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包 装: 其他装订方式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315028丛书名: 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库
编辑推荐
*章 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渊源
内容简介
《启蒙时代的感伤情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从诗学范畴将”现代感伤”作为与”古典感伤”相对应的诗学概念进行研究,重点探讨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的理论渊源、理论构建、叙事机制、美学流变以及美学形态等问题。借助这些命题纵向探讨中国现代文学逐渐由感伤走向悲剧的美学发展历程,横向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个人主义精神由兴盛到衰落的变化,力图呈现中国现代作家在个人主义精神基础之上对于文学艺术审美独立性的曲折探索过程。
目 录
绪 论
一、研究问题及研究现状
二、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典抒情诗学中的感伤传统
一、“诗缘真情”:以情感为本体的古典抒情诗学
二、“诗可以怨”:作为感伤命题的古典抒情诗论
第二节 域外悲剧美学与中国现代悲剧意识
一、中国现代悲剧意识的缘起与形成:王国维与叔本华
二、中国现代悲剧意识的深化与发展:鲁迅与尼采
三、现代悲剧意识的形成与古典感伤的现代性转变
第三节 域外感伤思潮与中国现代感伤风格
一、欧洲感伤、浪漫主义与中国现代感伤风格
二、欧洲颓废、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感伤风格
三、日本自然主义、唯美主义与中国现代感伤风格
第二章 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构建问题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古典抒情诗学的现代性转变
一、龚自珍:“尊情”说与存在哀感
二、梁启超:“文学救国论”与“情感中心论”
三、“五四”初期:“诗言志”论的改造与“抒情传统”的重新阐释
第二节 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建构.
一、郁达夫现代感伤诗学构建的四个命题
二、郁达夫现代感伤诗学的呼应与回响
三、“文艺是苦闷的象征”:中国现代感伤诗学构建的延展与深化
第三节 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批判与反思
一、新古典主义与感伤:新月派批评与感伤主义
二、理性主义与感伤:京派批评与感伤主义
三、时代与感伤:左翼批评与感伤主义
四、政治感伤与情绪感伤:袁可嘉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反思
第三章 中国感伤叙事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诗骚”传统与现代感伤叙事的诗化倾向
一、以诗入文:古典叙事文学中的诗词传统
二、以诗叙情:晚清言情文学中的诗词唱和
三、以诗化文:现代感伤叙事中的诗意与情调
第二节 西方现代叙事机制与中国感伤叙事的现代转型
一、感伤叙事时间的现代转型
二、感伤叙事视角的现代转型
三、感伤叙事结构的现代转型
第四章 中国现代感伤叙事的审美流变
第一节 晚清至五四:世纪末的感伤
一、晚清写情小说中的时代悲欢
二、林纾与民初言情小说中的感伤情调
三、苏曼殊与哀情小说中的浪漫感伤
第二节 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启蒙与感伤
一、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自我感伤
二、现实主义文学中的感时忧国
三、现代女性文学中的感时伤怀
第三节 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现代性反思与感伤
一、左翼文学中的革命感伤
二、京派文学中的乡土感伤
三、海派文学中的都市感伤
第五章 中国现代感伤叙事的三种美学形态
第一节 革命叙事中的浪漫感伤
一、瞿秋白:红色抒情中的“兴”与“怨”
二、蒋光慈:革命加恋爱叙事中的情感表达
三、丁玲:革命主题书写中的个体意识
第二节 乡土叙事中的哀挽感伤
一、鲁迅:“五四”启蒙乡土叙事中的悲剧性感伤
二、沈从文:京派乡土叙事中的挽歌情怀
三、萧红:东北流亡作家的感伤性乡土记忆
第三节 海派都市叙事中的颓废感伤
一、《海上花列传》:世纪末都市叙事中的颓废美学
二、施蛰存:徘徊于古典感伤与现代颓废之间的都市叙事
三、穆时英:由古典感伤走向现代颓废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前 言
我是个懒惰的人,也是有自知之明之人。我不敢轻易答应为别人作序,序之为序,重如泰山。一般作序之人,学界泰斗。我辈轻如鸿毛,焉敢造次。刘利平博士,13年随我读博,智者慧者,人所共知。犹记当年,面试初识,诸位专家惊其表达之流利,学识之渊博,嘱我,此君可育也。而后,刘君遂成此愿,我亦惶恐。我辈不才,如何育之。读博经年,刘君勤勉,吾亦艰辛。师生之谊,共论学术。刘君以硕士之造诣,纵论中外抒情之诗学。初闻,君之见,博大厚重,再者细思,中外之差别,亦非一言一句所能事。抒情之源,华夏之本,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发愤以抒情,缘情以物色。法国大革命,浪漫之美学,如何抒情如何现代,盖西方之学术,中华之差异,另类叙事是也。所谓声音与文字,线条与色彩,生存与体悟,图像话桑麻。一方寸土,重构世界。刘君之抱负,志在中西抒情诗学之会通。通则达,达则兼济中西。初拟选题,个案与群体,影响与接受,均为单向思维。后借助诗学之理论,构建中西抒情之传统。观陈世骧、高友工,皆以中国古典诗词为中心。普实克汉学视野,解读五四新文学,抒情传统在延宕。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北大八堂课,抒情传统说,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一时成为学界热点。李春青、季进、李杨等诸君著文以论之。抒情传统之得失,”抒情”如何”现代”等论题持续讨论。亦有学者提出反思性意见,诸如何谓抒情,怎样传统?抒情传统如何现代?怎样的中国现代性?反思之思,透彻、深刻,与现代性下的抒情传统在商榷与对话中升华。刘君初意指向明确,志在研究英国抒情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或言中国现代文学对英国抒情文学的接受。这是刘君专长,吾亦赞之。但文艺学博士论文,需得彰显理论色彩,故建议抒情诗学亦应成为论文关注焦点之一。刘君阅读了大量中外抒情诗学,以及抒情文学文献,遂以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具有抒情诗学意味的”感伤”为聚焦点,进行理论研究。中国现代感伤诗学问题实际上是一个不太好做的博士论文选题,也是一个被”现代性”和”革命性”遮蔽了的意义空间。尤其是论文想要对现代感伤诗学进行理论建构,想要突破中国传统抒情诗学,困难是可以想象的。刘君在写作博士论文期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沉浸在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氛围之中。感性阅读的真切体验与理性抽象在不断的碰撞中升华,凝铸成颇有见地的思想和文字。当然,论文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在开题、预答辩和答辩中老师们进行了指正。刘君在修改中很好地贯彻了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呈现出的博士论文答辩小组给予了极大的肯定,顺利通过答辩。博士毕业意味着个人独立研究学术的开始,但刘君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选择博士后进站,师从程金城先生纵横于丝路艺术图志研究之中。在另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之余,此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自己的博士论文进行了认真的再修改,一些未能展开的命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一些重要的概念也清晰了许多。当然,这些命题和概念还有值得开掘的地方。修改之后的书名为《启蒙时代的感伤情怀——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研究》,这就意味着中国现代文学是其研究对象,而”感伤”诗学只是研究的聚焦点,但全书的五章并不是在这样一个逻辑基点和逻辑层面上展开的。全书第一章是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理论渊源,第二章是中国现代感伤诗学的构建问题,第三章是中国感伤诗学叙事传统的现代转型,第四章是中国现代感伤叙事的审美流变,第五章是中国现代感伤叙事的三种美学形态。这五章中,”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都体现的不充分,可以说都不是真正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感伤’诗学问题”进行研究的。当然,在具体的论析和阐释中,有着相对充分的体现。在这里直陈问题,目的是引起著者的注意,在以后的学术研究中,应该紧紧围绕着论题来建构逻辑提纲。总之,修改之后的博士论文,研究对象更加明确,问题意识更加鲜明,层次更加清晰,论证更加扎实。论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亦是学术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瑕不掩瑜。论著的学术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一是建构并很好地阐释了现代抒情诗学理论,二是接通了中国抒情传统的根脉,让启蒙时代的感伤情怀重回人间,温暖文学的心灵。是为序。韩2019.09.28于西安寓所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