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81619
纪念汪曾祺诞辰百年经典合辑
展现文学大师风采
温暖,睿智,幽默,通透
作为“中国*后一位士大夫”,他的文字具有明清笔记般的雅致与风流
深受沈从文、金庸、贾平凹、苏童、毕飞宇、曹文轩等诸多文学名家喜爱
众多文章被收录进初、高中语文教材
耳目所接,无非是水,故乡人情,隽永流长。
1. 他(汪曾祺)像一股清风刮过当时的中国文坛,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能够靠纯粹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的作家是幸福的。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
2.《汪曾祺经典》丛书共七册,精选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杂文、小说、评论等内容,并配有一些老照片及其书画作品,进一步展现其美文佳作。
3. 《汪曾祺经典》丛书,精选精编,装帧精美,版式疏朗。
4. 《耳目所接皆是水》中跟随作者感受水一般的家乡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人的深情。
《耳目所接皆是水》精选与汪曾祺家乡印记有关的文章,并配有作者行走家乡时的照片和创作的绘画书法作品,帮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位有生活气息的文学大家,带领读者感受水一般的家乡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以及作者对故乡和故乡人的深情。
代 序
钓
小学校的钟声
故乡水
他乡寄意
《菰蒲深处》自序
吴三桂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
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的家乡
写 字
老学闲抄
关于《受戒》
《大淖记事》是怎样写出来的
谈谈风俗画
我的家
我的祖父祖母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大莲姐姐
我的小学
我的初中
故乡的元宵
文游台
一个暑假
看 画
草巷口
三圣庵
阴 城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词曲的方言与官话
《高邮风物》序
代后记
编后记
三圣庵
祖父带我到三圣庵去,去看一个老和尚指南。很少人知道三圣庵。三圣庵在大淖西边。这是一片很荒凉的地方,长了一些野树和稀稀拉拉的芦苇,有一条似有若无的小路。三圣庵是一个小庵,几间矮矮的砖房,没有大殿,只有一个佛堂,也没有装金的佛像。供案上有一尊不大的铜佛,一个青花香炉,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指南是个戒行严苦的高僧,他曾在香炉里烧掉两个食指,自号八指头陀。他原来是善因寺的方丈。善因寺是全城最大的佛寺,殿宇庄严,佛像高大。善因寺有很多庙产。指南早就退居——“退居”是佛教的说法,即离开方丈的位置,不再管事。接替他当善因寺的方丈的,是他的徒弟铁桥。指南退居后就住进三圣庵,和尘世完全隔绝了。指南相貌清癯,神色恬静。祖父和他说了一会儿话,——他们谈了一些什么,我已经没有印象,就告辞出庵了。他的徒弟铁桥和指南可是完全不一样。他是一个风流和尚,相貌堂堂,双目有光。他会写字,会画画,字写石鼓文,画法吴昌硕,兼学任伯年,在我们县里可以说是数一数二。他曾在苏州一个庙里当过住持,作画题铁桥,有时题邓尉山僧。他所来往的都是高门名士。善因寺有素菜名厨,铁桥时常办斋宴客,所用的都是猴头、竹荪之类的名贵材料。很多人都知道,他有一个相好的女人。这个女人我见过,是个美人,岁数不大。铁桥和我的父亲是朋友。父亲年轻时刻过一套《陋室铭》印谱,就是铁桥题的签。父亲续娶,新房里挂的是一幅铁桥的画,泥金地,画的是桃花双燕,设色鲜艳,题的字是:“淡如仁兄嘉礼 _弟铁桥敬贺”。父亲在新房里挂一幅和尚画的画,铁桥和俗家人称兄道弟,他们都真是不拘礼法。我有时到善因寺去玩,铁桥知道我是汪淡如的儿子,就领我到他的方丈里吃枣子栗子之类的东西。我的小说里所写的石桥,就是以铁桥作原型的。高邮解放,铁桥被枪毙了,什么罪行,没有什么人知道。前几年我回家乡,翻看旧县志,发现志载东乡有一条灌溉长渠,是铁桥出头修的。那么铁桥也还做过一点对家乡有益的事。我不想对铁桥这个人做出评价。不过我倒觉得铁桥的字画如果能搜集得到,可以保存在县博物馆里。由三圣庵想到善因寺,又由指南想到铁桥,我这篇文章真是信马由缰了。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我只是想说:和尚和和尚不一样,和尚有各式各样的和尚,正如人有各式各样的人。我直到现在还不明白我的祖父为什么要带我到三圣庵,去看指南和尚。我想他只是想要一个孙子陪陪他,而我是他喜欢的孙子。
注释
原载《收获》一九九八年第一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