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59191
内容简介
文官考核,既是一种制度,同时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作为官员管理的重要一项,涉及官员选任、奖叙、处分、升迁降调等诸项内容,在清代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本书对有清一代文官考满、京官京察、地方官大计、地方大员年终密考、清末新政下考核州县事实五项主要考核形式分章分节详细考究,理论解析,涵盖了制度源流、与发展脉络,考核的实施效果与实质作用。书中指出:文官考核理论上“黜幽陟明”,整饬官场,但受吏治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考核与吏治是辩证关系;主管官员注考负责制利弊双关,主官注考具有科学性,同时又成为考核弊端丛出的总根源;乾隆朝开始实行的年终密考制,扩大了督抚的用人权,也成为皇帝控制地方大员的利器;官员考核与选任的紧密结合,是清代充分发挥考核优等激劝作用的重要举措,京察一等外放地方任官成为清朝人事任用的亮点;在皇帝对考核优等、六法官员引见,考语确按实迹的情况下,实施考核问责能够相对有效增加考核公正、等
目 录
●绪论
一 概念诠释
二 学术史概况
三 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主要内容
六 研究所用资料
章 清代文官考核制度渊源
节 明满与考察概况
一 考满与考察释义
二 考满与考察制度的确立
三 考满与考察异同
四 考满与考察之奖惩
第二节 清入关前官员考核
一 官员考核实施的基本条件
二 京官考核
三 驻守地方官员考核
第二章 清初文官考满
节 考满条件
一 满——官员的历俸资格
二 考——以地方州县官为例的政绩考核
第二节 考满程序
一 外官在地方考满程序
二 外官在京考满程序
三 京官考满程序
四 考满程序中的权力体现
第三节 满汉官考满奖赏及调整
一 考满加衔、加级的调整
二 荫子读书制度的调整
三 赐羊酒、表里制度的调整
四 考满封赠
五 考满恩恤
第四节 考满功能的变化及考满取消
第三章 京官考核——京察
节 京察制度的确立及京官甄别
一 京察举停
二 京官甄别
第二节 三品以上大员京察自陈及列题、引见方式确立
一 京察自陈本类型
二 自陈本内容分析
三 “自陈乞罢”与“举贤自代”
四 京察自陈方式的取消
五 京察“列题”“引见”方式的确立
第三节 四品以下京堂及翰詹官京察
一 五品京堂京察方式及变化
二 翰詹官员、侍读学士等官京察方式及变化
第四节 各衙门所属官员及笔帖式京察
一 京察方式及程序
二 四格考语及京察等第
第五节 京察一等
一 京察一等之条件
二 京察一等额数变化
三 补送京察
第六节 京察处分
第四章 地方官大计
节 明朝外官考察方式之延续——朝觐大计
一 朝觐大计之举停
二 朝觐大计程序
第二节 新的大计方式——大计具题
一 布按二司考核
二 道员以下官员考核
三 专业官员考核
四 离任官考核
第三节 大计展限
一 大计展限与补行大计
二 展限程序
三 展限原因
第四节 大计卓异
一 卓异资格
二 卓异定额
三 卓异之制度保障
第五节 四格与八法
一 四格起源及确立
二 四格内容分析
三 八法与六法演变
四 八法内容
五 大衔借补小缺八法降调
六 大计六法保障
第六节 不入举劾官员考核
第五章 年终密考
节 年终密考探源
第二节 密考与地方官掌控
第三节 年终密考对地方大员的仕途影响
第四节 年终密考其他相关问题
一 大计之年的年终密考
二 年终密考展限
第六章 清代文官考核优等与升迁
节 京察一等与京官内升
一 京察一等内升原则
二 京察一等内升实例
第二节 京察一等与京官外放
一 京官外放原则及演变
二 外放人员的确定
三 京察一等人员外放
四 京察一等未记名人员简放道府
第三节 大计卓异与优升
一 卓异内升京官
二 外升地方官
第七章 清代文官考核问责制
节 大计卓异荐举问责制
第二节 京察一等荐举问责制
第三节 考核处分问责制
第四节 地方大计滥举滥劾问责实例
第八章 清末新政背景下的文官考核
节 政务处、考察政治馆主持的地方州县事实考核
一 考核州县事实的背景
二 考核内容
三 考核州县事实等第
四 考核州县事实奖惩
五 考核的程序
六 考核州县事实之评价
第二节 新政改革与地方官大计变化
一 新设职官的考核办法
二 大计考核内容变化
三 卓异官员升迁变化
第三节 中央官制改革与京察制度调整
一 庚子赔款后的中央官制改革
二 官制改革与京察的调整
第九章 清代文官考核作用
节 考核之于吏治整饬效果的宏观分析
第二节 吏治环境下的考核的弊端
一 大计弊端
二 京察弊端
第三节 考核弊端根源探寻
一 分散与集中——中央、地方权力体制
二 视考核制度为具文
三 举多劾少,滥举滥劾
四 劾者,以佐杂、教职等微员居多
第四节 文官考核之实质作用
一 优等加级与文官奖励
二 劣等八法(六法)与文官处分
三 以考核为标准的人事任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一 概念诠释
二 学术史概况
三 研究价值与意义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主要内容
六 研究所用资料
章 清代文官考核制度渊源
节 明满与考察概况
一 考满与考察释义
二 考满与考察制度的确立
三 考满与考察异同
四 考满与考察之奖惩
第二节 清入关前官员考核
一 官员考核实施的基本条件
二 京官考核
三 驻守地方官员考核
第二章 清初文官考满
节 考满条件
一 满——官员的历俸资格
二 考——以地方州县官为例的政绩考核
第二节 考满程序
一 外官在地方考满程序
二 外官在京考满程序
三 京官考满程序
四 考满程序中的权力体现
第三节 满汉官考满奖赏及调整
一 考满加衔、加级的调整
二 荫子读书制度的调整
三 赐羊酒、表里制度的调整
四 考满封赠
五 考满恩恤
第四节 考满功能的变化及考满取消
第三章 京官考核——京察
节 京察制度的确立及京官甄别
一 京察举停
二 京官甄别
第二节 三品以上大员京察自陈及列题、引见方式确立
一 京察自陈本类型
二 自陈本内容分析
三 “自陈乞罢”与“举贤自代”
四 京察自陈方式的取消
五 京察“列题”“引见”方式的确立
第三节 四品以下京堂及翰詹官京察
一 五品京堂京察方式及变化
二 翰詹官员、侍读学士等官京察方式及变化
第四节 各衙门所属官员及笔帖式京察
一 京察方式及程序
二 四格考语及京察等第
第五节 京察一等
一 京察一等之条件
二 京察一等额数变化
三 补送京察
第六节 京察处分
第四章 地方官大计
节 明朝外官考察方式之延续——朝觐大计
一 朝觐大计之举停
二 朝觐大计程序
第二节 新的大计方式——大计具题
一 布按二司考核
二 道员以下官员考核
三 专业官员考核
四 离任官考核
第三节 大计展限
一 大计展限与补行大计
二 展限程序
三 展限原因
第四节 大计卓异
一 卓异资格
二 卓异定额
三 卓异之制度保障
第五节 四格与八法
一 四格起源及确立
二 四格内容分析
三 八法与六法演变
四 八法内容
五 大衔借补小缺八法降调
六 大计六法保障
第六节 不入举劾官员考核
第五章 年终密考
节 年终密考探源
第二节 密考与地方官掌控
第三节 年终密考对地方大员的仕途影响
第四节 年终密考其他相关问题
一 大计之年的年终密考
二 年终密考展限
第六章 清代文官考核优等与升迁
节 京察一等与京官内升
一 京察一等内升原则
二 京察一等内升实例
第二节 京察一等与京官外放
一 京官外放原则及演变
二 外放人员的确定
三 京察一等人员外放
四 京察一等未记名人员简放道府
第三节 大计卓异与优升
一 卓异内升京官
二 外升地方官
第七章 清代文官考核问责制
节 大计卓异荐举问责制
第二节 京察一等荐举问责制
第三节 考核处分问责制
第四节 地方大计滥举滥劾问责实例
第八章 清末新政背景下的文官考核
节 政务处、考察政治馆主持的地方州县事实考核
一 考核州县事实的背景
二 考核内容
三 考核州县事实等第
四 考核州县事实奖惩
五 考核的程序
六 考核州县事实之评价
第二节 新政改革与地方官大计变化
一 新设职官的考核办法
二 大计考核内容变化
三 卓异官员升迁变化
第三节 中央官制改革与京察制度调整
一 庚子赔款后的中央官制改革
二 官制改革与京察的调整
第九章 清代文官考核作用
节 考核之于吏治整饬效果的宏观分析
第二节 吏治环境下的考核的弊端
一 大计弊端
二 京察弊端
第三节 考核弊端根源探寻
一 分散与集中——中央、地方权力体制
二 视考核制度为具文
三 举多劾少,滥举滥劾
四 劾者,以佐杂、教职等微员居多
第四节 文官考核之实质作用
一 优等加级与文官奖励
二 劣等八法(六法)与文官处分
三 以考核为标准的人事任用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