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231153
理论的力量,不仅在于解释已发生的过往和现实,更在于洞察与预测未来发展。书中记载的中国改革前二十年过程及重大事例成为重要史料,书中构建的“制度-增长”理论分析框架则成为得到实践检验、对中国经济至今仍然富有解释力的学术结晶。
本书对改革开放前20年的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的交互关系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证分析,从不同角度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一系列富有成效和具有特色的经验,并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进行了中国范式分析,通过国际比较归纳出中国范式的一系列基本特征。作者创造性的提出了“制度—增长”的分析框架及各种理论假设,并予以了初步检验。阅读本书,读者可以看到作者对政府政策者“改革程序”设定的论述是全书的灵魂;而本书蕞大的理论贡献则在于提出了一个以利益关系为主线,以行为主体间的博弈方式为联结的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互动模式。
0 导论:制度—增长的分析框架
0.1过渡经济呼唤新的分析工具
0.2经济条件·制度结构·经济增长
0.3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动态模型
0.4对体制改革分析构架的重新审视
0.5分析方法及逻辑体系
1 政府决策者行为方式分析:改革程序设定
1.1政府决策者为什么要发动体制改革?
1.2寻求改革合法性:政府决策者的处理方式
1.3制度创新的“改革程序”设定
1.4不同改革程序设定的决定性因素分析
2 中央与地方分权化:地方政府角色转换
2.1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化:内在逻辑性分析
2.2地方政府利益独立化:条件及过程
2.3地方政府在体制改革中的角色定位
2.4分权化对中国市场化进程的影响
3 基层组织制度创新:双轨制下的两部门互动
3.1基层组织制度创新的基本方式:理论分析
3.2旧体制边缘的革命:非国有经济部门发展
3.3国有部门改革及其行为选择
3.4两部门关系及对产出水平的影响
4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与新型居民部门崛起
4.1体制变革与居民部门角色转换
4.2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典型描述
4.3改革以来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变动
4.4国民收入分配向个人倾斜:制度意义与经济增长
5 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化: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5.1市场化的现实基础:不可回避的问题
5.2中国80年代的产品市场化
5.3 90年代的要素市场化
5.4多重模式的市场化发展特征
5.5市场化程度衡量:基本判断
5.6市场化过程中的利益结构变动
6 市场化主导的新工业化进程
6.1新工业化兴起:对传统工业化的批判
6.2体制变革中的双重工业化格局
6.3新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变动
6.4新工业化的推进
7 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城市化浪潮
7.1传统体制下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割裂
7.2改革之后的城市化兴起:主导因素及推动力量
7.3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的新格局
7.4中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前景预测
8 经济开放化: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的催化剂
8.1经济开放化:一种共合现象
8.2开放格局:梯度式演进
8.3经济开放化进程:外贸、外资、外债
8.4经济国际化程度及其效应
9 宏观体制框架与微观制度基础
9.1体制变革深化:转向利益整合的重点
9.2宏观体制改革的核心:分权化的规范化
9.3宏观体制改革:建立新体制框架的重要标志
9.4构建宏观新体制的微观基础:企业制度创新
9.5国有经济的活力:公有资本运动及导控度
10 统一市场构建与地区不平衡发展
10.1改革中的地区发展:总量增大与差距扩大的矛盾
10.2地区问题的两难困境
10.3地区发展格局的变动趋向及主导力量
11 产业空洞化与培育新的增长点
11.1过剩经济新格局与产业空洞化
11.2中国现阶段产业空洞化的成因、机理及特点
11.3以城市化为核心的结构调整:系列化的新增长点
12 经济体制与增长方式:实行根本性转变
12.1改革推动下的经济增长波动
12.2增长方式分析
12.3转变增长方式与深化体制改革
13 结束语:前景展望
13.1 2020年的中国可能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
13.2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
13.3新一轮的三位一体改革:机构、金融和所有制结构
13.4解决就业:成为经济生活中的首要问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