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4378252
◆让孩子从抵触吃饭到爱上吃饭!父母有多用心,孩子吃饭就有多省心。
科学实用,从认知误区到营养均衡,0-6岁的宝宝吃饭问题全涵盖;
笔触温情,字里行间蕴含智慧妈妈的教养之道,将生活美学渗透于吃饭这件事。
◆让孩子吃饱不代表吃好,吃饭的学问里藏着一个家庭的温情!
好好吃饭有三重境界:
第YI重境界,孩子吃饱即可;
第二重境界,给孩子提供健康的饮食,保证孩子的营养充足、均衡;
第三重境界,孩子爱上吃饭,好好吃饭。帮孩子建立安全感,抵御风雨和严寒,在一蔬一饭中体会生活的滋味,拥有绝地反击的信心和勇气。
带领孩子抵达“吃饭的第三重境界”,是天下父母的心愿,也是本书的主旨。本书将教会你如何将对孩子的爱与温度落实在一蔬一饭中。
◆孩子好好吃饭,从父母转变观念开始:
父母来决定:供应什么给孩子吃?何时供应?如何供应?孩子来决定:要不要吃?吃多少?
要让孩子爱上吃饭,*重要的是让他觉得“饭好吃”,这时候你根本就不需要追着喂。
零食≠垃圾食品,不必谈零食色变:零食应该是孩子正餐之间的小型加餐,也就相当于是“迷你正餐”。而垃圾食品是指仅仅提供一些热量,再无其他营养的食物。
孩子吃饭真的这么难吗?为什么可以好好吃饭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孩子总是爱吃零食胜过吃饭?蔬菜对于孩子来说真的那么难吃吗?为什么孩子吃饭经常多一顿、少一顿……
每个家长的心中都有无数个为什么。
在这本书中,作者纪小畅结合自己的育儿经历以及专业经验,参考国内外*、*权威的儿童营养理念,告诉你创造一个良好的就餐氛围、建立一个良好的就餐规矩比说服孩子更有效!
当然,除此之外,这本书还会告诉你,0~6岁的不同阶段,孩子究竟应该吃什么?怎么吃?才能健康快乐成长。
这一本真正符合现代中国新手妈妈心理需求、理解能力、操作能力的实用育儿指南,中国父母遇到的关于孩子吃饭的绝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愿你的家庭,餐桌不再是战场,而是倾注了爱的温馨。
章 每个孩子都能好好吃饭
关于孩子吃饭问题,99%的父母可能会犯的错
怎样知道宝宝吃得好不好
宝宝吃得少,怎么办
当孩子闹情绪不吃饭的时候,他们在闹什么
吃饭追追追?4招搞定“追饭”宝宝
挑食宝宝,我该拿你怎么办
第二章 每个阶段的孩子究竟怎么吃
0—6个月:母乳或奶粉,都是母爱的体现
6—12个月:从辅食到与家人共餐
1—6岁:培养孩子独立吃饭的能力,解放妈妈的双手
第三章避开常识误区,幸福的基本是科学喂养
“全民补钙”,你确定孩子缺钙吗
宝宝吃不下水果,能用果汁替代吗
口辅食,优选高铁食物
零食=垃圾食品吗
宝宝不吃盐,腿脚没力气吗
那些琳琅满目的“儿童食品”,真的适合孩子吗
“十全大补汤”,其实未必那么补
第四章 充满幸福感的餐桌氛围
再简单的餐桌上,也需要仪式感
小心!吃饭变成一场“权力之争”
“信任”,是餐桌上那道美味的菜
妈妈常说的这些话,给自己挖了多少坑
吃饭的幸福感,是送给孩子一生好的礼物
第五章 爱孩子,就尊重孩子的“食物自主权”
放心,孩子比你想象的更厉害
这些“过度干预”的坑,你都中了吗
尊重他,就让他自己决定
孩子自主,不代表妈妈撒手不管
喂得再饱,也不会有自食其力的“成就感”
孩子不想吃饭?这件事比吃饭本身更重要
第六章 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幸福的榜样
注重餐桌礼仪,培养有教养的孩子
你和宝宝,到底是谁在挑食
享受吃饭,是好的吃饭习惯
这些不良吃饭习惯,你还在做给宝宝看吗
第七章 营养均衡,为宝宝成长助力
这些信号说明宝宝营养不均衡,你读懂了吗
居民膳食宝塔,教你合理规划饮食结构
要想宝宝营养好,这个概念要知道
合格的妈妈,都是半个“鱼类专家”
学好这几招,让宝宝爱上吃蔬菜
钙铁锌硒维生素,一个都不能少
第八章 当孩子遇到这些问题,可能是吃错了
龋齿:养成好的饮食习惯
便秘:这两种营养元素不可少
积食: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过敏:找出“原罪”食物
腹泻:预防脱水重要
第九章 提升幸福感的做饭之道
读懂两张表,教你轻松选择健康食品
妈妈辅食做得好,料理工具少不了
儿童专属餐具——提升宝宝食欲的好帮手
这样做辅食,宝宝更爱吃
看着就幸福的花样辅食,你也可以做
这本书是小畅育儿经验的总结,方法看上去并不高深,实操性却很强,是每一位妈妈都可以做到的,我觉得,一本好书,就是要让人看了以后能用起来。小畅的文字简洁易懂,充满温情,会让焦虑的心瞬间安静,相信你一定会喜欢。
——轻松高效写作创始人 汤小小
怎样让孩子吃得好身体棒,是很多父母的头疼事。纪小畅的这本书,涵盖了孩子吃饭的方方面面,给孩子提供“高营养密度”的食物,养出聪明健康的宝宝,推荐爸爸妈妈们阅读!
——《让男孩像男孩那样长大》作者 硕正妈妈
“让孩子能够幸福地大口吃饭”,这是每个父母在育儿路上面临的一场攻坚战,不但自己要像海绵一样去学习“科学投喂”,还要跟孩子斗智斗勇。这本书系统地将育儿每个阶段的“投喂秘诀”阐明出来,多种理论和实操相结合,还父母和孩子们一个充满幸福感的餐桌氛围,陪伴宝宝一路健康成长。
——若初新媒体工作室创始人,写作培训师 若初
序
关于孩子吃饭问题,99%的父母可能会犯的错
提起孩子吃饭这件事,妈妈们像是集体受害者:
“孩子一到饭点儿就不想吃饭,怎么叫都磨磨蹭蹭。”
“孩子一边吃一边玩,半天吃不下一口,后还得喂。”
“我家孩子很挑食,不爱吃水果和蔬菜,变着花样弄还是不吃。”
我还曾亲眼见识过一位追饭妈妈的威力。
朋友安安家有两个儿子,小的1岁半,大的3岁半。那次去安安家吃饭,只见她一手拿筷子,一手端碗,快速向前锁定正在疯玩的老大,塞进老大嘴里一口菜花,筷子还没完全抽出来,娃已经跑得没了影。然后安安又闪电般逮住躲在角落里玩的老二,趁其不备快速往他嘴里塞一口鸡蛋……这回安安总算在椅子上坐了下来,不过她筷子已经夹好了一块菜花,等着老大嚼完了之后立马塞进去……
安安向我诉苦:“我快要疯了,两个孩子都不听话,天天吃饭像打仗一样,喂一口吃一口,一顿饭能吃两小时,这是要整死我的节奏!”
可以说,每个孩子的吃饭史都是父母的血泪史。
但父母们累死累活地追着喂,真的做对了吗?
孩子吃饭问题的背后是家长一系列的习惯和思维认知错误。
关于孩子吃饭,父母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
德国儿科医生做过这样一项调查:
他们访问了超过400位家长,以了解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孩子的饮食行为。这些孩子的年龄均介于5个月到5岁之间。
调查结果是,对3—7个月大也就是母乳喂养阶段的婴儿,只有5%以下的少数父母觉得孩子的饮食行为有问题。而针对1—5岁的孩子,有20%—30%的父母认为孩子的饮食习惯有问题,其中有7%的父母甚至认为问题很严重。
调查显示:父母很信任襁褓中的孩子,相信孩子知道自己可以吃多少,吃饱了就去玩或者睡觉。可是,随着孩子长大,父母开始不再相信孩子,认为不喂孩子、不控制孩子,他们根本就不会好好吃饭,不知道自己应该吃多少才会饱。
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克拉拉·戴维斯(Clara Davis)医生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针对孩子的吃饭问题做了一项实验,前后将15名6个月到4岁半不等的孩子接到她的儿童医院。在实验开始时,所有的孩子都只有7—9个月大。在此之前,他们都是接受全哺乳。
吃饭时,孩子们可以从30多种花样的食品中自由选择,还可以用手抓食物,或者采取其他吃法。每餐饭都有护士在旁边看着,但他们只是辅助和观察,不会干预孩子的任何选择。
实验结果显示:在没有父母干预,也没有获得儿科医生的指令,孩子自由选择搭配食物的情况下,孩子的生长发育完全正常,没有任何营养缺乏的迹象。
这个实验也有一些理想化的存在,孩子们的备选项目只是一些未加工、未调味的食物,没有面包,没有浓汤,也没有饼干糖果,所以不能完全说明孩子天生可以自己选择吃什么和吃多少。但是可以看出:只要父母给孩子提供丰富健康的食物,孩子就可以在其中选择出自己需要并喜欢的食物组合。
被忽视的“内在调节系统”
其实,这一切都是孩子的“内在调节系统”在发挥作用。
研究证明,婴幼儿比儿童和成人摄取营养要容易控制得多。孩子可以决定喝多少奶,饿了吃奶,饱了休息,就是如此简单。他们的食量完美地由饥饿和饱腹感来调节。
8个月的朵朵是典型的例子。妈妈在外地工作,朵朵只吃了6个月的母乳,异地的妈妈要求奶奶严格按照育儿书上的奶粉配量来喂朵朵,可是,她发现朵朵一直都吃不完营养表格里建议的用量。虽然朵朵很健康活泼,作为妈妈总想让孩子吃得更多长得更胖一点,所以她要求奶奶给朵朵加了米粉。可是,事实证明,朵朵可以接受的能量就是那些,她吃米粉的时候奶粉就喝得少了。当她的内在声音说“够了”,她就不喝了。朵朵的内在声音发挥出绝佳的功效。
各位妈妈是否还记得自己的宝宝刚出生的时候,小家伙饿了就会一直哭,当家人把孩子抱到你的胸前,这个毛茸茸的小脑袋就好像知道这里有吃的,张大嘴巴上下探着找,摇晃着终于含住了奶头。那一刻,妈妈真的了解了什么是“吃奶的劲”,脑子里也蹦出一个词——“动物生猛”。
妈妈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孩子求生的欲望和能力是那么强劲。他们打从来到这个世上起,就有喂饱自己的本能。
所以,一定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生存的能力,相信孩子可以决定自己吃什么,以及吃多少。
让吃饭这件事情回归原始的欲望,让孩子找到自己生命体的节奏,是对于吃饭必要的认知。
掌握这条规则,你的孩子也可以成为“小吃货”
美国营养学家埃琳·萨特(Ellyn Satter)和1999年美国儿科医生协会出版的《营养学指南》中,都提到了一条规则:
父母来决定:供应什么给孩子吃?何时供应?如何供应?
孩子来决定:要不要吃?吃多少?
这规则看起来简单,但对父母们来说并不容易接受:让孩子自己决定要不要吃、吃多少,这样的话他根本就不会乖乖吃饭吧?现在叫他吃几口蔬菜就已经很难了。
在这里我想对家长们说:请相信你的孩子。遵从孩子作为生命个体的本来规律,让孩子找到自己吃饭的节奏,不焦虑,不控制。你会发现,孩子吃饭这件事其实可以变得很简单,甚至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小吃货”。
餐桌上的仪式感
“开饭喽”
我小时候是在姥姥家长大的。现在姥姥年纪大了,可是每次到姥姥那儿吃饭,姥姥还是会像我小时候一样,忙忙碌碌好一阵子,把大大小小的碗盘端上桌子,等到后一碗汤端上桌时,用充满喜庆、欢乐、满足感的声音喊:“开饭喽……”
各自玩着的孩子们因为这一句召唤会瞬间聚集在餐桌前,没有这句话好像就永远不算开饭。
每次的饭桌上都吃了什么我不记得了,但我经常回味那一句“开饭喽”。每次情绪低落的时候,我都会回去看看姥姥,看着姥姥准备的饭菜,听着姥姥关切的碎碎念,所有对生活的不满和抱怨都随着那句“开饭喽”远远飘散。
和家人共餐——好的仪式感
有一部微电影纪录片,做了这样一个调查:
采访记录十几个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并提出问题:“如果让你选择和一个人共进晚餐,你会选择谁?”
父母们都表现得很雀跃,大家天马行空地发挥想象力,答案却大同小异:贾斯汀比伯、玛丽莲·梦露……基本都是明星偶像。
跟他们的惊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的表现。孩子们都比较平静,他们的答案让所有爸妈惊讶,却也出奇地一致:“想和爸爸妈妈、一家人一起吃……只能是名人吗?家人可以吗?”
在孩子眼里,美味的饭一定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吃的。
稳稳经常和小区里的棒棒一起玩,棒棒的爸妈都是忙碌的生意人,有次吃完饭我们去棒棒家玩,奶奶做了他喜欢吃的炸虾仁,棒棒却在餐桌前哭闹。
棒棒哭着说:“妈妈答应我回来陪我吃饭的,我要和妈妈一块儿吃饭,她说话不算数,我不吃!我不吃!”他奶奶只能在一旁叹气。
看着棒棒伤心大哭的样子,我既心酸又心疼,这么小的孩子却不能享受和家人一块儿吃饭的幸福感。
我的母亲说过,连吃饭都不能好好聚在一起的家庭走不远。虽然有些家庭,父母为了生活四处奔波,有自己的不得已,但作为父母,一定要尽可能给孩子一张一家人围在一起的热气腾腾、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餐桌。那种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的感觉,是孩子对人间烟火的初印象,也是孩子心底温暖、柔软的角落。
体验过一家人温馨幸福地一起吃饭的孩子,走到哪里心里都会有一家温暖的亲人和一桌足够治愈所有伤痛的饭菜。
给孩子举行一个吃饭仪式吧
其实,孩子喜欢仪式感了。小小的仪式就会让他记住,并感觉与众不同。
为了让稳稳有一个好的吃饭习惯,从稳稳会单独坐着开始,我就用一些小小的仪式让他记住吃饭该有的样子。
吃饭的仪式之一:饭前自己去洗手。
每次开饭前,我都会告诉稳稳:“我们要吃饭喽。吃饭应该先去洗手,这样才能拿东西吃哦。”即使在稳稳还不能完全听懂我的话时,我也会一直重复这些语言和动作,因为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建立习惯,信手拈来的习惯里,全都是小小的有细节感的仪式。
吃饭仪式之二:帮妈妈拿餐具。
这个小仪式从宝宝会走路就可以开始实行了,先从简单的勺子,空的塑料杯子、餐盘开始。稳稳每次吃饭都会主动到厨房帮我拿东西,他会特别高兴自己可以干家务,常常会迫不及待地问:“妈妈,我拿这个吧,这个我来吧,我可以帮忙。”
等餐具摆上,食物端上餐桌,看着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餐具和食物,他经常会像汪汪队里的小莉一样真心地发出感叹:“妈妈,真不错哎,真不错。”认真的表情瞬间就把老母亲的心融化。
吃饭仪式之三:戴围兜,坐餐椅。
围兜是小宝宝必不可少的餐具,稳稳从很小就知道,吃饭前要自己先去找围兜,然后让家人帮忙穿上。另外,要想让宝宝好好吃饭,餐椅可以发挥很大的功能,要从小让宝宝开始坚持坐,时间长了,宝宝自己就知道那是自己的座位。
稳稳在1岁多时,一吃饭就会去找自己的餐椅,因为坐在餐椅上才可以和大人同一高度好好吃饭啊。
吃饭仪式之四:和爸爸妈妈坐在一起吃饭。
要让孩子知道,一家人坐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吃饭。有一件现在想起来仍然让我很感动的事情。在稳稳两岁的时候,有一次吃饭,稳稳在玩手机看动画片,我喂了他几口饭,实在受不了这种吃饭的感觉,我很认真又尽量温和地对稳稳说:“妈妈不想让你这样吃饭,爸爸妈妈想和你一块儿好好吃个饭。”让我惊讶的是,稳稳很利索地退出了视频,关掉手机,然后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开始很认真地吃饭。这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大,如果孩子能有和爸爸妈妈一块儿吃饭的仪式感和幸福感,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其实,所谓的仪式感,都是经过岁月的筛选,后留在我们脑海里的情境。多年之后,我们希望留给孩子的餐桌记忆,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营造的温暖充盈的幸福感。这种感觉能够让他想起来就嘴角上扬,有底气、有勇气面对生活的一切繁杂不易。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