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email protected]

购物车

 查看订单

  • 我的帐户
东东购 | EasternEast
  • 中文书店
    • 畅销排行榜
      • 小说 畅销榜
      • 童书 畅销榜
      • 外语畅销榜
      • 管理畅销榜
      • 法律畅销榜
      • 青春文学畅销榜
    • 热门分类
      • 社会小说
      • 成功/励志 畅销榜
      • 人物传记
      • 大陆原创
      • 绘本童书
      • 影视小说
    • 文学推荐
      • 文集
      • 戏剧
      • 纪实文学
      • 名家作品
      • 民间文学
      • 中国现当代随笔
    • 新书热卖榜
      • 小说 新书热卖榜
      • 青春文学 新书热卖榜
      • 童书 新书热卖榜
      • 管理 新书热卖榜
      •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 艺术 新书热卖榜
  • 精选分类
    • 小说
    • 保健养生
    • 烹饪/美食
    • 风水/占卜
    • 青春文学
    • 童书
    • 管理
    • 成功/励志
    • 文学
    • 哲学/宗教
    • 传记
    • 投资理财
    • 亲子家教
    • 动漫/幽默
    • 法律 Legal
    • 经济 Economics
    • 所有分类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搜索
首页成功/励志成功/激励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MIT精英的求学创业心经,送给青年学子的成功秘诀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MIT精英的求学创业心经,送给青年学子的成功秘诀

MIT如何培养社会精英?MIT学子如何实现脱胎换骨?带您一窥美国*大学精实教育内涵,洞彻百余年来MIT精英培养堂奥

作者:宫书尧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出版时间:2020年02月 

ISBN: 9787569932928
年中特卖用“SALE15”折扣卷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全球包邮!
trust badge

EUR €30.99

类别: 成功/励志 新书热卖榜, 成功/激励 SKU:5ece3f275f98491444efe8e9 库存: 有现货
  • 描述
  • 评论( 0 )

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69932928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 求学,只是为了拿到一个学位么?进了名校就变得一劳永逸了么?本书作者真诚地记述了他在MIT的博士生涯中所遭遇到的诸般问题与挫折,以及其功成名就、拥有数项专利、在非洲创立并投资两家公司的创业历程。全书没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有的是笑泪交织的故事和深刻的反省与感悟,给创业者、有想法有追求的年轻人,或者处在挫折和困境中的你,以及要到海外留学的朋友或返国的学子们满满的创新源泉和启发。
  2. 带领读者近距离感受、体验世界*大学的精髓与智慧。MIT让人脱胎换骨的方法是什么?没有惊奇的魔法让人在一夕之间从麻雀变凤凰,而是通过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创业”,扎实地教导学生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发掘问题与机会、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创造出新的机会,一步一步踏上创业家之路。
  3. 成功和精英的人生并非遥不可及。只要有信心,有韧性,不断积累,你的人生和未来有无限的可能性。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启发读者,自己就是从一个只会解方程式,没有任何实务工作经验,对创业及管理毫无兴趣,对工程设计也一无所知的懵懂的纯理论科系学生,发展到徒手打造了自己管理的实验室和测试仪器,在美国申请了三项发明的暂时专利,并在东非的肯尼亚创立、投资了两家公司的创业者。
  4. 既有励志底色,又有经管纹理,既对年轻读者有启发和引导作用,也不会感到枯燥,可读性很强,又在个人发展、团队管理等诸多方面给读者以启发:要发掘自己心底的渴望及热爱,发现并实践自己的人生使命,走出自己的路。

 

内容简介

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是全世界都在抢的人才,“全球创新摇篮”教的是高度竞争中不败的生存铁则。

这是一个台湾男孩在美国高等教育下的蜕变与成长,带您一窥美国*大学工程精实教育内涵,以及实做创业历程,同时述说着百余年来坚持如一的MIT灵魂。

本书探索MIT如何提供学生多元化的资源、机会和人脉,在传授学术理论教育的同时,也给予学生充分的机会从现实生活中累积实作经验,在错误中学习; 展现MIT如何运用这些资源,让作者借由不同的错误及危机处理激发自己的潜力,从而发现、了解自己的使命,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个使命,打造目前所拥有的事业。

这本书讲的是作者在MIT的故事,而它说的也正是MIT的灵魂。

作者简介

宫书尧 :

新创社会企业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系毕业,英国剑桥大学物理研究所、MIT生物工程硕士、MIT再生能源(Biofuels and Renewable Energy)博士。

在MIT求学八年得过三次MIT全球挑战竞赛奖,徒手打造了自己管理的实验室和测试仪器,申请三个发明专利,并在东非肯尼亚创立投资两家公司。现为Takachar公司创办人,同时获得加州柏克莱国家能源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Laboratory)Cyclotron Road计划研究经费,即将在美国、印度、肯尼亚等地方继续他的创业家之旅。

 

获奖纪录

  • 在MIT三次获得MIT全球挑战竞赛奖。
  • 手动离心机获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发明奖(与同学共同发明)。
  • 在肯亚创立第一家社会企业Safi Organics,专门制造生物炭肥料。得到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Total)创业大赛头奖。
  • 发明小型、便携式、低价的炭化反应炉获MIT清洁能源奖、MIT食品及农业创新奖、美国专利律师协会环球奖。并以此技术创立第二间公司Takachar,未来能应用于大型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化学合成等企业中。

 

专利纪录

  • “降低车辆怠速的系统”获美国暂时专利(provisional)。
  • “生物质转化反应器及相关系统和方法”获美国及国际PCT专利申请(所有权属于MIT)。

●“生物质转化反应器中的氧气流量管理”获美国及国际PCT专利申请(所有权属于MIT)。

目  录

推荐文一 走出自己的道路/殷乃平 001

推荐文二 令人动容的求学与创业故事/郑涵睿 004

推荐文三 相信自己是可行的/蔡鎤铭 006

推荐文四 看见MIT的精髓/刘嚞睿 008

推荐文五 坚持理想的标杆/戴宏全 010

 

前言 MIT百年经典名言—从消防栓中饮水 001

 

PART 1  基础及探索

第一章 没错!我属于MIT 003

第二章 和实验室谈恋爱 013

第三章 乌干达,我来了! 022

第四章 D-Lab三部曲:发展、设计、创业 034

第五章 和救护车队学领导 043

第六章 简单设计不简单 053

第七章 商业顾问初体验 066

 

PART 2  危机及转型

第八章 博士生“中年危机” 077

第九章 木炭情缘 085

第十章 挑战创业 096

第十一章 脱胎换骨 103

第十二章 豁然开朗 111

第十三章 创业维艰 118

第十四章 九输一赢的坚持 130

 

PART 3 创业及论文

第十五章 肯尼亚总裁拍板定案 149

第十六章 砍掉,重练基本科学定律 158

第十七章 放手转型 168

第十八章 破解“鲁蛇”心态 179

第十九章 火烧机器 188

第二十章 登高必自卑 195

第二十一章 IHTFP 202

 

结语 全新的开始 212

致谢 217

前  言

推荐序一

走出自己的道路

殷乃平(台湾政治大学金融学系教授)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一书为作者叙述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下文简称为“MIT”)求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文中凸显出MIT独特的校园 文化、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遭遇到的诸般问题与挫折,以及其功成身就、拥有数项专利、在非洲创立并投资两家公司的反省与感触。对许多正要到海外留学的朋友或返国的海归学子们而言,此书都值得一读。

拜读此书时,我登时回想到数十年前独自赴美留学的景象。当时初抵陌生的地方,因时空互异所感受到的语言、习俗、社会文化的冲击,以及入学之后教学研究方式、学习环境与学习风气的不同,都对我这个新人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观察当时的学子,适应能力不足者多立即进入困境,但走出来的难道就真的成功了吗?

不同的校园有不同的学风,MIT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以及主导学术理论与实务创业结合,形成了一股不同于一般大学的风潮。至2017年,该校已有91位诺贝尔奖得主,同时在创业文化下,学生与校友的创业总值估计近两兆美元,超越世界第十一大经济体。无论在学术成就与社会贡献上, MIT都领先多数学校。

本书作者申请进入MIT生物工程博士班做的是细胞荧光染料研究,但是在MIT的环境下,第一学期结束就去乌干达当义工,研究滤水器技术,结果发现当地人并无此需求而失败。随后,他开始规划用低成本的连锁砖去加纳取代高价水泥砖,最后发现当地使用的是黏土砖,与设想差距极大而无成。但是他为尼日利亚缺电医院设计的手动离心机却成功了,得到发明奖。此外,他为救护车设计的冬季保温设施亦取得了专利。选修课程他选择去肯尼亚做民调,返回波士顿前,发现当地以木炭为主要能源,遂起意为发展中国家设计废物制炭以取代伐木。随后他参加MIT全球挑战竞赛得到学生创新竞赛奖,同时创业,成立Takachar公司以推广。

但是他的这些课外工作与实验室里的博士研究却相互冲突,导致被指导教授批评,同时他的指导教授又决定离开MIT去荷兰研究院任所长一职,迫使作者得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究竟何去何从?他决定继续经营Takachar并先取得硕士资格,再另寻出路。幸好后来在MIT找到新的指导教授,以制炭反应炉为博士论文题材,合二为一,方才解决。但是博士论文的制炭技术如缺乏新意将难以通过。在指导教授多次要求之下,一再修改,最后终于完成,制出机器样品,获得学位,并且取得柏克莱国家能源实验室的支持,认为该发明在欧美大型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化学合成等领域均适用。总之,作者前后花了近八年,才在MIT修成正果。

难怪MIT毕业纪念戒指后面印有“IHTFP”,一般学生称之为“我恨透了这该死的地方”(I hate this fucking place.),但也有人将之美化为比较好听的说法——让人着迷的有趣恶作剧(interesting hacks to fascinate people)。不过,作者的经历颇为坎坷,也只有在MIT的环境中才能有这种故事。看完后不禁要问各位学子,求学的目的为何?只是拿一个学位吗?社会上许多高学位者是学非所用,可惜了!人生的道路很长,要走出自己的路来。

 

推荐序三

相信自己是可行的

蔡鎤铭(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我第一次见到书尧,是在我之前上班的银行办公室里。他暑假回家小住,听他侃侃而谈的是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点点滴滴。再次听到有关他的消息时,他已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攻读博士。我心里想着:“好小子!胆量不小啊,敢进入世界上超级难念的顶尖学府。”

本人目前担任“张老师”基金会台北分事务所辅导委员会副主委, “张老师”是台湾地区本土化青少年辅导机构之一,成立即将满五十年, 长期关怀生命失意、生活失去目标的年轻人。书尧在MIT的岁月中所淬炼出的非凡成长历程,相对于我们经常面对坎坷失意的青少年,落差竟是如此巨大。《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这本描述书尧人生奋斗历程的书,非常值得用来鼓励时下的莘莘学子:生命的旅程分分秒秒都要细细品尝,事情的挫败、不顺遂都只是创造下一个机会的开始,只要努力奋战坚持不懈, 等待适当的时机到来,必定能像书尧一样开花结果。

他在书中提到一位陌生教授肯定他的一句话“我相信”,亦可用来鼓励所有青年人,是的!我觉得可行,你可以。

本书是书尧在MIT八年的点点滴滴,有遇到转换跑道的危机,有彷徨无依的恐惧,以及为了实践心中的使命感而奋斗不懈的小故事,有血有泪,不乏成功的愉悦,更有挫折的心酸,读来有如身历其境,转承启合间融入其中,共同分享他的喜怒哀乐,体验他在MIT的人生教育历程,令人手不释卷。其中,为了实践自我理念锲而不舍地去争取机会、去寻求奥援,以及如何在绝处寻求机会、克服困难、昂首阔步,值得读者们一窥究竟。

MIT的人生教育真是海纳百川,也让我见识到它的“消防栓”确实非同凡响,将一切不可能化为可能,深感佩服!

 

推荐序四

看见MIT的精髓

刘嚞睿(台湾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一所享誉世界的研究型大学,这里的师生校友包括了九十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六位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得主、二十五位图灵奖(Turing Award)得主,被公认为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多少人梦寐以求想进入MIT求学而无法如愿,但通过《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作者生动的描述,不仅可以使人一窥MIT的堂奥,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从懵懂的新生淬炼为成熟的创业家。本书不仅诉说着一个笑泪交织的成长与奋斗故事,更深刻地描述着MIT的精神与灵魂。

“那个可以使我登峰造极的能力,其实一直存在我的内心深处, 而MIT却通过不同的方法或管道帮助我发掘它,把它从心底深处激发出来。”这就是MIT让人脱胎换骨的方法,没有惊奇的魔法让人在一夕之间从麻雀变凤凰,而是通过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创业”,扎实地教导学生如何在真实世界中发掘问题与机会、提出解决方案,进而创造出新的机会,一步一步踏上创业家之路。

“要在现今这个多变的社会闯出一片天,这无疑是最重要的本领了。”作者在MIT经历漫长的八年才淬炼出这样的本领,但是读完这本书,即使没有进入MIT,也能够学得它最深奥的精髓。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学会坦然面对失败,再从失败中学习,终而迈向成功的创业家之路!

媒体评论

本书为宫书尧叙述他在MIT求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文中凸显出MIT独特的校园文化、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遭遇到的诸般问题与挫折,以及其功成身就、拥有数项专利、在非洲创立并投资两家公司的反省与感触。对许多正要到海外留学的朋友或返国的海归学子们而言,都值得一读。

──殷乃平(台湾政治大学金融学系教授)

 

我们可以一起通过Kevin(宫书尧),一起从他的*人称视野,看看他在MIT八年间的故事与所带来的启发。通过本书,无论是莘莘学子或社会人士,相信都能从中获得满满的创新泉源。

──郑涵睿(绿藤生机共同创办人,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学院MBA)

 

本书是书尧在MIT八年的点点滴滴,有遇到转换跑道的危机、有彷徨无依的恐惧,以及为了实践心中使命感而奋斗不懈的小故事,有血有泪,不乏成功的愉悦,更有挫折的心酸,读来有如身历其境,转承启合间融入其中,共同分享他的喜怒哀乐,体验他在MIT的人生教育历程,令人手不释卷。其中,为了实践自我理念锲而不舍地去争取机会、去寻求奥援,以及如何在绝处寻求机会、克服困难、昂首阔步,值得读者们一窥究竟。
     ──蔡鎤铭(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通过宫书尧生动的描述,不仅可以使人一窥MIT的堂奥,更让人仿佛身历其境般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路从懵懂的新生淬炼为成熟的创业家。本书不仅诉说着一个笑泪交织的成长与奋斗故事,更深刻地描述着MIT的精神与灵魂。

──刘嚞睿(台湾大学生物科技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通过书尧生动活泼、翔实叙述其个人宝贵的求学经验,读者能够从字里行间领悟到MIT培育独特人才的教育环境,是跟科技未来发展脉动紧密接轨、和解决人类的需求与时并进。

──戴宏全(宏全国际集团董事长)

免费在线读

第二十一章

IHTFP

在MIT,有一句古老的、神秘的、众所皆知却又没人能确切定义的缩 写字。它由I、H、T、F、P这五个英文字组成。每当有人问到这五个英文 字究竟是什么意思时,学生们给出的答案也都各有不同,例如:

.I hate this fucking place.(我恨透了这糟糕的地方。)

.I heart this fantastic place.(我爱这个奇妙的地方。)

.I have truly found paradise.(我真的找到仙境了。)

.I have totally forgotten physics.(我完全把物理忘了。)

.I have to forever pay.(我得偿还一辈子。)

我在MIT的那几年,从未去厘清这五个字代表什么意思,因为我想, 它们大概会随着诠释者当时对于MIT的心情、处境等因素,而有不同的解释吧。

在我漫长的博士研究过程中,上述五种情境我大概都经历过了。但就在毕业前一年,我有了另一种体会。当我晚上下班再次走过无限长廊回到宿舍时,长廊两旁贴满的海报依旧象征着无限的机会,但现在对我而言,它们似乎饱和了。

“有任何可以拯救世界的想法吗?欢迎申请MIT全球挑战竞赛。”我盯着一幅非常吸睛的海报瞧。是的,我已经以不同的创意主题参加过这项比赛六次了,还得了三次奖。这个资源已经被我用了好多次。

“MIT救护车队正在招揽新的救生员!”我的注意力转移到另一幅海报。没错,我从救护车队学到了很多,该是让新血体验的时候了。

“加入MIT乐团!”另一幅海报试着向我吶喊。虽然前面没机会讨论,不过我曾加入MIT乐团担任两年的键盘手,演奏了几首至今难以忘怀的曲子。那是一段非常开心的时光。可是和我一起演奏的乐团成员都已经

毕业,我也不会再回去了。

还有许多其他形形色色的海报,上面写的是我在MIT这八年中从没尝试过的活动。有一些是我还是新生时就非常想参加的,只是这八年来始终无缘体验。几年前,我可能还会为此懊悔不已。如今毕业在即,我反而变得能够平心静气地接受这些错失的经验。

因为我了解,MIT可以提供的机会和方向实在太多了,犹如从消防栓中饮水一般,取之不竭。一开始,我本来有意朝每个方向都尝试一下,但光是应付课业和研究就够我忙了,而且即使全心投入了,似乎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进展。几年过去了,我发现在MIT生存的秘诀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刻意选择几个足以激发我的好奇心和热忱的方向去探索,并在过程中细细品尝途中的一切,由此体会人生的真谛以及宇宙之美。至于无缘探索的方向,也不用念念不忘。

这些年来,我一直留在MIT继续我的博士研究,并没有中途辍学直接跑去肯尼亚创业,如同我的一位导师说过的,那是因为我觉得留在这里还有其他可能性,以及自我成长、学习的机会。而当充满这些可能性的好奇心转换成一种陈述的饱和感时,我心里自然有数,知道是我该离开MIT、 迎向世界更大挑战的时刻了。

而当下我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我的博士论文。

晋身MIT新科博士

以前我就常听学长说起写博士论文的恐怖经历,尤其是很多人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抱佛脚,在几个星期内得挑灯夜战完成两百多页的论文。但是当我提起笔时,发现实情并没有他们说的那么可怕,因为我要陈述的是关于我自己的研究故事。当所有研究结果都按部就班、依序到位后,我的工作就只是把它们串联起来,为其逻辑性做最后一次检视。

除了论文,博士毕业还有另外一个要求:为自己的研究举办一个公开的答辩。我必须做一个一小时左右的简报,描述我的研究贡献。然后我的指导教授和听众会问我各种不同的问题。我把它安排在2017年5月中旬。

除了论文指导教授(古奈、史洛康等人)及实验室的同事,我也邀请了一些朋友及其他MIT学生社团活动的同学来捧场,总共来了二十多人。我的桌上放满了道具,有生物质废料的样本、炭化的样本,以及用来测试燃料的肯尼亚炉子。讲完之后,大家轮流发问,全都是我预料之内的问题。

可是这时,史洛康教授戏剧性地清了清他的喉咙,开口说:“请你回到你的反应炉比较图上。我觉得这是错误的。”

我又和他解释了一次我对于这张图的诠释。

“据我所知,炭化通常是十分钟以上的过程。”史洛康接着问,“可是这张图你画了五分钟,甚至一分钟的过程。这怎么可能?”

“这是我是根据炭化十分钟以上的数据来外推的。”

“但这外推根本是错误的,因为你的反应炉根本无法在五分钟以下的过程中运作。”

“从理论上来说,炭化在温度够高的情况下,短短一分钟的过程确实

就够了。所以虽然我的反应炉无法在此情况下运作来证明,但这不代表这 外推是错误的。”

史洛康教授仍然执着地追问我那张图。我有点火大了。这张图我已经给你看过两三次了,为什么这些问题不在4月份最后一次论文委员会会议上或口试前提出?

我想继续和他争辩,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就在我要开口前,看着大家凝视我的目光,忽然念头一转:今天来看我口试的都是长年来支持我的导师、同事及朋友,每个人都希望我能成功,也没有人还会在此时此刻质疑我的研究能力。因此,继续争辩的目的何在?这样和史洛康教授争得面红耳赤,不仅大家看得不舒服,也耽误了大家宝贵的时间。

于是,从我口中说出的不是反驳,而是和解:“您说的这点我了解, 也记下来了。我呈交最后的论文时会把它更正。”

“你这次回答得很好,”史洛康教授马上接着说,“很多学生会继续争辩下去,不仅赢不了我这个令人头痛的老人,也会把自己已陷下去的洞愈挖愈深。”

结果这是我论文口试的最后一个问题,考的不是我的科学研究及思考实力,而是我为人处世的常识—退一步,即是海阔天空。之后,教授们 一一和我握手,庆祝MIT最新出炉的博士。

 

苦中带甜,甜中带苦

散场后,我独自一人把教室的桌椅恢复原状。八年前,这间教室是我和二十位新生上第一堂课的地方,如今,这里也是我在MIT向大家做最后一次简报的地方。对我来说,这间教室具有起承转合的意义—八年前, 它首次迎接我来到MIT,八年后,它要送我走上新的旅程。

从这六楼的教室窗户往外看去就是史塔特中心,八年来没什么改变。 在初夏的蓝天之下,白色铁皮屋顶反射的阳光使我无法直视这栋建筑物, 但仍可感受到它不受传统拘束的风格和魅力,犹如MIT灵魂的表现。

我站在空荡荡的教室里,试图假装自己是八年前那个早十分钟来听课的人,试图期盼我将认识的第一个同学及第一个教授的到来,试图期盼那 对于未知的憧憬。

然而,第一个认识的同学在两年前已毕业回新加坡,第一个教授也已退休。八年来所有经历与成长的体验,顿时在我脑海中如排山倒海般涌现出来。

此时此刻,我终于了解IHTFP的真实含义了。过去我一直以为IHTFP 是一个学生在爱和恨之间的摆荡,例如今天功课繁多,我超恨MIT的,但 明天一考完,一切又是海阔天空。可是我发现,IHTFP的真实含义其实更加复杂,它代表的不是两种极端心情之间的摆荡,而是同时在心里共存, 苦中带甜,甜中带苦。 既爱,又恨;既欢喜,又悲伤;既期望,又失落;既平静,又激动; 既是天堂,又是地狱;既想赶快毕业离开,又千百般依依不舍。在这两极 之中,唯一的常数就是无怨无悔。

历届的MIT学长姐在毕业前,都没有好好地把这个IHTFP的缩写向学弟妹们解释清楚,并不是他们不善于沟通,而是那种五味杂陈同时涌上心头的感觉,又怎能用三言两语道完呢?

 

放下比较,创造自己的故事

在我呈交了论文之后,毕业前几天,有位刚来斯隆商学院的一年级生写信表示想和我聊聊。我一开始以为他是对于Takachar有兴趣,想加入计划帮忙;在我当博士生时,已经面谈过至少二十位像他一样对一切都满怀憧憬的新生。因此我在陈述完Takachar之后,开始详细地问他的背景及志向。

可是他并没有兴趣深谈他自己。“我大学毕业后在银行业做了几年, 现在想转到和环境维护有关的事业。”他说,“我的目的只是想听听你的故事,在MIT是如何办到的。”

因此那场谈话由他主导,他从我在MIT各种不同的探索开始问起,如何在无意中看到了制炭的机会,并如何利用MIT不同的资源达成自己的目标。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而他的问题也在我的脑海里大略地绘出了这本

书的轮廓及整体架构。

“可是,每个人的道路都不同。”最后我对他说,“我建议你在MIT自行探索,创造你自己的故事。不要一味地追求与我或与他人比较的道路。”

“这个我当然知道。”他说,“可是你大概不了解,身在MIT这么高压以及有时令人茫然的环境中,聆听一个过来人的故事对我来说有着莫大的意义。”

这使我回想起我还是新生时崇拜彼得的感觉。其实那时我所渴望的, 也是一个MIT过来人的故事。我想要知道来MIT的决定是对的,只要肯努力,也有可能像他一样成功。

然而在这八年里,不管我是否愿意,几乎没有任何一个脚步是和彼得 同步的。最后我发现,那已经无所谓了,因为我觉得最终能令我满足的, 是自己内在的学习与成长。我比较不在乎外来的认可。能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在报纸上成名或得奖,虽然是对自己的一种认可,却不是我工作的最终目标。而当我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可以想象,当初彼得看似成功,可是在他成功的背后必定有着比别人多了好几倍的努力。

在我进入了博士生的“中年危机”时,我把原先对彼得的崇拜,转换为我对于学术界外现实世界的憧憬。以前曾有人调侃我,说我的青春岁月有这么多年一直在当学生,从来没有体验现实人生的精彩生活。当时我对于看似没有尽头的研究之路感到深深的彷徨,只想赶快毕业,在青春结束前进入现实世界去体验人生百态。那时的我还同时在进修斯隆商学院的课程,想借此机会吸收少许的“现实人生”。

 

手脑并用的教育观

以前我一直以为,学术界和现实世界是脱节的。但这并不是我所知道的MIT。MIT的座右铭是“Mens et manus”(手脑并用),其校徽代表的是工匠及哲学家的并用。因此MIT本身的核心文化就是结合严格的科学教育与现实的应用。不管是去乌干达修理汲水机、在救护车上设计省油系统,或是通过各种渠道以及人脉创业,MIT始终帮助我脚踏实地地做事,也大大提高了我对于MIT之外的大千世界与现实人生的认知。

对我来说,这就是MIT教育的精华。因为,世界上有很多重要的事物是无法通过教科书或授课来弄清楚的,而必须通过现实人生来厘清。例如我一开始进入MIT时,十分没有自信,觉得自己是一个毫无工程或创新经验的“冒牌货”,能够申请上只是侥幸。我看了别人在MIT打造的奇迹, 既嫉妒又羡慕,觉得那些奇迹永远是在自己的能力以外。

在MIT的八年,我发现自己并没有当初所想象得那么笨拙或无能。对于自己的不足之处,MIT会充分介绍其他专才与我合作、帮助我,最后我也创造了个人的奇迹。在我即将离开MIT的现下,我对于现实世界的多变不再惶恐,而是自信。虽然我仍有许多的不足,但是我了解如何通过自己或他人来截长补短,也能独立地面对各种不同的机会和挑战。

例如,我刚进入MIT时十分害怕失败。对我来说,失败是一种耻辱, 表示我不够好。看到别人偶然的失败,有时我也会替他们感到脸红。在 MIT的八年,我发现失败对于创新和创业来说是家常便饭。有时我通过失败,学到的比成功的经验还多。当然,没有人会想刻意失败。如果不幸失败了,那就学会如何剖析,甚至分享,让自己和别人不再重蹈覆辙。因此在离开MIT之际,我深信人生是一种经验累积的过程,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无法完全为一个人的身价定位。继续接受挑战、学习、转变,并发掘所有可能的潜力,这才是最终的目标。

我刚进入MIT时十分懵懂,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有时候什么都不想要,只想要一份安逸的收入,平平凡凡地度过一生。但在MIT的八年, 我发现了人生使命的意义。安逸的一生并不是一个糟糕的选择,但是在没有面对别的人生机会、做广泛的探索及思考之前,无权说这是人生的唯一目标。在MIT给我的各式机会探索中,我偶然发掘到了激起热情的人生使命。因此在离开MIT之际,我理解了什么是渴望及热爱,也理解了它们在世界上长存的意义。

我刚进入MIT时并不会领导别人。当我有了下属时,我时常把最繁琐无聊的事交给他们去做,以便减少自己的负担。每当事情出差错时,我也是最常推卸责任的领导人,把错误全部怪罪给下属。而在MIT的八年,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领导属下,是以鼓励来发挥下属与自己的潜能。当我在救护车队做义工以及后来测试反应炉时,发现要勇于承担责任、倾听大家的意见、不断地改掉缺点,才是个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因此离开MIT后,每当我要雇用人,我首先会考虑的不单单是别人可以为我做什么,而是他们的生涯目标是什么,以及我提供的职缺是否能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使命。

我周边有很多人以为,能去MIT读书的人一定都是满腹才华,是天生的发明家或数理天才。才华虽然有帮助,但最终只是在MIT受教育时所需要的一小部分。如同博士班的一位同事常常挖苦自己和别人,说:“能成功地在MIT这么艰难漫长的博士班毕业的,不是靠聪明,而是这个人太笨了;聪明的人早就放弃不干了。”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怀有好奇心, 拥有不怕失败的韧性,以及带有些许的理想主义,那么MIT所给予的一切教育就可以是无与伦比的壮观且令人惊艳。

抢先评论了 “麻省理工创新思考力:MIT精英的求学创业心经,送给青年学子的成功秘诀” 取消回复

评论

还没有评论。

相关产品

加入购物车

爆款文案(前奥美金牌广告人力作)

EUR €27.99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气场——改变全球1600万人命运的强大蝴蝶效应

EUR €20.99
评分 5.00 / 5
阅读更多
缺货

羊皮卷大全集(畅销珍藏本)

EUR €46.97
评分 4.75 / 5
加入购物车

走出自己的天空

EUR €27.99

东东购的宗旨是服务喜爱阅读中文书籍的海外人民,提供一个完善的购书平台,让国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能沉浸在书香之中,读着熟悉的中文字,回忆着家乡的味道。


安全加密结账 安心网络购物 支持Paypal付款

常见问题

  • 货物配送
  • 退换货政策
  • 隐私政策
  • 联盟营销

客户服务

  • 联系东东
  • 关于东东
  • 帮我找书
  • 货物追踪
  • 会员登入

订阅最新的优惠讯息和书籍资讯

选择币别

EUR
USD
CAD
AUD
NZD
NOK
GBP
CHF
SEK
CNY
UAH
ILS
SAR
MXN
KRW
MYR
SGD
HUF
TRY
JPY
HKD
TWD
facebookinstagram
©2020 东东购 EasternEast.com

限时特卖:用“SALE15”优惠券全场书籍85折!可与三本88折,六本78折的优惠叠加计算。 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