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61510
乐群教育是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新话语、新课题和新领域,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阶段和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而提出的,对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书是*部系统研究乐群教育的著作,首次揭示了乐群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深度论证了乐群教育的客观必然性,初步探索了乐群教育的过程和规律,系统分析了乐群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实现路径。
第一章 导论001
第一节 乐群教育研究的意义001
第二节 乐群教育研究现状的述评007
第三节 乐群教育研究的思路和方法023
第二章 乐群教育的内涵解析027
第一节 乐群与乐群教育的内涵027
第二节 乐群教育的特征 044
第三节 乐群教育的定位048
第三章 乐群教育的客观依据057
第一节 乐群教育是人的社会化的必然要求057
第二节 乐群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075
第三节 乐群教育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089
第四节 乐群教育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 104
第五节 乐群教育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要求122
第四章 乐群教育的过程与规律138
第一节 乐群教育的过程 138
第二节 乐群教育的规律153
第五章 乐群教育的内容构成172
第一节 群体价值教育172
第二节 群体精神教育181
第三节 群体情感教育197
第四节 群体行为教育212
第六章 乐群教育的路径231
第一节 理论教育231
第二节 实践锻炼236
第三节 社会交往249
第四节 心理教育259
第五节 自我修养270
参考文献286
后记297
序 人与群的和谐共生——《乐群教育论》之序
人与群密不可分,人是群的重要构成,群是人的生存方式。人从一开始就是从属于一定群体、一定社会的人,离开了一定的群体和社会,人就根本无法生存和发展。荀子有一名言: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与动物相比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人能群而彼不能群,人能形成一定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开展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弥补个体能力的不足,因而能够形成大于个体力量之和的群体合力,战胜个体能力和力量远强于个人的动物,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现代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一些大工程、大科技、大教育等大规模协同劳动的出现,人的社会化水平和社会本质也不断发展,人的社会合力也不断增强,个人对群体、对社会的依存度日益提高,个人越来越离不开群体,个人成功的程度日益取决于其乐群、合群、惠群的能力。
“乐群”古已有之,最早出自《礼记·学记》所载“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后世很多思想家、教育家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解读和赋新。朱熹认为:“乐群,是知得滋味,好与朋友切磋。”黄炎培提出,乐群是“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毫无疑问,乐群作为中华传统美德,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永不褪色的价值。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再次强调“深入挖掘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全体人民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可见,乐群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当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丰厚滋养。
乐群无论对于个体的成长成才,还是群体的发展壮大、社会的文明进步,都具有重要意义。从古至今,人们都把敬业和乐群相提并论,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并且重视新时代的发扬光大,这是有着深刻道理的。敬业离不开乐群,乐群有助于敬业。任何事业的发展都是由人们在一定的群体中共同从事和推进的,只有乐群,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打造优质的社会群体,形成大于个体力量之和的社会合力,有力推动社会事业的发展。人的本质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现实的社会关系往往又表现为具体的群体关系。因此,人总是处于一定群体中,社会也是由各种各样的群体组成的,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纽带。人们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群体之间相互依存和共生共荣的关系,从而爱群、合群、惠群、善群,实现群己合一、群己互促,才能更好地选择、建构、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关系,进而塑造和丰富自己的社会本质,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群体的感召力、凝聚力、进取力、创造力和生命力,进而推动群体的发展壮大;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进而助益社会的文明进步。
随着人类交往的普遍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度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从属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群体,乐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然而,在社会流动性的加剧、我国家庭结构的变迁、网络人际交往的复杂、思想文化的多元等背景下,人的个体性不断增强,群体性不断弱化,个体越来越疏离自我、疏离他人、疏离群体。尤其是网络化生存时代的到来,给人的乐群性的形成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正如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所言:“如今,我们一边沉迷于社交时代拥挤的时代广场,同时却又徜徉在彼此的瓦尔登湖畔;我们享受着无时无刻地与别人相连接、迫不及待地分享关于自己生活所有的琐碎细节,却又时时刻刻修饰自己在网络中的表象,精心地计算着彼此的社交距离。我们在一起喧闹,却又在一起寂寞。”面对现实社会日益增长的乐群需要与人们乐群不足之间的巨大张力,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乐群教育,培育人们乐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人们乐群的动力,这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
正是基于此,在我的指导下,我的学生王瑞博士开始研究乐群教育。乐群是中华传统美德,乐群教育无疑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乐群教育”这一新视角来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时代性、开拓性和前瞻性。
王瑞博士的《乐群教育论》一书,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本书从古今中外的时空跨度,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多学科视域,从个人与社会、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多维视角,系统探究了乐群教育的基本内涵、客观依据、过程与规律、内容构成和具体路径等关键问题,形成了不少创新性的学术思想和独到的学术观点。首先,本书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乐群教育的思想资源,不仅追溯了“乐群”的出处、本意和后世注解,彰显了乐群教育研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考察了教育学中的群育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西方心理学中的合群理论和西方政治哲学中的社群主义理论,从而拓展了乐群教育研究的学科视野,增强了乐群教育研究的学术底色。其次,本书在深入把握“乐群”内涵的基础上,首次揭示了乐群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并凸显了乐群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位置,界定了乐群教育研究的领域,分析了乐群教育的独特性,从而牢固确立了乐群教育研究的立论基础,为我们深入理解乐群教育提供了重要参考。最后,本书在考察现实的乐群实践的基础上,阐明了乐群教育的基本过程,分析了乐群教育的内容结构,强化了乐群教育理论的可操作性,为我们开展乐群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当然,由于乐群教育是个新话语、新课题,有一定研究难度,书中难免存在些许不足。比如,关于乐群教育规律、新时代背景下乐群教育的特殊价值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希望王瑞博士在这一领域继续深入耕耘,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骆郁廷
2019年12月于珞珈山
前 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敬业乐群”的传统美德。乐群是个体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的必要条件,是群体发展壮大、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基础。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乐群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然而,伴随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的流动性加剧、主体性增强、面对面交往减少,导致个体不断抽离群体,离群、厌群、不合群现象越来越普遍,社会的个体化趋势日益显现。在此背景下,倡导乐群显得更加迫切而必要。但是,乐群性的形成发展不能只靠自发影响,更重要的是自觉开展乐群教育,培育人们的乐群性。因此,乐群教育是时代提出的新任务。
同时,乐群教育也是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提出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乐群教育高度关切人的本质,始终将人视为一定社会关系、一定社会群体中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的人,注重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从而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域,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其次,乐群教育遵循了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交往中形成发展的规律,让人们在生动的人际交往中、真实的群体生活中,感悟思想政治品德力量,践行思想政治品德要求,促进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化,从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最后,乐群教育的提出,也适应了生产社会化和社会组织化发展趋势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通过增强人们的群体意识,涵养人们的群体精神,提高人们的交往能力,培养人们的乐群性,帮助人们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乐群,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先进性。因此,乐群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本书从审视当代社会不断凸显的乐群需要,到梳理古今中外的乐群思想及其相关理论;从考察人类社会存在的乐群现象,到揭示乐群的本质;从分析人们乐群性的自发形成过程,到自觉对人们进行乐群教育的实践等多重维度展开思考,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循着“何为乐群教育、为何进行乐群教育、如何进行乐群教育”的研究主线,对乐群教育的深刻内涵、客观依据、过程与规律、内容构成和具体路径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乐群教育,前提是明确究竟什么是乐群教育,而要理解乐群教育,首先要清楚什么是乐群。因此,对“乐群”和“乐群教育”这两个核心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起始。唯有如此,才能确立研究方向,划定论域,构建乐群教育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大量乐群现象的分析,对古今中外乐群思想的考察,以及对相关概念的辨析,乐群和乐群教育的内涵与外延得以清晰的呈现。乐群就是人们喜欢与人交往,结成群体,并乐于融入一定群体之中,与群体成员友好相处、团结合作,热爱群体、奉献群体的特质。乐群实质上要求协调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关系。而乐群教育,简单说就是培养人们乐群性的实践活动。具体而言,乐群教育是一定社会或群体旨在通过群体价值、群体精神、群体情感和群体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培养人们的乐群性,以促进个人与群体的和谐发展、共同发展、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乐群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引导人们乐群,不断建构和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促进人的社会化,实现并完善人的本质。
阐释乐群教育的客观依据,才能彰显乐群教育的存在意义和乐群教育研究的重大价值。乐群教育的提出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提高人的社会化水平、实现人的本质,促进人的交往、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适应生产社会化、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组织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人与人、人与群体和人与社会的和谐,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都迫切需要开展乐群教育,培养人的乐群性;另一方面,传统文化的惰性力、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家庭结构的变迁、信息时代的风险等,又给人们乐群性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危机和挑战,亟须乐群教育的积极应对。乐群教育就在这一不断扩大的乐群需要与乐群性不足的巨大张力中应运而生。
在明确乐群教育内涵及其客观依据的基础上,还要探明乐群教育的过程和规律,以科学有效地推动乐群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人们的乐群性,实现乐群教育目的。依据社会和群体对人的乐群性的要求与人的乐群性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乐群教育可分为识群、择群、爱群、合群四个先后有序、环环相扣、相互渗透、层层深入的环节。这一过程始于识群、择群,通过爱群,达于合群。乐群首先要认识和选择群体。识群就是接触、了解和把握群体,择群是在识群的基础上辨别、认同和选择群体。在识群、择群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引导教育对象爱群,即喜爱群体、关心群体、爱护群体,形成对群体的深厚情感。乐群最终要体现在稳定的合群行为习惯上,合群即融入群体、凝聚群体、整合群体,也就是要合众、合心、合力,实现群己合一。乐群教育活动受到群己互动规律、内外转化规律与知行合一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开展乐群教育必须遵循这些基本规律,才能提高乐群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乐群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施加教育影响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乐群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乐群教育内容以社会和群体发展的现实需要、乐群教育的目标任务以及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为择取依据,一般包括以群体对于个体的生存价值和发展价值为重点的群体价值教育,以群体进取精神、群体团结合作精神和群体奉献精神为重点的群体精神教育,以群体归属感、群体荣誉感和群体责任感为重点的群体情感教育,以群体交往行为、群体生产行为和群体生活行为为重点的群体行为教育。这四方面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交互作用,有机构成了乐群教育的内容系统。其中,群体价值教育是基础,群体精神教育是关键,群体情感教育是重点,群体行为教育是旨归。
乐群教育的实施必须要有切实可行的路径,才能保证乐群教育效果的显现和乐群教育目的的实现。乐群教育路径是根据人的乐群性形成发展规律和乐群教育规律、乐群教育对象的实际状况、乐群教育的内容和时代发展的特点与要求而制定和选择的,主要有理论教育、实践锻炼、社会交往、心理教育和自我修养几种路径。其中,尤其要注意在群体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中育人,通过交往实践,增进个体对群体的了解、认同和热爱,进而促进其乐群性的形成发展。
上述几个方面是乐群教育研究必须回应和解答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了乐群教育研究的基本内容。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