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1308387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考古文博学院的张帆、刘绪、朱凤瀚、韩巍、陈苏镇、叶炜、陆扬、邓小南、党宝海、李新峰、郭润涛等十一位资深专家,深入浅出,讲解中国古代史。
内容简介
《稽古·贯通·启新:中国古代史》为国图名家讲座系列之中国古代史讲座的整理汇编。主讲人为北大历史学系和考古文博学院的张帆、刘绪、朱凤瀚、韩巍、陈苏镇、叶炜、陆扬、邓小南、党宝海、李新峰、郭润涛等十一位资深专家。开篇为总论,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和特征进行总体评述,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分为史前和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蒙古和元、明、清,综合运用各种史料,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进行讲解,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做到了以详实的史料为基础,不仅介绍史实,同时介绍掌握理解分析史料的方法,*终达到对中国历史初步但全面的了解。本书不仅是一本中国古代通史,也是一本讲历史研究方法论的书。不仅适合想了解中国历史的普通读者,对有志于历史研究的青年学生也非常有帮助。
目 录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和特征 张帆
中华文明的曙光:史前和夏 刘绪
甲骨与青铜的王朝:商与西周 朱凤瀚
争霸、兼并与社会变革:春秋战国 韩巍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陈苏镇
政治分裂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叶炜
盛世的建设和瓦解:隋唐 陆扬
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北族政权的兴衰 邓小南
征服与磨合:元 党宝海
重建的困境:明 李新峰
清代地方行政体制 郭润涛
中华文明的曙光:史前和夏 刘绪
甲骨与青铜的王朝:商与西周 朱凤瀚
争霸、兼并与社会变革:春秋战国 韩巍
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和巩固:秦汉 陈苏镇
政治分裂与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 叶炜
盛世的建设和瓦解:隋唐 陆扬
忧患与繁荣:宋代历史再认识 北族政权的兴衰 邓小南
征服与磨合:元 党宝海
重建的困境:明 李新峰
清代地方行政体制 郭润涛
前 言
出版缘起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发达”。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尊史、学史、治史、用史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国学热”及其相伴生的,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普及资源,也已经孕育出相当规模的高水平历史爱好者群体,他们对单纯猎奇、讲故事之外的严肃历史问题产生兴趣,且审视的水准也达到了很精致的程度。他们渴望得到一流学者的指点,得其门径而入,将类比的触角突破时间的尘封,引发“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共鸣。
针对这样的精神文化需求,致力于挖掘馆藏经典文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公众提供免费、终身、优质社会教育的国家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2018年10月起,举办“稽古·贯通·启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名家讲座”。稽古一词出自《尚书》,即考察古代的事迹,总结知识与经验。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上谕中说:“朕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 历史具有整体的脉络,“贯通”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近代著名哲学家马一浮先生说,光有知识还不能称之为学问,要在一个“通”字上下功夫,知行合一就是求“贯通”的认识论,就是弄懂这门学问的方法。“启新”是学习历史要达到的目的。材料要新,观点要新,方法要新,“新”是学问的着力点,也是学问的功用。今天,党中央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启新”以更深的含义。
系列讲座以此为出发点与自足点,延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十一位知名学者,以历史时段为序,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面向社会公众讲授中国古代史。10月10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著名元史学者张帆以“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和特征”为题,率先开讲,向听众整体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帝制时代历史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思路,使观众整体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和研究状况有初步了解。随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教授,历史学系朱凤瀚、韩巍、陈苏镇、叶炜、陆扬、邓小南、党宝海、李新峰、郭润涛等学者先后登场,通过一、两场讲座的时间,勾勒出史前与夏、商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西夏、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学者们的讲座重点各有不同:或侧重断代特征的整体把握,如邓小南先生综合运用各民族语言文字、史籍文书材料,对宋辽金西夏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如数家珍、面面俱到;或侧个人研究专长的分享,如陈苏镇先生对春秋与汉道的剖析,开启了观众对于两汉政治文化的深入思索;或以问题为导向,如叶炜教授解读纷乱复杂的魏晋南北朝时,紧紧围绕南朝“皇权消长”、北朝“胡化汉化”两个核心问题,层层深入,不断思辨;或重在开拓观众视野,如陆扬教授讲授隋唐历史时,特别注重介绍国际隋唐史研究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或以文本为基础,逐步拓展,如郭润涛教授在谈论清代地方体制问题时,即从《大清会典》的相关材料出发,条分缕析,无一字空谈;有的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紧密结合,如朱凤瀚先生在讲述商周时期国家形态与社会发展时,展示讲解了大量甲骨、青铜器图片,旁征博引,令观众大开眼界。
系列讲座主讲人均为中国史学界知名学者,其中多位是本学科领域内*重要学者或资深学术带头人。其研究博而且专,既熟悉所讲断代史的整体情况,又对细分领域有开创性探索,且在北京大学承担一线教学任务达数十年,授课经验极为丰富。因此,系列讲座平实生动、感染力强,主讲人与听众互动频繁,答疑解惑从讲座中延续到讲座结束。
来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高水平学科团队集体亮相国家图书馆,为社会公众系统讲述中国古代史的前沿研究,迄今尚属首次,是以吸引大量观众来到现场聆听,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外省市观众。每到讲座之日,拥有两百多个座位的国家图书馆文会堂一席难求,观众往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场占座,而大量找不到座位的观众或全程站立、或坐在地上听讲,秩序井然、有条不紊。除现场讲授外,光明网对其中五场讲座进行网络直播,对四场讲座进行录播,全部九场讲座点击率总数超过两百万次,社会反响极为热烈。
讲座的顺利开展,为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北京大学各院系,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文化普及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式:即以公共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机构为平台,由专门之家守住本学科普及教育的阵地,为有心向学的普通大众系统、完整地讲授专门之学,并与互联网传播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的普惠效应,进而陶铸思想、启迪民智。
为回馈观众的厚爱,并使名家灼见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讲座结束后,主办方委托北京大学出版社将讲稿出版,是为本书。此外,本系列讲座讲稿的整理校订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李屹轩、邴文彬具体承担。在此谨缀数语,聊致谢忱。
本书编委会
2019年7月2日
“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发达”。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尊史、学史、治史、用史的文化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近年来,“国学热”及其相伴生的,丰富多元的传统文化普及资源,也已经孕育出相当规模的高水平历史爱好者群体,他们对单纯猎奇、讲故事之外的严肃历史问题产生兴趣,且审视的水准也达到了很精致的程度。他们渴望得到一流学者的指点,得其门径而入,将类比的触角突破时间的尘封,引发“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共鸣。
针对这样的精神文化需求,致力于挖掘馆藏经典文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广大公众提供免费、终身、优质社会教育的国家图书馆联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2018年10月起,举办“稽古·贯通·启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名家讲座”。稽古一词出自《尚书》,即考察古代的事迹,总结知识与经验。乾隆皇帝在编纂《四库全书》的上谕中说:“朕稽古右文,聿资治理,几余典学,日有孜孜。” 历史具有整体的脉络,“贯通”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近代著名哲学家马一浮先生说,光有知识还不能称之为学问,要在一个“通”字上下功夫,知行合一就是求“贯通”的认识论,就是弄懂这门学问的方法。“启新”是学习历史要达到的目的。材料要新,观点要新,方法要新,“新”是学问的着力点,也是学问的功用。今天,党中央特别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启新”以更深的含义。
系列讲座以此为出发点与自足点,延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文博学院十一位知名学者,以历史时段为序,在国家图书馆文会堂,面向社会公众讲授中国古代史。10月10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主任、著名元史学者张帆以“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和特征”为题,率先开讲,向听众整体介绍中国古代历史,特别是帝制时代历史的基本特征与研究思路,使观众整体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基本脉络和研究状况有初步了解。随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刘绪教授,历史学系朱凤瀚、韩巍、陈苏镇、叶炜、陆扬、邓小南、党宝海、李新峰、郭润涛等学者先后登场,通过一、两场讲座的时间,勾勒出史前与夏、商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金西夏、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学者们的讲座重点各有不同:或侧重断代特征的整体把握,如邓小南先生综合运用各民族语言文字、史籍文书材料,对宋辽金西夏等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层面如数家珍、面面俱到;或侧个人研究专长的分享,如陈苏镇先生对春秋与汉道的剖析,开启了观众对于两汉政治文化的深入思索;或以问题为导向,如叶炜教授解读纷乱复杂的魏晋南北朝时,紧紧围绕南朝“皇权消长”、北朝“胡化汉化”两个核心问题,层层深入,不断思辨;或重在开拓观众视野,如陆扬教授讲授隋唐历史时,特别注重介绍国际隋唐史研究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或以文本为基础,逐步拓展,如郭润涛教授在谈论清代地方体制问题时,即从《大清会典》的相关材料出发,条分缕析,无一字空谈;有的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紧密结合,如朱凤瀚先生在讲述商周时期国家形态与社会发展时,展示讲解了大量甲骨、青铜器图片,旁征博引,令观众大开眼界。
系列讲座主讲人均为中国史学界知名学者,其中多位是本学科领域内*重要学者或资深学术带头人。其研究博而且专,既熟悉所讲断代史的整体情况,又对细分领域有开创性探索,且在北京大学承担一线教学任务达数十年,授课经验极为丰富。因此,系列讲座平实生动、感染力强,主讲人与听众互动频繁,答疑解惑从讲座中延续到讲座结束。
来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高水平学科团队集体亮相国家图书馆,为社会公众系统讲述中国古代史的前沿研究,迄今尚属首次,是以吸引大量观众来到现场聆听,其中不乏远道而来的外省市观众。每到讲座之日,拥有两百多个座位的国家图书馆文会堂一席难求,观众往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场占座,而大量找不到座位的观众或全程站立、或坐在地上听讲,秩序井然、有条不紊。除现场讲授外,光明网对其中五场讲座进行网络直播,对四场讲座进行录播,全部九场讲座点击率总数超过两百万次,社会反响极为热烈。
讲座的顺利开展,为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北京大学各院系,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文化普及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式:即以公共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机构为平台,由专门之家守住本学科普及教育的阵地,为有心向学的普通大众系统、完整地讲授专门之学,并与互联网传播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的普惠效应,进而陶铸思想、启迪民智。
为回馈观众的厚爱,并使名家灼见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讲座结束后,主办方委托北京大学出版社将讲稿出版,是为本书。此外,本系列讲座讲稿的整理校订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李屹轩、邴文彬具体承担。在此谨缀数语,聊致谢忱。
本书编委会
2019年7月2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