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810980
1.“小品雅集”丛书,中国人的传统生活美学,中国雅致生活的宝典,一份对美、对诗意生活的向往。丛书由名家精心挑选,集众多专家之力,以全注全译的形式,提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2.《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通过作者的经历和见闻,可见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
3.本书采用“全注全译”形式,对原文做了准确而流畅的翻译,并对难读难懂的字词和语句做了准确的注释,方便大众阅读。
4.印刷精美高端。本书为精装图书,封面采用进口高端特种纸,并做了烫银、烫黑工艺;内文为了让读者阅读更舒服,保护读者视力,采用象牙白轻型纸;内文用环保大豆油墨印刷,无异味,又充满书香。
《陶庵梦忆》为明朝散文家张岱所著,其中所记大多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将种种世相展现在人们面前,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以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等,构成了明代社会生活的一幅风俗画卷,尤其可以说是江浙一带一幅绝妙的《清明上河图》。其中虽有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同时本书中含有大量关于明代日常生活、娱乐、戏曲、古董等的纪录,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质文化的学者视为重要文献。
《陶庵梦忆》既是一部个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时期的生活画卷。通过作者的经历和见闻,可见晚明时期江南生活特别是衣食住行、社会习俗的各个方面。由于是苦难过后的追忆,作者不自觉地会过滤掉很多记忆,只留下那些美好、值得留恋的东西。以此来表达故国之思、乡土之情,抒发沧桑之感,寄托兴亡之叹。
自序
译文/原文
卷一
钟山
报恩塔
天台牡丹
金乳生草花
日月湖
金山夜戏
筠芝亭
砎园
葑门荷宕
越俗扫墓
奔云石
木犹龙
天砚
吴中绝技
濮仲谦雕刻
卷二
孔庙桧
孔林
燕子矶
鲁藩烟火
朱云崃女戏
绍兴琴派
花石纲遗石
焦山
表胜庵
梅花书屋
不二斋
砂罐锡注
沈梅冈
岣嵝山房
三世藏书
卷三
丝社
南镇祈梦
禊泉
兰雪茶
白洋潮
阳和泉
闵老子茶
龙喷池
朱文懿家桂
逍遥楼
天镜园
包涵所
斗鸡社
栖霞
湖心亭看雪
陈章侯
卷四
不系园
秦淮河房
兖州阅武
牛首山打猎
杨神庙台阁
雪精
严助庙
乳酪
二十四桥风月
世美堂灯
宁了
张氏声伎
方物
祁止祥癖
泰安州客店
卷五
范长白
于园
诸工
姚简叔画
炉峰月
湘湖
柳敬亭说书
樊江陈氏橘
治沅堂
虎丘中秋夜
麋公
扬州清明
金山竞渡
刘晖吉女戏
朱楚生
扬州瘦马
卷六
彭天锡串戏
目莲戏
甘文台炉
绍兴灯景
韵山
天童寺僧
水浒牌
烟雨楼
朱氏收藏
仲叔古董
噱社
鲁府松棚
一尺雪
菊海
曹山
齐景公墓花樽
卷七
西湖香市
鹿苑寺方柿
西湖七月半
及时雨
山艇子樟
悬杪亭
雷殿
龙山雪
庞公池
品山堂鱼宕
松花石
闰中秋
愚公谷
定海水操
阿育王寺舍利
过剑门
冰山记
卷八
龙山放灯
王月生
张东谷好酒
楼船
阮圆海戏
花阁
范与兰
蟹会
露兄
闰元宵
合采牌
瑞草溪亭
琅嬛福地
前言:
前言
崇祯五年(1632),多事之秋。
六月大雨,初六日,黄河于孟津决口。九月十四日,李自成攻陷修武县。九月,顺天二十七县霪雨害稼。
《明史》记载:“十二月癸酉,命顺天府祈雪。”
现在已无从考证,张岱那年看的雪,是否就是顺天府祈来的那场雪。唯一可以认定的是,大雪下了三日后,张岱他牵了一只小船去湖心亭看雪,他的船上有船夫,也许还有个书童,他们在湖心亭遇见两个金陵人,坐下对饮,张岱喝了三大杯,就此别过。
相对于崇祯五年发生的那些诸如黄河决口、霪雨成灾、农民起义等大事件来说,看一场雪、遇两个人,喝三杯酒,是多么淡而无味的故事。对张岱来说,也许就是他诸多小品文中一个平常的片段,是张岱早年诸多浪漫日子中最寻常的一天,但是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这就是一个象征,一个寓意,是清静恬淡的生活方式,是隐逸出世的精神境界。
湖心亭看雪,寥寥百余字,却似读了整个的《红楼梦》——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岱曾经就是那个鲜衣怒马的浊世翩翩美少年。他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繁华褪去,曲终人散,城郭如故,人民已非,张岱失去了他曾经拥有的一切繁华盛景,晚年入山林隐居。
观其一生,跌宕起伏,然无论世事如何变幻,即便在他最春风得意的时光,他也是一个“痴人”。他的痴在于,纵使一生放浪不羁爱自由,却著作宏丰,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风雅文人。
如果我生在明末清初,我肯定能一眼认出老年的他:洗尽铅华,素淡脱尘。这帙小品文,文眼全在一“痴”字。张岱在自序中说:“一梦耳,惟恐其非梦,又惟恐其是梦,其为痴人则一也。”又《湖心亭看雪》文末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我想起《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和张岱早年如出一辙,同是纨绔子弟,癖好不入正人君子之眼,同为“痴人”,张岱之痴,是贾宝玉之痴,也是曹雪芹之痴。
正是这痴人,才能营造出这如梦幻般的景象。如果说《陶庵梦忆》中种种描述是可见的具象,而张岱胸中的禅意则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悟。禅在哪里?流水落花,日月星辰,尘埃蝼蚁,雪落无声,禅在一切的事物里,禅也在虚无缥缈中。这白茫茫一片,有生于无,实归于虚。也许,张岱的前生,就是一个敲着木鱼的高僧吧?独立湖心,俯仰天地,此生何寄?只有在这里,张岱才能找到更真实的自己,他的虚妄感能得到最笃定的慰藉。
我常想,即便在他最鼎沸热闹的时刻,他的心间塞得满满的也并非俗尘杂务,而是山林啸聚,清涧长流。也许,他只是徒有一副空空的躯壳坐在人群中,似得道高僧留了一个假身形在尘世间,真身早已入定,禅心似海。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仅《湖心亭看雪》这篇脍炙人口的亦诗亦画的作品,从我看到它的那一天起,就成了我一生难以企及的梦境——大雪三日,张岱前往湖心亭,独为看雪,这是何等风雅的趣味,这是何等清静的冬季况味,这是何等丰饶的精神境界?
这是我亲近张岱最初的理由。在《陶庵梦忆》里,随处可撷的是前朝旧梦,故国虽去,仍是他徐徐回望时永远的情感归宿。
所以说,《陶庵梦忆》不仅仅是一帙小品文,它更像是一幅画,一幅清新淡雅的中国画。这幅画的技巧,或曰水墨,或曰白描:有天台牡丹,有金山夜戏,有梅花书屋,有秦淮河房,有扬州瘦马,有二十四桥风月,有茶有蟹,有灯有雪,有打水时偷懒的童子,有陪他左右烟视媚行的朱楚生……这些意象,这些物事,这些素人,在张岱的笔下纸短意长,就这么简简单单的素白,却注定成为经典,这正是张岱的高蹈之处。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到这里,张岱转换视角,他偷偷地启用了上帝视角:“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若不是俯瞰众生,如何能看到苍茫雪景中,自己与书童或船夫如米粒般的存在?这是一次视角的转换,更是一次灵魂的迁移。此刻,天地苍茫一片,正如《红楼梦》里《飞鸟各投林》曲目中写道:“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张岱此文写于晚年隐居后,是他对早年生活的回忆。也许,崇祯五年时,他尚且未曾感受如此深刻,只知道看雪是何等赏心乐事,却在晚年悟出其中苍凉凄清的况味来。于是在写作中,才有了这般悲悯的视角。
喝一壶烧酒,不着一言,而能尽得人生真味。我仿佛看见他端坐在几前,听见他把酒注入盏中的畅快,那清凌凌的酒声,恰如他凛冽的生平。文中没有说他们对饮都谈了些什么,仿佛泊在世外,这几个纯净的躯体没有包裹任何心机,也许,这不语之境,正是此文最有魅力的部分。
张岱不同于当时的大多数士人,需要通过入仕一途来找到自己的精神出口,来救赎自己动荡不安的心灵。张岱不同。他所做的一切,看雪也罢,饮酒也罢,都是通过出世来解脱世俗带来的精神困局,来完成对生命的自我救赎。在轻薄的人世间,拥有一颗素简的灵魂,他的胸次涤荡着的不再是小我的情怀,而是化作了对时空的诘问,外似旷达,内蕴悲悯,坐在湖心亭上,他最先接收到了那穿透尘世的光。
勘破三春,参透人生,我自何处来?我往何处去?这不解的一世浮华与苍凉,交织在张岱的身上,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张岱。
张岱那年看的雪,永远地泊在了湖心亭,泊在了中国文人的梦境里,纵红日映照数百年,亦不曾化去。在时光的步履里,张岱是最后一位旅行者,他一身禅意,无喜无忧,微醺地站在我此生都未能抵达的湖心亭上,再次目送自己离开。
当我诚愧诚恐地接下翻译《陶庵梦忆》这个任务时,此书对我而言,仿佛是一个久远的知己,模糊而亲切。为使文气保持流畅,适当采取意译,在翻译过程中,笔者虽字斟句酌,但由于才疏识浅,瑕疵和错漏在所难免!译文失当之处,请广大读者予以指正,不吝赐教。
正文试读:
自序
陶庵我国破家亡,没有地方可去了,披头散发地进了山,面目可怖像个野人。老朋友见了,如同见到毒药猛兽一般,惊惶得几乎窒息,不敢与我接近。我写了自挽诗,屡次想要自杀,但因《石匮书》尚未写完,尚且苟活在人间。然而米瓮常常是空的,没法生火做饭,我这才明白,首阳山的伯夷、叔齐二老径直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不过是后人夸张、粉饰的说法罢了。
忍饥挨饿之余,我喜欢舞文弄墨。于是想到以前生长于如同王、谢那般高贵的人家,很是享受过豪华的生活,所以如今遭到这样的报应:头戴草帽,脚穿草鞋,这是从前穿戴华美冠履的报应;缀满补丁的衣服代替皮裘,粗麻布取代细葛布,这是从前穿着轻暖衣服的报应;豆叶代替了肉食,粗粮代替了精米,这是以前吃得太过肥腻甜美的报应;草垫当床,石块作枕,这是从前居于温柔乡的报应;草绳作门轴,破瓮当窗户,这是从前住得干燥明亮的报应;灶烟熏目,粪臭扑鼻,这是从前享受芳香艳丽的报应;靠双脚走路,肩上背负行囊,这是从前出门轿马仆役相随的报应。以前的种种罪过,都可以从今天的各种果报中看到。
枕边听见鸡鸣,静思所得的良知善念便回来了。回望我的经历,繁华靡丽如过眼云烟,五十年来不过是一场梦幻。如今黄粱梦断,黍米已熟,南柯梦里的车马刚从蚁穴回来,这样的日子该如何打发?
我只能追想往事,把记得的事情写下来,拿到佛前一桩桩地忏悔。我所写的事,不按年月先后顺序,这点与年谱不一样;也不分门别类排列,跟《志林》也有区别。偶尔拿出一则来看看,好像是在游览以前到过的地方,遇见了以前的朋友。虽说城郭依旧,人民已非,但我反而因此暗自高兴。这真是所谓的不能对痴人说梦了。
以前西陵有一个脚夫替人挑酒,不慎跌倒把酒坛打破了,念及自己赔不起,就呆坐地上,想着:“这能是场梦便好!”又有一个贫穷的书生考取了举人,正在参加地方官举办的庆祝宴会,恍恍忽忽还觉得这不是真的,便咬着自己的手臂说:“这不是做梦吧?”同样是梦,一个唯恐其不是梦,一个又唯恐其是梦,他们都是痴人啊。
我现在大梦将要醒了,但还在弄些雕虫小技,这便又是一番梦话罢了。由此叹息有天赋的文人,其喜好声名之心真是难改,正如卢生在邯郸梦里享尽一生繁华,就在梦断临终前,他上遗表给皇上,还想要摹写二王的书法,以求流传后世。那喜好声名的根性,坚固得就如同佛家的舍利子一样,虽劫火猛烈,还是烧之不去啊。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