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374797
★ 2016年度“中国好书”获奖作者、世界知名甲骨文学者许进雄先生探寻古人生活的趣味之作
★ 博物馆看展利器,重返三千年前的古代世界,捕捉栩栩如生的汉字文化
★ 文字——文物——文化,农耕渔猎、战争祭祀、巫术乐舞、起居饮食、衣服车马……阅读这本追根溯源的短文集,宛如在推理、演绎古人生活片段的过程中,领略出古文字所独具的丰富意涵,并且从中拼凑出数千年前的生活图像。
★ 71篇文章、142个甲骨汉字、189张古文物图版 援引援引《诗经》《楚辞》《尚书》《论语》《孟子》《左传》《礼记》《考工记》等典籍论证、解析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演进脉络。
★ 融合考古材料、出土文物、典籍记载,以象形文字为线索,寻源探流,重返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世界,捕捉那栩栩如生的汉字文化样貌。
★ 由汉字象形的特征,具体解说古人生活的细节,每个文字的一笔一画,皆是历史的记忆刻痕,隐含了先民的智慧,描绘出古代文化的细致与深度。
★ 阅读这本追根溯源的短文集,宛如在推理、演绎古人生活片段的过程中,领略出古文字所独具的丰富意涵,并且从中拼凑出数千年前的生活图像。
龙到底是什么动物?
何时用筷子吃饭?
古人怎样系腰带?
住旅舍也需通行证?
古人如何替时间定坐标?
……
这是国际知名甲骨文学者许进雄先生所写的一本“说古事”的著作,用一种“上穷碧落下黄泉”的态度,求索几千年前的渔猎农耕、起居饮食、衣裳住宿、天文地理、战争祭祀……用71篇短文,以及189个古文物图版,论证、解析几千年以来的历史文化演进脉络。并从科学的角度发问,旁敲侧击古文字背后所隐藏的上古时代遗迹,进而推演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先民思维与记忆。
001 殷商已普遍使用毛笔
006 甲骨——商代的皇家顾问
010 龙到底是什么动物
014 由被崇敬到被取笑的龟
018 老虎
022 犀牛
026 三千年前绝迹于中国的象
031 古时的气候
036 野兽变家畜
040 牛——军事与农业的大牲口
044 商代已有牛耕
049 猪的饲养
054 狗的饲养
059 贵族才养得起的马
063 冶金的发明
067 采矿的艰难
072 铁的使用
077 金、银与嵌镶技术
081 漆——古代少数人的奢侈品
085 古代玉器
090 古代玻璃不透明
095 食物
100 从石煮到铁锅——烧食方法的演进
105 何时用筷子吃饭
109 酒的历史
114 爵——鸟形的酒器
119 一日三餐始自何时
124 灶
129 衣服的穿用
134 丝织品
139 麻——纺织、食用、造纸的重要经济作物
144 铜镜
149 古人怎样系腰带
153 黄帝为什么佩玉
158 王为什么戴高帽
163 鞋子——地位的象征
167 武士为什么结髻
172 堤防的城墙,城墙的堤防
177 从地下到地上——怎么住才舒服
182 商代的建筑
187 瓦——屋顶上的建筑
192 汉代的空心砖——由棺椁转用为建屋
196 从家徒四壁到讲究家具
201 古代床不是常人睡的
205 伏枕睡觉始于何时
211 古代室内照明
217 车子的使用
223 住旅舍也需通行证
228 葬俗流变
234 与死亡仪式有关的文身
238 鹿皮——婚嫁的聘礼
242 古代的教育
248 商代跳巫舞求雨
252 贵族用以召集人员的石磬
256 铜钟——古代的乐器
261 管乐器
265 弦乐
270 早期中国人的娱乐——魔术、马戏
275 巫师——古代专业的神职人员
280 古代的医学
284 追寻长生不死
288 梦的启示,似真如幻
293 鬼神的扮相
298 古代的度量衡
302 先秦的铜铸货币
307 水运
311 商代的肉刑——永不消失的创伤
316 兵器
320 古人如何替时间定坐标
324 天文学的成就
328 对方向的认识
★ 这些篇章都是极见学问之作,但却放松了学者专门的严肃、刻板的气氛,作者为人诚挚,他的文章完全实实在在,毫无夸饰浮泛的辞藻,其求知治学的态度精神,于今日的浮华世界,是非常稀贵罕见的。——张敬
★ 本集的文章虽不是学术的专作,但采取的态度是学术性的,即资料都是有根据,或出自典籍的记载,或是他人研究的成果。——许进雄
殷商已普遍使用毛笔
中国的汉字与埃及的圣书体、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字,同为最著名的几种独立发展的古老文字体系。基本上,它们都是以图画式的表意符号为主体的文字。其他古老的文字或已湮没,或发展成为拼音文字;只有我们中国的汉字,仍旧保留其象形文字结构的特征,没有演化成拼音或被拼音文字所取代。
中国的文字虽与西方的文字都同是源自图像,但书写的习惯却很不同。西方的书写方向是先左右横行,再自上而下;有时由于某种时机而需上下行时,行列也是由左而右。而古代汉字书写的习惯是自上而下,然后又自右而左。人一般用右手书写,自右而左的形式是较不切实际的,所以满文和蒙古文虽也是上下直行,行列上则采用由左而右的形式。中国之有这种书写习惯上的独特性,完全是受古代书写工具的影响。
迄今为止,大量存世的中国早期文献是三千多年前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商代占卜文字,因此有少数人误会商代的人是以刀刻字作记录的。甚至有人以为直到秦朝的蒙恬发明毛笔后,中国人才有以毛笔书写的事实,而不知商代的甲骨和陶片都有以毛笔书写的事实。我们有相当的理由相信,商代的人已普遍用毛笔书写文字。
从字形看,笔的初形是“聿”◎ 字。它在甲骨文作一手握着一管有毛的笔。中国普遍以竹管为杆,所以“聿”字之上加竹而成笔字。不着墨汁时,笔毛散开。但一蘸墨汁,笔尖就合拢,此时既可书写又可描画细致的线条。甲骨文的“书”◎ 字就作手握笔管于一瓶墨汁之上,这点明了散开的笔尖蘸了墨才可以书写的实况。还有,甲骨文的“画”◎ 字作手握尖端合拢或散开的笔,下画一个交叉的图案形。金文的“肃”◎字作一手握着笔,画出较复杂的图案形,以便依图案刺绣之意。以此推知商代普遍使用毛笔,才以之表达与书写、图画有关的意义。
其实六千多年前仰韶文化的陶器,其彩绘就已充分看到用毛笔的痕迹。
古代的毛笔与笔套
因为中国人写字的笔尖是柔软的毛作的,所以书写的人可以控制笔画或粗或细或波折,可使文字呈现无穷的造形和体势的变化,不像其他坚硬的工具难作笔势上的变化。中国书法所讲求的美善外形和内在精神,需要长期的努力练习和一定的天分才情才能达到熟巧的程度。因此中国的书法才成为各种文字中一种很受崇敬的独特艺术形式。导致中国独特书写方向的应是其书写的材料。任何有干燥平面的东西都可以书写,土石、布帛、树皮等都可以利用。但从几方面看,影响中国书写方向习惯的是竹简,而且起码从商代已是如此。只因竹子易于腐朽,地下难于长久保存,才不易见到其遗留的痕迹。《尚书·多士篇》 有“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之句。典、册都是用竹简编成的书册。甲骨文的“册”◎ 字作许多根长短不齐的竹简,用绳索编缀在一起成为书册的样子。“典”◎ 字则用以表示重要的典籍,不是日常的记录,故像恭敬地以双手捧着的样子。
书写的字都是受竹简影响的窄长体势
竹子现今不是华北常见的植物。但在距今三千年以前,华北的气候要较今日温暖而湿润,竹子并不难生长。以竹子当书写的材料有价廉、易于制作、耐用等多种好处。只要把竹子劈成长条稍为加工,就可得平坦而可书写的表面。再在火上炙干,就易着墨而不朽蠹。在窄长的表面上书写,由上而下作纵行书写,远较横行左右书写方便得多。因为横着书写,竹片背面的弯曲会妨碍手势的运转和稳定。
甲骨文偶有横着书刻的辞句。从后世的实例,也可推测商代有用木牍一类有宽广表面的东西书写。用毛笔蘸墨书写,墨汁干燥缓慢。如果在可以书写多行的表面上写字,行列最理想是由左而右,手才不致涂污书迹。但是中国的习惯竟然是相反的由右而左。可以推测是由于主要用单行的竹简书写,写时左手拿着竹片,右手持笔,写完后以左手持放,由右而左一一排列,故而成为中国特有的书写习惯。
竹片编缀后可卷成一握,故以卷称书的篇幅。后来虽于纸上印刷,犹有纸面以墨线间隔,此亦是保持片片竹简的传统。由于竹片的宽度有限,不但不能作多行的书写,文字也不便写得过于宽肥。因此字的结构也自然往窄长的方向发展。以致不得不把有宽长身子的动物转向,让它们头朝上,四足悬空,尾巴在底下,如“马”◎“虎”◎“象”◎ 等字都是如此。龟甲、兽骨上的占卜文字即是如此,由此可以推断商代最普及的书写材料是竹简,不是木牍或布帛等有宽广表面的东西。以竹简书写不必预计长度,可以随时增加竹的数量,用木牍就不易确定需用的宽度了。所以后来虽有了纸张,但因受限于竹简宽度的古老传统,字形的结构也始终保持着向窄长发展的倾向。竹简一沾墨就擦不掉,而且也不容划掉它而在旁边改正,只能用刀把字迹削去再写。故于文字,“删”◎ 字以一把刀在书册之旁表达删削的意义。书刀就成为文士随身携带的必备文具。有人不明白其用途,才误会它是用来刻字的。
纸是中国对世界文明有大影响的四大发明之一。因为用竹简书写太过笨重,不便携带与存放;布帛又太过价昂;所以有人利用漂絮滤下的薄纸片,但产量太少,不足广为应用。考古发现西汉时代已有利用植物纤维制成的原始麻纸,但太过粗陋,不易书写。蔡伦于公元105 年奏上他改良的新造纸法,以树皮、麻头、破布、破网等廉价的植物纤维,制成价廉物美的新纸。这种易于书写而可大量制造的廉价纸,使文学的创作和流传都迅速发展开来。今日教育能够普及,廉价纸张的制造是其中一项重要因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