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3400丛书名: 康巴作家群书系 第五辑
这些诗歌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十年来作者的心路历程,折射着作者热爱玉树、关注江源、思念故乡、洞察尘世的人性光辉。
李生德的这本诗集《嫩芽》,分了三个比较独立的篇章,*辑江源放歌,第二辑故园情深,第三辑心语独白。他的诗歌没有抽象的影子,没有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从诗集中可以看到他的心路历程,体会到他对玉树的热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思想情感的复杂变化。
泣血的母语响彻高原/001
地震创伤/002
我不相信/003
忆江南/004
玉树会重新开花/007
下雪的日子/008
我想你的时候/010
想你在雪域高原/011
听说你要远行/013
我想把这座雪山买下来/014
那年的约定/017
写给虫草/018
观玉树冰沙嘛呢胜景有感/020
九月的玉树/022
我怀揣凄凉哭了/023
让风的鞭子抽打在身上/024
遇见一个僧人/027
春天,听说你要来/029
我也想批注蓝天/031
江源放歌/033
阅读故乡/036
把你旅途的疲惫烧掉/037
山乡的日子/038
湟水谷地的女人/039
乡思在梨花上绽放/041
走不出你温柔的手心/042
长不大多好/044
别忘了土地/046
悼念曾经熟谙的归途/048
你依然不改我心中的模样/049
想念故乡/051
那口辘轳井/053
那间老屋/054
父亲是座山/056
看望父亲/058
流浪的心找不到归宿/060
父爱很疼/061
什么也做不到/063
母亲的历史/064
故乡的鸟儿在骂我/066
枕着油菜花的名字睡觉/068
让所有的梦在花香中飘游/070
秋天的自述/071
秋天的山村/074
中秋之夜/076
农民身份的变迁/078
我的青稞酒/081
男人与酒/083
记忆突然短路/085
梦中的红颜逃之夭夭/086
昨天/088
今天/089
明天/090
遥寄一往情深/092
想你/094
为你遮挡一些冰霜/096
你的背影/097
谁忘了谁都不容易/099
牵挂你一生的花好月圆/100
为你浇灌温柔田园/102
你跟我去吗/104
小草的心语/106
盼望春天/108
我的孙子/110
生活在流水线上开锅/112
风的启示/113
岁月是一张网/114
都在思考/115
难以割舍的情缘/117
这只老虎很辛苦/123
走进一个敬老院/124
我收到黑夜的贿赂很早/126
荷花的本性/127
把你留在诗意港湾/128
什么都没做成/129
十月,我对你说/131
树上有两只麻雀/133
关上一扇心窗/135
你走后/136
孕育你的春暖花开/138
这一年/140
怀念腊月/142
等一场雪/144
回家的路/146
除夕之夜/148
快乐过年/150
日子/151
怀念岳父/153
续写前半生未央的情书/155
我拿什么做过冬的口粮/157
用足够时间阅读冬季/158
饥渴的眼眸充满了山花烂漫/160
鼓浪屿抒怀/161
牵着你的手/167
让你的呼吸带上春天的芳香/169
五月,雪一直在下/171
影子也漂亮/173
想念青稞/175
笑容在草原的帐篷歇脚/177
心中的牡丹/178
如果/179
不需要眼泪安慰我的孤独/181
心在闹市的枪林弹雨里哭了/183
明天的备忘录/185
进入冬眠的思想长出了梦的翅膀/187
越来越多/189
我把感恩的心打磨得锃亮/191
老师,您是我一生寻遍的歌/193
生命的雨季如期而至/196
一座寺庙的速写/198
祝愿/199
父亲的酒壶/200
父亲是一本书/202
初心温暖着我的今生/205
我把繁星变成了牛羊/207
今夜我不愿回家/208
我没有培植好秋天的根/210
诗歌是我存在的另一种形式/212
这个冬天藏不住太多寒冷/214
对雪的爱恨情仇/216
每个日子都是笑的结晶/218
稻草人/220
门前的果树/222
启程找不到理由/224
佛对我说/226
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年/228
我的树枝已憔悴不堪/232
江南的风及其他/234
新玉树追梦的脚步已跨进春天/236
为“康巴作家群”书系序
阿 来
康巴作家群是近年来在中国文坛异军突起的作家群体。2012年和2013年,分别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康巴作家群”书系第一辑和第二辑,共推出十二位优秀康巴作家的作品集。2013年,中国作协、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等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康巴作家群作品研讨会”,我因为在美国没能出席这次会议。在继2015年、2016年后,2019年“康巴作家群”书系再次推出第五辑,含11位作家的作品。这些康巴各族作家的作品水平或有高有低,但我个人认为,若干年后回顾,这一定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康巴(包括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的昌都地区、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这一区域,历史悠久,山水雄奇,但人文的表达,却往往晦暗不明。近七八年来,我频繁在这块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四处游历,无论地理还是人类的生存状况,都给我从感官到思想的深刻撞击,那就是这样雄奇的地理,以及这样顽强艰难的人的生存,上千年流传的文字典籍中,几乎未见正面的书写与表达。直到两百年前,三百年前,这一地区才作为一个完整明晰的对象开始被书写。但这些书写者大多是外来者,是文艺理论中所说的“他者”。这些书写者是清朝的官员,是外国传教士或探险家,让人得以窥见遥远时的生活的依稀面貌。但“他者”的书写常常导致一个问题,就是看到差异多,更有甚者为寻找差异而至于“怪力乱神”也不乏其人。
而我孜孜寻找的是这块土地上的人的自我表达:他们自己的生存感。他们自己对自己生活意义的认知。他们对于自身情感的由衷表达。他们对于横断山区这样一个特殊地理造就的自然环境的细微感知。为什么自我的表达如此重要?因为地域、族群,以至因此产生的文化,都只有依靠这样的表达,才得以呈现,而只有经过这样的呈现,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存在。
未经表达的存在,可以轻易被遗忘,被抹煞,被任意篡改。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未经表达的存在就不是真正的存在。
而表达的基础是认知。感性与理性的认知:观察、体验、反思、整理并加以书写。
这个认知的主体是人。
人在观察、在体验、在反思、在整理、在书写。
这个人是主动的,而不是由神力所推动或命定的。
这个人书写的对象也是人:自然环境中的人,生产关系中的人,族群关系中的人,意识形态(神学的或现代政治的)笼罩下的人。
康巴以至整个青藏高原上千年历史中缺乏人的书写,最根本的原因便是神学等级分明的天命的秩序中,人的地位过于渺小,而且过度地顺从。
但历史终究进展到了任何一个地域与族群都没有任何办法自外于世界中的这样一个阶段。我曾经有一个演讲,题目就叫做《不是我们走向世界,而是整个世界扑面而来》。所以,康巴这块土地,首先是被“他者”所书写。两三百年过去,这片土地在外力的摇撼与冲击下剧烈震荡,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终于醒来。其中的一部分人,终于要被外来者的书写所刺激,为自我的生命意识所唤醒,要为自己的生养之地与文化找出存在的理由,要为人的生存找出神学之外的存在的理由,于是,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书写。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讲“康巴作家群”这样一群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自我书写者的集体亮相,自然就构成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
这种书写,表明在文化上,在社会演进过程中,被动变化的人群中有一部分变成了主动追求的人,这是精神上的“觉悟”者才能进入的状态。从神学的观点看,避世才能产生“觉悟”,但人生不是全部由神学所笼罩,所以,入世也能唤起某种“觉悟”,觉悟之一,就是文化的自觉,反思与书写与表达。
觉醒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当文学的眼睛聚光于人,聚光于人所构成的社会,聚光于人所造就的历史与现实,历史与现实生活才焕发出光彩与活力。也正是因为文学之力,某一地域的人类生存,才向世界显现并宣示了意义。
而这就是文学意义之所在。
所以,在一片曾经蒙昧许久的土地,文学是大道,而不是一门小小的技艺。
也正由于此,我得知“康巴作家群”书系又将出版,对我而言,自是一个深感鼓舞的消息。在康巴广阔雄奇的高原上,有越来越多的各族作家,以这片大地主人的面貌,来书写这片大地,来书写这片大地上前所未有的激变、前所未有的生活,不能不表达我个人最热烈的祝贺!
文学的路径,是由生活层面的人的摹写而广泛及于社会与环境,而深入及于情感与灵魂。一个地域上人们的自我表达,较之于“他者”之更多注重于差异性,而应更关注于普遍性的开掘与建构。因为,文学不是自树藩篱,文学是桥梁,文学是沟通,使我们与曾经疏离的世界紧密相关。
(作者系四川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这是作者为“康巴作家群”书系所作的序言)
泣血的母语响彻高原
这天清晨
梦还在温柔海洋浸泡
震魔突然聚首
大地剧烈颤抖
温馨的家园
在弥漫的尘土中
不翼而飞
飘动的经幡哭了
洁白的哈达哭了
在哀鸿遍地的结古镇
在慌不择路的人群里
“扎西德勒,扎西德勒……”
泣血的母语
响彻高原
2010年4月14日早晨7点49分
地震创伤
怎能忘记
4月14日这天
甘甜的梦乡
破碎在犬吠海洋
轰隆的巨响
震穿了我的耳膜
美丽的玉树
在血与火中煎熬
从此
风肆虐残暴
心哭泣号啕
夜黑暗迷茫
家流浪漂泊
我不相信
当我在温柔梦乡流浪的时候
我不相信灾难突然降临身旁
当我从死亡边缘挣脱的时候
我不相信梦从此会惊慌失措
当我把记忆重新整理的时候
我不相信家如浮云黯然飘走
当我将苦难抛给寒夜的时候
我不相信光明有时比较吝啬
当我把无助藏在心底的时候
我不相信瞬间沐浴爱的甘露
当我把眼泪留给昨天的时候
我不相信自己已苍老了很多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