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40864
1.39篇一线采访文章,记录138位北京援鄂医疗队一线战疫点滴
2.精选80张一线照片,展现一线医护战疫日常及与患者的感人互动
2020年的鼠年春节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从武汉一隅迅速蔓延至全国。就在钟南山院士发出“能不去武汉就不要去武汉”的忠告之后,当所有人对这座城市避之不及的时候,有一群人却逆向出行。他们不是战士,却以*快的速度收拾了行装;他们不是战士,却用笔写下了一封封请战书;他们不是战士,却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和病毒战斗、与死神相搏。
大年初三,来自朝阳医院、积水潭医院、世纪坛医院、友谊医院等北京市属医院的 100余名医护人员集结完毕。他们义无反顾告别家人,包机飞往武汉,落地即投入战斗。他们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与当地医护人员共同工作,在危险重重的隔离病房里救死扶伤。他们穿着成人纸尿裤,不吃不喝在隔离区连续工作,任由汗水湿透全身,就为了抓紧一切时间把危重病人从死神手里抢回来,就为了节约有限的防护物资。
作者从这支医疗队出征就与他们建立了深入的联系,每天利用他们交接班、休息的时间开展采访,用纪实文学的表述形式记录北京*批援助武汉的医疗队员在抗疫前线的点点滴滴。
前 言
领队,领的是支“部队”
天亮之前
作保障,我是认真的
我们保护你们,你们保护世界
不怕,不退,不能哭
我是来作战的
谢谢你,北京
“霸道总裁”和他的集体
会干,还要会说
“有事找我”
暖 男
等爸爸回家
为了早日摘下口罩自由呼吸
不再怕死
向死而生
平安凯旋,是我对你的承诺
在妈妈家乡治病救人
寻找“阑珊”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妈妈的骄傲
姐妹花的情人节
生死营救
永不言弃
学方言,认亲戚
回 家
“我要报名!”
直面挑战
“母子组合”
“QQ”组合
给临床医学加上“科技范儿”
“不怕,加油!”
他的报恩
积水潭医疗队的九宫格
特殊的礼物
你们是我的亲人
中医在武汉
借来的天使
隔离病区里的课堂
一战到底
附:北京市属医院援鄂医疗队队员名单
前 言
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市医院管理中心党委发出组建支援武汉医疗队通知后,北京市医院管理局下属的12家三甲医院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在本院呼吸科、传染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吹响“支援武汉集结号”,大量医护人员迅速报名。经过医院的各自选拔,136名精兵强将迅速集结。
2020年1月27日19时,首支北京市属医院医疗队从首都国际机场出发,驰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高发区湖北省武汉市。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前往机场送行。
在机场,出发的医疗队员士气昂扬,列队整齐,充满必胜决心。“向白衣勇士们致敬!”蔡奇、陈吉宁走进队伍中向大家表达敬意。
首支北京市属医院医疗队全部来自市属各三甲医院,包括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胸科医院、北京老年医院12家大家熟悉的医疗机构。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的时刻,他们选择挺身而出,带着首都人民的重托,奔赴一线投入疫情防控工作。
1月28日凌晨2点,北京医疗队员赶到武汉驻地,连夜熟悉队员、细分岗位、明确职责,仅用24小时完成物资、流程、人员等各项准备。1月29日下午,北京医疗队员正式进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克服了重重困难,迅速开设第1个病区收治病人;医疗队员连续奋战,在抵达武汉的第3个24小时,又创造性地开设了第2个病区,以高效的工作状态,成为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中坚力量。
援鄂医疗队中有2名领队、41名医生、93名护士。全队用标准化、表单化、制度化管理模式,把医疗队分成8个管理组,设3个病区主任和护士长,制定了18项核心制度,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有效提升了队伍战斗力。曾在抗击“非典”一线工作过的医疗队专家,深入实地了解援建医院病区情况,创造性地提出“北京模式”病区修改建议,指导医院仅用20个小时就紧急改造完成隔离区域布局,划分出符合收治传染病患者的“三区两通道”,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协助受援医院短时间内完成改造800张床位收治重症患者的任务。在武汉救治患者期间,来自北京安定医院的2名精神、心理医生加入,为医疗队员提供心理服务。北京援鄂医疗队的医护人员扩充到了138名。
北京医疗队员无私分享“北京经验”,同心协力共克时艰,协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将医院管理、病区改造、医疗流程、感染防控等经验,主动提供给当地医院同行,共同改进疫情防治工作。充分发挥北京专家资源,建立起武汉—北京5G远程会诊沟通机制。
北京援鄂医疗队与病魔较量,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重管理、带队伍、强质量、抓细节,为患者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关怀,鼓励患者坚定信心、战胜疾病;制定了病区交接班、会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急危重患者抢救、死亡病例讨论等18项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开展中医治疗及会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患者;快速稳步推进高流量吸氧、大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等治疗手段,救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有效提高了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医务人员零感染,得到了当地医院同行的肯定和患者的信赖。截至2020年3月30日,连续征战了64天的北京医疗队3个病区共累计收治患者345例,累计收治重症患者219例,累计出院220例。
北京医疗队中的很多成员在17年前参加过抗击“非典”,当年他们不负韶华,今天他们抛家舍业,再次走上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他们克服了时间紧迫、疫情严重、患者众多的重重困难,争分夺秒和病魔作斗争,展示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他们迎着危险出征,是这个时代的勇士。
在随医疗队员出征武汉的队伍中,还有北京市属新闻媒体的记者。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记者王晓龙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采访、记录了多位北京医疗队员的“抗疫”故事,本书以纪实的视角向读者还原、展示白衣勇士们在武汉战斗的日日夜夜。
疫情终会散去,春天也如约而至。这些出征的勇士终会回到北京,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离开战场,他们仍然是平凡的普通人。他们在武汉经历的种种,在抗疫前线的战斗,这段过往,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白衣战士的记忆里,更应该铭刻在民族的丰碑上。他们被包裹在隔离服里的身躯,被遮挡在口罩后面的面孔,应该被时代和人民铭记。
2020年3月31日,日以继夜征战了65天的北京医疗队员乘上返京的航班。他们胜利完成了在武汉抗击疫情、救死扶伤的任务。我们可以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是我们必须记住他们为国家、为民族、为老百姓所做的一切。在和平的年代,我们更需要平凡的英雄。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他们守候着生命,不离不弃。
向死而生
在重症病房里工作十几年的经验,每年抢救成百上千条生命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徐跃峤身上最硬的龙鳞。她把最硬的鳞带到了武汉。
* * *
在搜索引擎上,徐跃峤有自己的百度百科词条:徐跃峤,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神经外科博士,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擅长重症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感染性疾病,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外科疾病围手术期监护管理和并发症的诊治。擅治疾病:重症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感染性疾病,重型颅脑损伤。专业特长:重症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感染性疾病,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外科疾病围手术期监护管理和并发症的诊治。
除了“技术流”,互联网上还能看到发生在2019年3月29日的一条“万米高空突发急症医生团队紧急救援”的新闻。2019年3月29日下午,从北京飞往成都的CA4198航班上,上演了惊险的一幕:飞机起飞大约一个半小时后,一位年轻的男乘客突然开始抽搐,双手僵直、双目上翻、口吐白沫、失去意识,情况十分紧急。幸运的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的三位医生正好在这趟航班上。重症监护室的徐跃峤医生,第一时间冲了过去……
有技术,还是“网红”,这样的专家,即使是在三甲医院云集、顶级医疗资源丰富的北京,也是同行中的翘楚。在北京看过病的人都清楚,她的门诊,一定是一号难求。在宣武医院,她已经不做手术了,专攻神经外科重症的治疗抢救。可是在疫情面前,她也请缨报名,来到了武汉。她说医生有时和军人一样,都有一颗报国的心。在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能冲上前去是荣誉也是担当。之前,每逢医院里有援藏、援疆的任务,徐跃峤都想去,可是边远地区更需要能做手术的医生,她专攻的神经重症没有用武之地。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急需重症医生参与,徐跃峤义无反顾。
来之前,刚刚还在值夜班,并且在班上完成了一次重症抢救的徐跃峤发过一条朋友圈:岁月带给我们的不仅有体重,还有经验。
在重症病房里工作十几年的经验,每年抢救成百上千条生命的宝贵经验,这些都是徐跃峤身上最硬的龙鳞。她把最硬的鳞带到了武汉。
如果把徐跃峤和队友的出征想象成一幅宣传画,画面的一半是举着“武汉加油”条幅、朝气蓬勃的医护人员,另一半,一定是面目狰狞、张着血盆大口的新型冠状病毒。
时间在前行,疫情丝毫没有手软。它势必要给来武汉的医生们一个下马威,它手里的筹码是强传染性的病毒,每个患者都是它的人质。
徐跃峤说,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在协和医院上岗的第二天,生死考验就来了。刚刚换好隔离服、进入隔离区,正在给新收的病人写医嘱时,当班护士就紧急呼唤徐跃峤,有病人急需抢救!
一个老年重症患者,入院后一直戴着吸氧面罩,吸着高浓度的氧气,血氧饱和度也才仅仅维持在80%。病人只是想摘下面罩吃一口热饭,就因严重缺氧意识丧失摔倒在床上。徐跃峤赶到的时候,饭菜撒了一床,病人全身发灰,口面紫绀。没有时间多想,徐跃峤做出了一系列经验动作:把病人体位放平,扣上面罩,手法开放气道,辅助呼吸……所有这些,几乎都是徐跃峤的肌肉记忆,是长年在抢救实战中练就的功夫。
就在大家相互配合、争分夺秒地抢救病人的时候,放在一旁的患者手机突然响了,来电显示是亲情号码,徐跃峤心里一紧。每个患者都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孤家寡人,都有血肉至亲。现在是非常时期,他们孤身在医院里和疫情对抗,家人无法陪伴在身边,每天只能靠打电话、发信息来相互鼓励。电话接不通,联系不上,那边的患者家属会不会崩溃呢……
万幸的是,在徐跃峤完成了一系列科学的抢救程序后,患者慢慢恢复了意识,血氧饱和度渐渐回升。看到病人转危为安,徐跃峤第一时间回拨了老人的电话。电话一拨通,那边就传来了焦急的声音,是老人的女儿。徐跃峤向病人家属交代了病情,如实地告诉她刚才老人经历了一场抢救,现在还不能说话。她向家属许诺,等到老人状态好一些,自己会帮他把电话接通,让父女二人说说话。
收起善意的谎言,对家属说实话,这也是徐跃峤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在重症病房里,她经历了太多患者在短时间内就溘然长逝,没能等到家属见自己最后一面。很多家属也因此而内疚自责,他们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临走前,他说了什么?
重症患者在濒临死亡时也会有一丝预感,那个时候,他们渴望的是能和亲人交代后事。见不到亲人,哪怕能留下一条信息、打一通电话、写几行字也好。医生是理智的、冷静的,但是和患者始终是共情的。抢救,在徐跃峤的眼中绝不是技术动作、仪器设备,而是对生命的最大挽留,对心灵的安抚,对人性的关心关爱。
半个小时后,徐跃峤又一次走进老年患者的病房查看,他缺氧状态改善了一些,能说短句子了,她为他拨通女儿的电话,让他们能听到彼此的声音。
做医生时间越久,徐跃峤对生命就越敬畏。在宣武医院,神经重症病房的死亡记录本一直由徐跃峤负责管理。她在医院工作了20多年,亲历了本子上死亡记录数字的断崖式下降。现在每年收治2000多名患者,死亡人数控制在20名左右,徐跃峤和同事们最大的成就感就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一个个患者又活了下来。
但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情在危重症患者身上发展得太快了,尤其是一开始,床位不足,患者已经在家等待了一段时间,一些人入院时病情已经极度危重,救治失败让参与的医护人员有了很大的挫败感。凭借经验,徐跃峤对自己病房里的病人都会有预判,她心里很清楚,每个患者的预后会是怎样。而且疫情暴发早期,ICU床位还严重不足,最开始的两周,徐跃峤只能劝慰护士们:我们要接受死亡,不是你们的错。
接受死亡并不代表着放弃。每一次抢救,都是和死神抢时间。即使生命最终仍会逝去,但哪怕让病人有几小时、几分钟的清醒,都可以让他们见一见亲人的面,听一听亲人的话,让他们的离世不那么孤单。
在武汉协和医院,徐跃峤每个上班8个小时,负责50名病人。查一次房,就是一上午;做一次抢救,大汗淋漓。顾不上休息,徐跃峤又走进了特殊病房——这里停放着两具尸体。两名新冠肺炎患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但遗体处理过程不顺利。首先是值班的护士比较年轻,她们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上午还能和自己说说笑笑,怎么还没到晚上,活生生的人就成了冷冰冰的尸体!她们以往也没有处理这种传染病患者遗体的经历。年轻的护士甚至不敢独自走进这间病房。
是徐跃峤陪着她们走了进去。她帮助护士为逝者清洁身体、整理仪容,用专用的双层尸体袋包裹好,放进特制的棺材里,等着家属来签字办手续。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尸体,带着大量的病毒,必须要用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规范的方式处理好,要尽快进行火化。这是对其他病人的保护,也是对社会负责。
可是,疫情早期,制度上还是要求家属来医院在死亡证明书上签字确认才能请殡仪馆拉走尸体。结果当院方拨通了家属的电话,却被告知他们不敢来。怎么劝说,家属都是一个字“怕”。他们自己的亲人,几天前还和他们在一起过年,如今却已离世,这种疾病在他们心中造成的恐惧感可想而知。他们担心自己来医院就会染上病毒……和家属反复沟通都做不通工作,打电话的工作人员几乎要哭出来。徐跃峤接过电话,用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告知家属做好防护就可以来医院办理手续,只要签一个字,不需要进病房,不需要接触遗体,但如果家属不签字,医院就无权处理尸体,患者没法体面离开。几经解释,家属终于点头同意。徐跃峤又帮忙联络殡仪馆,对接后续的事宜……当晚,徐跃峤就向上级反映问题,一天后,获得了解决方案,统一规定,不再要求家属到场,请片区执勤警察来走程序处理。管理规定的适时更改,解决了医生和患者家属的大问题。
3个多小时,徐跃峤为生者争取时间,为死者奔忙劳碌。她的身上早就湿透了,护目镜也花了,可是她坐不下来。在这个刚刚接手的病区里,还有一些危重患者,他们的家属还没联系上!
徐跃峤拿出病历,把自己负责的病人按照病情分成三组。轻症的病人,徐跃峤挨个去床前“话聊”,鼓励他们多吃饭多喝水,下床活动,告诉他们“你们抵抗力好,很快就会康复”;对那些病情胶着的患者,徐跃峤会格外注意,一人一个治疗方案,要手拉手地把这些生命拽回来;对那些重症患者,徐跃峤逐个给病人家属打电话,告知家属有可能发生的最坏后果,也问问病人自己,有什么要和家属交代的……让徐跃峤感慨不已的是,自己直言相告后,患者们都对她的做法表示了感谢。重症患者通常年纪都比较大,有的心里放不下儿女,有的希望能见老伴最后一面。有一对老夫妻双双染病,却被隔离在不同的病房,他们最大的希望是临终前能在一起……
看着那些濒死的患者,那些抢救失败的病例,说心里不沮丧、不伤感是假的。可是职业的责任感提醒徐跃峤,在这个时候,只能是竭尽所能为病人做一些他最需要的,哪怕这些早已经超出了医生的职责范畴。
病房里没有护工,护士也很忙碌,查房的时候,如果患者有需要,徐跃峤会顺手帮病人倒水,喂水;护士忙不过来时,徐跃峤也会帮那些动不了的病人拿尿壶,帮他们做便后的清洁。盖被子,端热水……一个高年资的医生,一个动脑远远多于动手的专家,当面对这些素不相识、脆弱无助的病患时,她收起了自己的技术和经验,用最朴素的医者仁心做着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工作。徐跃峤说,在这个时候,还分什么医生护士?大家能做什么就做什么,患者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多年前,徐跃峤听过一次北大医学部王一方教授的讲座,他讲述的观点“人道原则、人本立场、人性光芒永远是医学的价值归依与医学家的职业操守”深深打动了徐跃峤。对于不幸染上病毒、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徐跃峤怀着悲悯之心,用上自己所有的经验技术去挽救他们的生命;对那些虽然已经尽力抢救却不幸逝去的患者,徐跃峤也要求自己,要送逝者走好最后一程。
正月里就出发来到武汉,每天一睁眼就要进入隔离病房上演“生死时速”,徐跃峤几乎忘记了时间的存在。病房里收治的病人越来越多,“疑似”病例转成的确诊病人也在逐日增加,每个北京医疗队员的心情都变得沉重。
好在,武汉的天气渐渐温暖了起来。在医疗队员入住的武汉江汉大学的校园里,草色初青,桃花吐蕊,地上开着淡紫色的小花,不知道名字的鸟雀飞上枝头,用清脆的鸣叫传递着春天的声音。徐跃峤和来自宣武医院的医疗队员们在初春的阳光下拍了一张合影。拍照时,大家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安全距离,戴着口罩的脸上看不出喜怒哀乐。这张照片被徐跃峤发在了朋友圈里,她说:春风雨露,草长莺飞,愿你早日恢复往日生机,再现繁华盛世。
徐跃峤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