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807701385
*.汇集国内50多位文化大咖的精彩评述;
*.将经世致用的中国文化与匠心铸造融为一炉,实用性强、可读性强、生命力强;
*.硬壳烫金封面,轻奢精装版值得珍藏。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主要围绕文化自信与中国梦,文化自信与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与民族复兴,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文化自信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文化自信与中国未来等问题进行选编和访谈。旨在研究、分析文化自信在整个国家、民族和党的事业发展中,特别是在当前的深刻历史转型期间所迫切需要厘清的问题,以使我们有的放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众的期待。
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
文| 章太炎 / 001
论中国国民之品格
文| 梁启超 / 005
论西来学术亦统于六艺
文| 马一浮 / 010
论近世文学之变迁
文| 刘师培 / 013
《读经示要》自序
文| 熊十力 / 018
中华民族文化之过去与今后之发展
文| 张君劢 / 022
王静安先生遗书序
文| 陈寅恪 / 028
儒教的使命
文| 胡 适 / 030
文化思想之冲突与调和
文| 汤用彤 / 035
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
文| 梁漱溟 / 040
中国文化与中国青年
文| 钱 穆 / 049
中国文化之精神
文| 林语堂 / 055
人生的境界
文| 冯友兰 / 065
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
文| 朱光潜 / 068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文| 宗白华 / 073
逐渐由西方转回东方
文| 方东美 / 077
孔子以后之中国学术文化
文| 唐君毅 / 081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
文| 张岱年 / 085
从儒家的当前使命说中国文化的现代意义
文| 牟宗三 / 088
“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
文| 费孝通 / 095
汉学的生命力
文| 任继愈 / 103
中国文化能否为“文明的共存”作贡献
文| 汤一介 / 110
试谈中国的智慧
文| 李泽厚 / 116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
文| 陈先达 / 124
解读文明历史 增强文化自信
文| 李学勤 / 134
文化自信与文化定力
文| 王 蒙 / 140
礼乐文明与文化自信
文| 张立文 / 152
也说“文化自信”
文| 陶富海 / 160
文化拒绝全球化
文| 袁行霈 / 163
中华文明——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文| 许嘉璐 / 165
以儒家核心价值观对话西方
文| 杜维明 / 171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文| 刘梦溪 / 174
文化怎么自觉
文| 冯骥才 / 178
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 仲呈祥 / 182
说经典
文| 梁 衡 / 186
中国梦的文化底蕴
文| 郭齐勇 / 190
在比较中增强文化自信
文| 张西平 / 197
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文| 傅佩荣 / 200
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文| 陈 来 / 205
面向21 世纪的中国文化
文| 刘云德 / 208
怎样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文| 杨金海 / 220
从全球化省视儒家伦理的当代境遇
文| 景海峰 / 226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走向
文| 邴 正 王明华 / 236
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
文| 韩 震 / 240
中国文化的当下与前景
文| 万俊人 / 247
重建儒学学科 提高文化自觉
文| 舒大刚 舒 星 / 251
用文化自信塑造现代人
文| 邹广文 / 259
也谈文化自信
文| 祝东力 / 261
认识儒学价值,坚定文化自信
文| 杨朝明 / 265
中国照亮世界——中华文明的普世价值传播
文| 毛 峰 / 273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发展
文| 孙熙国 / 299
徐复观论文化自信与民族生命
文| 干春松 / 302
文化自信的基点应确立在哪里?
文| 沈壮海 / 30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习近平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备受关注,一经面世不仅受到业内人士的强烈推荐,在读者中更是好评如潮,使得该书一跃成为热门畅销书。——当代先锋网
本书紧扣当下文化自信的时代主流,立意高远,选文精粹。选取晚清民国至今的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的探讨的经典篇目。这些文章或立论高致、或深入浅出、或思想深邃、或明白畅达。读来或如沐春风、怡然自得,或振聋发聩、发人深省。是中华文明复兴大潮之下的经典案头读物。——邸凌
读史与文化复兴之关系
文|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小学大师、朴学大师。本文摘编自《章太炎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年。]
文化二字,涵义至广,遽数不能终其物。方今国步艰难,欲求文化复兴,非从切实方面言之,何能有所成功?
今之学校,学科包罗万有,教师滔滔讲述,学子屏息奉手,其切于自修者阙如。因之历史一科,黉舍中视为无足重轻,所讲者不过一鳞半爪。盖历史书多而理不深,宜自修而不宜听讲,与科学之须口讲者大异。今乃列为口讲之科,则所能讲能有几何?于是乙部之书,大都束之高阁。在昔《纲鉴易知录》,学者鄙为兔园册子,今则能读者已为通人,可胜慨叹。盖历史譬一国之账籍,彼夫略有恒产者,孰不家置一薄,按其薄籍,而即了然其产业多寡之数。为国民者,岂可不一披自国之账籍乎?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及诸地志,何能知其梗概?且历史非第账籍比也,鉴往以知来,援古以证今,此如弈者观谱,旧谱既熟,新局自创。天下事变虽繁,而吾人处之裕如,盖应付之法,昔人言行,往往有成例可资参证。史之有益于吾人如此,今乃鄙夷至不屑道,于是国事日棘,而应之者几无不露其捉襟见肘之窘焉。
今且举其一例,试问安南、缅甸、朝鲜,自昔与中国之关系何若?热河、察哈尔、绥远,往昔之情形何若?其能详举以对者,有几人乎?按安南在昔与广东西同称百粤,汉武平南粤,置为日南、九真等郡。自兹以后,安南人之出仕于朝者,代不乏人,直至唐末五代,始渐失去。逮明成祖时,又用兵收回,设交趾省,曾开科取士,未几失去。其人种与广东人无异,语言亦极相似,盖自汉至唐,为中国郡县者一千余年。朝鲜在汉时亦为郡县,即乐浪郡,东晋以后,渐非吾属。人种与满洲相似,称夫余种,而满洲则挹娄种也。缅甸在明时为属云南之土司,即为云南省之一部分。三百年中,屡叛屡征,前有王骥,后有刘綎,《明史》载其战功甚明。此三属国之旧事也。至古代朝鲜所领区域,本兼满洲发祥之地在内,不可不知。满洲称名,明时无有,其族类曰女真。女真族类,计有百余,大别之为三:(一)建州女真,(二)海西女真,(三)野人女真。所谓满洲发祥之地者,即指建州女真而言。建州即清之兴京,爱新氏之祖先,起于是地。其海西女真,散居于铁岭左右。至野人女真,即使犬使鹿之族,若《史记》所称之东胡,乃鲜卑、乌桓等族,常与匈奴相抗,在松花江西北,聚族而居,女真即居其对江。汉之疆土,在东北者,除辽东西外,尚有玄菟、乐浪等郡。明设辽东都指挥使司,都司东北为兴京,即汉之玄菟郡。《史记》载燕将秦开袭破东胡,东胡却千余里,当时燕境已展至朝鲜矣。汉初卫满复据朝鲜,至武帝时用兵收回,定为朝鲜四郡,即乐浪、真番、玄菟、苍海是。其后真番、苍海复废,故只存乐浪、玄菟耳。辽东诸地,在唐末又失去,至明时收复辽东。明将熊廷弼与清兵相持于沈阳、广宁,广宁即今锦州东北之地,所谓医无闾山者在此也。
热察绥三特别区之沿革,兹再约略言之。按北平汉称右北平郡,即今喜峰口左右,卢龙、遵化等处,有六县在今长城以外。其平刚即今平泉,白狼乃今凌源,右北平太守,即驻于此。曹操北征乌丸,至柳城而还,柳城今之朝阳也,此皆在中国辖境以内,当时并未视为境外。绥远之河套,在汉为朔方郡。河套之北,为秦之九原郡,其东为云中郡。汉之云中郡,包有托克托和林格尔等处。汉有定襄郡,今虽不能明指其处,即今之察哈尔也。秦起长城,自临洮至辽海,河套以东之郡邑,悉在长城以内。汉境直到河套以北,阴山之下。逮后契丹、蒙古,更迭内侵,疆土日蹙,明代长城南移,于是秦汉之沿边郡邑,在今日观之,似均在塞外矣。察哈尔明称察罕,热河明称朵颜,朵颜地险兵强,其人乃契丹余种。明成祖放弃大宁卫,以与兀良哈等,至明末始折入于建夷。河套在明英宗时为毛里孩等占据,其后杨一清、曾铣、夏言屡议恢复,于此可见此处在明初确属中国。且明代常遣使宣慰察绥热等处,更可证其为我国之辖境矣。此三特区之旧事也。今更有所谂于诸君者,东省土地广漠,自古汉人即与乌桓鲜卑等族杂居通婚,而女真人数甚少。明时汉人在东者,有四五百万,至清末而有三千万,女真则不及百万。溯清太祖起兵时,纯粹女真,不过数十万,入主中国后,多数带入关内,八大驻防及京旗,充其量亦不过五六十万。二百年来,渐见同化,至今纯粹满人,不少概见。可见其当初人种不多,否则消灭何至如是之速?故论东省居民,以汉人为最多,满人不过占其百分之一,此极少数之满人,散居三省,殆如湘桂之苗、四川之番、云贵之蛮,岂得假民族自决为口实?日人倡言东省满人有五百万,乃其有意矫造,绝非事实,而国人亦若有深信不疑者,此则非第不看旧账,且将与张宗昌之三不知,无以异矣。以上所言,不过史事之一部分,而今特为提出者,以害在目前,故不惮瘏口也。
从古迄今,事变至赜,处之者有经有权,观其得失而悟其会通,此读史之益也。盖人之阅历广则智识高,智识高则横逆之来,无所惴缩。故读史须贯穿一事之本末,细审其症结所在。前因后果,了然胸中。而一代之典章制度,亦须熟谙而详识之。史之为学,恃记性,不全恃悟性,默记暗诵,乃能有得。口讲耳受之功,获益几何?大概读列传每小时可毕一卷,史乘之精要者,计数不过三四千卷,三年之间,可以蒇事。今人惟不好读史,故祸变之来,狼顾而莫知所为,可胜慨哉。
传有之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史在各种学问中,可喻之为皮板。羔裘豹饰者,爱毛而不爱皮板。抑知无皮板则毛何所丽?印度为世界古国之一,科学哲理,卓越绝伦,弘大之佛教,诞生于是,几何之学,亦由印度传至希腊。医学至刳肠剔胃,行所无事。其文化可称极高,而无历史以记载,致今印人不能追念其前代政化。新疆居民,今人多知有回部,而不知在前、后汉时,本是三十六国,班、范二史,载之甚详。惟三十六国无历史,故其人种,至今茫无可稽。然则无史之害,岂不较然可见乎?国家之安危强弱,原无一定,而为国民者,首须认清我为何种民族,对于本国文化,相与尊重而发扬之,则虽一时不幸而至山河易色,终必有复兴之一日。设国民鄙夷者史乘,蔑弃本国文化,则真迷失本性,万劫不复矣。
史之有关于国本者至大。秦灭六国,取六国之史悉焚之;朝鲜亡后,日人秘其史籍,不使韩人寓目。以今日中国情形观之,人不悦学,史传束阁,设天降丧乱,重罹外族入寇之祸,则不待新国教育三十年,汉祖、唐宗,必已无人能知,而百年以后,炎黄裔胄决可尽化为异族。然则居今而言复兴文化,舍注意读史外,其道奚由?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