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医学中医中和思想·和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

中和思想·和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

“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深入思考中医学之力作

作者:严世芸、陈丽云、宋欣阳 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01月 

ISBN: 9787547846759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43.99

类别: 医学 新书热卖榜, 中医 SKU:5ecdfcc75f9849146721bed5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846759

编辑推荐

    中医药文化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积淀、融合、蕴含、体现着中华传统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中医药切入,可以*直接、*简捷、*通畅地进入中华文明之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包括三才、变易、中和、意象等,在中国的社会学、政治学、天文学、地理学乃至兵学、农学、医药学、建筑学、星相学、堪舆学之中,都是一以贯之的,这是中华文化的灵魂。“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丛书以中华传统经典哲学思想为着力点,从三才、变易、中和、意象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系、渗透与影响,阐述中华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药中的临床应用,对中医药文化的哲学基础进行系统的总结与分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丛书中的一本,本书分为四个部分:中和之哲理、中和之学理、和其不和———中医学治疗原则、中和带给中医的思考。本书通过对中和之哲理、学理、中和思想在中医中的实际应用的阐述,以及对中和与中医伦理、中医医德、中和与平衡等方面的探讨,对中和思想与中医文化的传承进行全面的研究。

作者简介

    严世芸,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国家级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上海市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召集人,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中医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上海市卫生改革与发展专家咨询组成员,上海中医药学会会长。为全国名中医继承班指导老师,上海市中医学术发展专家组组长。为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名誉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名誉客座教授,英国伦敦都市大学荣誉博士,任《辞海》中医学科主编,《中医大百科全书养生卷》主编、《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为国家教育部中医医史文献重点(培育)学科、上海市医史文献重点学科负责人。曾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                

    陈丽云,教授,医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长,医史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史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医学史和中医药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临床擅长中医心血管内科。目前主要参与了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上海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中医优秀文化思想的传承研究”、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海派中医流派传承研究基地) —“丁氏内科临床传承研究基地(秦伯未学术思想研究基地)”。作为副主编出版著作和教材多部,担任《中医方药学史》《中外医学史纲要》、人民卫生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医学史》,以及《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粹》等著作的副主编,先后在核心期刊和科技期刊上发表论文 30 余篇。                                              

   宋欣阳,副研究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                      

目  录

第一章中和之哲理001
第一节导论002
一、 中和溯源002
二、 尚中和019
第二节中和为生生020
一、 乐: 黄钟大吕奏中和021
二、 道: 道法自然依中和022
三、 德: 天地至德顺中和025
四、 性: 发而中节性中和027
五、 态: 千姿百态绘中和027
六、 政: 发政施仁鉴中和029
七、 味: 五味合化品中和031
第三节中和思想与中医学035
一、 中和思想与中医“天人合一”观037
二、 中和思想与中医“和谐”思维037
三、 中和思想与中医“阴阳五行”理论038
四、 中和思想与中医情志观039

第二章中和之学理041
第一节中和——中医学的思想原则042
一、 《内经》天道观的中和思想042
二、 《内经》天人观的中和思想045
三、 《内经》人事观中的“和”思想049
第二节以和为贵——中和思想的生命观051
一、 生命起源: 阴阳和合051
二、 生命存在,三才通和059
三、 生命系统,五行和中066
四、 生命运动,动中求和074
第三节能中和者必久寿077
一、 名有其三,养生亦称“摄生”“道生”077
二、 “中和”之医,养生亦从“中和”而求078
三、 后世发挥,以“和”而养,派生五支081
第四节中和的医德内涵094
一、 中和之“诚”095
二、 中和之“正”097
三、 中和之“仁”099
四、 中和之“和”102
五、 “中和”对医疗现状的启示104

第三章和其不和——中医学治疗原则109
第一节仲景之“中和”思想110
一、 仲景对“阴阳自和”的认识111
二、 活用“和法”,以解六经病邪115
第二节仲景之后“和法”的演变
——以“半表半里”为主线的外感热病“和法”演变125
一、 和解少阳法125
二、 疏利开达法126
三、 分消走泄法127
四、 和解三焦法129
第三节内伤杂病的“中和法”130
一、 张景岳《景岳全书》之“和法”130
二、 汪昂《医方集解》论“和法”131
三、 戴天章《广瘟疫论》之“和法”132
四、 唐容川《血证论》之“和法”133
五、 程国彭《医学新悟》与“和法”134

第四章中和带给中医的思考137
第一节反思中医“平衡观”现象138
一、 民间与学界的“平衡观”乱象138
二、 “平衡”相较于“中和”的局限性139
三、 “平衡”的中医内涵解析142
第二节“中和”是健康的原则与生命的追求146
一、 “中和”是生命起源与生理基础的概括146
二、 “中和”是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147
三、 “中和”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根本原则147
第三节中医“中和轴”模型的建构149
一、 “中和轴”模型的基础149
二、 “中和轴”模型的形成152
三、 “中和轴”模型的意义152

附录155

前  言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中和”观占有重要地位。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中”字较多见。或以战阵中的旗帜,标示中心之义;或测量日影,标示时间之义,“中”表达一种合理、适宜的状态。“和”的字形如庄稼成熟的形态,并产生出听觉协调、口感调和等义。这正是人们对稼禾成熟、五音调谐、五味调和状态的追求。“中”“和”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结合起来共同表示一种合理有序的过程及状态。根据文献记载,“中”“和”二字在孔子以前都是单独使用的。“中和”一词首见于《周礼·大司乐》,而把它们两者连缀融合成一个哲学名词、概念或范畴,并赋予其道德本体含义的是《中庸》,其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以后,诸子百家更使“中和”思想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它贯穿于万物万事中,影响着我们对事物与世界的认知、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中和”不仅成为我们对生活状态的追求,也变成一种境界、一种思想状态、一种准则,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更是一种国人特有的行为方法。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颇具特征性的哲学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固有的价值观念和崇高理念。
    孕育脱胎于传统文化的中医学,深受我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与“中和”思想必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医“中和”思想,既是对“中和”文化的继承,也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另一种发展。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和理论,都渗透了“中和”的理念,“中和”是中医学中生命观的思想起源与最高追求。人是自然之子,由阴阳二气交互作用而成,“中和”便是阴阳二气交互作用孕育而生的。在生命的过程中,则表现为生命观——精气神的和谐,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失和则为致病的根本原因,治疗的目的在于达到“和谐”。同时,中医学具有“上医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崇尚对于生命的养护,认为“允执其中,不偏不倚”才是养生的大前提,得中和则仁寿康宁,失中和则百病始生,吸收了大量营养的中医“中和”养生观,历经沉淀,思想深邃,实用价值极高,可谓是不可多得的瑰宝。
    中医对于“中和”的追求,与流行的“平衡”观念并不简单相同。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受某些哲学观的影响,中医界逐渐出现了“平衡”的观点。这种“平衡观”,把阴阳之间的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协调关系,生命系统能保持高度的自稳状态,误解为“平衡”。往往习惯于把正常的人体理解为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健康就是“平衡”,疾病是一种不平衡,治疗就是恢复“平衡”。实际上这种似是而非的表述,并未真正理解“中和”的原理,对于“平衡”,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理解。
    中医学在2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重视“中和”,并把它实现于医学理论的医疗实践之中,“中和”是生命起源与生理基础的概括、生命养护理论和诊疗疾病的重要原则,也丰富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与思想内涵,指导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养生观、治疗观与医德伦理观等多个方面,最终发展成完整的体系,成为中医学之核心准则。同时也大大丰富了中国哲学“中和”的观念内涵,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传统哲学的入口。在中医学提倡“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今天,我们应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以更好地继承发展中医精华。

编者2019年12月

抢先评论了 “中和思想·和的追求(中国传统哲学视域下的中医学理)”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黄帝内针

EUR €43.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医学衷中参西录(全三册)

EUR €74.97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推拿按摩的解剖学基础(第4版)

EUR €105.99
评分 5.00 / 5
加入购物车

西方现代临床按摩系列·功能解剖——肌与骨骼的解剖、功能及触诊

EUR €105.99
评分 5.00 / 5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