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5545463
1.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解读共和国“红色掌柜”陈云的一生
2.从成长经历、婚姻、理政、交往等几个方面入手,将有代表性、有相似性的事件串起,从典型事件解读领袖生活与性格及内心
3.文笔极佳,语言朴实,描述生动,人物刻画传神
4.弘扬优秀革命传统、传承优秀革命文化的绝佳读物
共和国“红色掌柜”陈云是*眼中的“能人”,正因为如此才有一种说法:国有难事找陈云。
从下塘街到中南海,陈云的一生是“老老实实”奋斗的一生。他自幼没了双亲,读书只读了小学,在商务印书馆做过学徒,并由此走上革命道路。他一生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关键时刻敢拍板,做事“抓而不死,活而不乱”。《陈云真情实录》一书讲述了陈云自幼年到革命,从生活到婚姻再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还原了一位共和国领袖的成长与“成功”、苦难与“辉煌”。
第一章 从下塘街到中南海
青浦骄子
下塘街的老听客
小蒸风暴
廖家骏传奇
国民党的“随军医生”
西路军总支队
青云浦干休所
第二章 把学习当作责任
曲曲折折,不坠求学之志
“老老实实做小学生”
“学好哲学,终身受用”
第三章 毛泽东眼中的能人
“关键时刻决定性的一板”
说话风格反映做事风格
“坚持真理,改正错误,就将无敌于天下”
“抓而不死,活而不乱”
“90% 与 10%”
“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
“有钱难买反对自己意见的人”
“出人、出书、走正路”
“我们不能老是心中无数”
春节的故事
晚年情怀
第四章 红色掌柜的亲情往事
夫人于若木:事出偶然的生活
“三不准”家规
“你应该回去”
两颗核桃的故事
悠悠故乡情
第五章 红色内幕:生活中的陈云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
一件棉坎肩与两套中山服
首长的布衣生活
“睡眠第一,吃饭第二”
“踱方步”
第六章 史海钩沉:掌柜趣事
第一支航空队
“我不能当法海,我要当月下老人”
难忘的报告
东北新战场和“马火车”
评弹是有希望的
惊动毛泽东的涮羊肉风波
“我看事情一点不小”
“人是要吃饭的,不能天天靠吃马列主义过活”
劫难升级:下放到化工厂
“要在大风大浪中学会游泳”
“没有知识分子,革命就不能胜利”
“如果主席、总理给我送礼,我就收,因为他俩没有求我的
事儿”
第七章 经天纬地:陈云的人际交往
与毛泽东的交往掠影
傅连暲入党风波
与王明的斗争
审干风波:陈云与康生
与知名人士的交往
相识岂在长久:陈云与国际友人
相识岂在长久:陈云与国际友人事情还得追溯到惨烈的湘江战役。在渡江时由于敌人的炮火很猛,红军总部的大功率电台在战斗中被毁。此后,部队一直在崇山峻岭中跋涉,这样长征中的中共中央就完全与中共上海局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致使许多重要情况,包括后来的遵义会议等都无法沟通;同时,由于“国统区”内国民党反动派加紧镇压进步活动,疯狂搜捕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加之党内个别动摇分子叛变投敌,我党的白区工作特别是像上海这些重要城市地区的工作受到较大损失,以致很难对党中央和红军的长征做出全面、有力的配合。
为此,从全党的利益和大局出发,中央决定派一名同志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前往白区恢复党组织,并向共产国际汇报红军长征的情况,以寻求共产国际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实际上,在遵义会议后不久,中央就派潘汉年前往上海,重建中央与地下党的联系,恢复那里的工作,并争取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潘汉年从遵义出发后,一路经贵阳,绕道广州、香港,抵达上海。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潘汉年此行没有达到目的。最后,他又返回香港待命。
任务十分艰巨,但事关重大,这次务求成功。中共中央经过反复考虑,最后决定由陈云担负这一光荣使命。主要考虑到几点:首先,陈云有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他能力强、经验丰富、意志坚定、办事沉稳、久经考验,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的信赖;其次,陈云一直在中央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并参加了遵义会议,对整个会议是清楚的;此外,陈云在白区地下工作的经验十分丰富,曾担任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部长,熟悉情况。同时,中央还考虑到,陈云是上海人,回到上海开展地下工作比较合适,有一定的个人优势,包括语言、社会条件和环境等依托。
对于这项任务,陈云后来回忆道:“1935 年 6 月,到了懋功雪山脚下的灵关殿,我就离开了。这是中央开的泸定会议决定的,决定恢复白区工作。”
而此时此刻,陈云的心情是复杂的。与战友们分开,他确实舍不得。大家自从离开江西,患难与共、一路拼杀血战到现在,一道翻过了多少山、涉过了多少河,记不清了,而今却要在千里之外的川西告别了!
但是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中央的决定高于一切。陈云抑制住个人内心的情感,毅然脱下军装,换上了一套当地老百姓的衣服。
为确保此行成功,中央采取了极为严格的保密措施,即使在党中央内部仅限于极个别的领导同志知道详情。此外,为保证顺利穿越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包围,克服山高路险、密林纵横、道路生疏的困难,中央还特意指派当地地下党组织的一名同志专程负责护送,这位同志名叫席懋昭。
夜幕降临,陈云最后一次回头看看部队的宿营地,毅然踏上了山间的小道。
陈云一路上装扮成从上海来四川的商人,席懋昭则扮成随从。由于陈云一口上海话,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凡属问路住店、吃饭搭车之类的事,主要由席懋昭打理,陈云则一直保持低姿态。
即便如此,危险仍不期而遇。
有一次,两人翻过一个陡坡来到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刚到街口就见呼啦啦一队队国民党士兵迎面跑了过来。席懋昭不禁心头一紧,看了身边的陈云一眼。陈云微一皱眉,决断地低声说:“继续走,今晚咱们就住这儿!”席懋昭乍一听有些吃惊,但很快就明白了陈云的意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不禁深深为陈云在关键时刻大智大勇、沉着果敢的素养所折服,三步并作两步赶上了陈云。他们进了镇中找一家客店安顿好,然后到附近找一家茶馆坐下,边喝茶边打听,原来来的是追击西去红军的一股川军。第二天,敌人开走,陈云两人朝相反的方向迈开了步伐。
就这样,晓行夜宿、闯关过卡,陈云一行来到了四川省省会成都。成都,富饶的川西坝子上一个历史悠久的名城,眼下却是蒋介石指挥各路军队“围剿”正穿梭于川西大山的红军的大本营,往日平和、宁静的气氛代之以一片白色恐怖,警察、特务遍布大街小巷,囚车不时呼啸着穿城而过。
在刘伯承的一位好友胡公著先生家住下来之后,尽管陈云是首次来到这自古以来就有许多美丽传说、奇闻轶事发生的城市,但他无心领略府南河宜人的风光、观赏杜甫草堂“诗圣”的遗迹、参观武侯祠内诸葛孔明的前后《出师表》,而是径直找到了市内的《新新新闻》报社。
不几日,《新新新闻》报上就登出了一则极不惹眼的遗失启事,内容如下:“廖家骏启事:家骏此次来省,路上遗失牙质图章一个,文为廖家骏印,特此登报,声明作废。”
这则再普通不过的启事传递的却是极不普通的信息。登启事的那位“廖家骏”便是陈云,这则启事的内容是陈云出发之前与周恩来商量好的,表示陈云一行已安全冲出重围,抵达了成都。
陈云在成都稍事休息后,便与席懋昭一道继续前行,直奔下一个目的地——川东水陆交通重镇重庆。在重庆,陈云手持刘伯承事先写好的一封介绍信,找到刘伯承的一位熟人,并在他那里暂时落下了脚。不久,他出面给陈云买好了前往上海的轮船票。
在朝天门码头上,陈云与席懋昭互道珍重,两人依依惜别。尽管相处的时间并不算长,但两人在并肩携手、冲过路上层层难关的历险中已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上船前,陈云紧紧握着席懋昭的手说:“懋昭同志,太感谢你了。这次路上太匆忙,等革命成功后,我要再回到成都来,找你一起去看杜甫草堂!”席懋昭笑着说:“好,我到时候一定在成都恭候!老陈,一路上请多多保重!”就这样,陈云与席懋昭分手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