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70212859
重磅推荐:
1. 这本女性修心启示录,参透林徽因、黄逸梵、张爱玲、苏青、于凤至、吕碧城等民国女神们的百年人生智慧。不妥协,不慌张,不迷茫,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2. 每一个想要变得更美、活得更好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百年人生智慧启示录,让你变成更好的自己,以安然、优雅的心态过好这一生。
3. 真情回顾林徽因等18位传奇女性淡定优雅的一生,参透18位传奇女性的百年人生智慧和活法,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里,你也能淡定优雅地活。
4. 特邀知名插画师绘制封面唯美插画,充满知性、优雅气息。内外双封,附精美彩插,诚意装帧,悦享品质,值得珍藏!
5. 在每一个桂花飘落的黄昏,或者当你迷茫、慌张的时刻,静下心来,沏一碗清茶,捧起这本书悄然读起,你的灵魂会充满香气。
这是一本百年人生启示录。
娓娓道来张充和、史良、丁玲、何香凝、黄逸梵、林徽因、凌叔华、董竹君、潘素、盛爱颐、苏青、潘玉良、吕碧城、张爱玲、张幼仪、周旋、于凤至、杨步伟等女神们的百年人生智慧。不妥协,不慌张,不迷茫,看淡世事沧桑,内心安然无恙。
18位奇女子的故事,两个时空、两种人生,相互交织,互相呼应。在她们的飞扬与落寞中,我们看到了她们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于她们的美丽与哀愁中,我们会明白一些道理、一些真理,过好自己的人生。
张充和: 玩了一辈子的“乱世佳人” ——活出最美好,最精致的样子
史良: 从著名律师,到新中国首任司法部长 ——敢爱敢恨,有容、有执、有敬
丁玲: 红尘风雨我放歌,是非功过任凭说 ——有勇气选择,有能力承受
何香凝: 将我巾帼裳,换你征衣去 ——女人有骨气,才会活得更高级
黄逸梵: 踏着三寸金莲游走世界的女人 ——经济独立,才是真正的自由
林徽因: 如果有来生,我还是会这样活 ——心动是一时,心懂是一生
凌叔华: 要么风华绝代,要么自成一派 ——一生浮华,一生争议
董竹君: 从青楼女子到商界大亨 ——成全别人,不如成全自己
潘素: 好的婚姻,成就更优秀的你 ——洗去尘埃,终成明珠
盛爱颐: 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 ——优雅、从容、不低头
苏青: 以文字谋生,以柔情谋爱 ——没有特别幸运,请先特别努力
潘玉良: 如花女子遍地是,人间不见潘玉良 ——在流言蜚语中,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吕碧城: 一人相处,不曾孤独 ——女人就是要既能貌美如花,又能挣钱养家
张爱玲: 停留是刹那,转身即天涯 ——也孤独,也灿烂
张幼仪: 打不死我的,终究让我更坚强 ——坏婚姻是所好学校
周旋: 不要让自己一世都周旋在爱与悲伤里 ——不要用别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于凤至: 你若精彩,清风自来 ——活出属于自己的美
杨步伟: 得成比目何辞死 , 愿作鸳鸯不羡仙 ——做人一定要做自己
张充和:玩了一辈子的『乱世佳人』
——活出最美好,最精致的样子
01
看过一张张家孩子的合影,前排从左依次为张充和、张允和、张元和、张兆和。
九如巷张家一共四个姐妹:嫁给文学家沈从文的三姐张兆和,当时比她有名;嫁给昆曲名家顾传玠的大姐张元和,因为不顾世俗嫁给戏子,闹的动静也比她大;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的二姐张允和,因为白头偕老的感情备受称赞;唯独这个小妹张充和,30 多岁时,仍孑然一身,作为剩女的她,光芒似乎比其他姐妹要弱了些。
但细细了解,发现张家有女初成长,唯有小妹大不同。
02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知道诗人卞之琳所写的《断章》是为张充和而作时,我还是个天真Girl,觉得这是一场浪漫的爱,诗人对她情有独钟,她不应该辜负这个痴情的诗人。
那时还傻傻不懂爱,现在的我再看张充和,她身上这种独立、自主、有些自傲的性子,却是一种独特的美。
卞之琳这个人太害羞,太内敛,在张充和看来却是:“他的外表——包括眼镜在内——都有些装腔作势。” “他人很好,但就是性格很不爽快,不开放,跟我完全不相像,也不相合。
我永远搞不清楚他,我每一次见他都不耐烦,觉得他啰里啰唆的。”
这一场暗恋注定是卞之琳一人的独角戏,他苦恋她多年,用情至深,周围人被感动了,想推他和张充和一把。
她却为此离家出走表示抗议。一周后,家人才从报纸上知道,原来她独自一人上了青城山,她用行动扼制了他人在情感上的帮腔。
然而卞之琳痴情,直到45 岁才成家。80 年代赴美探亲,还专程到张府拜访,将他偶然得到的40 年前沈尹默为张充和圈改的诗作手稿奉上,还写了篇深情款款的散文《合璧记趣》。
可张充和这个人,就如有些作者写的那样:“她不会像藤萝一样依附于男子,包括她的亲人,毛笔一支,昆曲一折,她悠游于世,靠的从来都是自己。”
她活得十分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爱情,想拥有什么样的婚姻。
她不喜欢卞之琳,她用行动抗议,婚姻是一辈子的事,她这么骄傲的人怎么可能在朋友们为她和卞之琳制造机会时,就顺水推舟呢?
她有她爱的准则,她喜欢爽直且与自己真正心灵契合的人。她不是三姐张兆和,她是“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的张充和。
当时有人故作文章提起这段苦恋,她回应道:“这可以说是一个无中生有的爱情故事,说苦恋都有点勉强。我完全没有跟他恋过,所以也谈不上苦和不苦。”
于她,这一生,她要为自己而活,不成为谁的陪衬,也不将就谁,更不因感动就没了原则。
一个女人在亲手选择的爱情道路上,骄傲前行的样子,比什么都美。
03
要论张充和的才华和名气,那是可以与林徽因的“太太的客厅” 分庭抗礼的,可她偏偏是一个与众不同,不屑于展露的人。
她擅长昆曲,能作诗,善书法,会丹青,琴棋书画皆精,却对取得的赞誉抱着十分淡漠的态度,她说:“我写东西就是随地吐痰,留不住。谁碰上就拿去发表了。”
她爱唱昆曲,却更偏向于自娱自乐,反感为了博取他人开心而唱。她说:“她们喜欢登台表演,面对观众;我却习惯不受打扰,做自己的事。”
汪曾祺评价她时说:
“有一个人,没有跟我们一起排过曲子,也没有参加过同期,但是她的唱法却在曲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我们唱的‘思凡’‘学堂’‘瑶台’,都是用的她的唱法。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
早期,她初露锋芒,虽然数学零分却因为国文满分被北大破格录取。后来更是全面展露才华而备受称赞。
章士钊把她誉为才女蔡文姬;戏剧家焦菊隐称她为当代的李清照;作家董桥说她的毛笔小楷漂亮得可以下酒;著名书法家白谦慎评价张充和的字:“她的书法,一如其为人与修养,清淡之中,还有一种高雅气质。”
是的,她就是清淡之人。
她的这种清淡又高雅的闺秀气质,是从她叔祖母那儿习得的。叔祖母因为丈夫和孩子都悉数早亡,终日独守在青灯古佛前,性格里自是偏清冷。张充和在过继给叔祖母后,培养她便成为叔祖母寂寞晚年的寄托。
叔祖母花重金请老师教她诗词歌赋,从《汉书》《史记》《左传》、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都一一教给她。她熟读了中国的经典,未及十岁,便已会联诗对句,《桃花扇》《紫钗记》《牡丹亭》……都早已看得滚瓜烂熟。
叔祖母遗世而独立,不是在藏书楼陪她看书,就是在青灯古佛旁静坐。从小跟着叔祖母长大的充和,身心浸润在这样旧式闺阁文化的氛围里,自然便得了真传。
充和16 岁那年,叔祖母过世,父亲将她接了回来。她人虽然回来了,心却留在了旧式闺阁里。
她身处深闺大院,竟对《牡丹亭》里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似这般都付于断壁残垣”的寂寥,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当然,她并不厌恶这种寂寥,有时竟然是主动去选择这种寂寥的。
因为姐姐们接受的是西式教育,更喜欢呼朋唤友,举办Party。她却像晚清的闺秀,总是在一旁静默地读书、习字、写文。
于是,人们认为她不够摩登,说她融入不到姐姐们的圈子里。
为什么她不主动积极些呢?
我想大概是因为清冷独立的气质早已渗透进了她血脉里,她不是没有融入进去,她只是不愿意,这是她本身的性情,是主动选择的结果。
她很有自己的世界,也对进入这个世界的人牢牢把关着,选择自己欣赏的人交朋友,胡适、杨振声、张大千、沈尹默都是她经常交往的人。所以,人们称她为“民国的闺秀”“最后的才女”这也是极其中肯的。
张大千曾给张充和画过一幅仕女图。画中的充和只有一个纤细的背影,身着表演昆曲的戏装,云髻广袖,似要凌风飞去。
这幅画,恰好勾勒了张充和人生的一个侧影。
04
1948 年的中国,正值炮火纷飞,34 岁的张充和与认识一年多的傅汉思结为连理,接着为了躲避战争离开北京去了国外。
章士钊曾赠诗“文姬流落干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之句给张充和,把她比作东汉末年的才女蔡文姬。
那时,张充和对“文姬流落”的比喻很不喜欢。
彼时,她嫁给了傅汉思,并远居美国,她自我解嘲地说:
还是章先生有远见,他说对了。我嫁了老外,不就是嫁了“胡人”么?
不过,这个“胡人”傅汉思却是个中国通,起初他常常找沈从文先生学中文。也是因为学中文,他认识了当时在北大开设昆曲和书法课,住在沈从文家的张充和。
沈从文写文章回忆说:
“汉思开始还是登门找我学中文的,后来才发现,这位美国年轻人早转移了目标,根本不是冲我来的!后来,傅汉思只要一登门,孩子们就起哄般地叫‘四姨,找你的!’”
合拍的爱情,理想的婚姻,缘于情投意和,更胜在志同道合。
对于张充和来说,傅汉思最吸引她的是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敬意,以及他传播中国文化的志向。
她欣赏他的学识。傅汉思原籍德国,父亲是西方古典文学的教授,所以他有很深厚的古典文学底蕴,还精通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法国、意大利等多国语言。
重要的是,他的性情也是合她心意的。张充和说:“汉思这个人从来就没有什么复杂心思,人很老实,也很热情开朗,是我喜欢的,而且你欺负他,他也不知道……”
张充和跟着傅汉思赴美后,定居海外,先在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东亚图书馆工作,其后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二十余年,课外兼职教授昆曲,成为颇有名望的学者。
而傅汉思在和张充和结婚后,先在斯坦福大学教中文,被学界认可后,在耶鲁大学教中国古典文学。
夫妇二人曾一起在大学里讲解昆曲。傅汉思讲解内容的时候,张充和就穿着戏服,戴着自己亲手缝制的珠花头面,配着自己事先录制的笛子录音,有时候也会唱上两段,汉思先生则帮忙打鼓板。
两人的婚姻正可谓珠联璧合、琴瑟和鸣,让无数人羡慕,在当时被传为一段佳话。
05
张充和的一生,清幽、淡泊,她用自己的方式选择生活,在自己的时代里挥洒人生。
她曾说,“ 我可以不打扮,也可以没有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是我必须要有的,也一定要用最好的。只要有空,我就不得不拿起笔练上一会。”
所以她每天坚持写字,一直坚持到98 岁。
傅汉思曾经这样写道:“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沈从文去世后,她发来悼文:“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寥寥十六字,写尽了沈从文的一生,可谓知音。后来,这十六字被直接放大,刻在了湘西沈从文的墓碑上。
而她自己的这一生呢?
2015 年6 月17 日,102 岁的张充和离世。
她曾写过一首名为《桃花鱼》的词,写的是重庆嘉陵江中一种状如桃花的水母:
记取武陵溪畔路,春风何限根芽,
人间装点自由他,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描就春痕无著处,最怜泡影身家。
试将飞盖约残花,轻绡都是泪,和雾落平沙。
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
我想,这十个字正是张充和一生追求自由、自在、自我性格的真实写照。
爱情是我坚持了这么久的原则,我为什么要妥协啊,我相信那个对的人,一定会接收到我的信号。
——舒淇
朵娘笔下这18位独立且美好的女子,演绎了18段自个儿成全自个儿的人生故事,一路读下来,这既勇敢又坚强且能穿越时光的女子力量,已悦纳于心底。
——畅销书作家 李思圆
朵娘一路走来,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写作水平越来越高,她的书,值得一看!
——社群商业战略顾问 剽悍一只猫
身为女性,我们一生都在战斗,为家人,为孩子,更要为自己。朵娘的文字,告诉我们,身为女性懂得升级迭代思维模式,不断与高手碰撞,与惰性和舒适区作战,应该是我们毕生的信仰。
——幸知在线女性心理成长平台创始人 潘幸知
盛爱颐: 在时光中盛开的女子 ——优雅、从容、不低头
01
1923 年的一天,宋子文即将出发去广州,“盛七”小姐在思索纠结好几天后,做了一个让后人“议论纷纷”的选择——她在离别时,以一枚金叶子相送,当是定情信物,并幽幽地说:“我等你回来。”
有人说,这是怂,盛爱颐就是留恋原生家庭大宅门里的富贵,不敢追求爱情,不敢为爱情更进一步。
有人说,这是智,毕竟古往今来为爱而私奔的富家千金,能获得“王子与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的,少之又少,最终弄得众叛亲离,流离失所者居多。
但不管是怂,还是智,时光续写出的爱情结局告诉我们:她运气不是很好,赌败了爱情——此次一别后,宋子文并没有在荣誉加持后回来娶她,而是另娶佳人。
等了多年的爱人娶了别的女人,这让她成了“民国”佳人里被人同情的前任。
但如果时光能倒流,她大概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吧。
彼时母亲仍在,母亲需要她,她又是闺秀中的闺秀,自小比平常人家的女儿接受更多的约束和管教,骨子里有一种“弱德之美”。
她当然不弱,但是在某种程度上,为了不辜负母亲,她会选择去压抑自己,就如叶嘉莹先生所说的,“这个道德是在被压抑之中的,都不能够表达出来的。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一方面,她要承受原生家庭尤其是母亲给她的枷锁,另一方面,她又想要完成自己对爱情的追求。
这样的“盛七”小姐当然不会义无反顾地去和男人私奔,但她愿意等待爱情,她等男人建功立业来说服自己的母亲,但男人就是放出去的风筝,遇到好风说不定就会脱线,借风上青天了,哪里还记得这头牵着线苦苦等待的初恋爱人。
但,在两难的情况下,她只能让自己赌一把。
不幸的是,她没能赢。
当宋子文再次回到上海时,已是“使君有妇”,他带着夫人张乐怡出入公开场合了。
她的爱情殁于原生家庭,尤其是母亲庄夫人给的桎梏里。
其实,庄夫人起初是看好宋子文的,她还是宋子文与盛七的“搭线人”。
彼时的宋子文是刚从美国留学归来的翩翩才俊。他在盛爱颐哥哥开的公司里做英文秘书,每天早上准时到盛家汇报工作。
因盛恩颐经常都要睡到很晚才起,庄夫人怕怠慢了宋子文,便让盛爱颐出来招待,两人谈天聊地渐生情愫。
当庄夫人得知两人相恋,派人去调查宋子文的家世,发现宋父是教堂里拉洋琴的,两家门不当户不对,马上转变态度,极力反对两人交往。为了拆散两个人,庄夫人伙同盛恩颐把
宋子文调离了上海公司。
但宋子文却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没几天他就辞职了,折回上海后他开始更大胆地追求盛爱颐。
然而,盛爱颐没能像他那么勇敢,那么不顾一切地去爱,她始终豁不出去,她对他的爱,因为她母亲的原因被压抑着。
1923 年,宋子文被二姐宋庆龄引荐给孙中山。当时孙中山先生一封封电报催其南下,宋子文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但,他想带着他的美人一起奔赴新生活,便力劝盛爱颐一起赴广州。
于是,便有了开篇车站赠送金叶子的那一幕——这是盛爱颐在对自我价值观作一番斗争后,选择的维持自我得体的一种方式。
说到底,家庭给的黄金枷锁锁不住她,她那样的女子,若不是自己想要等到母亲的欣然同意,若不是想要拥有被母亲认可、接纳的婚姻,怎会让心上人溜走?
再说,自己才23 岁,她等得起,她也希望他能等得起。
但她却未曾想,她的原生家庭是他的心灵枷锁,那些被踩在底下的感受,大概是让他最终放弃她的原因吧。
那么,如果她出生在普通家庭呢?
02
只是,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而且,她的原生家庭,也是她富足一生、得体一生的人生底牌。
她是真正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
父亲盛宣怀是当时上海滩最大的资本家,他是洋务派领袖,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和“中国商父”;母亲是能读书、能经商、能驭夫、能育儿的女强人,其孙女盛佩玉在回忆录中称她“有王熙凤的手段”。
自小生活在“跨界政商”的文化里长大的盛爱颐,她见多识广,聪明机灵,也有一种游刃有余的“大女人范”。
盛爱颐16 岁那年,父亲盛宣怀去世,母亲便担起了当家人的重任。
哥哥们做事不靠谱,作为母亲的贴心小棉袄,聪明伶俐的盛爱颐自然成了母亲的助理与秘书。
庄夫人常带着她出席各种社交场合,大小事务也放手让她去做,她都能一一处理妥帖,甚至许多危急关头她也能冷静应对化险为夷。
有母亲的指点,有自己的勤奋好学,又有“家族企业”这个大战场任她驰骋,上海滩“盛七”小姐的名头也越来越响。
但名头再响,也没能让宋子文放下过往她的家庭带给他的某种“羞辱感”。庄夫人去世后,俩人之间的爱情枷锁没有了。她自由了,能彻底做自己了,但他却始终没有归来。
03
什么是做自己?
路遥曾说:“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期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这个觉醒后的自我,才是百分百的自己。
1927 年,庄夫人去世后,盛家立刻陷入财产争夺大战。
起初,盛爱颐并不想卷入这场纠纷里,她想要出国留学,想要充实自我。
但当她向哥哥们要十万银圆作为出国留学的费用时,他们毫不留情地拒绝了她。
彼时,盛爱颐仍在等宋子文,还是待嫁闺中,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未出嫁的女子也有继承权。但她的哥哥们并不打算要分财产给她。因为在他们看来,法律仅仅是法律,它
并未被真正执行过。
这事让她看清楚了这个家庭的底色,自己若再向原生家庭妥协,恐怕在这个家庭里连半席之地都没有了。
除了向母亲低头,她不想一再忍让,不想再牺牲自己,她把参与财产分割的三个哥哥和两个侄子告上了法庭。
为家庭财产兄妹开撕,乃至对簿公堂,这在她看来很不体面。
如何才能体面地赢?她展现了她的高情商以及处理事情的高级手腕:首先,将家事上升为国事,本来是家庭财产纠纷,却被她上升为争取男女平等权益事件;其次,她将这个事务全权交由律师代理,她本人并没有出席官司,避免正面冲突。
最终,盛爱颐打赢了中国第一场女权官司,拿到了属于自己的五十万两银子,这让她有了过体面生活的经济基础。
同时,她为中国女性的财产继承权开辟了先河,她是中国女性过独立生活的精神榜样,这大概是体面的最高级形式了。
04
这边虽赢了官司,但那边却输了爱情。
同是1927 年,宋子文与江西大商人张谋之年轻貌美的女儿张乐怡一见钟情,结为人生伴侣。
当初的恋人娶了别人,这对她自然是极大的打击。但时间是最好的良药,她到底接受了现实,并开始重建生活。
1932 年,32 岁的盛爱颐选择嫁给了自己的表哥庄铸九。
这是一段青梅竹马与“志同道合”的婚姻,他们是生活合伙人,同时也是事业合伙人。
同年,她和丈夫合伙入股创办了“百乐门舞厅”娱乐公司。
盛爱颐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涉足娱乐业的女企业家。
“百乐门舞厅”成了她自我新的栖息之地,忙事业的女人自有一股璀璨魅力。或许是她的光芒照到了宋子文那里,或者是宋子文压根就不曾忘记过她,在旁人帮忙组的一个局上,两人相遇了。
他内心愧疚,心怀忐忑上前搭话;她一脸冰霜,拒绝聚餐拂袖而去:“不行!我丈夫还在等我呢!”
于她而言,一段感情断了就是断了,他有他的娇妻,而她也有自己的栖息之地,她要的是一场体面的退出。
既已相忘于江湖,何必又多此一举。
但她的家人有求于他。彼时,他正高官厚禄,春风得意,她的侄子因在汪伪政府和日本领事馆做过事被投进了监狱,盛家几费周折也救不出他。在全家央求和嫂子的长跪之下,盛爱颐同意打电话请宋子文帮忙。
这可能是她唯一没有忠于自己的一次。
宋子文爽快地答应并帮她解决了难题。他内心大概还是有一个永远的“盛七小姐”,后来,在她落魄时,他又差人来看她,甚至他的三个女儿的名字里都有个“颐”字……然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05
她又遇到人生两次重大选择。
一次是事业,一次是关于人生定居大计。
因为经营不善,百乐门接连亏损,为了止损,盛爱颐不得不考虑将它转手抛售。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百乐门易主后不久,正赶上大上海舞业的兴盛期,百乐门一下成了风口的“金猪”,生意忽然好到爆棚。
一时间,“百乐门”成为“夜上海”的代表,歌舞升平,是上海上层人奢华生活的缩影。
但既然已经放手,盈利再好,那也终究是别人家的累累硕果。就像那没有抓住的“潜力股”恋人,他再飞黄腾达,也终究是别人的丈夫。
或许,出生在富贵之家就用尽了她一生的好运气,之后她的每一次选择,都未能称心如意。
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很多曾经的名门望族选择悄然赴台或远走海外,因为某种情愫,她选择了留在故乡上海。
也有过一段岁月静好的日子。住在市中心的别墅里,夫妻恩爱,一双儿女健康成长,闲暇时光,她抽雪茄、看书、练字,日子十分惬意。
然而,世事难料。70 多岁的“盛七小姐”,变得一贫如洗,住的地方紧邻粪池,开门见菜场。若是内心没有一套澄明的自我生活逻辑,从云端到底层,遭此变故的富家千金,恐怕
难以走出生活泥泞吧。
但优雅傲骨如她,并没有让自我也滑到底层,而是内心始终清醒与淡然。据说每当有海外亲友寄来雪茄时,她会拉着一把小椅子,十分优雅地坐在门口,幽幽吐着芳香,看着
对面菜市场熙熙攘攘的人群。
扎扎实实地活在烟火生活里,诚心诚意接受自己那高开低走的人生,这也是她保持体面的一种方式。
人生如寄,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甚至在人生际遇上,也常常力不从心,但唯一能决定的,是活成怎样的女人。
盛爱颐的一生经历了各种兴衰,但她始终活得干净、自律、自控,她有自己的生活标准,活在自己的准则里,爱情也好,婚姻也好,事业也罢,都有自己的一杆秤:少女时,她追寻“弱德之美”甘愿听从母亲,却错失爱情;母亲去世后,她和哥哥们打官司争遗产,赢得经济独立;结婚后,与老公共同创业……
虽然不是每一次的选择都通往美好,但至少每一次选择都忠于她自己的灵魂,是她在当时那个环境、那个情境下选择的所能承受的“体面”人生。
不逃避,不躲藏,直面猝不及防的变故,情感的也好,生活的也罢,直面才能体面。
83 岁时,她独自体面、从容地去了另外一个世界。
她这一生,虽然没能求仁得仁地与自己最初的爱人相守一生,但却活出了她自有的体面与优雅,大抵就是这句话所诠释的那样:“所有的女人,终有栖息之地,不是他人,唯有自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