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592007
- 一位中国情结深厚的美国老人,一位中国书画藏家中的难得奇才,他的藏品俨然一部明清以来中国书画史的直观缩影。
- 只有当一个人将真金白银放在桌面上,用来真正购买一幅中国画的时候,他才会真正意识和领悟到神奇宇宙的美妙或缺陷。
本书是国际*中国书画收藏家、鉴赏家迈克·盖勒斯先生半个世纪的中国书画收藏集锦,收录了近二百余幅珍贵藏品,价值数亿美金,包括沈周、仇英、朱耷、石涛、金农、王原祁、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弘一、于非闇、徐悲鸿、李可染、王季迁、陆俨少等明清到近现代的众多名家作品。
盖勒斯先生家族三代都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父亲更是降生在中国的东北。他对中国书画的研究、鉴赏及收藏常期备受国际书画收藏界推崇。这本包揽其一生收藏的中国古代书画的集锦,内容全部为崭新亮相,对中外书画界、收藏界、鉴赏界人士以及艺术爱好者可谓好消息。全书中英文对照,由著名画家、鉴藏家马欣乐先生编撰及翻译,同时邀请陈佩秋先生长篇作序,并得到先生充分认可。陈佩秋是著名画家谢稚柳大师的夫人,年近百岁,德高望重,书画功底深厚。谢稚柳被誉为中国画坛“江南画派第*人”,中国美术界更有人将谢稚柳和陈佩秋夫妇与宋元书画大家赵孟頫和管道升夫妇相提并论。
中华文化的探险家”
陈佩秋
我和丈夫谢稚柳毕生研习绘画,鉴赏和创作作品不计其数,这些年一直希望能将自己多年的鉴赏经验和绘画心得出版成集,但如今年近百岁,无能为力了。近日经好友马欣乐推介,为美国收藏家迈克•盖勒斯先生的中国绘画收藏作品集作序,看完书稿,充满欣喜,觉得盖勒斯先生在中国画收藏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作为一个西方学者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拥有如此浓厚的兴趣和挚爱,让人感动,让人自豪。也愿意在此写几句自己的感想,与大家分享。盖勒斯先生的祖父在20世纪初期曾在中国东北从事木材生意,其父亲出生于今天的长春,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这也许是他的家族与中国的渊源。盖勒斯以中华民族之千年墨缘为纽带,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与来自中国的、最后成为全世界公认的杰出的中国古代书画收藏家、鉴赏家、画家王季迁以及曹仲英等结下了长达四十余年的不解之缘。从此,他对中国传统绘画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资金,与中国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盖勒斯不仅是一位中国绘画艺术的爱好者,更是一位中华文化的探险家、传播者和守护神。盖勒斯是美国总统授予的十位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他为美国纽约、芝加哥、亚特兰大、夏洛特等国际枢纽机场和城市的发展规划立下汗马功劳,而工作之余,他的最大兴趣爱好是中国画的鉴赏和收藏。60年代初期,他自从曹仲英在旧金山的画廊里购得第*幅齐白石的《群虾图》之后,便痴迷于中国画的研究和收藏。因为购得的一幅明代仇英的《浮峦暖翠图》,他数次拜访了张大千和王季迁,向他们求教仇英绘画的真伪鉴别,两位画坛的收藏大家开启了他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神奇路径。作为一位西方学者,中国画的收藏是盖勒斯先生通往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桥梁。对不同朝代绘画的学习,他研究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历史、宗教和艺术风格,对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了深入和系统地研究,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收藏中国绘画的美术馆和博物馆。在他的系列收藏中不乏难得一见的历代大师精品,明代的沈周、仇英、陆治,清代八大山人的《孤鸟危石图》,墨色精良,铁画银钩,不愧为八大的逸品力作;石涛的《果蔬图》用笔精炼,墨韵醒活微妙,层次分明,在不同年代于中国大陆、台湾地区及日本等国出版中被作为经典力作而著录。在近现代系列中,任伯年、吴昌硕作品以及齐白石的《蜻蜓荷花图》《葡萄立轴》,尤其是篆体书法多为难得一见的精良珍品并多次被借展和出版,佳评如潮。黄宾虹的《山水立轴》是其晚年代表作品,画面墨色浓郁、苍茫厚重、笔力雄健,气局不凡,不愧是黄宾虹作品的博物馆收藏级精品。书中盖勒斯先生花费大量心血,深情叙述了自己收藏的经历,对中西不同文化差异的认识和比较,中国画的形成、发展所具有的独特魅力,以及对不同作品的赏析和感悟,经历了从一个两眼一抹黑的门外汉到能够在一定程度欣赏和鉴赏的“专业户”,此书为大家分享了他充满波折与艰辛到获得喜悦与成功的收藏历程,在当今中西文化碰撞与交融的特殊时期,此书的出版无疑给广大的东西方艺术爱好者和收藏者搭建了一座良好的借鉴与沟通的桥梁,我想大家一定会像我一样,在阅读和欣赏此书的同时,更多地品味它带给我们无尽的喜悦和精神美餐。在此,我衷心地感谢迈克•盖勒斯先生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做的努力和奉献!一并祝愿《迈克•盖勒斯中国画收藏》一书圆满发行!
陈佩秋
2018年10月于上海
我高度推崇该书给所有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爱好者,更要推荐给众多步入收藏之道的同门,尤其是以此作为自我探索,或者是追求新知识,增长新品位,探索新世界的广大读者。
—— 斯蒂芬·利特尔(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馆馆长)
迈克·盖勒斯收藏和三位老师的故事
斯蒂芬·利特尔2007年,在夏威夷第*次见到迈克之后的许多年里,我多次听说过迈克·盖勒斯的收藏,然而直到去年夏天在迈克家中看到了他的部分收藏之后,我才认识到这位美国收藏家的分量。在此之前,我仅仅熟悉他的几幅藏品,而且是从照片上,但这次的亲身经历,观摩原作,使我真正意识到迈克是我所见过的一位中国画收藏家中的奇才,这皆归功于他天生的才能、良好的判断力和不畏冒险的精神(勇气),以及遇到当代中国画鉴赏界三位良师的幸运。除此之外,迈克有位出生并成长在中国的父亲,使他具有东方人的思维、感知和开阔胸怀。尤其是他在该领域里对师从的选择,成就了他的精明和幸运。三位老师学者皆出生于中国,一位是著名画商,两位是画家兼收藏家,尤其其中的两位多半生活在美国,和老师们的交往,成就了他的收藏和成功。迈克·盖勒斯的第*位老师是曹仲英,1923年出生于天津,1949年迁居到台湾,20世纪60年代移民到旧金山,并在那里创办了远东美术馆,从事艺术品买卖,正如迈克在文中所言:文化理解之旅,正是曹仲英为我开启了一个了解艺术和观念的全新的世界。迈克的第二位老师是知名画家王季迁,生于1907年并于1949年移民到纽约市。迈克多年师从王季迁学习中国绘画历史和鉴赏,这段传奇的经历是一个西方艺术爱好者和东方学者心灵的碰撞,迈克从王先生这里学习到很多东西,从不同画家不同的线条到用笔、用色和笔墨,尤其是如何从笔墨中鉴赏一幅作品的真伪与水平以及水墨对于古代与当代画家的延伸与传承。比如,我们知道王季迁一直以来将中国绘画与音乐相比较,尤其是歌唱(王先生教学的经典片段,自从我在1978年认识他之后一直如此)。迈克的收藏画集以其独特的语法、词汇和用法,为读者精美地展示了一种学习新语言的不同方法。一般的学习是通过书籍、幻灯,而对中国画这个古老的艺术,只有认真地研究原作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它的美、肌理和微妙。经过一系列深入的研究,迈克学到了,如他所述:“鉴赏家成为一个探索一件作品所包含的寓意的探险家和一个画家如何能够成功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者”,它也是鉴赏家和艺术家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一个鉴赏家的眼力到底有多深,一个画家的水平到底可以走多远?作品就如同一面镜子,是给鉴赏家展示其性情和知觉的力量。跟随曹仲英和王季迁几十年,迈克学到两种不同的鉴赏方法,他也从这两位先生那里购买作品,以提高他的鉴赏水平,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将真金白银放在桌面上,用来真正购买一幅中国画的时候,他才会真正意识和领悟神奇宇宙的美妙或缺陷。这并非指学术研究不重要,它们非常重要,但只有真正地购买一幅画作才是对其鉴赏水平最好的测试。私人收藏家当然是掏自己的腰包购买作品,而博物馆的收藏是博物馆资金或者捐赠人的资金,但无论哪种收藏,风险总是难免的,尤其中国画家,自古以来便善于临摹或者制造赝品,而迈克的收藏集就像一个优秀的向导,带领我们去探索那个神秘莫测、光幻离奇的艺术世界。迈克的第三位老师(或者说他的一位睿智的莫逆之交,一位可以共同切磋书画的知己朋友)是马欣乐,一位画家兼学者。从我个人的经历看,如果能够从师一位身兼画家的学者来学习中国画,那肯定会受益无限,当然,并非所有画家都会鉴赏。我自己就曾经像迈克一样,当年跟随中国艺术史学者班宗华(RichardBarnhart)先生学习中国画,他多年执教于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曾经是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艺术顾问。他虽然不是一位中国画家,但后期曾花大量的时间从事中国画,尤其在退休之后,并画到了一定的水平。这里并非贬低不是画家出身的鉴赏家,而是说一个画家看画的眼光是全然不同于非画家的眼光,这点在本书中也有多次的验证。迈克鉴赏水平的亮点在于发生在他收藏历程中许许多多的故事之中,尤其亮丽夺目的是他对明代中期浙派画家仇英(1498—1552)一幅手卷的收藏,那是他收藏的第*幅古典作品,购自曹仲英,曾经是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1525—1590)的珍藏之一。在此,我无须赘述,仅以说明迈克能够真正学习和传承20世纪几位最为权威的中国画学者和鉴赏家包括高居翰、王季迁和张大千的欣赏能力与鉴赏水平!在本书中,迈克进一步阐述了如何学习中国画,为我们开启了了解中国及其文化的大门,因为所有中国画都具有寓意,正如他在其序言中写道:作为一个西方人,学习中国画让我学会了换位和多维思维。有的时候,这些会是些易于理解的层面,有的时候,其潜在的层面则需要挖掘,就像考古发现一样。该书从头至尾有许多迈克和老师的对话与阐述,这无疑使大家对掌握界定古代及现代中国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鉴赏的途径。我也十分崇尚书中诸多的趣闻轶事,包括迈克询问老师问题,老师不予以答案而是抛向他另外的一个问题作为答复。这种交换展示了在面对之前不知道或未曾见过的作品时,提对问题的重要性, 也说明一个重要的提问是打开新思路的途径,甚至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或者(一般不会)一个永恒未知的问题。我高度推崇该书给所有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爱好者,更要推荐给众多步入收藏之道的同门,尤其是以此作为自我探索,或者是追求新知识,增长新品位,探索新世界的广大读者。
(斯蒂芬·利特尔,洛杉矶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馆馆长)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