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53089
本书是汪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发表的文章和相关文章的结集,主要分为汪篯先生的学生、晚辈对其生平、与其交往的回忆,对汪篯学术成就和研究特点的评述,汪篯先生研究领域内的学术论文。其中对汪篯的回忆和学术的评述提供了许多以往不为人知的关于汪篯先生的资料,为建构新中国学术史保留了许多珍贵的资料。此外本书收录的学术论文来自国内唐史学界不同年龄段的学者,讨论问题涉及唐代历史的几乎所有面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序 胡戟/1
北京纪念会的开幕辞:纪念汪篯先生百年诞辰 吴宗国/1
西安纪念会的开幕辞:纪念追思传承 胡戟/5
陈寅恪先生遗札两通笺释 刘经富/9
汪篯与中华版《唐六典》点校本 徐俊/14
汪篯先生遗札后记 唐斑/21
汪篯谈关于中国古代史学习 吴宗国整理/26
汪篯论隋唐以前中国历史的发展线索 胡戟整理/30
汪篯先生关于“牛李党争”的两篇文稿 吴宗国整理/38
悼词 邓广铭/44
忆念金兰盟弟江篯 李为扬/46
汪篯先生琐忆 沙知/48
追忆汪篯先生 马克垚/50
忆唐师与汪师的友谊 朱雷/54
回忆恩师汪先生
——为纪念汪篯先生百年诞辰而作 梁太济/56
历史所五位老先生对汪篯先生回忆的书信电话稿/59
严肃认真,实事求是,作风学风的典范 李斌城/61
听汪篯先生讲隋唐史 李裕民/64
曾经沧海难为水
——告慰恩师,写在汪篯老师辞世50周年和百年诞辰之时 胡戟/67
扬州籍历史学家汪篯 朱福烓/76
汪篯数学之名历久不衰 朱福烓/78
我所知道的汪篯先生与数学有关的一些情况 汪安/80
关于汪篯,我也来说几句 朱元/88
读《汪篯隋唐史论稿》兼论隋唐史研究 胡如雷/90
陈寅恪学术体系中的汪篯印记
——以唐初政治史研究为例 张耐冬/95
关于东晋建国问题
——从《述东晋王导之功业》到《东晋的建国》 蒲宣伊/103
汪篯先生隋末唐初政治史研究启示 曹印双/117
“以隋为鉴”——重新认识若干被淡忘的隋朝历史 罗永生/129
贞观十九年征伐高丽与唐将张士贵行迹 拜根兴/144
汪篯与隋唐之际政局研究 段真子/161
唐前期政治史如何再建构
——汪篯先生唐史研究论文学习心得 夏炎/175
李唐皇室家世书写再议 刘后滨/180
评布目潮沨氏关于唐初皇室婚姻关系的研究 梁太济/200
唐太宗公主考 郭海文/213
贞观“新门阀”与皇权政治的回归 马俊杰/232
唐太宗的用人政策
——兼谈唐太宗与魏征之关系 田卫丽/245
汪篯先生武则天研究评析 曹印双 刘芸暄/255
武则天的出生地与故乡问题 孟宪实/261
唐玄宗对武则天时期政策的继承发展 李淑/274
姚崇“十事说”与“贡献”之风 牛来颖/291
论“吏治与文学之争” 王早娟/300
从“文吏之争”到“政事分途”
——再论唐玄宗开元年间的用人择相问题 丁俊/309
杜甫与土娄 田志章/328
使职入仕的仕途是否光明?
新见唐陶墓志考释 王庆昱/346
关于藩镇分类的学术史梳理
——从汪篯《唐代方镇的三种情况》谈起 胡耀飞/353
浅议汪篯关于唐后期藩镇格局的札记 孟彦弘/366
试述汪篯先生有关隋唐社会经济史研究的贡献
——以隋代户口、隋唐田亩数、唐代丝产地之论考为例(摘要) 冻国栋/385
汪篯先生《唐田令试释》读后 黄正建/394
如何应对史籍中遗留的数据
——读汪篯先生《隋唐耕地面积问题研究》 黄承炳/401
马克思主义史学视野下汪篯先生的经济史研究 张雨/410
汪篯先生主编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的价值初探 郭海文 李炖/442
《汪篯汉唐史论稿》中的法律内容管窥 马泓波/458
汪篯先生的数学修养与隋唐史研究 高滨/468
汪篯先生论著中对碑志材料的运用 龚静/471
教欲行,修于心
——我所了解的汪篯先生及自我反思 毕文君/477
忆汪先生
——“汪篯先生100周年诞辰两地纪念会”参会有感 王冰/482
缅怀汪篯先生 宁义辉/485
在(北京)纪念会上的总结讲话 冻国栋/488
北京大学历史系举行“纪念汪篯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 吴宗国 高滨/490
西安纪念汪篯先生百年诞辰座谈会综述 曹印双/494
跋 胡戟/500
序
2016年,适逢汪篯先生百年诞辰和逝世五十周年。2015年,在吴宗国先生家,和汪安、孟宪实一起商量,我们做两件事,一是汇总汪先生的论著,为他出一本全稿;二是开一个先生百年诞辰的纪念会,追思汪先生的人生和学术贡献。为便于大家参加,纪念会在北京和西安两地开,会后出一本纪念文集。这些想法得到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和大唐西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的支持。
2016年12月25日,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在北京大学隆重举行,2016年12月31日和2017年1月1日又在西安顺利召开。会前《汪篯汉唐史论稿》由吴宗国先生主持,在孟宪实先生协助下编就,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赶印出来,带到会上,赠送给所有参加北京和西安纪念会的学者。
陈寅恪先生有一句流传很广的名言:“国可亡,而史不可灭。”意即保存中国学术文化,延续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国家便可复兴,道出了历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性。守护国家和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事关我们健康地走向未来;而不记取历史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现实也告诉我们,日本的教科书不承认慰安妇和南京大屠杀,显然是为复活军国主义张目;台湾的教科书在阿扁时代“去中国化”,以致现在许多台湾青年数典忘祖。这些都告诉我们,历史学科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历史学讲究学术传统,在尊重和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前进。纪念陈寅恪先生,纪念汪篯先生,就是为传承薪火,对国家民族尽到历史学者应尽的责任。
百余名学者参与了北京、西安的两次纪念会,做了深情的回忆和学术的品评,又发现了一些先生的遗文,都收存在这本纪念文集里。诚如陈寅恪先生评论王国维先生时所说的那样:“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相信有了《汪篯汉唐史论稿》和这本大家友情奉献的《汪篯百年诞辰纪念文集》,这位杰出学者的深厚学养,凝聚了他毕生心血的对历史学的奉献和探索精神,可以得到彰显,将常留人世。这让我们感到欣慰,也以此告慰汪篯先生。
(胡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