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69099
第一节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协同创新研究
第二节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脉络评述
第三节 合作创新网络相关研究
第四节 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相关研究
第五节 网络结构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相关研究
第六节 三螺旋理论及测度相关研究
第二章 ICT产业概况与专利数据
第一节 ICT产业概况
第二节 专利衡量企业创新绩效的合理性
第三节 专利数据源
第三章 中国ICT产业专利活动及产学研合作创新比较
第一节 各子领域专利授权状况分析
第二节 各省份专利授权情况分析
第三节 产学研合作创新态势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四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国际比较
第一节 各国(地区)ICT产业专利发展态势比较研究
第二节 基于专利的ICT产业产学合作比较研究
第三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其合作网络结构演化
第一节 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背景
第二节 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产学研合作模式演化分析
第四节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演化分析
第五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复杂网络视角下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结构演化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数据处理与方法
第三节 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和无标度特征分析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产学研合作网络的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知识转移效率与创新绩效研究假设
第三节 数据处理与创新网络生成
第四节 计量经济学模型构建
第五节 知识转移效率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第六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第一节 小世界性与企业创新绩效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设计
第三节 小世界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第四节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九章 双重网络与企业二元式创新绩效
第十章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中开放度与企业创新绩效
第十一章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合作广度视角
第十二章 产学研合作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合作深度视角
第十三章 三螺旋视角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关系测度研究
参考文献
一、中国特色的开放式创新——产学研合作创新
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组织边界不再封闭,组织内外部的创新资源可以优势互补;研发活动也不再限于组织内部,企业通过开展跨组织的合作可以减少技术创新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以提升其创新绩效(Chesbrough,2003)。从知识形态来看,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三者的知识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因此,企业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与大学、研究机构自发地共享和交换资源、共同开发新创意和新技能,即产学研合作进行研发创新活动。
所谓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在利益驱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许侃、聂鸣,2013)。它是一种重要的创新模式,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企业获得研发资源、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产学研合作”“产学研联合”(“官产学研联合”“官产学研金联合”)和“产学研用结合”是目前国内三个密切关联的提法。“产学研合作”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硅谷,并形成了“硅谷模式”。后来,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硅谷模式”并取得了成功。中国产学研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科技攻关”,以1995年和2006年两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为界,中国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从“产学研联合”到“产学研结合”,再到“产学研用结合”三个阶段。产学研合作创新是开放式创新的一种重要模式,是企业获取技术创新所需关键资源的重要途径。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2.0版——产学研协同创新
随着科技全球化日益深入,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常常遇到诸如创新成果不被市场接受、融资渠道不畅、合作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无法通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加以解决,需要政府、科技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才可得以解决。于是,传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演化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一般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创新活动(李霞等,2008)。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各行为主体既保持相对独立,又以功能互补、利益互惠、成果共享为原则协同作用,通过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单要素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产学研协同创新是解决我国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的有效手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并将产学研协同创新第一次写进中央工作文件,进一步为产学研合作指明了方向。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个新提法,是国家创新模式——三螺旋理论的新发展,也是中国特色产学研合作理论的新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时期,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对于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