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37400
一本纠错、提升、丰富英语表达能力的乐读书
日常生活会话
商务邮件遣词用句
商务沟通
366个情境故事,带你轻松学习和体会地道的英文。
本书从日常生活会话,到商务邮件中恰当地遣词造句,再到商务沟通中摆脱死板、灵活多样化地表达同一个意思,都有详细介绍。
书中的很多片段,是作者在日常与外国人打交道时,因理解和表达不对而发生的糗事与故事。
纠错、提升、丰富自己的英语表达,现在就开始读吧。翻开任意一页,保证令你大开眼界,即刻学会地地道道的英语。
“刚刚好”的英文使用
我们学习英文多年,强调的一直是用词的地道、语境的把握,是在合适的场景下选用合适的表达方式。这没错,可我们终究是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与西方人有异,这很平常,不需要过于苛求。
中文、英文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严格意义上说,是无法共通的,只能部分相似,取其精妙之处而用之,相互印证,仅此而已。我们需要严格避免的,是在英文的学习和使用过程中,充斥着的“翻译腔”。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这是因为我们本能地把两种语言当成可以相互翻译的东西,这是错的。很多东西是翻译不出来的,哪怕翻译得“外形完美”,内在的东西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这是我们必须认清的现实。
曾经有一个澳大利亚朋友,自称中文专家,博古通今,从《周易》《论语》《庄子》到《全唐诗》《全宋词》《文心雕龙》《二十四史》,都看过,而且能将它们准确地翻译成英文。这些典籍他全看过,我相信。他在中文上有一定造诣,我也相信。但是能准确地将这些典籍翻译成英文,我是不信的。
我随手给他出了个考题,问他,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前两句诗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怎么翻译?这里面的核心,就是“王气”这个词,如何理解?要先理解,才能找到对应的英文词语和短语。结果他支支吾吾,把王气翻译成“emperor’s rage”(国王的愤怒),我也只能一笑了之了。
不仅外国人在使用中文时会闹各种笑话,我们在用英文表达时,也会出现各种困难和麻烦,甚至产生误会,受到嘲讽,这都是很自然的事情,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庄子·内篇·养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要更深入地了解文化,渗透到文化内部,知道别人的用词习惯,学习别人如何描述一个场景或者一件事情,弄清楚中间的逻辑顺序。只有学习和理解了文化差异所在,我们才能使自己的用词更加精确。
我们看一个中文句子,“他没有升职”,如何将它翻译成英文呢?我们或许会译成“He hasn’t been promoted”,如果先给你这个英文句子,你是否会将它翻译成“他没有被升职”呢?这就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英文中的被动语态,在使用中文时不能滥用。
余光中先生曾经在1987年的香港《明报月刊》上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了一些英文的连接词,表明它们在中文中毫无意义。比如,“由于”“关于”在英文中是重要的用词,但是它们在有些中文表达中毫无必要。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这句话简洁自然,很有意蕴。若是按照英文的思维方式,这句话就变成了“由于秦末天下大乱,所以群雄四起”,是不是显得啰唆且累赘?我们反过来看,“He is one of the best sales representatives in our company”,英文是没问题,但是我们不能直译成“他是我们公司最好的销售代表之一”。
这就显得很傻,是典型的翻译腔调,很无趣,也失去了语言的美感。按照中文的习惯,翻译成“他是我公司的销售精英”,是不是更精准?什么什么之一,本来就是英文的用法,在翻译的时候,要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否则就是不动脑子,根据单词对应着翻译,那就毫无价值。
又比如,介词在中文中并不太重要,但是英文介词的用法无比灵活,是不可或缺的。比如,“get”“take”“give”,这些动词,后面跟不同的介词,会有无数的变化和含义,而这些,你在使用中文的过程中是体会不到的。
英文在形式上,更看重逻辑性,而中文更强调简洁和自然。所以,在对两种语言进行相互翻译时,我们就需要考虑文化和习惯的因素,找到最合适的用法、最贴切的表达,让对方尽可能明白我们的想法,这正是我写《地道英语即学即用》的目的所在。
如今,在各行各业,英文的使用越来越广泛,甚至很多外企都把英文当成工作语言,来对接各个跨国分公司和内部的各个部门。大多数读者或许会觉得,“很多东西我懂啊,日常的使用没问题,我天天用英文写邮件跟客户沟通,我觉得我英文还可以。”我想说,“会用”,不代表能够用好;“还可以”,不代表真的可以。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感受,终究是不同的。
本书沿用《地道英语即学即用(第1季)》的体例,通过一个个小案例,在具体的场景中,代入和深化一个词或一个句子的使用方法。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在遣词造句的意蕴和气度上更胜一筹,更贴近母语人士,感觉“刚刚好”,这才是我们的学习目的和方向。
《中庸》言: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毅冰
2019年9月于杭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