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12667丛书名: 无
1.幸福是买房、买车、享乐、狂欢吗?怎么定义?能测量吗?
本书探讨幸福的概念,尝试梳理出它的各种含义。有些类别的幸福可能相对容易测量,有些或许不那么容易测量,却更值得我们追求。
2. 为什么有些人更幸福?乐观就能幸福?减少欲望就能幸福?
人们快乐是因为有好事发生吗?还是说,因为他们快乐,所以好事才发生到他们身上?我们会发现,人们的自身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对维持幸福感的影响,至少和他们身处的客观环境一样大。
3.情绪和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安慰剂管用吗?
探讨的是情绪和情感背后的大脑运行机制。幸福感产生于神经回路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神经回路则是人类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人体和老鼠一样,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由单独、专门的神经回路控制,这些神经回路会对环境中的状况、威胁和奖赏做出反应。
4. 怎么能增强幸福感? 有让人幸福的灵丹妙药吗?
有很多证据都能证明幸福可以被人为操控,效果即使不大,也是可以测量到的。但这些方法都不是灵丹妙药。真正管用的或许是,我们要意识到不存在十全十美的幸福,而幸福也不是我们生活中仅有的重要的追求。
5. 追求,对幸福的追求才更重要。
幸福感是演化的侍女,多数时候,它充当的不是实际的奖赏,而是一个想象的目标,给我们提供方向和目的。理想社会能够做到的也只是让每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实现发展。
这是一本给所有人的幸福指导手册,告诉你笑容背后的科学,也教给你幸福生活的秘诀。
幸福,是人类的普遍欲望,同时也带来普遍的焦虑与失望。每个人都期待幸福,每个人也都对幸福问题感到困惑。
本书作者丹尼尔•内特尔结合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哲学的新成果来探究幸福背后的原理,试着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人类总体来说幸福吗?成功能让我们幸福吗?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幸福呢?对于不幸福,有什么补救措施吗?
全书包含太多有趣且令人惊讶的观察。我们会了解到:写日记的人,身心状态会更好;工作快乐的人在业余爱好中也会感觉到快乐;快乐其实可以被人为操控,效果即使不大,也可以测量得到。关于如何才能幸福,作者提出,如果人们都能用收入或物质来交换时间和兴趣,那我们就可能过得更幸福一些。
导 言
第一章 舒适与喜悦
第二章 生存与享乐
第三章 爱与工作
第四章 焦虑之人与乐观之人
第五章 欲求与喜好
第六章 灵丹妙药与安慰剂
第七章 为生存而设
延伸阅读
注 释
参考文献
1776 年,托马斯• 杰弗逊在美国《独立宣言》中写道:“我们认为下述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若干不可让渡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在这三种权利中,第三种权利似乎最能激发人们生活的动力。假如没有追求幸福这个目标的指引,生存和自由也就没有了意义,至少看起来如此。如果把生活看作一匹马,杰弗逊所说的生存权和自由权可以把这匹马唤醒并打开马厩的门,而真正让马儿自由奔跑的却是追求幸福的权利。
幸福是人生中的重要体验,这种思想古已有之。公元前4 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就提出,人一生的目标就是将个人的全部快乐最大化。如果亚里斯提卜的说法是对的(虽然有不少争议),那么幸福就是心理学中首先要进行解释的概念,对个人来说自然也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如此,幸福这个概念甚至还会成为政治经济决策的核心。如果幸福的最大化是个体生活的目标,那么政府和经济系统的目标就是将集体的幸福最大化。这是功利主义观点的纯粹形式,因为道德哲学家杰里米• 边沁(Jeremy Bentham,1748 — 1832)的阐释而广为人知,但早在弗朗西斯• 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的思想中就已露出端倪,后者称:“为最大多数人谋求最大幸福,就是最好的行为。”
这种功利主义观点的吸引力经久不衰。不丹政府最近宣布, 公共政策的目标不再是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增长,而是国民幸福感(Gross National Happiness)的提升。可见,不丹人显然认识到了一些事情。幸福的人比不幸福的人活得更长,身体也会更健康。不同国家的人、富人和穷人以及单身者和已婚者之间,对幸福的感受的差异一直都存在。不丹人的举措看似很开明,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人们的幸福感可以通过公共行动得到实际改变吗?仔细想来,真的有什么方式可以提升幸福感吗?如果真有的话,那么它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呢?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估国民幸福感呢?
早期的功利主义者们已经认识到, 执行他们的计划需要一个测量幸福感的工具——“ 快乐测量仪”(hedonimeter)。这样的工具自然是不存在的。我们可以去询问人们觉得自己有多幸福。事实证明,这件事极具启发性,我们会在书中进行详细讨论。无论如何,幸福(happiness)都有着多重含义。当我说“见到鲍勃我很开心(happy)”的时候,happy 这个词的功能与我说“我为政府的外交政策感到高兴(happy)”的时候可能是相当不同的。因此,在我们用幸福感作为检验公共生活的标准之前,我们需要对人们关于幸福的想法和感受展开大量的实证研究,搞清楚幸福感与生活质量的关系。这项工作心理学家已经开展了几十年,本书将展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
在第一章中,我们会探讨幸福的概念,尝试梳理出它的各种含义。有些类别的幸福可能相对容易测量,有些或许不那么容易测量,却更值得我们追求。第二章探讨的问题是:是否存在一些基本的快乐或者不快乐的感受?原因是什么?第三章和第四章探究了有些人看起来比其他人更快乐的原因:人们快乐是因为有好事发生吗?还是说,因为他们快乐,所以好事才发生到他们身上?我们会发现,人们的自身以及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对持久幸福感的影响,至少和他们身处的客观环境一样大。第五章探讨的是情绪和情感背后的大脑运行机制。幸福感产生于神经回路间的相互作用,而这些神经回路则是人类千百万年进化的结果。人体和老鼠一样,积极和消极的情绪都由单独、专门的神经回路控制,这些神经回路会对环境中的状况、威胁和奖赏做出反应。控制愉悦的脑部系统与控制欲望的脑部系统并不完全相同。这是一个重要的结论。渴望的心理状态与满足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我们并不总是想要我们喜欢的东西,也并不总是喜欢我们想要的东西。
第六章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增强幸福感,分析了一些补救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发挥作用的方式。在第七章,也就是最后一章,我们尝试简单地总结有关幸福的常见矛盾心理,并分析我们为何会被设置成现在的样子。生而为人,我们所追求的并不是幸福或者不幸福,而是演化给我们设定好的目标。在这里,幸福感是演化的侍女,多数时候,它充当的不是实际的奖赏,而是一个想象的目标,给我们提供方向和目的。我们或许从来都没有接近过那个目标,或许也没有必要去接近。毕竟,杰弗逊所说的基本权利也不是幸福本身,而是对幸福的追求。即使在乌托邦世界中,对幸福的追求也并不必然会获得幸福。理想社会能够做到的也只是让每一个人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换个角度来看,这或许已经足够了。本书最后还讨论了幸福未来的模样。与过去相比,如今生活在发达国家的人民已经变得更富裕、更健康、更自由了,再指望他们在幸福感上也获得很大提升似乎不太现实,原因显而易见。甚至有证据表明,某些类型的不幸福感在上升,我们将对其中的原因进行探讨。
对幸福概念的界定,难在恰如其分。如果我们将幸福狭窄地定义为某种感觉或心理状态的话,原则上我们就能客观地评估它,但是要将其作为整个公共生活和私人决策的基础的话,它就太微不足道了。另一方面,假如我们将幸福定义得过于宽泛,比如“组成美好生活的要素”之类,它就没法抓住要点,自然也无法在国家数据中进行测量。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存在一个叫“幸福”的东西。它单一,但并不轻微;它足够实在,让我们可以追求得到,但也有足够的宽度,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对这个熟悉、模糊、矛盾的欲望客体的追求,便是本书的主题。在社会科学家眼中,幸福的概念好比海市蜃楼——在地平线上若隐若现,吸引人们一探究竟,但往往在人们快要抵达的时候消失不见。而我们会发现,幸福本身也具备这种海市蜃楼般的特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