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207118
作家的视角观察海淀
作家的灵性感悟海淀
作家的逻辑思考海淀
作家的情绪感染海淀
作家的文字抒写海淀
作家笔下的海淀各有千秋,有回忆,有现实,还有对未来的憧憬。不论什么篇什,都充满了作家对海淀浓浓的爱。
《作家眼中的海淀》收录了陈建功、高洪波、邱华栋、谢冕、石钟山、王宏甲、徐则臣等三十四位作家对北京市海淀区的人文风情进行抒写的散文四十余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作家眼中的海淀》用作家的视角观察海淀,用作家的灵性感悟海淀,用作家的逻辑思考海淀,用作家的情绪感染海淀,用作家的文字抒写海淀。作家笔下的海淀各有千秋,有回忆,有现实,还有对未来的憧憬。不论什么篇什,都充满了作家对海淀浓浓的爱。
序 后 来 / 石钟山 001
黄庄路口 / 艾克拜尔·米吉提 003
历历如昨 殷殷我心 / 陈建功 006
我的海淀地理 / 川妮 015
最后的母校 / 高洪波 024
悠悠党校情 / 高洪波026
北大往事及两篇作业 / 高洪波029
丁酉秋过西山大觉寺 / 郭艳036
放风筝 / 郝敬堂040
卧佛寺的庙会:我的青春诗会 / 洪烛043
初雪圆明园 / 老姜051
海淀,我的第二故乡 / 李矗055
我周围的园子们 / 李美皆067
千年回望——卧佛寺 / 李明新074
有个公园叫温泉 / 梁大智086
探访书法体验馆 / 梁大智088
我写“三山五园” / 梁大智092
华 彩 / 烈娃095
海淀逐梦记 / 卢一萍099
保福寺不是一座桥 / 陆波107
公主坟,真假公主之谜 / 陆波116
海淀三章 / 马拉122
介寿堂 / 马力128
水木清华 / 马力131
阳光照到星期八(外一篇) / 宁新路136
独舞者 / 宁新路138
海淀一瞥 / 邱华栋141
海淀往事 / 石钟山146
中关村的早晨 / 王宏甲152
西山梦泉 / 王宁162
我和海淀的不解之缘 / 王培静170
寻找北京的秋天 / 王童184
大院记忆 / 王贤根188
一枝黑枣伸向长安街 / 王宗仁201
低头便见水中天 / 魏淑文204
重返故里 / 魏淑文209
寻 芳 / 吴纪学214
永远的校园 / 谢冕221
中关村的麻辣烫 / 徐则臣225
四个住处一个家 / 徐则臣228
在上庄遇到纳兰性德 / 叶宏奇237
长春桥随想 / 张国领244
情系京海淀 / 张厚余248
清华杂识 / 张映勤251
初识海淀是1989 年到解放军艺术学院上学,位于魏公村。那会儿,在闲暇时,动物园、颐和园、圆明园、紫竹院公园、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民族大学是我们常去的地方。那会儿,人没有现在多,车更少,我们骑着二手或三手自行车穿行于海淀的大街小巷,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和欢笑。
在北京,我住过西城、丰台,后来又住过朝阳。在2000 年年初,我又回到了海淀,在四季青附近。
这会儿,海淀已经长大了。车多,人更多了。以前是庄稼地的地方,转眼长出了高楼,此时,已没有闲情去公园和校园了,而是忙碌在海淀或更远的地方。不论走多远,都会回家。不论在国内或国外,都要向人介绍:我是北京人,家在海淀。不论离开家多久,想起海淀就亲切。楼高,车多,人挤,这是现代都市的标志。北京如此,海淀也是如此。
后来,大约在两年前,师弟叶宏奇给我打电话,说到了海淀作协改选的事,邀我出任主席,为海淀作家们扛旗。在那一次,我认识了海淀文联的苗地主席。苗主席话语不多,憨厚朴实的样子。因为信任和缘分,以后的日子里我多次参加了海淀作协的活动。这才了解到,基层作协做了许多实事好事,比如每月一次的“海淀作家大讲堂”。约请的都是名家,开辟专题文学讲座。又走进学校,在中小学和大学设立了小作家协会、文学社。《海淀文艺》还专门开辟了发表小作家作品的专栏。组织作家采写过许多反映海淀各个领域、不同侧面的报告文学,现已结集出版。
《作家眼中的海淀》是由海淀作协组织策划,海淀区委宣传部和区文联主抓的一部散文集,意在用作家的视角观察海淀,用作家的灵性感悟海淀,用作家的逻辑思考海淀,用作家的情绪感染海淀,用作家的文字抒写海淀,是北京市建设大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基础工作之一。在这本书即将出版之际,区文联嘱我写个序。作家笔下的海淀当然各有千秋,有回忆,有现实,还有对未来的憧憬。不论什么篇什,都充满了作家对海淀浓浓的爱。我们成长在海淀,我们热爱海淀,用我们的笔描绘海淀。海淀是我们的家园。
明天的海淀会更加美好。
2018 年6 月15 日于北京
黄庄路口
艾克拜尔·米吉提
我就住在人大附中近旁。在开学以后,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学生家长车辆便会把狭窄的道路堵得水泄不通。因此,我上下班尽量要错开他们,避免和他们堵在一起。
前些日子,恰巧早上避之不及,和他们撞在了一起。无奈,我们只好绕道而行。
当我们驱车穿过小胡同,来到学院南路时,情况并不比人大北路好得了多少。其实,仔细看去,车辆并不十分多,此刻造成拥堵的原因是,那些送孩子的家长压根不管不顾,都抢着驱车往前冲,也不理会谁的路权在先。一旦到了前边,立即停车下人,堵住后边的车辆也在所不惜,毫无愧色。还有那些身着人大附中校服的学生,骑着自行车有序向前行的,也有逆向而来的。当来到黄庄路口时,大人和小孩根本不顾一切,横行于斑马线内外,争分夺秒抢行通过马路。在经过人大附中正门口时,看到有一位交警和两位协警站在辅路边维持交通秩序,然而,他们几乎发挥不了作用。送孩子的车辆见缝插针停下来,那些下了车奔向校门的孩子,也视若无睹,穿行于车流之间。
应当说,人大附中是中国最好的中学之一。但是,从这些送孩子家长行车表现和学生们的交规意识来看,显然,我们的交规教育远没有进入学堂。所以,这里的交通才会出现如此混乱的状况。不过,这只是我国交通现状的一个缩影而已。
的确,我们是从自行车时代进入了汽车时代,但是还未形成汽车文化。所谓汽车文化,其实质就是礼让文化。驾车行进在路上,让人就是让己。一旦进入快速车道,就应该立即提速,不要给马路添堵。其实,这也是另一种礼让之法,你快速通过,他人也就不会被你堵住。在十字路口,在斑马线上,机动车应该给行人让行;而在机动车道,行人绝对不许穿越横行。这些,不仅仅是交通法规上的僵死文字,而应当是每一个国民渗透进血液的自觉行为,成为一种潜意识的文化存在。我们号称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是,驾车行进在马路上,你会发现这一切似乎早已荡然无存。任何一部车辆可以随意并线,甚或横插三条线,有的车辆甚至连转向灯都不打,就直接插入。从中可以看出国民的日常行为方式,在公共场所、电梯口,里边的人还没有出来,外面的人就抢着往里拥。在车站或商场,迎面过来的人,毫无谦让意识,直愣愣地撞你的肩膀而过。即便是在医院,同为求医患者,踩着了你的脚,或胳膊肘子磕着了你,毫无感觉,更不会说声抱歉,会木木然直视前方而去(记得八十年代初期,在北京还盛行一句话“借光”,现在随着胡同的消失和城市的不断扩展,全然销声匿迹了)。而这种日常行为,延伸到方向盘上,以滚动的轮胎发言时,自然会造成马路乱象。限号也好,限行也罢,只是治标不治本。细观京城马路的堵塞,至少三成是因为行车互不相让、随意并线造成的。毫无疑问,既然我们无可避免地进入了汽车时代,就应当十分认真地培育汽车文化,真正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这些年来,我在欧洲、美国和中亚哈萨克斯坦走过。在那里驾车,每一位驾车者都默契遵守着行车规矩。在美国洛杉矶的卫星城,有些十字路口并没有红绿灯,但是,驾车者开到路口都会减速,看一看路口是否有行人或行驶的车辆,确认没有,才提速通过。如有行人车辆,一定等待由路权优先方先行通过。在德国也是,在没有红绿灯的环形路口,一定让主线或环线内侧车辆先行通过,其他车辆之后才过。在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在一些没有红绿灯的小路口,在非干道行驶的车辆,会耐心等待干道车辆先行通过,然后才并入干道。显然,成熟的汽车文化,是一种人们的成熟心态,懂得相互尊重与礼让,富有耐心地等待,由此形成一种自觉礼让的行车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当然,汽车时代就是速度的时代。汽车该快就要让它快起来。在汽车和高速公路的故乡德国,限定的是最低时速。比如上高速公路,必须时速七十迈,否则进入高速公路违反交通法规。而一旦上了高速路,除了一些特殊路段(比如因修路,临时采取限速路段等),便没有最高限速,你想开多快就开多快。我在德国,朋友驾车,我们的车速已显示二百一十五迈,结果还是有一些车辆从我们左侧风一样超去,汽车的速度和价值得到实质性体现。
其实,法治理念,真正的依法治国,是要让宪法和法律深入人心,让每一个人从心底竖起一道法律的底线,才能真正实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