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888007
《文化交融: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本书从道教产生和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道教的产生从哪些方面受到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一点在学术上颇具新意。同时还从文化交融的角度分析了道教对生活在西、南边隅的人们的生活习俗和精神信仰的影响。为读者了解道教提供了新鲜的材料和不同的视角。
《文化交融: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著作。引论先强调指出道教的产生是受到少数民族宗族的影响的,颇具新意。接下来从纵向的角度,概述道教在少数民族中传播的历史;又用四个章节从横向的层面,具体阐述道教影响瑶族、壮族、苗族、黎族宗教所产生的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文化交融的情况。
书稿从少数民族道教的产生、少数民族道教的班坛组织、少数民族道教的民族特征等的角度,揭示出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的密切关系。著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揭示出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的融合交流的主题,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 早期道教吸纳少数民族宗教因子
1孕育于西南民族地区的早期道教2
2道教吸纳少数民族神灵7
3斋醮科仪吸纳少数民族巫术11
4道教音乐吸纳少数民族音乐15
二 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
1西南18
2西北33
3长江中游38
4北方43
5官方助推道教发展45
三 瑶传道教
1瑶传道教流派59
2瑶传道教流派分化成因61
3道教化的神灵体系65
4经书与科仪文书的道教化取向68
5瑶传道教的坛班组织73
6瑶族度戒仪式的道教化特征80
四 壮化道教
1壮化道教源流87
2壮化道教的坛班组织95
3壮化道教的仪式特征100
五 湘西苗族道教
1湘西苗族巴代文化103
2巴代扎法事器物110
3巴代扎坛班116
六 黎族道教
1道教传入与汉道公产生121
2道教渗入黎族宗教文化124
3黎族汉道公127
4黎族道教的神灵体系131
5道教化的符箓与科仪文书136
结语 道教与少数民族宗教交融的意义140
致谢 142
3 斋醮科仪吸纳少数民族巫术
鲁迅先生认为,“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而道教则“根底在巫”。 巫术是道术的一部分,以符咒为主要道术的五斗米道带有浓厚的巫术 色彩,这与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盛行的巫术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后汉 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巴郡、南郡蛮“俱事鬼神”。《华阳国志》 卷九载, 人“俗好鬼巫”。当时西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巫术盛行,而 五斗米道在当时又被称为鬼道、米巫,这说明五斗米道与当时西南地 区流行的巫术是密不可分的。
在《道藏》等科仪法术经书中,不难看到巫术内容。西南少数民 族巫术中的祀神仪式、法器仪仗、符箓禁咒、禹步手诀等作法方式, 均为早期道教所承袭。《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地区少 数民族“俗好巫鬼”“其人皆被发左衽”。其跣足、披发等生活习俗 正是道教某些斋醮仪式的雏形。陆修静在宋文帝元嘉三十年(453) 曾率门人建三元涂炭斋,《洞玄灵宝五感文》记录涂炭斋的仪式时说: “于露地立坛,安栏格,斋人皆结。同气贤者,悉以黄土泥额,被发 系著栏格,反手自缚,口中衔璧,覆卧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
头忏谢。”道教斋醮科仪中的涂炭斋法,即源于少数民族的祭祀习俗。
道教斋醮仪式中,法师的坛场步伐被称之为步罡踏斗,又称之为 禹步。据传,禹步为大禹所创。大禹治水时在南海之滨,曾见鸟禁咒, 能令大石翻动。而鸟禁时,常作一奇怪步伐,大禹即模仿此步伐并运 用于治水之中,由此而成禹步。汉代扬雄《法言》称:“昔者姒氏治 水土,而巫步多禹。”《史记·六国年表》云:“禹兴于西羌。”由 此可知,夏禹属羌戎民族。禹步其实是一种巫步,是巫师跳神的步伐, 它为早期道教所承袭,成为斋醮科仪中的重要法术,被称为“万术之 根源,玄机之要旨”。
岭南百越民族的巫仙文化及其敬仙祭神方式,对道教的斋醮仪式 和神祇信仰亦有一定影响。《隋书》载,林邑丧葬,“男女皆截发, 随丧至水次,尽哀而止,归则不哭。每七日,然(燃)香散花,复哭, 尽哀而止,尽七七而罢。至百日、三年,亦如之”。《晋书·南蛮》言: 扶南“丧葬、婚姻略同林邑”。依据上述史料,蒙文通《道教史琐 谈》认为:“七七”“百日”“三年之事”,中土古代所无(古代无 三年之丧,二十七月而毕),亦非印度所有。但是“至元魏、北齐之 世,君臣已习行之,见于载记。倘林邑、扶南之强,而其教亦入中国, 即所谓天师道也”。也即林邑、扶南(今柬埔寨、越南等地)丧礼中 “七七”“百日”习俗,也被早期道教吸纳。
此外,南越、山越巫术“禁咒之法”,亦被道教吸纳改造为祝由 科仪中的止血续骨之术。《抱朴子·内篇》载:“吴越有禁咒之法, 甚有明效,多炁耳,知之者可以入大疫之中,与病人同床而己不染。 又以群从行数十人,皆使无所畏,此是炁可以禳天灾也。” 据称,善 禁咒术的道徒能以炁禳灾祛鬼,蛇虫虎豹不能伤,刀刃箭镞不能入。 又能禁水使逆流,禁疮使止血,禁钉使自出。
道啸是道术的一种,是道教法事中通神的重要手段和仪式之一,
亦可能源自岭南百越民族之巫啸。岭南巫啸起源甚早,东晋王嘉《拾 遗记·前汉》载:“太始二年,西方有因霄之国,人皆善啸,丈夫啸 闻百里,妇人啸闻五十里,如笙竽之音,秋冬则声清亮,春夏则声沉 下。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逾远。 故《吕氏春秋》云‘反舌殊乡之国’,即此谓也。”道啸见于道书《真 诰》卷十:“右命玉华,左啸金晨,命我神仙,役灵使神。”《洞真 太上说智慧消魔真经》卷二载:“凝化精炁,操真策虚,啸咤万神。” 道啸与岭南巫啸发声方法和功能基本一致,极有可能源于岭南巫啸。
《后汉书·徐登传》载:“徐登者,闽中人也。本女子,化为丈夫。 善为巫术。又赵炳,字公阿,东阳人,能为越方。时遭兵乱,疾疫大起, 二人遇于乌伤溪水之上,遂结言约,共以其术疗病。各相谓曰:‘今 既同志,且可各试所能。’登乃禁溪水,水为不流。炳复次禁枯树, 树即生荑,二人相视而笑,共行其道焉。”徐、赵两人所行巫术为“越 方”,即岭南百越民族的禁咒巫术。
气禁,亦为道术之一种,是通过行气于外物,使外物随心所欲而 起变化,以达到养身去恶的目的,亦是源自岭南百越民族的禁咒巫术。
天师道符箓亦与西南少数民族有着重要的关联。《晋书·孝怀帝 纪》载:“支胡五斗叟、郝索聚众数千为乱,屯新丰,与芒荡合党。” 蒙文通《道教史琐谈》一文认为,“叟”即西南少数民族之族称,“五 斗叟”之称谓则表明五斗米教原行于西南少数民族。蒙又说,“符箓 之事始于张道陵,符箓固非中国汉字也;故余疑其为西南民族之宗教 而非汉族之宗教”。
1949 年后,巴蜀地区出土的许多巴蜀铜兵器——剑、矛、钺、戈等, 基部上往往铸或刻有兽型纹、虎纹和类似文字的符号 , 其形制与纹饰
贵州民间道坛职牒中的道教符箓
皆由一些单体的代表某种意义的符号连缀而成,一般称为“巴蜀图语”。
这种巴蜀图形字既不同于青铜铭文,也非篆隶,却很像道教符箓。巴 蜀文字在秦灭巴蜀百余年后的汉代消失,但却可能保存于巴蜀诸族中。 原始民族的文字一般由巫师掌握,五斗米道既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建立,很可能在吸取西南少数民族巫教的同时,也吸取了被各少数民 族族群之巫师所掌握的巴蜀文字。因此,巴蜀文字转为道教符箓的可 能性很大。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