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434937
《自在独行:贾平凹的独行世界》
★贾平凹执笔40年高水准散文精粹,研磨孤独,收获自在,致每个孤独的行路人。
★【我们该怎样呵护内心的孤独与焦虑】一个自在独行者的文字,完美展现了个人与世界相处之妙。从孤独、行走、生死、慈悲、玩物、天地、人事等角度,给内心孤独焦躁者以安宁的抚慰。
★【研磨孤独,收获自在】尘世上并不会轻易让一个人孤独的,群居需要一种平衡,嫉妒而引发的诽谤、扼杀、羞辱、打击和迫害,你若不再脱颖,你将平凡,你若继续走,走,终于使众生无法赶超了,众生就会向你欢呼和崇拜,尊你是神圣。神圣是真正的孤独。
★【致独自行走的你】在这个美好又遗憾的世界里,你我皆是自远方而来的独行者,不断行走,不顾一切,哭着,笑着,留恋人间,只为不虚此行。即便你认为自己是孤独的,也是可以自在的。
★【执笔40年,高水准散文精选】书中皆为高水准散文,不管是文字感觉,还是思想深度,都足以带来令人惊喜的生活启示和力量。
《一生自在》
★ 季羡林写给每个困在当下的自由灵魂,即使身在不自在的处境,也要找到自在的方式。
★ 季羡林亲自手书授权本,逝世十周年权威纪念文集。
★ 梁文道、白岩松、金庸、林青霞、钱文忠等极力推崇的国学大师。
★ 全新收录语文新课标必读篇目。
在所有名家作品中,季羡林被选入教材的作品数量居首;
季式散文,是语文中高考选篇的重要来源,可作为中小学生阅读的标准范本;
本书收录《成功》等多篇入选义务教育教材的文章。
★ 历时一年,精心选编。
严格尊重并保持作品原貌,还原真实的季羡林;
对个别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之处做出修改,提升阅读体验;
精选季羡林1933-2006年创作的文章,选篇贯穿作者整个创作生涯;
收录季式散文五十二篇,细分四大主题,从记叙、随笔、议论等多个方面,讲述季羡林关于读书、为人、心境、眼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 季羡林百年人生了悟自在智慧。
重磅推荐:
《自在独行:贾平凹的独行世界》
平凹先生素来喜静,很怕有人来敲他的房门。让他觉得自在的,要么就是行走于西北的大地,要么就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
先生其实也喜欢热闹,只是先生的热闹并不是灯火灿烂,而是内心的安宁与独行的自在。
这本书写情感、聊爱好、谈社会、说人生。有俗世的智慧,也有生活的趣味。
对于匆匆的路人,平凹先生这部文集只是用来附庸风雅的玩物。但这本书却要写给生命的行者。愿他们能懂得孤独的真义,在生活里多一些从容潇洒。
《一生自在》
《一生自在》一书,是一本体现季羡林自在智慧的作品。
全书共有五章,分别是
“书卷伴青灯,足以慰平生”——关于读书启蒙的书中自在;
“从容坦荡,心装万物”——关于处世智慧的人间自在;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关于心胸豁达的心境自在;
“见识天地,遇见自己”——关于海外求学的人身自在;
“与其完满,不如自在”——关于了悟人生的生命自在。
季老望九之年谈人生,告诉每一位在人生旅途中孤独行走的旅客:人生ZUI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自在。
人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贾平凹
“给我ZUIDA启发的作家是季羡林,写文章不一定要很多的成语或者很艰难的字,只要把感情,自己ZUI真的真性情写出来。”
——林青霞
恩师ZUIDA的魅力,就是仿佛无法用堂皇的语言来言说他的魅力。用在恩师身上的形容词,ZUI合适的大概还是纯粹和平淡。
——钱文忠
世纪老人在陆续地离去,他们留下的爱国心和高深的学问却一直在我们心中不老。但在今天,我还想加上一条,这些世纪老人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该作为一种传统由我们向后延续。
——白岩松
读季老的散文适合午后坐在藤椅上,捧一杯清茶,或晚上斜倚床头,伴一盏清灯,远离浮躁,进入一个清新淡雅的世界。
——有书创始人 雷文涛
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
——沈从文
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冯唐
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刚刚好。
——梁文道
呈现出大家的风范,其风格似九曲流水,空谷清音,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块闪亮的瑰宝。
——苏童
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鹦鹉史航
摘自——《一生自在》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和文章,多得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
为什么读书是一件“好事”呢?
也许有人认为,这问题提得幼稚而又突兀。这就等于问“为什么人要吃饭”一样,因为没有人反对吃饭,也没有人说读书不是一件好事。
但是,我却认为,凡事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事出都有因,不应当马马虎虎,等闲视之。现在就谈一谈我个人的认识,谈一谈读书为什么是一件好事。
凡是事情古老的,我们常常说“自从盘古开天地”。我现在还要从盘古开天地以前谈起,从人类脱离了兽界进入人界开始谈。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禽兽似乎没有发现有这种本领,一只蠢猪一万年以前是这样蠢,到了今天仍然是这样蠢,没有增加什么智慧。人则不然,不但能随时增加智慧,而且根据我的观察,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有如物体从高空下坠一般。 到了今天,达到了知识爆炸的水平。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克隆”使全世界的人都大吃一惊。有的人竟忧心忡忡,不知这种技术发展伊于胡底。信耶稣教的人担心将来一旦“克隆”出来了人,他们的上帝将向何处躲藏。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了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我常常想,人类向前发展,有如接力赛跑,第一代人跑第一棒;第二代人接过棒来,跑第二棒,以至第三棒、第四棒,永远跑下去,永无穷尽,这样智慧的传承也永无穷尽。这样的传承靠的主要就是书,书是事关人类智慧传承的大事,这样一来,读书不是“天下第一好事”,又是什么呢?
但是,话又说了回来,中国历代都有“读书无用论”的说法,读书的知识分子,古代通称之为“秀才”,常常成为被取笑的对象,比如说什么“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是取笑秀才的无能。这话不无道理。在古代——请注意,我说的是“在古代”,今天已经完全不同了——造反而成功者几乎都是不识字的痞子流氓,中国历史上两个马上皇帝,开国“英主”,刘邦和朱元璋,都属此类。诗人只有慨叹“可惜刘项不读书”。“秀才”最多也只有成为这一批地痞流氓的“帮忙”或者“帮闲”,帮不上的,就只好慨叹“儒冠多误身”了。
但是,话还要再说回来,中国悠久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是这一批地痞流氓,还是“秀才”?答案皎如天日。这一批“读书无用论”的现身“说法”者的“高祖”“太祖”之类,除了镇压人民剥削人民之外,只给后代留下了什么陵之类,供今天搞旅游的人赚钱而已。他们对我们国家竟无贡献可言。
总而言之,“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1997 年 4 月 8 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