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432860
定格历史,收藏记忆,开创读图时代,观照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和发展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在本辑姚亦锋的《童年里的乡村野草花》里,作者结合几张家藏老照片,回忆了“文革”中举家从南京下放苏北农村的经历。以一个少年的体验与观察,对当年的城乡差别、农村的经济政治生态以及农耕文明下的自然风貌,都有细致的记述,留下了一段宝贵的见证。
唐佩云则通过一张结婚照,讲述了一介草民在时代皱褶里的悲欢离合。在相濡以沫的丈夫辞世多年后,已年过古稀的她在文末写道:“看着照片里的两个年轻人,我眼泪怎么也止不住,耳边又回响起当时摄影师的招呼声:‘这位男同志,站近点,再近点,对,对……我数一、二、三,笑!’”一张看似寻常的新婚合影,几乎凝聚了当事者一生的记忆与悲欢!
老照片(第一二七辑)
李 伟 一家人与一只华南虎的往事
魏春洋 盎斯家族在烟台
陈 杰 一位调干生的影像记忆
小 非 大理忆旧
毛万青 激情燃烧的岁月
徐立汉 新中国第一代芭蕾舞演员
姚亦锋 童年里的乡村野草花
邹存荣 与摄影家吴印咸的一次接触
王超和 马海德与艾黎在南滨农场
郭吉忠口述 郭子汉整理 和孔繁森在一起的日子
张鹏程 张鹏搏 远去的礼拜堂钟声
秦 风 战后十年的韩国社会
唐佩云 结婚照背后的故事
田卫平 一生蹉跎的舅舅
李玉芳口述 倪胜整理 我的回忆
金 靖 袁宜厂与“胖太太”
陆瑞仁 怀念父亲
赵 淳 一生奉献北京园林古建的父亲
吕蔚东 我的父亲吕公威
冯克力 “自下而上”的历史
封 面 民国年间的姐弟合影(吕蔚东)
封 二 韩国汉城(今首尔)贫民窟里帮女儿剪发的母亲(秦风)
封 三 1942年,流亡大后方的一家人(徐立汉)
“自下而上”的历史
冯克力
大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英国的艾瑞克·霍布斯鲍姆与拉菲尔·塞缪尔为代表的一些史学家力倡“自下而上的历史学”,把历史研究的重点转移到日常生活和民众的经历上来,试图从个人与时代的交织中呈现历史。这一颇具开创性的研究路径,不仅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历史书写,同时也催生了影像对历史研究的介入。对此,彼得·伯克在《图像证史》一书中有过论述。
为什么偏偏是影像(照片)与“自下而上的历史学”能够一拍即合?想来是因为在以往留下的影像里,不仅有大量民众日常生活的直观记录,巨细无遗,而且这些影像更承载了当事者的丰赡记忆,天然地成了“自下而上历史学”的绝好史料,并取之不竭。
说到影像对当事者种种记忆的承载,我们不妨以常见的家藏老照片为例。很少有人没有翻看自家影集的经验:伴随着照片一张张翻过,从其所定格的信息里,哪怕是一个眼神,一个笑靥,一个坐姿,抑或一个饰物,一种发型,一件衣服……都能唤起不尽的回忆,许多尘封多年、已然忘却的陈年往事,每每透过照片中的蛛丝马迹,活灵活现,纷至沓来。
毋宁说,照片是最灵验的记忆催化剂。
在本辑姚亦锋的《童年里的乡村野草花》里,作者结合几张家藏老照片,回忆了“文革”中举家从南京下放苏北农村的经历。以一个少年的体验与观察,对当年的城乡差别、农村的经济政治生态以及农耕文明下的自然风貌,都有细致的记述,留下了一段宝贵的见证。
唐佩云则通过一张结婚照,讲述了一介草民在时代皱褶里的悲欢离合(见本辑《结婚照背后的故事》)。在相濡以沫的丈夫辞世多年后,已年过古稀的她在文末写道:“看着照片里的两个年轻人,我眼泪怎么也止不住,耳边又回响起当时摄影师的招呼声:‘这位男同志,站近点,再近点,对,对……我数一、二、三,笑!’”
一张看似寻常的新婚合影,几乎凝聚了当事者一生的记忆与悲欢!
像姚亦锋、唐佩云们这样的回忆,在《老照片》里可谓比比皆是。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影像与记忆,并非仅仅是普通百姓的家长里短、儿女情长,它们无形中也在“自下而上”地,不断丰富并形塑着我们的历史叙事,不容小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