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336994
晚清历史与人物的重新解读:
李鸿章是晚清破屋的裱糊匠,还是时代浪尖的弄潮儿?
马关谈判是丧权辱国任人宰割,还是呕心沥血虎口夺食?
甲午战败是洋务运动的灰飞烟灭,还是近代开启的幡然醒悟?
甲午年的黄海海战惨败后,和比战难。李鸿章奉命和谈,受尽屈辱,签下了马关条约。此后,严复、康梁、孙中山等人开始思考中国制度的改革,也由此催生了借法自强到立法自强的转变。中国近代史由此拉开了新的一幕。
新版序
引子
第一章东亚秩序重组
宗藩解体
东北亚危机
走向战争
第二章一场如此憋屈的战争
缘起:各自的理由
节外生枝:内政与外交
屡战屡败:跌破所有人的眼镜
第三章和比战难
寻找契机
德璀琳东渡
美国促成和谈开启
张邵广岛受辱
意外收获:伊藤”点将”
第四章梦醒春帆楼
日本的要价
忍辱负重:谈判之难
遇刺:一个意外带来的契机
讲和代价:超越极限
第五章三国干涉还辽
各有算盘
三国干涉
日本对应
中国的代价
第六章大清弃儿:台湾官民的选择与无奈
台湾不是筹码
被割让的为什么是台湾
台湾官民的选择
台湾人民的无奈
第七章孙中山与中国革命起源
革命思想起源
一个人的革命
超越绝望:战败刺激
民族主义异军突起
第八章走进丛林:严复的愤怒与哀嚎
探究西方发展的动力
严复发飙
走进丛林:一个影响深远的倡导
第九章维新思潮酝酿
拯救中国:李提摩太献策
新知识人登上政治舞台
康有为治安四策
坐而言:趋向维新
起而行:组建京沪强学会
第十章构建维新共识
体制内变革思想萌生
政府大员的变革热情
走向维新时代
梦醒了吗
附录
马勇一直以晚清研究为人称道,事实上他有扎实的通史功夫,有良史之才,因此他驾驭断代史驾轻就熟,他的晚清史的叙述获得了广大的读者。但我还是觉得作为中国的房龙,马勇的意义被低估了。”晚清四书”集中展示了马勇的才学和史观,在历史写作几乎失语或进退失据的情况下,马勇的文字给了一个坚实的坐标。
–余世存学者、思想家
复杂的人生经验,赋予马勇一种独特的历史感受力,他的知识储备更是与酒量同样惊人。他以一己之视角贯穿晚清之变局,以此刻之心境与热忱激活了沉睡的史料。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第一章东亚秩序重组
从大历史观点看,中日近代以来的不愉快,均来自西方文明东来所引起的世界格局变化,源自东亚传统秩序解体。
宗藩解体
进入近代,东北亚问题一直成为国际问题的焦点,成为影响远东乃至世界全局的火药桶之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因此而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第一次动用军队也为此而来。因此怎样结束东北亚乱象,除现实政治考量外,应注意其与历史传统的关联度,因为在”前近代”,这一地区并非如此。
在西方势力渗透到东北亚以前,这个地区许多国家实际上是中华帝国的藩属,他们在自己的国度里享有完整行政权,但由于与中华帝国有着某种程度的藩属关系,受到中华帝国在各方面的关照与保护。此时的中华帝国对这些国家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因此在履行宗主国责任的长期过程中,中华帝国不能不奉行”王道政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持公道、正义,竭力维护中华帝国与周边藩属间和平及良好的互动关系。不到万不得已,中华帝国不会出手动武,更不会纵容或支持某一国家向另一国家挑衅、大打出手。中华帝国的尊严、信誉大于一切,与藩属诸国所有交往,都必须从政治上考虑。
然而,当西方势力向亚洲渗透后,中华帝国在西方强势压力下逐步退却,它虽然有心继续维持帝国与周边藩邦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但实在说来已力不从心,西方势力不仅要将中华帝国的宗藩变成自己的势力范围,它们的根本目标是要将中华帝国纳入西方主导下的”世界一体化”秩序中。中华帝国在差不多一百年时间里,尊严丧失殆尽,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逐步沦为西方势力殖民范围。帝国素来信奉、坚守的”王道政治”不再,转而不得已信奉西方近代国家所向披靡、所向无敌的”进化论”。
进化论观念在中国由来已久。严复在解读西方这一近代思想时也曾注意它与中国古典思想的相似度,只是这一思想在中华帝国古典政治学范畴中一直不被看好,更不被提倡,因为仅仅凭借”力”的角逐去获取霸权,只是一种”霸道政治”,与中华帝国一直信奉的”王道政治”根本不可同日而语,是儒家伦理不太赞赏乃至根本反对的一种政治理论。只是在西方压力下,中华帝国出于国族存续现实需要,不得已放弃王道政治,转向霸道政治,转向自身力量积聚,于是乎远东地区直至整个亚洲,失去了可以信赖的”共主”,先前各藩邦在失去了中华帝国保护后只能依附于西方各强势国家,转向近代,自谋出路。从这个意义上说,东北亚乱象形成有许多复杂因素,然认真考究,与中华帝国政治原则调整有着重要的因果关系。
西方国家对中华帝国施压始于18世纪90年代。随着中英贸易逆差逐步扩大,英国人开始寻找机会向中国施压,迫其开放市场,无奈当时的中国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市场发育不完全,无法接纳消化英国更多的工业品,于是英国人一方面寻求利用鸦片弥补贸易逆差,另一方面试图进入中国,由自己或与其他西方国家一道直接开发中国市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