,为什么到了大学还是由母亲在代劳?将来如果孩子做不到这样回馈,就被冠上“不孝”的罪名,而这些,是父母加在孩子身上的,孩子却要承担父母不当做法之后而产生的罪名,其实是很无辜的。
要孩子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就该让孩子从小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而不是代劳。在德国这一点幼儿园就开始做了,最重要的是训练孩子的生活能_能力、自理能力,让孩子不论到了哪儿都可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
其实这些技能若不是从小培养,到了长大再来学习,其实更为辛苦,也是更加难以改变的。越简单的道理在生活中越难以落实,父母亲和幼儿园老师要学会忍住自己想帮忙的愿望,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去学习和体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