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2493891
法国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说:“没有比较,我无法意识到它们的特色。”学习跨文化沟通,能够提升我们的暖实力,让其他文化的人理解、同情、认同和接受我们的理念、观点和信息,让我们成为积极的文化使者,更让我们理解自己、了解差异,发现自己的特色、优势和不足,真正做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跨文化沟通需要科学心理学的指导。本书囊括了彭凯平教授多年来在跨文化沟通领域所做的研究、教学、咨询和指导的精髓,尤其是一些优秀的文化输出及输入案例的精彩分析,对现代中国人走向国际,与世界各地质朴的人士及爱好跨文化沟通的个人与机构交流,起到指导作用。
不同的文化在语言、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异。《吾心可鉴:跨文化沟通》从文化和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分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观、跨文化沟通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跨文化沟通影响力与说服力以及跨文化沟通创新与实践四个部分进行详述,开篇导入跨文化沟通的界定、特点、应用场景、必要性、能力要求,继而阐释语言障碍、沟通风格障碍、认同感障碍和文化心理障碍的突破与克服,解析跨文化过程中的影响、说服、对话、沟通、冲突等,*后延伸到如何推广中国文化。
第一部分 全球视野下的文化观
第一章 什么是跨文化沟通
第二章 人人都需要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第三章 文化,让人成为人
第四章 文化差异的要素
第二部分 突破跨文化沟通障碍
第五章 分析和克服沟通的语言障碍
第六章 沟通风格的障碍
第七章 认同感的障碍
第八章 文化心理的障碍
第三部分 跨文化沟通影响力与说服力
第九章 影响的过程、途径及能力
第十章 高难度说服
第十一章 发现自我——跨文化沟通前提
第十二章 人是怎样误解他人的
第四部分 跨文化沟通创新与实践
第十三章 对话的艺术
第十四章 非言语沟通
第十五章 跨文化冲突的心理原因解决途径及谈判之道
第十六章 如何推广中国文化:从软实力到暖实力
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时,要求我的美国研究生来中国。每次他们从中国回到伯克利,都会兴奋地告诉我,他们的确很惊诧,因为在他们去中国之前对中国有太多的误解。这是为什么呢?事实远比简单的推测更为复杂。我了解我的学生是具有独立思维和批评精神的,也是喜爱中国文化的,要不然他们也不会跟随我这样一个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心理学家从事跨文化的心理学研究。我也经常鼓励和要求他们去搜索和阅读反映中国社会、文化和历史变化的各种材料,但这些材料所起的作用还是不大。有的美国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对我说:“好像中国人不太关心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然这一结论是片面的,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中国政府和普通民众是非常关注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的。
2008年,我回国工作,先是担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复系后的首任系主任,后来又担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的院长,代表清华大学参加了很多外事活动。2013年和2014年,我还代表中国出席了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的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并出任国际积极心理学会和国际积极教育联盟的中国理事。一系列国际职务和国际交流让我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在上升,国际影响力在提高,中国的对外宣传战略也逐步展开。互联网革命的兴起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中国的对外沟通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比如,在Facebook、YouTube、TEDTalks等西方媒体上,中国的声音逐渐被世界听到。特别是抖音、今日头条等新媒体,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覆盖日本、美国、加拿大、印度、巴西等150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在国内和国际上影响5亿多用户。Tik Tok(抖音短视频国际版)在日本仅用三个月就冲到苹果软件店(App Store)下载第一位;在人口仅6800万的泰国,其下载量超过1000万。
所有这些变化应该对我们的对外宣传和沟通有所帮助,但是,为什么我们依然感到其他文化对我们还是有敌意和误解?文化之间价值冲突引发的根深蒂固的心理反应可能是跨文化沟通和宣传过程中的一个症结,不同文化的人对待同一个议题或事件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而这些就是跨文化沟通必须跨越的文化心理鸿沟。在本书中,我多次用到“西方”这个表述,其实指的也是以欧美文化为代表的价值体系和心理特性,而不是简单的地域差异。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我认为跨文化沟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是否能让对方文化从我们的文化中找到某种心灵的感应、响应和对应,也就是说,如何让对方动心、动情和动脑。这是一种感动人心、激励人心、召唤人心的暖实力。学习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能够提升我们的暖实力,让其他文化的人理解、同情、认同和接受我们的理念、观点和信息,让我们成为积极的文化使者。
学习跨文化沟通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的价值可能还是在于理解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人永远是我们的镜子。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在《论美国的民主》(1835)以及《旧制度与大革命》(1856)这两本书中谈到他无时无刻不将这两个国家进行比较。他说:“没有比较,我无法意识到它们的特色。”了解差异,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特色、优势和不足,才能真正做到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张立红老师。她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跨文化传播的执着,深深地感动了我。还要感谢王伊兰老师将我的授课以及讲座内容进行了整理,作为本书初步的文字参考。最后,希望喜欢《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的读者也会喜欢这本“吾心可鉴”系列的第二部。
言为心声,福流激荡。
彭凯平
2019年10月1日于清华大学明斋
随着中国的崛起,外国民众对中国的好奇和接触越来越多,这就使得如何让外国民众更好地了解中国, 理解中国的立场和观点, 成为中国大国崛起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帮助西方的普通民众了解中国在一些敏感问题上的立 场呢?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全面的工作。作为普通的心理学工作者, 我们仅仅想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一些加强我们对外交流的方式、方法以及意见和建议。 在前面的章节中谈到了沟通的几个基本要素,我们认为这些要素对跨文化沟通涉及的敏感问题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要 取得沟通的成功, 我们首先要提高 自身的可信度,要 注意选择沟通的信息和内容,更要设计和改善沟通的方式。
一、提高我们的信誉
在对外沟通中,我们首先要 建立我们自身作为沟通者和信息发布者应该具备 的可信度,起码我们要 能够得到对方的承认、尊重和信任。如果我们不能够让对方倾昕我们的看法和意见,那么,跨文化沟通就元从谈起。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 建立信誉在如下四个方面要尤为注意。
1尊重对手
这是提高信誉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假定对方是一个理性的、文明的、讲道理的人,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这些敏感问题上的看法不正确,或者是有敌意。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进行说服和宣传,但一定不要怒气冲冲地谩骂或者恐吓对方。
鲁迅先生早就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我们要竖决反对那些盗用爱国主义的旗帜,做出不文明、不理性甚至是犯罪行为的人, 他们的行为不仅不能够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反而容易产生负面的效果,造成对国家形象的伤害。
2.讲道理
提倡以逻辑分析的方式来进行跨文化沟通。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偏重于辩证思维, 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偏重于逻辑思维。那么, 在对外 宣传时,我们可以使用西方人所熟悉的逻辑推理来指出他们观点和立场的混乱和 错误。
3.个人化
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大差别,就是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是很不一样的。东方社会的集体主义,使得我们相信政府作为集体的代表,超脱了个人和小团体的一己私利,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但西方社会立国的根本原则就是怀疑政府,担心政 府成为控制人民行为的实体。美国人至今仍然相信普通民众拥有枪支的权利是防备政府独裁的最好方式之一。这反映了西方普通民众对政府普遍都抱有怀疑的倾向,也就是说,西方人的眼中,政府的信息不如个人的信息可靠。
而我们东方人则会认为,个人的意见无论如何是不会比政府的意见更为权 威和可靠的。 因此,中国人在对外沟通中,特别是与普通人的直接沟通中,强调身份的个人性,取得的效果应该比政府的宣传更加有效。在奥运火炬接力期间, 中国普通网民个人制作的视频在西方产生的影响往往大于外交部新闻发布会的影响。在个人化的方式上, 我们要尽量避免以代表全国人民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意 见。动辄以代表全国人民的口吻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反而容易让外国人怀疑言论的可信度。一个普通民众怎么能代表其他中国人呢?仅代表个人的意见,也许更容易让别人相信。
4.聚焦阿喀琉斯之踵一一道德软肋
在跨文化沟通中, 不要简单地与对方逐条逐句地辩论, 也不要针对每个事实都进行辩论,而是应该让对方不得不承认自己观点的错误和不足。很多西方民众
对中国的认识带有很强的民族优越感,认为自己是在人权、民主和公平的原则上批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但是, 他们的实际行动其实经常违反了他们所欣赏 的道德原则。指出他们信仰的道德和具体行为的不一致性,就可以让我们的宣传 和沟通有一个较高的道德基准。 比如,很多西方人在中国西藏或新疆问题上的错误看法,是由于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发展缺乏了解,这是他们的道德软肋。 在这个问题上最好的对策,是询问他们到过中国西藏或新疆没有,他们了解多少中国西藏或新疆的历史和现实。
另外一个西方批评者的软肋是缺乏对文化多元性的尊重,很多关心中国人和中国事务的西方批评者,通常还可能是那些相信文化多元性的自由派人士。 可是 他们的所作所为完全违背了他们所坚持的自由主义精神和多元文化的原则,因为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寻求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这与多元发展的理念 是一致的。
总而言之,提高我们的信誉,就会使我们成为公平、公正、发展和宽容等原
则的代言人,而这也是达到说服对方和宣传我们价值观念这一目的的根本所在。
二、选择合适的信息
跨文化沟通也要注意我们给对方什么样的内容,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信息的 选择其实也有一些技术上的考量。
1.传递的信息必须是具体的
中国人的思维讲究意会,有节有度,因为我们是高情境的文化,所以习惯于不把话讲透,而是希望对方能够领悟。但是,欧美文化剧底情境的文化,他们不习惯我们这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对外宣传时,我们的信息选择就应该比平时更加具体细致。
2.尽量选择中立的第三方信息,特别是在敏感问题上,中立的信息来源更容易起到说服对方的作用
尽量避免使用一些过分政治化的语气。 即使对方的看法有很大的偏见,我们 最好针对对方的具体观点做出批驳和辩论, 而不要过分地揪住对方的目的、动机和背景。虽然这些方面,可能是对方产生偏见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具体的辩论过程中,纠缠这些既不能很明确地说清自己的观点,又会引起激烈且不可调和的矛盾问题,对双方的掏通不一定有帮助。
3.信息的选择要强调广泛性和民主性
我们不要没完没了地引用国家级报刊或者其他主流媒体的观点和看法,这些 是每个人可以查到的公开信息,不新鲜,应多反映普通老百姓的观点和看法,多采用民意调查的结果, 这样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西方国家的媒体歪曲我们 立场的一个借口就是中国老百姓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我们能够将普通老百姓的意见直接地交流出来,就会使对方的言论不攻自破,不能自圆。
4.信息的选择要注意实用性
我们应该多引用一些与对方利益相关的分析和信息,从根本利益上来讲,维持 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不仅符合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利益,也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如果能够适当地体现互惠双赢的精神,就会起到说服别人的效果。一些西方的政客和 媒体将本国的经济衰退和失业归结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所带来的冲击,夸大了中国 的贸易顺差对其经济的影响。其实,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世界经济提供了庞大的市场、资金和福利,中国的产品为世界繁荣和经济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种 互惠双赢的结果可以作为我们对外宣传的重点。
5.信息的选择要有自我攸关性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明显的自我参照效应。自己做过的 事情往往记得更深刻,自己拥有的物品往往觉得更有价值,自己的成就往往更有 意义,等等。我们可以利用人性的这一特点,阐述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对对方的积极意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