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4719
《刑事诉讼法学(第五版)》在修订的过程中,既立足于研究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全新内容,也对国外的先进制度理念进行了借鉴吸收;既不照搬照抄他人,也反映了时代的成果。在编写的体例和内容的创新方面,仍旧严格遵循刑事诉讼规律,同时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和理性,在讲清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把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阐释清楚。同时,在结构上按照诉讼的主体、客体、行为这一哲理化的思路,进行设计和编排。大家之作,堪为学习刑事诉讼法的不错选择。本版教材既适用于高校法学院系的课堂教学,也可作为司法实务部门全面学习和掌握刑事诉讼法的培训用书,并成为实务工作的有效参考。
《刑事诉讼法学(第五版)》既立足于研究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全新内容,也对国外的先进制度理念进行了借鉴吸收,反映时代的成果。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创新方面,仍旧严格遵循刑事诉讼规律,并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和理性,在讲清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在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上阐释清楚。
此番修订的第五版,是对原书的“推陈出新”。刑事诉讼法全新修改明确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原则,完善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的程序规定,增加了速裁程序。 此外,刑事诉讼法修改的26项决定中,有7项涉及辩护律师的相关内容,称得上是“完善律师制度的新措施”。此版教材皆反映以上修订,并加入大量实践内容,更突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本书对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设计了二维码标识,方便读者感兴趣时“扫一扫”延伸阅读,感谢电子信息化时代带来的便利。
第一章刑事诉讼法概述
第一节刑事诉讼
一、诉讼
二、刑事诉讼
第二节刑事诉讼法
一、刑事诉讼法的概念
二、刑事诉讼法的渊源
第三节刑事诉讼法的效力
一、刑事诉讼法效力的概念
二、刑事诉讼法对人的效力范围
三、刑事诉讼法的时间效力
四、刑事诉讼法的空间效力
第四节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相邻部门法的关系
一、刑事诉讼法与宪法的关系
二、刑事诉讼法与刑法的关系
三、刑事诉讼法与监察法的关系
四、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的关系
第五节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刑事诉讼法律规范
二、刑事诉讼理论
三、刑事诉讼实务
四、刑事诉讼研究方法
第二章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西方刑事诉讼制度的沿革
一、西方古代刑事诉讼制度概述
二、西方近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演进
第二节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沿革
一、中国古代刑事诉讼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二、中国近现代刑事诉讼制度的演进与变革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制定与修改
第三章刑事诉讼基本理论范畴
第一节刑事诉讼的目的
一、刑事诉讼目的的概念
二、关于惩罚犯罪及其实现
三、关于保障人权及其实现
四、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的辩证关系
第二节刑事诉讼的价值
一、目的价值观
二、过程价值观
第三节刑事诉讼的认识
一、刑事诉讼认识主体
二、刑事诉讼认识对象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刑事诉讼
第四节刑事诉讼的结构
一、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
二、大陆法系职权主义刑事诉讼
三、日本当事人主义刑事诉讼
第五节刑事诉讼的职能
一、关于刑事诉讼职能的不同学说
二、刑事诉讼职能的历史演变
三、基本诉讼职能
第六节刑事诉讼的法律关系
一、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概述
二、刑事诉讼法律关系构成
三、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意义
第七节刑事诉讼的阶段
一、刑事诉讼阶段的历史演变
二、刑事诉讼阶段与刑事诉讼目的的关系
三、审判中心说与诉讼阶段论
第四章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刑事诉讼的公理性原则
一、程序法定原则
二、司法审查原则
三、控审分离原则
四、审判中立原则
五、控辩平等原则
六、无罪推定原则
七、辩护原则
八、参与原则
九、及时性原则
十、比例原则
十一、一事不再理原则
第三节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一、人权保障原则
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由专门机关依法行使原则
三、严格遵守法律程序原则
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
五、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
六、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原则
七、反对强迫自证其罪原则
八、各民族公民有权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原则
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原则
十、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
十一、具有法定情形不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十二、追究外国人刑事责任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原则
十三、刑事司法协助原则
第五章刑事诉讼主体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
一、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和职权
二、国家安全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和职权
第三节人民检察院
一、人民检察院的性质、任务和组织体系
二、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中的任务和职权
第四节人民法院
一、人民法院的性质、任务和组织体系
二、人民法院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和审判组织
第五节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概念及诉讼地位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第六节被害人
一、被害人的概念及诉讼地位
二、被害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第七节单位当事人
一、单位犯罪嫌疑人、单位被告人
二、单位被害人
第八节其他诉讼参与人
一、法定代理人
二、诉讼代理人
三、辩护人
四、证人
五、鉴定人
六、翻译人员
七、专家证人
第六章刑事诉讼行为
第一节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
一、诉讼行为理论的产生
二、刑事诉讼行为的概念
三、刑事诉讼行为的种类
第二节刑事诉讼行为的要素
一、刑事诉讼行为的构成要件
二、刑事诉讼行为的无效
三、刑事诉讼行为无效的法律后果及其救济
四、我国刑事诉讼中的诉讼行为无效制度
第三节刑事诉讼行为的程式
一、诉讼行为之语言文字
二、诉讼行为之时间
三、诉讼行为之文书
第七章管辖
第一节管辖概述
一、管辖的概念与意义
二、管辖的分类
三、确定管辖的原则
第二节立案管辖
一、立案管辖的概念和划分依据
二、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范围
三、监察机关立案侦查的案件范围
四、人民检察院立案侦查的案件范围
五、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范围
六、其他国家机关立案管辖的案件范围
七、立案管辖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八、立案管辖的完善
第三节审判管辖
一、审判管辖概述
二、级别管辖
三、地域管辖
四、专门管辖
五、我国审判管辖制度的完善
第八章回避
第一节回避制度概述
一、回避制度的概念
二、回避制度的意义
三、回避制度的种类
第二节回避的适用对象和事由
一、回避的适用对象
二、回避的事由
第三节回避的程序
一、回避程序的启动及其法律效力
二、回避申请的审查与决定
三、对驳回申请回避决定的复议
四、违反回避规定的法律后果及其救济
第九章刑事强制措施
第一节刑事强制措施概述
一、刑事强制措施的概念与特征
二、刑事强制措施与其他相关法律措施的区别
三、刑事强制措施的适用原则
第二节拘传
一、拘传的概念和特点
二、拘传的适用程序
三、特殊的拘传——通缉
第三节取保候审
一、取保候审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二、取保候审的方式
三、被取保人的义务
四、取保候审的程序
第四节监视居住
一、监视居住的概念和适用条件
二、被监视居住人的义务
三、监视居住的程序
第五节刑事拘留
一、刑事拘留的概念和特征
二、刑事拘留的适用条件
三、刑事拘留的程序
第六节逮捕
一、逮捕的概念和特征
二、逮捕的适用条件
三、逮捕的权限
四、逮捕的批准、决定和执行程序
五、人民检察院的羁押复查权
六、逮捕的变更、撤销或解除
第十章刑事辩护与代理
第一节刑事辩护
一、刑事辩护概述
二、我国刑事辩护制度
第二节刑事代理
一、刑事代理概述
二、公诉案件中的代理
三、自诉案件中的代理
四、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代理
第十一章证据
第一节证据的概念和意义
一、证据的概念
二、证据的特征
三、证据的意义
第二节刑事证据的种类
一、物证
二、书证
三、证人证言
四、被害人的陈述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
六、鉴定意见
七、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
八、视听资料
九、电子证据
十、行政执法证据
第三节刑事证据的分类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
二、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三、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
四、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第十二章证明
第一节证明的概念
一、证明的概念
二、证明的真理性和正当性原理
三、证明的种类
第二节证明责任
一、证明责任的概念
二、公诉案件证明责任的承担
三、自诉案件证明责任的承担
第三节证明对象
一、证明对象的概念
二、证明对象的特征
三、程序法事实、证据事实与证明对象
四、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第四节证明要求
一、证明要求的概念与意义
二、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要求
三、疑难案件的处理
第五节证据的收集与审查判断
一、收集证据
二、证据的审查判断
第六节证据规则
一、外国证据规则简介
二、我国证据规则的现状与发展
三、相关性规则
四、司法令状规则
五、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六、传闻证据规则
七、不得强迫自证其罪规则
第十三章立案与侦查程序
第一节立案程序概述
一、立案的概念与特征
二、立案程序的意义
三、立案程序之检讨
第二节立案的材料来源和条件
一、立案的材料
出版说明
法律出版社在其奋进发展的六十年光辉历程中,秉精诚之心,集全社之力,服务于我国法学教育事业,致力于法学教材出版。尤其在改革开放三十余年间,本社以“传播法律信息,推进法制进程,积累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精神”为宗旨,协同司法部法学教材编辑部,规划并组织出版了国家“八五”“九五”期间的法学规划教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做出了开创性贡献;进入21世纪之后,法律出版社又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和指导,相继规划并组织出版了“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法学规划教材,为我国法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改革付出了艰辛努力。
承蒙法学教育领域专家作者的信任,以及广大法律院校师生的支持,法律出版社经过三十年的发展与积累,相继出版各类法学教材达四百余种。在学科范围方面,完成以法学核心课程为重心,涉及法学诸学科的“全品种”横向结构;在培养层次方面,健全以本科教育为根本,兼顾职业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纵向结构,进而打造“法律版”法学教科书体系,以期更好地为法学教育服务,为法治建设贡献绵薄之力。
近年来,法律出版社应因法学教育的发展变化,在教材编写体例及系列安排方面做出相应调整。在教材编写体例方面,结合当前教学实际与培养方案,将系统、全面的理论知识讲授与灵活、丰富的法律实践和能力训练相结合,倡导教材内容差异化,增加教材可读性,以期更好地培养法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法学素养。在教材系列安排方面,全力推进新品教材编写与注重既有教材修订相结合,根据教材风格与特色进行适当的套系整合,集中现有的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在编的规划教材,形成以“普通高等教育法学规划教材”为名的全新教材系列。
本系列教材多为出版多年并广受好评的经典教科书。此次全新推出,既是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法学教育出版事业的专家作者的崇高致敬,也是法律出版社为中国当代法学教育事业发展拳拳努力之情的真诚表达。法律出版社将以高度的精品意识和质量标准,不断丰富、完善本系列教材的结构和内容;除教材文本之外,还将配有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辅材料,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好书,同好老师和好学生分享”,法律出版社愿与法律共同体诸同仁,分享好书,分享智识,分享法治进程中的点点滴滴!
法律出版社 谨识
2014年10月
第五版说明
2018年《监察法》的颁布实施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为改革和完善国家监察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进一步适应了我国正在进行的监察体制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的需要,检察机关的职能得到调整,同时首次将缺席审判制度纳入立法,可以说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创新。在总结了试点经验的基础之上,此次《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明确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原则,完善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的程序规定,增加了速裁程序。此外,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26项决定中,有 7 项涉及辩护律师的相关内容,称得上是“完善律师制度的新措施”。鉴于此,我们组织本书的原班人马对教材进行了修订。
本书在修订的过程中,既立足于研究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最新内容,也对国外的先进制度理念进行了借鉴吸收;既不照搬照抄他人,也反映了时代的成果。在编写的体例和内容的创新方面,我们仍旧严格遵循刑事诉讼规律,同时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和理性,在讲清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把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阐释清楚。同时,在结构上按照诉讼的主体、客体、行为这一哲理化的思路,进行设计和编排。
与前几版教材相比,本次修订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增补和完善,在技术手段上也有所创新,对于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我们设计了二维码标识,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兴趣,只需要拿起手机“扫一扫”,相应的电子资源便一目了然,这就是电子信息化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本书具体撰稿分工如下(以撰写章节先后为序):
樊崇义:第一章(第四节除外),第六章, 第七章,第八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
左卫民: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章,第十六章(第四节除外);
谢佑平:第三章,第四章(第三节除外),第五章,第十五章;
顾永忠:第十章,第十八章;
万 毅:第四章(第三节),第九章,第十三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四节除外);
李思远:第十四章,第十六章(第四节),第十七章,第二十章(第四节)。
在这次修订工作中,李思远博士兼任秘书,付梓编审工作,致谢!
作 者
2020年3月
第四版说明
随着2012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相关司法解释的颁布,以及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决定的提出,我国的刑事司法体制改革向更深层次推进,人权司法保障的完善、以审判为中心诉讼制度改革的提出、刑事证据规则体系初现雏形等,都为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鉴于此,我们组织本书的原班人马对教材进行了修订。
本书在修订的过程中,既立足于研究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最新内容,也对国外的先进制度理念进行了借鉴吸收;既不照搬照抄他人,也反映了时代的成果。在编写的体例和内容的创新方面,我们仍旧严格遵循刑事诉讼规律,同时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和理性,在讲清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把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阐释清楚。同时,在结构上按照诉讼的主体、客体、行为这一哲理化的思路,进行设计和编排。
与前几版教材相比,本次修订不仅在内容上进行了增补和完善,在技术手段上也有所创新,对于书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我们设计了二维码标识,读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兴趣,只需要拿起手机“扫一扫”,相应的电子资源便一目了然,这就是电子信息化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本书具体撰稿分工如下(以撰写章节先后为序):
樊崇义:第一章(第四节除外),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
左卫民:第一章第四节,第二章,第十三章;
谢佑平:第三章,第四章(第三节除外),第五章,第十二章;
顾永忠:第八章,第十四章;
万 毅:第四章第三节,第七章,第十一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在这次修订工作中,博士生李思远兼任秘书,付梓编审工作,致谢!
作 者
2016年3月
第三版说明
根据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决定,我们在前一版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尤其是对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中的重点、难点和争议之点,均予解读并阐释。
本书的编写体例和内容,是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要求而撰稿的,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听取同行专家的意见后编写而成的,既认真地总结和吸收了数种教材的经验,又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
编写时,尽力遵循科学发展观,严格按照刑事诉讼规律,做到内容新颖,既不照搬照抄他人,又反映时代成果。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的学术研究呈现繁荣局面,热点频出,争鸣热烈,对于一些诉讼理论研究和司法实务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正在活跃进行的局面,本教材尽力加以反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研究能力。在编写的体例和内容的创新方面,是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不断迈向理性,在讲清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在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上阐释清楚。同时,在结构上按照诉讼的主体、客体、行为这一哲理化的思路,进行设计和编排。因此,我们认为,同以往的教材相比,本教材在质量和层次上都有所提升,或曰“升级”。但是,这些做法,只能是一种尝试,肯定有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具体撰稿分工如下(以撰写章节先后为序):
樊崇义:第一章,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
左卫民:第二章,第七章,第十四章;
谢佑平: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二章;
顾永忠:第四章,第十三章;
万 毅:第八章,第十一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
作 者
2013年2月
第二版说明
《刑事诉讼法学》自2004年10月出版发行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支持和关爱,许多读者来信给予肯定,也有读者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呈现出繁荣景象,各种学术观点的争鸣,可谓“百花齐放”。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为适应社会的变化与转型,《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势在必行,目前该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我国新《律师法》也已于2008年6月1日生效;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我国民主与法治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保持社会稳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与司法改革的主旋律。为适应诸多情势的发展,我们在初版的基础上,对本教材进行了修订,从结构到内容都作出了重大的修改与调整。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要求而撰稿的。其体例和内容均在充分调查研究并听取同行专家的意见后确定;同时,还认真总结和吸收了数家教材的经验,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本书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尽力遵循科学发展观,做到符合刑事诉讼的规律,体例严谨,内容新颖,既不照搬照抄他人,又反映时代成果。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界的学术研究热点频出,争鸣热烈,对于一些诉讼理论的研究和司法实务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本书将对此活跃局面尽力加以反映,以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和研究能力。
在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创新方面,仍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不断迈向理性。在厘清刑事诉讼法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将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阐释清楚。在结构上,则按照诉讼的主体、客体、行为这一逻辑思路进行设计与编排。这些做法,都是又一次的尝试,水平所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全书提纲由作者全体会议讨论,撰稿后由主编樊崇义教授统审定稿。本书撰稿分工如下(以撰写章节先后为序):
樊崇义:第一章,第六章,第九章,第十章;
左卫民:第二章,第七章,第十四章;
谢佑平:第三章,第五章,第十二章;
顾永忠:第四章第三节,第十三章;
万 毅:第四章第一、二节,第八章,第十一章,第十五章。
作 者
2009年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