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0486375
两岁关键期的教养圣经
颠覆的观点 详实的案例 新颖的诀窍
给家长带来全新启发、批判性视角以及育儿自信!
把可怕的两岁变成可爱的两岁!
一提到所谓的“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家长们往往会联想到孩子突如其来的怒意、坚决不从的挑衅、生龙活虎地东奔西走……众所周知,两岁的孩子以可怕而闻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确也是名副其实。不过,两岁的孩子同时也处在人生奇妙而又重要的过渡阶段。这一突破期会成为*好的时期还是*坏的时期,取决于家长能否了解孩子的天性,是否能制定出清晰的育儿目标。
在本书中,著名家庭心理学家、专栏作家、在美国拥有读者数量*多的育儿专家之一的约翰·罗斯蒙德,详细阐述了想要顺利度过这一可能出现混乱的时期的秘诀,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父母进行育儿:
◆如厕训练
◆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建立有效奖惩机制
◆控制咬人等过激行为
◆涉及儿童领地意识的相关问题
希望这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能够帮助家长激发出两岁孩子的*状态,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取得成功,在人际交往中无往而不利,同时平稳且富有创造性地度过整个青少年时期。
东东精选定制,首次公开的《可怕的两岁:思维导图版育儿笔记》拥有以下三大功能:
1. 总结:针对两岁孩子家长*常见的26个棘手问题,精心归纳总结《可怕的两岁》中的解决方法,并制作成思维导图,方便忙碌的家长快速定位,解决问题。
2. 拓展:延伸阅读板块为家长补充亲子家教知识,拓展思路,抓住两岁黄金期的教养,一次网罗5本家教图书的经典片段,把育儿宝典装进口袋,利用碎片时间即可轻松阅读。
3. 记录:每两周配*方格手账页,让家长随时记录孩子的成长点滴、自己的心路历程,陪孩子走过这一棘手又美妙的人生阶段。
目录/ MAKING THE “TERRIBLE” TWOS TERRIFIC
第1 章 整体情况 // 1
大约在孩子两岁的时候,父母开始引导孩子进行最为重要的转变,亲子关系也随之发生相应的转变。他们从为人父母的“服务季” 进入“权威季”。如果这一年的转变成功了,那他们就把孩子转变成了社会上富有责任感的一员。
● 良好的开端 / 4
● 养育季的变换 / 6
● 错误的教养理论是绊脚石 / 7
● 少有人走的路:如何成为“兼职母亲” / 11
● 所有亲人向前迈出一大步 / 15
● 最后阶段 / 17
● 回溯 / 20
● 答疑解惑 / 22
第2 章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 33
由于自然规律所限,两岁孩子的身体功能的发展尚未赶上心智技能的发展。他们也许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去付诸实践。这种身心不一致的沮丧感,常常会以一种突然的、强爆炸般的形式表达出来。
● 发展的里程碑 / 40
● 发掘孩子最好的一面 / 42
● 实例:买太多玩具的后果 / 50
● 实例二则:看太多电视的后果 / 52
● 读书给孩子听 / 56
● 生育间隔 / 58
● 答疑解惑 / 62
第3 章 有新意的管教 // 101
如果你能理解为什么两岁的孩子会有让人讨厌的举动,那你就没有理由为他的行为感到恐慌或生气了。就两岁的孩子而言,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教养目标:设置一些限制,但不要妨碍孩子的能力发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和挫折耐受力;让孩子相信他的世界由你主宰。
● 管理学步儿童周边的环境 / 105
● 有效的沟通 / 113
● 一分预防 / 116
● 坚守规则 / 122
● 控制还是纠正 / 124
● 为恰当的管教设定先例 / 127
● 量力而行 / 131
● 不好的字眼 / 133
● 答疑解惑 / 135
第4 章 小马桶 大冒险 // 161
对孩子进行如厕训练时,(1)训练者或父母应该正确划分教学阶段;(2)清楚地表述自己的期许;(3)采取合适的策略应对出现的问题。没错,就是这样。听起来很复杂吗?并没有。各位很快就能感觉到这些方法不仅不复杂,其实还十分简单。
● 准备工作 / 167
● 五“心”金言 / 173
●“ 光溜溜与75 美元”如厕训练法 / 176
● 让我们开始训练吧! / 182
● 智者一言:那些关于男孩的小问题 / 184
● 坚持到底 / 184
● 便盆闹钟 / 185
● 安全门 / 188
● 向儿童马桶圈过渡 / 190
● 出门在外 / 191
● 答疑解惑 / 192
第5 章 告别睡前闹剧
—怎样让孩子一夜好眠 // 201
上床睡觉的重点其实在于父母和孩子要学会适应别离。年龄较小的孩子对独自一个人上床睡觉会产生抵抗情绪,而父母对这个问题的处理方式将会深刻地影响孩子将来怎样面对和处理其他有关别离的情况。
● 一团混乱的睡前时光 / 203
● 向同睡一张床说不! / 205
● 答疑解惑 / 210
第6 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
—孩子的领地意识与攻击性 // 243
学步儿童是可以做到在发脾气的时候不随便打人或者咬人的。但是要实现这一点,他们的父母必须不再宽容他们的所作所为。这里的不再宽容指的并不是要生气,因为愤怒只会让情况恶化。这种不再宽容不仅要表达得坚定明确,还要建立在冷静的基础之上。
● 分享 / 247
● 答疑解惑 / 251
第7 章 谁来照看孩子
—居家育儿与日托机构的两难选择 // 269
从孩子出生的第一天起,父母一方或双方就不断地和孩子用声音和动作交流互动。这让孩子获得安全感,让他们信任周围的环境。即使是训练有素的日托机构工作人员也无法和孩子的父母相提并论。
●“ 转变中”的美国家庭 / 271
● 依恋 / 274
● 保姆、家庭看护等 / 278
● 选择儿童集体看护机构的指导原则 / 280
● 一箭双雕的解放之路 / 283
● 朝夕相处还是相对独立 / 284
● 答疑解惑 / 288
第8 章 写在最后的话 // 301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用这句话来形容孩子的学步期真的再合适不过了。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尽管有时会惹出许多麻烦,但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非常讨人喜欢的。父母此时制胜的诀窍就在于要区分什么时候让孩子自由探索世界,什么时候不让孩子闯祸。
序 言
养育孩子最难的一年就是孩子从两岁到三岁的那年。成功熬过这一年,父母就开了个好头,他们今后的生活就会顺利得多。但这并不是说这些父母将来就不会遇到问题,他们仍然会遇到问题,因为人类是问题最多的物种。容易兴奋激动的幼犬,一旦经过适当的训练就再也不会那么调皮了,但孩子不同,即使是教养得再好的孩子,仍会偶尔给自己的父母制造麻烦。孩子和幼犬的区别在于自由意志,而自由意志有时会让孩子做出令人费解、恼火的事情,甚至是叛逆的选择。但如果在这关键的一年里父母开了个好头,他们就能够恰当地用爱与威信去纠正孩子偶然做出的错误选择(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面对犯错的孩子时能够保持冷静、意志坚定)。按规律,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年,父母就应该着手在孩子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孩子两岁时,被称为“可怕的两岁”,因为孩子出生后往往就在家里享有一切特权,当父母开始尝试树立威信时,孩子会用他所有的情感力量对父母进行反击。孩子的反抗情绪就像一股风暴,任何曾经置身于这场情感风暴之中的人都可以证明,学步儿童(toddlers)的情感力量之强完全可与飓风相媲美。孩子不希望失去自己的各种权利,他要求永远享有这些权利,当不能随心所欲的时候,他就会进行非理性的反抗,就会愤怒甚至失控,这导致孩子两岁时被称为“可怕的两岁”。在孩子看来,两年来,他一直相信自己是宇宙的中心,是无所不能的,他才不会将这一切拱手相让。所谓“可怕的两岁”,会出现在某些一岁六个月的孩子身上,某些孩子也可能持续到三岁以后,但是任何孩子反抗力度最强的时候都是在两岁到三岁之间。
在这暴风雨般困难的时期,很多父母频频受挫、失去方向,失去自己的威信。在自我怀疑的过程中,他们开始在养儿育女的道路上曲折前行,试图想出办法去取悦他们的小暴君。问题就出在这里:他们尽力去取悦的是一个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人,因为暴君是贪得无厌的。此外,我之前的研究发现,不该是父母来讨好孩子,而应是孩子去讨好父母。那些讨好孩子的父母犹犹豫豫、朝三暮四、屈服让步、大发脾气,更有甚者在这曲折的过程之中放弃、投降,而这样会把贪得无厌的孩子变成彻头彻尾的怪物。
我有很多照看学步儿童的经历:我的两个孩子是我自己带的,七个孙子孙女也是我带的。而且有很多学步儿童的父母向我咨询,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集到了很多的二手资料。我帮助他们熬过这极其重要的阶段,并尽可能使他们少受心理创伤。我把所有的经历整合在这本书中。孩子不时爆发的情绪就像地雷,本书就像是地图,引导父母安全穿过雷区。然而,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有些雷还是会爆炸,在那种情况下,站起身来掸掸土,运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地保持优雅的姿态,继续有目的地前行。永远都要记得,你是在和不知道什么才是对自己最好的孩子打交道。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母该做什么,他只知道自己想要父母做什么,而且孩子的大部分要求对他们自己并无益处。你对孩子的期望(关乎他的未来)才是至关重要的。父母该对孩子怀有怎样的期待?这是个好问题。和父母们进行小组交流的时候,我让他们每人写两个词或短语,描述一下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在30 年后成为怎样的人。每位父母的描述都不尽相同,如有责任感、工作勤奋、诚实、有道德、富有同情心、慷慨大方、谦逊有礼等。这是对孩子性格的描述,而非对成就的描述。我告诉他们,父母唯一的教养目标就是培养孩子的性格,而孩子两岁的时候父母就该开始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实现这一目标。从那时起,父母所做的每件事都该朝着培养孩子性格的目标前进。一心一意地朝这个目标行进,从孩子两岁时就开始对孩子的性格进行培养,最终才能成功地让孩子独立。不能一心一意向这个目标行进的父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自己的使命认识不清,这会让他们走弯路。孩子的情感风暴袭来之时,父母能不能一心一意地前行,有没有那样的决心,决定了父母是成功地经受住这场风暴,还是被风暴刮倒。
但即使是最一心一意的父母也会犯错。在这方面,父母需要谨记两点:第一点,一定要一心一意,专注于你期望自己的孩子在三十岁时成为怎样的人,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错误并且避免不良后果;第二点,即使你在育儿过程中所做的决定不是最好的,那也比孩子自己做的决定要好,这点对两岁的孩子尤其适用。如果你希望成为一心一意的父母,就请记住以上两点。把“可怕的两岁”转变为“可爱的两岁”,其中的奥秘就是理解孩子在这个重要阶段的发展本质及过程。
◆ 处于这一过渡期的孩子所做出的典型行为不能证明他反应过激。
◆ 作为父母,你的任务就是在孩子感知你和世界、与你和世界建立联系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引导。
◆ 在这个转折时期,两岁的孩子不会乐于合作。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会遇到一些潜在且棘手的问题,充满爱意且坚定的管教方法是处理这些问题的手段。
◆ 为了有效地教养孩子,你必须严于律己。
◆ 让孩子感到恐惧或沮丧的教养方式都不是好的管教。两岁到三岁过渡得好,就给亲子关系开了个好头。
◆ 父母应为日后管教孩子设定好的先例。
◆ 在这个极为重要的成长阶段,如果父母能优雅而自信地用巧妙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之后的事情就很好处理了。
我写这本书是为了帮助父母理解孩子在两岁这一重要阶段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帮父母一心一意地坚持教养目标,帮父母熬过这一艰难时期,帮父母应对还无法做出最佳选择的孩子,并为日后管教孩子设定良好的先例。我写这本书的原则是少一些理论、多一些服务,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有实用性——像地图那样实用。我旨在帮助父母快乐地养儿育女,并使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同样幸福快乐,让孩子所做的每件事都能显示出自身的良好性格。好性格是从“可怕的两岁”培养起来的,真正的育儿也是从这时开始的。
推荐0~3岁孩子的父母阅读《可怕的两岁》这本书。书中关于儿童教养的观念和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各位父母可以提前学习,从而从容应对孩子人生的*个叛逆期,培养出性格良好、独立快乐的孩子。同时,书中的观点还能让各位父母以批判性的思维重新审视如今的“育儿潮流”,使你在育儿道路上更加独立自主、自信坚定。
——儿科专家、育儿专家张思莱
第 2 章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瑞士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将儿童从出生到快两岁的这段时期称为感觉运动期(sensory-motor period)。他的意思是说,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总是如饥似渴地收集外界信息。他们总是动来动去,以获取有关外部环境的感官数据并对其进行编目分类。他们对环境的探索虽然随意却很广泛。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头脑中并无蓝图,有的只是那种无法抑制的冲动,那种想要认识一切事物、了解一切事物的冲动。
在动来动去的过程中,婴儿所吸收的信息量大得惊人,但并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信息。等到了两岁的某一阶段,他会意识到自己可以施展拳脚去做成一些事。就是说如果把他比作一辆汽车的话,他的导航系统突然从自动导航转变为自主驾控。在那之前,他是试图去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就像意大利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Christopher Columbus)转世一样。如今,他变成了实验家、小科学家,一心一意地去探寻事物运作的原理。
随着环境意识逐渐显露出来,学步儿童不再停留在只对周围环境感到好奇的阶段,而是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来解决一些问题。这种巨大的突破预示着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preoperational period)的到来。这一时期,孩子开始通过反复尝试与犯错来获得根据因果关系进行思考的能力,从而对环境产生有意义的影响。
举例来说:一岁零三个月的孩子看到厨房柜子上有一罐饼干,他会伸手去够,够不到,就一屁股跌坐在地上,然后大吵大闹,直到有人过来助他一臂之力。几个月之后,这个孩子看到同样的一罐饼干,他会把椅子推到柜子边上,爬上椅子,自己拿到饼干。
随着思维的拓展,孩子的世界也变得更为广阔。令人兴奋的事物就好像虚拟的活动制造厂,只要眨眼的工夫孩子们就沉迷其中。只要醒着,孩子就东走西走、忙个不停:碰碰这个、摸摸那个,每样东西都要沾手,或者爬到柜子、书架上,或者从自己的婴儿床或汽车座椅上爬出去。他们动作敏捷,总是快父母一步。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不”字。既然他自己以及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对他说“可以!可以!可以!”,那他为什么要接受“不”这个字眼呢?当然,周围的一切事物中不包括他的父母,因为他们总是在不停地说:“不行!不行!不行!”
由于自然规律所限,两岁孩子的身体发育与智力发展之间存在着差距,后者先于前者。也就是说孩子的身体功能的发展尚未赶上心智技能的发展。两岁的孩子也许能够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却不能够采取必要的措施去付诸实践。例如,在玩拼图的时候,孩子可能非常清楚什么形状的拼图应该拼在什么地方,但他没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手将拼图放对地方。这种身心不一致的沮丧感,常常会以一种突然的、强爆炸般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这时有人试图帮孩子一把,他可能会更加生气。抛开受到的挫折不谈,他还是想自己亲手去做,就算失败了也比看着别人做成要好。这怎么能怪孩子呢?
大约在一岁半的时候,孩子会如醍醐灌顶般突然意识到“我”这个概念。这是个性和自我意识的萌芽。孩子开始去弄明白“我”是谁,开始对心理领地产生所有权意识。就像我们第一章提到的那样,他的领地并非是无边无际的,因此,他的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对此他感到非常沮丧,却也不得不接受:“我”不过是沧海一粟,才不像自己想的那么重要。
他必须明白独立自主和为所欲为并不是一回事。在这个年龄段,孩子的任务是慢慢得独立自主,而父母此时的任务就是开始对孩子加以管教,让他适应社会生活。父母要设定合乎现实的预期,与孩子交流,对孩子进行合理的限制。随着孩子身体适应性、心理适应性的发展,以及孩子想要掌控环境的欲望不断增强,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他们告诉他这件事必须做、那件事绝不能做,不能碰这个、不能要那个。
孩子渐渐明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他不能既独立自主又依赖他人。为了能够变得独立自主,他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父母,尤其是对母亲的依赖。独立自主和依赖他人,究竟哪个更为有利,这很难决断。因此,学步儿童就是个矛盾结合体:上一分钟还很黏人,跟人搂搂抱抱,下一分钟就变得强人所难、目中无人。他这就是想鱼与熊掌兼得,我们谁不想呢?
以上的分析表明,两岁孩子做出讨人嫌的行为或许是生理发育因素导致的,比如说,孩子爬上爬下是为了获得攀爬能力;或许是心理社会发展因素导致的,比如说,父母试图去管教孩子并让他适应社会,孩子会有逆反心理。因此,孩子什么事情都插手、发脾气、不合作等是正常的,能够理解这点很重要。不幸的是,很多父母不理解,还会因此而严厉地惩罚孩子。孩子的某些行为的确需要被限制,但限制也要讲究方法。孩子的很多行为是想增进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理解,因此,在限制孩子的行为时,注意不要抑制他探索的本能。的确,孩子必须明白父母才是家里的总指挥,但在让孩子明白这点的同时,不要压制孩子正在萌发的自我意识;也必须让孩子明白,不是他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在让孩子明白这点时,不要损害孩子强势的个性。顺便提一下,有人觉得“个性强”一词带有贬义,但要是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软弱的父母,那我倒想见见他们。我们应该祝福个性强的孩子,因为他们将来一定会成为有影响力的人。
在深入讨论之前,让我们花些时间,从生理发育因素和心理社会发展因素两方面来描述一下两岁孩子所具有的特征。
◆ 两岁的孩子好奇心很重,想弄清楚所有事物。因此,他们非常活跃,什么事情都要插手。
◆ 他们还没有形成挫折耐受力。因此,事情不如他们的意时—如别人没能明白他们的想法,他们想要什么东西却没得到,他们的眼睛与手指、头脑不协调时—他们的头脑可能瞬间就崩溃了,他们会号哭、会胡踢乱踹。
◆ 他们尚未社会化。因此,在情感爆发的时候,他们完全不会在意自己身处何地、会吸引谁的注意或妨碍谁。
◆ 两岁的小宝宝依旧认为自己是父母的主宰,同时也对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坚决不听从父母的指挥。
◆ 两岁的孩子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父母存在的意义就是关注他们、为他们做事。因此,他们给父母的关注少得微乎其微。逛商场时他们从父母身边跑开,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还会做出其他类似让人恼火的行为。
◆ 他们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技能在飞速地发展。因此,两岁的孩子爱问很多问题。他们以自我为中心,总爱自言自语。和别人说话时,他们通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这类谈话其实是孩子的自我独白,意义不大。如果你是这独白的听众,不要担心理解不了孩子在说什么(因为你根本不会听懂),也不要担心自己说的话没有意义。你只需要点点头,表现出很感兴趣的样子,就像词语接龙似的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行了。这类谈话没有硬性规则,可以很有趣。比如:
孩子:我有一只泰迪熊。
父母:你就是我的泰迪熊。
孩子:对,我是一只泰迪熊。
父母:还是个小矮人。
孩子:我的泰迪熊还是个小矮人。
父母:你的小矮人累了吗?他需要睡一会儿吗?
正如我建议的那样,想到什么说什么就行了。谈话的目的不在于内容,而在于来回交流的过程。
◆ 随着思维的拓展,想象力也在拓展。两岁的孩子会虚构出各种各样的朋友,也会虚构出让自己惧怕的事物,并且他们相信头脑中的这些虚构的事物都是真的。
◆ 两岁的孩子想事事都顺自己的意。父母想把孩子举起来抱一抱,他们会推开不让抱。父母忙着做别的事时,他们反倒要父母拎起他们来抱一抱。
◆ 两岁的孩子极度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他们觉得父母肯定能读懂自己的心思。他们要喝牛奶,父母就会把牛奶端过去,他们却一边叫,一边把牛奶打翻在地。他们虽然嘴上说想要牛奶,心里想的却是橙汁。父母跟孩子道歉,然后把橙汁端过去,他们又把橙汁打翻,因为盛果汁的杯子用错了。当你换了杯子再端过去的时候,他又改变主意了,毕竟牛奶听起来也不错。就这样反反复复地折腾。不过好在两岁的孩子一天能睡12~14 小时,而且在哪儿都能睡着。但也有孩子几乎不睡觉。
简而言之,两岁是孩子的大好时光,但也可能是最讨人嫌的时光。
……
实例:买太多玩具的后果
有一对夫妻,他们的女儿阿曼达快三岁了,他们跟我说:“阿曼达不允许我们离开她的视线,家里家外她总跟着我们,总让我们陪她玩,如果我们不能陪她玩,她就会呜呜咽咽。我们不介意陪她玩一会儿,但我们不明白她有那么多玩具,为什么就不能偶尔自娱自乐呢?”
听到这儿,我的耳朵支起来了,我问道:“她总共有多少玩具?”阿曼达的爸爸开口说:“她的玩具超级多。你想走进她的房间而不踩到她的玩具,是不可能的事。我们每月至少去两次玩具店。我想是我们把她宠坏了。”
很显然,问题就在这儿,不仅阿曼达的玩具太多了,而且玩具的种类也不对。首先,日常生活中玩具带给她的困惑让她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自己的时间。摆在她面前的选择实在太多了。其次,这些玩具本身是一维的,没有什么可玩性。关于可玩性这一概念,详见本章第62~63 页。玩具应该是可以组装成各种样子的,但她的玩具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无法变化。玩具车永远是玩具车,无法组装成别的东西。
阿曼达所处的环境充满所谓的益智玩具,但矛盾的是,这个环境既不能充分激发她的想象力,也不能为她提供创造性的游戏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中,阿曼达完全有理由感到无聊。她收到的玩具越多,就越感到无聊,越指望父母来取悦她。
我让阿曼达父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90% 的玩具捐给慈善机构,留下的那10% 要包括:柔软惹人爱却不会走也不会说话更不会吃饭的娃娃、人物和动物模型、积木和玩具小屋。按照可玩性,我帮他们把阿曼达的玩具分为1~10 级,让他们把8 级以下的玩具捐出去。
接下来,我让阿曼达的父母去买新的玩具。但这次,他们只需买几样能激发孩子想象力、引起孩子兴趣的玩具。这些玩具包括多维玩具,还有可以用多种方法拆开再拼回去的玩具,比如,儿童仿真纸砖积木和乐高得宝系列。
然后,我让他们建一个玩具出借处。这是很实用的方法,既可以避免玩具成堆乱放,又可以让孩子在玩的时候发挥创意,更多详情见本章第64 页。
为了创造一个鼓励孩子探索的家居环境,阿曼达的父母把家改造成了儿童安全屋。这种改造除了能给孩子创造安全、有激励性的环境,还意味着阿曼达听见“不”这个字眼的次数会大大减少。权力争夺情况减少了,孩子会更听话。
把厨房里的橱柜留一个给阿曼达做专属橱柜,其余的都装上安全插销。阿曼达的橱柜里放着空的燕麦盒子、空线轴、旧罐子、旧锅、各种各样的小盒子和其他安全的家居用品,这些东西都是原本要扔掉的,阿曼达随时都可以尽情地翻橱柜。
最后,同样重要的一点,我让阿曼达的父母把一个大的电器包装箱改造成游戏室。他们剪出一扇门和几扇窗,在里面放了一把小椅子、一个小枕头和几个娃娃。这个游戏室就成了孩子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地方。
阿曼达的父母做出了这一系列改变。几周之后,阿曼达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能自己玩,对父母的要求少多了。用他们的话说,“孩子再度充满了生机与欢乐”。这无疑再次证明了,少即是多。
实例二则:看太多电视的后果
我常常会就看电视对孩子有害这一观点发表一些言论,试图完成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就是劝说父母相信看太多电视真的会损害孩子的头脑。
当然,我所说的电视指的并非电视本身,我指的是不加选择的电视节目,像《芝麻街》(幼儿教育电视节目)和其他所谓的儿童节目实际上对孩子是有害的,浪费了孩子的宝贵时间。孩子的时间至关重要。研究成果反复证实,孩子需要花5~6 年的时间来学习各种行为,也就是花5~6 年的时间发展多种天赋与能力,而这些天赋与能力几乎涉及所有人类儿童的基因遗传,其庞杂丰富的程度令人难以置信。
从被孕育的那一刻起,遗传基因就存在了,它在等待一个时机秀出自己奇妙的能力。艺术、运动、智力、音乐,但凡你能说出来的能力,几乎所有孩子身上都具备。为了释放遗传基因的神奇魔力,要给孩子提供可以锻炼能力的环境与体验,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了。还是那句话,这是让孩子得到最好的发展的成长公式。让拥有巨大潜力的孩子置身于激励性的、可探索的环境之中,置身于可以锻炼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和能力的环境中,会给他的童年增加活力与热情,这也是你能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这并不困难。
当然,环境是关键。接下来我要说明我为什么反对看太多电视。过去的30 年,电视是孩子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看电视的时间比做任何其他事情的时间都长,甚至比上学的时间都长。他们从电视上看到的内容必定会对他们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不会是好的影响,因为孩子看电视时无法锻炼任何技能。再强调一次,锻炼不到任何技能。孩子脸上茫然的表情比语言更有表达力,看到这种表情你就该明白:这不是活力、不是热情,绝对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
曾经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的一个教堂中,我把所有这些观点都分享给了听众。几周后,我收到一封信,是听过我的演讲的一位母亲写的。她写道:“你说看《芝麻街》是有害的,尽管我怀疑你是否能说服我去相信你的说法,但我还是耐心地听了下去。我有两个女儿,一个两岁,一个四岁,我过去总为她们能按时坐下来看公共广播公司(PBS)的节目而感到骄傲。她们从未看过商业化的节目,只看教育节目,所以,我觉得她们的头脑是不会受到损害的。听完你的演讲,回到家我就把电视关了。从那时起,她们一个节目都不看了。让我惊讶的是,她们没有吵着要看电视,我们有了更多可利用的时间。之前孩子几乎一年都没碰过玩具,现在每天都玩。自从不用每天按电视节目表过日子之后,我们一起读了更多的故事,更加享受我们的每一天。谢谢你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这位母亲关掉电视的事情不是个例。听完我的以电视为主题的演讲后,爱荷华州滑铁卢的一位母亲兼语言治疗师,决定亲自检验我的关于看电视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的警告是否具有真实性。我用她的话来陈述她的故事。
因为听了您的演讲,所以,在女儿瑞秋两岁零一个月时,我们制订了一个关闭电视计划。从那时起,她唯一用电视看的就是各种录像带,都是可以一家人一起看的那种。每周总共看一两部动画电影,而且是在我们一起读完书之后才看电影,在关掉电视之后,我们注意到瑞秋的演说和语言技能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我们执行关闭电视计划之前,瑞秋两岁零一个月时才终于能把两个词连在一起说。关闭电视计划实施一个月之后,她从两个词两个词的说话
方式发展到能唱儿歌《天使守护着我》了。三个月后,她可以复述灰姑娘的故事和其他自己喜欢的故事,每句话都能用上九个词。执行关闭电视计划之前,她会坐在电视前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现在她忙着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她演灰姑娘,从王子(家里养的猫)身边跑开时掉了一只水晶鞋(她的拖鞋),她还让我和她一起演。我现在完全相信关掉电视能带来好处了。站在妈妈和专家的角度,如果我们继续像从前一样允许瑞秋平均每天看2 小时的电视,我相信她的各项能力不会如同现在这样发展得这么好。
我再怎么强调看太多电视的弊端都不为过,看电视会对孩子的智力与想象力造成损害,明显干扰孩子社交、感知、运动、语言交流能力的发展。而且不管看的是什么节目,以上结论都是事实。所以,围绕某些所谓的儿童节目内容的争议,不过是转移注意力的话题,是与事实不相干的论点。一旦电视的出现频率在孩子的生活中大大降低,孩子的发展水平就会显著提高。这一发现全球通用,你可以亲自验证。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