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7599659丛书名: 大夏书系·阅读教育
作者研究“读整本书”已有十年之久,并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读整本书’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研究”,一直活跃在教学一线,是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双栖型教师”。
既阐述了读整本书的教学理念与实施要点,又分主题、分层次呈现了12堂教学实录,真正实现了理念与实践相结合,既指明行动方向,又提供可复制的范例。
提供完整解决方略,小学读整本书教学一本通,引领教师成为值得信赖的教读者。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对于推动儿童阅读,有基于教育实践的理性思考与独到见解,带领孩子与真正的好书相遇。
推荐篇目:
序 漫长阅读历程的新探索(朱永新)
前言 读整本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P007 读整本书教学的指导
P027 读整本书教学的课型
特级教师李怀源以十年“读整本书”研究之功,提供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整体解决方案,引领一线小学教师成为值得信赖的教读者。全书共分为六章,前两章讲图书的选择、阅读的评测、读整本书教学的设计及课型等读整本书教学中的操作要点;后四章选取作者带不同年级的学生读整本书的12堂教学实录,分别指向阅读经验、阅读策略、阅读能力、阅读素养四个维度,为培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提供可复制的案例示范。
序一 漫长阅读历程的新探索001
序二 我看读整本书教学005
序三 读整本书教学再出发007
前言 读整本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011
第一节 整本书的选择003
一、整本书选择的原则003
二、现行图书的选择方式004
三、整本书的数量选择005
第二节 读整本书教学的指导007
一、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指导007
二、按照读物的特点进行指导008
三、按照阅读本身的规律进行指导010
第三节 读整本书教学的评价012
一、对阅读结果的评价012
二、对阅读指导过程的评价014
三、对阅读结果的评价016
第一节 读整本书教学课型例说023
一、读整本书教学的目标023
二、读整本书教学的方式024
三、读整本书教学的课型027
第二节 如何进行一本书的教学设计
——以《长袜子皮皮》为例034
一、研究文学作品034
二、探究文学价值037
三、确定教学价值040
四、思考教学策略 045
五、读整本书的教学建议059
第三节 读整本书教学与其他材料阅读的联系061
一、读整本书与课本教学061
二、读整本书与网络阅读062
三、读整本书与自由阅读062
四、读整本书与不同来源的读物063
五、读整本书与其序列的构建063
第一节 读懂人物
——一年级《图书馆狮子》讨论课教学实录069
一、观察封面,推测故事069
二、观察图画,讲故事071
三、讨论人物079
第二节 理清结构
——三年级《爱德华的奇妙之旅》讨论课教学实录083
一、交流读书经验083
二、交流读书感受084
三、深入讨论,理清故事结构086
四、再次交流,了解角色089
五、回到人物本身092
第三节 明确主题
——四年级《秘密花园》讨论课教学实录094
一、交流初读感受,进行分类094
二、初步交流内容095
三、学习用故事地图097
四、总结收获102
第一节 如何阅读一本书
——六年级《不老泉》导读课教学实录109
一、拿到一本书109
二、打开一本书111
三、合上一本书117
第二节 如何读出文字背后的意思
——六年级《朝花夕拾》导读课教学实录119
一、了解作者119
二、走进故事内容122
三、总结提升127
第三节 如何多角度理解
——六年级《狼王梦》讨论课教学实录128
一、聚焦故事题目131
二、聚焦故事主人公134
三、聚焦故事主题140
四、聚焦写作意图142
第一节 学习思考与表达
——三年级《亲爱的汉修先生》讨论课教学实录149
一、猜人物,交流读书感受149
二、出示细节,想想为什么152
三、聚焦主人公,体验成长过程156
四、回归整体,领悟表达159
五、介绍作者,总结读法161
第二节 理解与运用语言
——四年级《女水手日记》讨论课教学实录164
一、梳理整本书的内容165
二、看图片,猜人物167
三、看外貌描写,猜人物168
四、找对话,猜人物171
五、改写剧本,体验文字表达176
六、总结阅读经验178
第三节 建构意义
——五年级《孔子》图画书讨论课教学实录180
一、谈谈你了解的孔子180
二、读图画书《孔子》节选181
三、探究故事的构成要素183
四、发现图画的秘密185
五、研究图画书中的文字信息186
六、改换研究角度——孔子与炸酱面188
第一节 享受阅读的乐趣
——四年级“多学科整合阅读”讨论课教学实录195
一、交流读书经验196
二、读《喜欢大的国王》198
三、阅读讨论《了不起的测量员》203
四、读《数学诗》210
五、整合三本书,提升思维能力214
第二节 提炼阅读经验
——五年级 “汉字的故事”图画书群书讨论课教学实录218
一、导入:阅读经验分享219
二、阅读开启:读《你会写字吗?》,回答问题220
三、阅读深入:读《仓颉造字》,回答问题224
四、认汉字,体验写故事228
五、阅读深入:读《三十六个字》,对比思考230
六、整合思考,积累经验232
第三节 通过阅读学习
——五年级“可能性”主题的数学图画书讨论课教学实录235
一、课前探讨,初步感知可能性236
二、读《猫画被盗事件》,记录信息236
三、读《谁能得到变形金刚》,记录并猜测239
四、统计与生活的联系249
附录 教师阅读书目50本257
后记 为什么是“读整本书”261
序一:漫长阅读历程的新探索
前些天,刚刚拿到怀源新出版的《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语文》一书。没过几天,怀源告诉我,他关于“读整本书”的著作又要出版了,希望我能够写个序。他告诉我,请我写序是一件“蓄谋已久”的事情。
怀源是我的老朋友,是我们新教育学科书目的重要研制专家,也是民进会员和叶圣陶研究会的理事,这些身份让我和他有着很多接触。同时,关于整本书阅读,新教育实验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我的确也有一些话要说。
中国的整本书阅读,从思想到行动,从个体探索到大规模推动,迄今有着漫长的历程。整本书阅读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我们民进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就已经提出。整本书阅读的研究,也日趋风起云涌,比如2009年4月怀源就以“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为题完成了硕士学位论文,新教育实验则为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规模化实践,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努力。
在我发起新教育实验之前,早在1993年担任苏州大学教务处长之际,就因深切感受到整本书阅读的重要,在苏州大学率先推出了学生必读书计划,取得了良好反响。2002年,在第一所新教育实验学校挂牌启动之际,我们就把“营造书香校园”作为十大行动之首,整本书阅读就已经成为实验的基石。其后,在2007年山西运城的新教育年会上,我们提出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阅读主张,推出了促进儿童整本书阅读的“小学生阅读包”等,进一步把整本书阅读科学化、课程化、规范化。可以说,在整本书阅读的探索上,新教育实验取得了极其丰富、卓有成效的经验,也留有许多缺憾,无数新教育同仁还在进一步耕耘。
近年来,整本书阅读一下子“火爆”了起来。除了包括新教育人在内的诸多同好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行动之外,最重要的“推手”无疑是2017年新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个课程标准开宗明义提出的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此任务群的学习,贯穿高中语文课程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部分,在高中语文中,整本书阅读具有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课程标准虽然是高中的,但是由于与高考息息相关,必然倒逼初中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中小学的整本书阅读就此火了起来。
虽然整本书阅读正在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推进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与完善。
比如,关于整本书阅读,究竟应该读哪些书?读什么,是阅读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阅读的高度决定了精神的高度。我们应该读什么,虽然本身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在原则上,我们还是要有根本性共识。即使是教育部新课标推出的书目,也存在“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相应推荐书籍,特别是低年级没有绘本必读书目”等方面的缺陷。新阅读研究所研制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初中生基础阅读书目》和《中国高中生基础阅读书目》,是目前相对公认的权威书目,也有一个需要不断完善更新的问题。
整本书阅读的实际操作层面,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不同角色在阅读中的自我定位。怀源希望立体解决整本书阅读的问题,这样的构想是有必要的。我认为,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与其说是“教”,不如说是“领”:教师就像一个优秀的导游,为学生补充适当的背景知识,又让学生享受自己探索的快乐;教师就像一个成熟的领跑者,陪伴学生奔跑一段路程,让学生超过自己跑得更快。当然,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乃至父母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定位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厘清与界定。
又如,整本书阅读的评价问题。整本书阅读备受青睐,归根结底还是因为高考指挥棒的关系。但是,如果整本书阅读缺乏可操作的科学指标和评估方法,就会发生评价的偏差,评估导向就容易应试化,就容易侧重某些具体的知识点。如何推动整本书阅读的评价优化,促成对理解力、思维力乃至创造力的提升?这仍需要深入细致地研究。
真正的阅读,是一个颇有些神秘的建构过程。新教育的十大行动之首“营造书香校园”,在新的背景下,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我们希望结合学校的文化传统,关注每个人阅读之前的经历与储备,关怀阅读过程中生发的不同感受,关心阅读何以才能激发出更多创造。通过整本书的共同阅读,把最美好的童书给最美丽的童年,真正创造共同的价值与愿景,这是我们的梦想。
怀源结合多年的探索,希望为小学“读整本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解决方案。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探索是有效的。对教师而言,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课进行功能定位,怀源都做了回答,并且提供了12本书的教学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增加了和读者互动的部分——不只是听怀源讲,而且要建构自己的整本书阅读体系。
作为新教育的参与者和实践者,怀源的书虽然没有更多展示新教育的相关探索,但我相信,这本书会进一步丰富、完善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和实践,我也相信,怀源会以此为新的起点,为新教育实验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创造和实践探索,做出新的贡献。
朱永新
2019年5月14日晨写于沈阳
序二:我看读整本书教学
怀源在新书出版之前,将全文电邮给我过目,并邀我写篇序文,当然义不容辞,却也勾起了几许的思绪。
在上个世纪末期,因应时代的变化,兴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所谓教育是一切的根本。从佐藤学、萨尔曼•可汗(Salman Khan)、麦尔荀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肯•罗宾森(Ken Robinson)、保罗•塔夫(Paul Tough)、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等人的论述与实践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已逐渐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所谓的翻转教室。更由此演化出所谓国际性的“核心素养”教育。核心素养的教育,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个别差异化、生活中的实践及运用。
而在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课程当属语文,因为语文学习是各科的基础。语文的内容包括听、说、读、写,而又以读(阅读)为主,教学的重心经历了从“学科知识”到“基本能力”再到“核心素养”的转变。目前,义务教育的小学课程中,除必修的基础型课程中的语文课(课内阅读课),还有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选修的课外阅读),更有学童自主的课外阅读。
在教育改革与阅读教育的推波助澜之下,基础教育界的语文教师可以说人才辈出,在教学实践中更是结出了丰硕成果,而怀源即是其中之一。
与怀源可以说是忘年之交,自认识以来,交谈皆以语文、阅读为主。本人自1971年以来,亦是以语文、儿童文学为专业,因此相谈甚欢。怀源除致力于现场教学外,更着力于教学背后理论的建构。这本书,主题是读整本书教学,是他继早期“单元整体教学”之后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成果,前后花了13年,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读整本书课程实施与评价体系研究”(BHA160150)的成果。本书自成体系,可以说理论与实务兼具,颇具开创性,其间或许仍有所不足,有待后续者。
个人认为,就阅读而言,可注意者有二。第一,必须了解课内、课外之别。课内阅读是课程之必须,学生无所选择,而课外阅读则是学童自主阅读与发展天赋的契机,千万别课内、课外不分。第二,阅读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也是其他各科老师的事。怀源在此二者皆有突破,一是规范阅读与自由阅读并重,二是自2012年以后就把阅读推广到小学的各个学科。
就教学而言,必须落实于课堂与学生。常见名师教学演示,不是流于做大就是做细,有时更是炫才与炫技。教学演示要有课时的设计,使观摩者看到流程,所谓“鸳鸯绣出凭君看”,要把金针度与人。否则只用一个课时教完,只顾炫才与炫技,观者雾里看花,无济于教学。至于做大、做细,更是教学的大忌,教学的基础在于保底,至于上不封顶则主要依赖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老师的职责,否则陷多少学生于泥淖。怀源致力于各种课型的建设,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自主阅读。
孩子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育的意义在于:
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更要了解的是: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林文宝
台东大学荣誉教授
序三:读整本书教学再出发
我和怀源认识将近20年了。这些年来,不管别人在做什么,他一直坚持做他认为值得做的事情。我所知道的有单元整体教学、读整本书教学、叶圣陶思想研究,他在这三方面都小有成就,让我们看到了持续研究产生的效果。
怀源一直说,在读整本书教学方面,我是他的老师。老师显然不敢当,但是,确实在读整本书教学方面和他有过很多次的探讨,可能对他产生了影响。
2005年12月,曾经在怀源所在的德州跃华学校举办“全国首届班级读书会”。在这次会议上,我执教《我有友情要出租》,蒋军晶执教《草房子》,怀源执教的是《亲爱的汉修先生》,作家王一梅、阅读推广人萝卜探长分别做了演讲。这是国内第一次以整本书的“班级读书会”为主题进行的教学研讨活动,无疑对后面的怀源的读整本书教学的探索产生了奠基作用。
这个作用在怀源的硕士论文《叶圣陶“读整本书”思想研究》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这篇论文成于2009年4月。当时,他在首师大读书,我在人教社,我们多有交流。当时一个网站要做图书的分类工作,很多书就放到怀源的宿舍里去,由他分类,填写关键词,确定所对应的年龄阶段。其间,他把叶老的读整本书拿出来写硕士论文,是因为之前已有几年的实践探索,据我所知,他先后实施过《活了100万次的猫》《特别女生萨哈拉》等多个年段的读整本书教学。那段时间,我想组织大家编写关于整本书教学的指导用书,刘芬负责低年级,怀源负责中年级,蒋军晶负责高年级。我们打磨了编写框架、体例样张,怀源带领学校的老师组织编写。虽然这套书最终没有出版,但因为在实践中的探索,怀源对读整本书教学的理论产生了兴趣,才有了他后面的硕士论文。
后来,我也多次邀请他在“中国儿童阅读推广人论坛”“中国儿童分级阅读研讨会”上上课或演讲,了解了他在学校进行读整本书教学的探索路径。2009年7月,我和赵镜中教授、宋旭老师在浙江千岛湖举办首届“儿童阅读研习营”,怀源作为首届学员参加了此次研习活动,从台湾老师的读整本书教学经验中获益匪浅。这个活动共举办了10届,后面9届怀源都是以导师的身份参与,要么上课,要么讲座,每一年都能带来他的一些新思考。
所有的研究一定是不断思考与实践的过程,是向他人学习,也自我建构的过程。怀源当然也不例外。可贵之处在于,在实践的基础上他总试图去探索一点儿规律,希望给更多的老师以借鉴。这和他多年在教学一线的工作有密切的关系。
现在摆在我们眼前的书,是怀源努力把教学实践与理论建构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同时又希望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化成可以推广使用的“解决方案”。希望每一个和阅读有关的人,都能清晰定位,也要有自己的角色担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过去我们更多强调大人的作用,希望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努力,让儿童会读书,爱读书;怀源希望学生自己会读书,爱读书,充分发挥主动性,运用自己的智慧,勤奋地阅读,实现“自能读书不待他人推”的境界。这是阅读推广的目的,也是阅读推广的智慧。
书中既有他多年积淀的读整本书教学范例,也有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的读整本书教学经验。书中增加的互动部分,让读者很有角色感:可以和作者互动,不能只听作者说,也要有自己的思维参与、价值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怀源展开了一种新的教学过程,希望读者能够深度参与,并且学有所得,学有所成。读者在读书的时候,千万不要抱着信从的态度,而应该抱着自我建构的信念,读怀源的书,修自己阅读的路。我想,这也是怀源想看到的。
这本书,历时几年,源自实践,但是还有探索的空间,不一定适合每所学校、每位教师、每个家长、每名同学。我希望,大家于其中看到的是一种实践思路,而不是照学照搬。我希望读者都在站在怀源的研究基础上,以自己的实际情况为思考点,不断地研究实践,超越怀源,我认为这也是他希望看到的。
我相信,这本书不是怀源探索的终点,而只是他研究和实践的新的起点。我相信,他在未来的实践中,仍然会不断探索,不断超越,实现新的目标。我听说,他带领团队,按照整体的学习情境、具体的学习任务、可见的学习成果等要素,编写了统编教材推荐的相关书目的读整本书学习手册,他希望通过学生端的产品,改善读整本书教学。
让我们共同期待怀源在读整本书教学领域探索出更多的成果。
王 林
人教社少儿读物编辑出版中心主任
儿童文学博士
怀源结合多年的探索,希望为小学“读整本书”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解决方案。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探索是有效的。对教师而言,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把课进行功能定位,怀源都做了回答,并且提供了12 本书的教学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增加了和读者互动的部分——不只是听怀源讲,而且要建构自己的整本书阅读体系。
——朱永新
个人认为,就阅读而言,可注意者有二。*,必须了解课内、课外之别。课内阅读是课程之必须,学生无所选择,而课外阅读则是学童自主阅读与发展天赋的契机,千万别课内、课外不分。第二,阅读不只是语文老师的事,也是其他各科老师的事。怀源在此二者皆有突破,一是规范阅读与自由阅读并重,二是自2012 年以后就把阅读推广到小学的各个学科。
——林文宝
过去我们更多强调大人的作用,希望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努力,让儿童会读书,爱读书;怀源希望学生自己会读书,爱读书,充分发挥主动性,运用自己的智慧,勤奋地阅读,实现“自能读书不待他人推”的境界。这是阅读推广的目的,也是阅读推广的智慧。
——王 林
读整本书教学的价值与意义
1941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提到:“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1949年,叶圣陶在《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中这样表述:“中学语文教材除单篇的文字而外,兼采书本的一章一节,高中阶段兼采现代语的整本的书。”由此可见,叶圣陶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了“读整本的书”的观点。
顺着这条线再梳理,发现顾黄初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注意到叶圣陶“读整本的书”的思想,发表了题为“提倡读点整本的书——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研究”的论文,且作为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研究九篇文章的第一篇,可见他对这一命题的重视。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部分有这样的表述:“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读整本书已引起语文课程标准制定者的重视。
在今天,阅读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都在讨论的主题,阅读活动也已经从婴幼儿阶段就开始了。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须做的事情。因此,重新审视读整本书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做进一步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将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发挥积极作用,对于整个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也至关重要,可以促进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
研究读整本书是我们今天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顺着读整本书的脉络做一番探索,显然是一件有意义而且有意思的事情。读整本书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因此,需要在中国文化这个大背景下研究读整本书。讨论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读整本书,就一定要和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传统教育、汉语的构成特点、学生的学习方式等联系起来进行细致的研究,这样才能够了解读整本书对一个学习者的文化意义和生存意义。
读整本书的意义只有在教学实践中被激活才能充分发挥其能量。这种教学实践应该是在学校中进行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应该从整本书的选择、如何指导阅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读整本书教学的实践,一定是先从教师开始的,能从一本书中收获一些意义,收获一些教育的元素,这是教育者的一项重要能力。语文教师要善于把一本书带进教室,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探讨。不支持、不引导学生阅读的语文教师肯定不是一个好的语文教师。
读整本书教学的实践,需要经历从“人物分析”“情节研究”到“阅读策略指导”“阅读能力培养”再到“阅读素养提升”的过程。
我进行读整本书的教学实践已经13年了,在大大小小的研讨活动中,执教过20本以上的整本书。慢慢地,我被“大同小异”的教学方法所困扰:不同书籍的班级读书会,只是人物不同、情节不同、讨论的问题不同;拘泥于整本书的角色、情节,只会让每一本书成为一个故事,学生记住的只是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对学生的作用是相同的。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对千篇一律的班级读书会的方式也会产生“厌倦”,不能真正地做到有所思考。我的读整本书教学总是单向循环的原因是目标不清,且总被书的内容所限制。如何进行突破?我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教学目标指向阅读素养
教师设计班级读书会的时候,要有清晰的目标。这个目标是指向学生的阅读素养的。国际阅读素养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出意义;能从阅读中学习;参与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社群的活动;能够由阅读获得乐趣。有了目标,就能跳脱出书的内容,不局限于书中人物性格的讨论,不局限于主题的提炼与生发。
对学生而言,也要有清晰的目标,要知道怎样阅读,怎样通过阅读进行思考和学习。学生有了目标,就会经常反思阅读过程,总结阅读经验。
2.教学内容指向学生活动
教师有了清晰的阅读素养目标,学习内容就不再是一本书了,而是完成一个或者多个学习任务。教师需要把一本书的内容演变成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可能性。学生喜欢的是学习活动,参与活动才能产生切身的体验。教师可以设计做“人物卡”、绘制“故事地图”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3.教学实施指向课型划分
改变千篇一律的状态,除了选择阅读不同类型的书外,还需要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把阅读课进行课型的划分。我把阅读课分为阅读思维课、阅读策略课、阅读实践课、阅读分享课、阅读欣赏课、阅读体验课和自由阅读课等。阅读思维课是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课型,如从多个角度评价一个人物、为故事设计不同的结局、从不同人物的立场叙述同一个故事。阅读策略课是教学生阅读策略的课型,如对于怎样阅读一本书,可以从看封面、读目录、读细节等方面来组织教学。阅读实践课是让学生实践阅读策略的课型,让学生运用学习过的阅读策略读一本新书,然后进行交流讨论。阅读分享课是以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为主的课型。阅读欣赏课是从不同角度对一本书进行赏析的课型,如人物塑造、情节架构、语言特色等。阅读体验课是让学生相互交换图书,体验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的阅读喜好的课型。自由阅读课是学生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自由阅读的课型。
在这些课型中,自由阅读课应该是阅读课的主体,这样能保证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4.教学评价指向学生发展
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应该评价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那么,如何进行评价呢?一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二是通过一定的纸笔测试来实现,如:通过“找一找……”的题干,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通过“为什么……”的题干,考查学生整合解释的能力;通过“我认为……”的题干,考查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三是学生自主分享,通过完成项目作业的形式,如设计一本书的推荐海报、写一本书的书评等,来考查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水平。
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应该能够对自身的阅读进行反思和评价。一是能够评价书中内容;二是能够评价自己的阅读过程;三是能够评价自身的发展。
阅读素养的教学对我而言是确定的一个美好的方向,如何把阅读素养落地,变成学生身上可以看得见的实际获得?经过不断探索,我把读整本书教学集中于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这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上。
本书中,我只列出了自己阅读教学实践的“个案”,希望大家在看到我的实践路径的同时能够有所启发。本书选取了12个典型课例,时间跨度为8年,最早的一篇是2010年4月的,其他都是2014年以后的。这些课例反映了不同时期我的思考和实践,也在反复表达着同一个主旨,那就是在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在选取的12个课例中,《不老泉》的导读课是我从关注阅读内容向关注阅读策略转型的关键课例,为我以后从研究阅读策略向研究阅读素养的教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12个课例并没有按照时间进行排列,而是按照“指向阅读经验”“指向阅读策略”“指向阅读能力”“指向阅读素养”四个角度来编排的,“指向”的意思是向着这个目标,是有所侧重的,但它们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十几年的读整本书教学实践中,我一直试图突破,希望通过读整本书给学生带去更多的思考。这个过程是极有意义的,让学生在班级读书活动中学会阅读,并且通过阅读去学习,这才是读整本书教学的价值所在。
李怀源
2019年9月10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