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5470751
《由浅入深学习SAP财务》融入了作者十多年的SAP 财务实施经验,全面详细地介绍了SAP 原理、操作、配置、设计理念、业务实践等内容。全书共11 章,分别介绍了SAP 基础知识、总账模块、应收模块、应付模块、资产模块、成本中心会计模块、产品成本控制模块、获利分析模块、内部订单模块和合并模块等专业内容,以及作者对SAP 财务应用的一些深入思考。终章中的内容主要是跨模块的或者综合性的知识,希望对读者能有所启发。 《由浅入深学习SAP财务》阐述全面又细致入微,实用性强。可以作为SAP 财务顾问的“备查宝典”,也可以作为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操作指导用书。对于相关的财务研究人员而言,本书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 1 章 SAP 基础知识
1.1 SAP概述/1
1.1.1 SAP公司与SAP应用产品/1
1.1.2 SAP可以给企业带来的价值/2
1.2 SAP界面介绍/2
1.2.1 SAP的登录/2
1.2.2 SAP前台操作/4
1.2.3 SAP后台配置/7
1.3 SAP财务主要模块介绍/9
1.3.1 SAP财务相关模块的体系/9
1.3.2 财务会计(FI)模块基本功能/10
1.3.3 控制(CO)模块基本功能/11
第2章 总账模块
2.1 基础知识/14
2.1.1 总账模块的基本功能/14
2.1.2 总账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集成/14
2.2 组织结构/15
2.2.1 公司代码/15
2.2.2 公司/15
2.2.3 业务范围/16
2.3 主数据维护:会计科目/17
2.3.1 会计科目表/17
2.3.2 会计科目的增加/18
2.3.3 会计科目的冻结/24
2.3.4 会计科目的删除/24
2.4 会计凭证处理/26
2.4.1 会计凭证处理的基本概念/26
2.4.2 会计凭证输入的基本操作/26
2.4.3 会计凭证输入的字段介绍/28
2.4.4 会计期间维护/30
2.4.5 汇率维护/32
2.4.6 对预制会计凭证的过账/删除/35
2.4.7 外币凭证及附加本位币/36
2.4.8 凭证的冲销/38
2.5 科目余额查询/41
2.6 定期处理/44
2.6.1 月末操作:自动清账/44
2.6.2 月末操作:GR/IR重组/46
2.6.3 月末操作:外币评估/51
2.6.4 月末操作:货币折算/58
2.6.5 年末操作:维护新财政年度会计凭证编号范围/59
2.6.6 年初操作:科目余额结转/62
2.7 总账模块报表/66
2.7.1 对外报表: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66
2.7.2 对外报表:现金流量表/69
2.7.3 对内报表介绍/69
2.8 总账模块设计的流程和方案要点/70
第3章 应收模块
3.1 基础知识/72
3.1.1 应收模块的基本功能/72
3.1.2 应收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集成/72
3.2 组织结构/73
3.3 主数据维护:客户/73
3.3.1 客户的概念/73
3.3.2 客户的创建/74
3.3.3 客户的更改和显示/82
3.3.4 客户的冻结与解冻/83
3.3.5 客户的删除标记与删除/85
3.4 客户发票的处理/89
3.4.1 来自于销售模块的发票/89
3.4.2 手工输入的发票/94
3.4.3 发票业务的冲销/95
3.5 收款及清账/99
3.5.1 收款同时清账/99
3.5.2 收款时不清账事后清账/104
3.5.3 收款的冲销与清账的重置/107
3.6 预收款的处理/108
3.6.1 预收款的直接输入/108
3.6.2 通过预付订金请求输入预收款/110
3.7 应收票据的处理/113
3.7.1 应收票据的接收与清账/113
3.7.2 应收票据的承兑/114
3.7.3 应收票据的贴现/115
3.7.4 应收票据的背书转让/116
3.8 客户的其他特别总账业务/118
3.9 客户余额查询/119
3.10 定期处理/121
3.10.1 月末操作:外币评估/121
3.10.2 年初操作:客户余额结转/121
3.11 应收模块报表/123
3.12 应收模块设计的流程和方案要点/124
第4章 应付模块
4.1 基础知识/125
4.1.1 应付模块的基本功能/125
4.1.2 应付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集成/125
4.2 组织结构/126
4.3 主数据维护:供应商/127
4.3.1 供应商的概念/127
4.3.2 供应商的创建/127
4.3.3 供应商的更改和显示/134
4.3.4 供应商的冻结与解冻/136
4.3.5 供应商的删除标记与删除/138
4.4 供应商发票的处理/142
4.4.1 来自于采购模块的发票/142
4.4.2 手工输入的发票/149
4.4.3 发票业务的冲销/152
4.5 付款及清账/156
4.5.1 付款同时清账/156
4.5.2 付款时不清账事后清账/157
4.5.3 付款的冲销与清账的重置/160
4.6 预付款的处理/162
4.6.1 预付款的输入/162
4.6.2 预付款和应付发票的清账/163
4.7 应付票据的处理/164
4.7.1 应付票据的开立/165
4.7.2 应付票据的兑付/166
4.8 供应商的其他特别总账业务/167
4.9 供应商余额查询/170
4.10 定期处理/171
4.10.1 月末操作:外币评估/172
4.10.2 年初操作:供应商余额结转/172
4.11 应付模块报表/172
4.12 应付模块设计的流程和方案要点/173
第5章 资产模块
5.1 基础知识/174
5.1.1 资产模块的基本功能/174
5.1.2 资产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集成/174
5.2 组织结构/175
5.2.1 折旧范围/175
5.2.2 折旧表/177
5.2.3 资产分类/178
5.3 资产数据的维护/181
5.3.1 资产数据的结构/181
5.3.2 资产数据的创建/182
5.3.3 子资产的创建/185
5.4 资产的购置/187
5.4.1 在FI中直接输入的购置/187
5.4.2 来自于采购业务的购置/189
5.5 资产的转移/193
5.5.1 公司代码内的归属转移/193
5.5.2 公司代码内的价值转移/195
5.5.3 公司代码间的转移/196
5.6 资产的折旧/198
5.6.1 资产折旧的原理/198
5.6.2 资产折旧的运行/202
5.7 资产的报废/205
5.7.1 有收入的报废/205
5.7.2 无收入的报废/208
5.8 在建工程的成本归集与转固/209
5.8.1 在建工程的成本归集/209
5.8.2 在建工程预付款的核算/210
5.8.3 在建工程的转固/212
5.9 资产的年度处理/215
5.9.1 资产会计年度更改/215
5.9.2 资产年终结算/217
5.10 资产模块的初始化/218
5.10.1 初始化相关的主要配置/218
5.10.2 资产数据初始化的方法/219
5.10.3 资产期初数据的准备和校验/222
5.10.4 通过LSMW导入资产期初数据/222
5.11 资产模块报表/226
5.12 资产模块设计的流程和方案要点/229
第6章 成本中心会计模块
6.1 基础知识/230
6.1.1 成本中心会计模块的基本功能/230
6.1.2 成本中心会计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集成/230
6.2 组织结构/231
6.2.1 控制范围的概念及其与公司代码的关系/231
6.2.2 控制范围的属性定义/231
6.3 主数据维护:成本中心(组)/233
6.3.1 成本中心的创建/234
6.3.2 成本中心的变更/236
6.3.3 成本中心的删除/238
6.3.4 成本中心组的维护/239
6.3.5 标准层次结构的维护/241
6.4 主数据维护:成本要素(组)/243
6.4.1 初级成本要素/244
6.4.2 次级成本要素/245
6.4.3 成本要素组的维护/247
6.5 主数据维护:作业类型(组)/249
6.6 主数据维护:统计指标(组)/251
6.7 成本中心计划/251
6.7.1 成本中心输入计划/成本/251
6.7.2 成本中心作业输出/价格计划/253
6.7.3 成本中心计划的编制助手/254
6.8 成本中心实际过账/257
6.8.1 通过FI/MM模块的过账/257
6.8.2 成本中心重过账/258
6.8.3 统计指标的记账/260
6.9 月结操作/260
6.9.1 分配/分摊循环的执行/260
6.9.2 作业价格的计算/267
6.10 成本中心会计报表/273
6.10.1 运行报表前的用户设置/273
6.10.2 成本中心会计常用报表/275
6.11 成本中心会计模块设计的流程和方案要点/277
第7章 产品成本控制模块
7.1 基础知识/278
7.1.1 产品成本控制模块的基本功能/278
7.1.2 产品成本控制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集成/278
7.2 产品成本计划/280
7.2.1 物料的基本属性:价格控制/280
7.2.2 物料价格的修改/284
7.2.3 物料成本的滚算:单一滚算/286
7.2.4 物料成本的滚算:批量滚算/295
7.3 成本对象控制/302
7.3.1 针对生产订单的月结/303
7.3.2 针对销售订单的月结/321
7.3.3 按期间计算的产品成本/328
7.4 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账/331
7.4.1 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331
7.4.2 实际成本核算的系统操作/336
7.4.3 实际成本核算/物料分类账启用的注意事项/346
7.5 CO模块月结总结/347
7.6 产品成本控制模块设计的流程和方案要点/349
第8章 获利分析模块
8.1 基础知识/350
8.1.1 获利分析模块的基本功能/350
8.1.2 获利分析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集成/350
8.1.3 获利分析的类型/351
8.2 组织结构/352
8.2.1 经营范围/352
8.2.2 经营范围与其他组织的关系/353
8.3 数据结构/353
8.3.1 特征字段/353
8.3.2 值字段/355
8.4 获利分析数据的传送(平时)/356
8.4.1 来自销售开票的获利分析数据/356
8.4.2 来自FI/MM记账的获利分析数据/358
8.4.3 手工输入获利分析数据/360
8.5 获利分析数据的传送(月末)/362
8.5.1 实际成本的传送/362
8.5.2 成本中心费用分摊到获利能力段/364
8.5.3 自上而下的分配/367
8.5.4 来自生产订单结算的获利分析数据/370
8.6 获利分析报表的出具/372
8.6.1 获利分析报表的结果查看/372
8.6.2 获利分析报表的编制/374
8.6.3 获利分析报表的权限控制/378
8.7 获利分析模块设计的流程和方案要点/380
第9章 内部订单模块
9.1 基础知识/381
9.1.1 内部订单模块的基本功能/381
9.1.2 内部订单模块与其他模块的集成/382
9.1.3 内部订单的分类/382
9.2 内部订单的创建/384
9.2.1 内部订单创建的系统操作/384
9.2.2 内部订单类型的相关配置说明/387
9.3 内部订单的记账/388
9.3.1 总账模块的直接记账/388
9.3.2 资产模块折旧的记账/389
9.3.3 库存模块发料的记账/390
9.3.4 采购模块采购的记账/391
9.4 内部订单计划和预算/392
9.4.1 内部订单的计划/392
9.4.2 内部订单的预算/395
9.5 内部订单的结算/400
9.6 内部订单的报表/405
9.6.1 运行报表前的用户设置/405
9.6.2 内部订单常用报表/406
9.7 内部订单模块设计的流程和方案要点/408
第10章 合并模块
10.1 基础知识/409
10.1.1 合并的基础知识/409
10.1.2 SAP合并模块的演进过程/410
10.1.3 EC-CS模块的基本功能/410
10.1.4 EC-CS中的全局参数/410
10.2 合并模块的组织结构/411
10.3 合并模块的主数据/412
10.4 合并数据的形成/415
10.4.1 合并凭证的自动生成/415
10.4.2 合并凭证的手工创建/416
10.4.3 合并数据的外部导入/418
10.4.4 数据监控器/423
10.5 合并数据的抵销/424
10.5.1 内部应收应付的抵销/424
10.5.2 内部销售收入的抵销/428
10.5.3 期末存货未实现损益的抵销/432
10.5.4 内部投资抵销的处理/436
10.5.5 合并监控器/437
10.6 合并模块的相关报表/438
10.6.1 合并报表的类型/438
10.6.2 主要的合并报表/438
10.7 合并模块设计的流程和方案要点/440
第11章 SAP财务应用方面深入思考的专题
11.1 组织结构的作用与设计/441
11.1.1 各模块组织结构的梳理/441
11.1.2 组织结构的作用/443
11.1.3 财务组织结构的约束条件和影响点/444
11.1.4 组织结构设计的考虑点/445
11.2 几种核算组织的区别:业务范围、利润中心、段/446
11.2.1 3种组织的定义/447
11.2.2 3种组织的衍生规则/447
11.2.3 3种组织结构的共性和区别/448
11.3 SAP集成会计凭证生成的原理/449
11.3.1 来自MM模块的集成/449
11.3.2 来自SD模块的集成/455
11.3.3 来自CO模块的集成/458
11.3.4 来自FI模块自身的集成/460
11.3.5 小结/461
11.4 SAP操作科目表的规划及建议/466
11.4.1 操作科目表的总体架构规划/466
11.4.2 具体科目设计/467
11.5 验证和替代的应用/481
11.5.1 验证的应用/481
11.5.2 替代的应用/482
11.5.3 验证和替代的通用知识/483
11.6 物料期间、会计期间、成本期间的管理/486
11.6.1 物料期间的管理/486
11.6.2 会计期间的管理/489
11.6.3 成本期间的管理/490
11.6.4 3种期间的协同/491
11.7 一个物料多种成本的核算/491
11.7.1 按SDI和WBSE的库存评估/492
11.7.2 分割评估/496
11.7.3 小结/502
11.8 跨工厂的成本滚算/502
11.8.1 成本滚算的基础知识:传输控制/502
11.8.2 同一公司代码下的跨工厂成本滚算/503
11.8.3 不同公司代码下的跨工厂成本滚算/504
11.8.4 小结/506
11.9 为什么说SAP中没有在制品的盘点/506
11.9.1 传统的在制品盘点思维/506
11.9.2 SAP中为何不能实现在制品的盘点/507
11.10 财务月结和年结步骤总结/508
11.10.1 财务的月结步骤/509
11.10.2 财务的年结步骤/512
11.11 如何提高月结事务的性能/514
11.11.1 后台运行的参数选择/514
11.11.2 减少订单月结操作中的订单数量/515
11.11.3 减少实际成本核算的处理对象数量/519
11.12 SAP上线时的初始化/520
11.12.1 初始化的总策略/521
11.12.2 财务余额的切换策略/523
11.12.3 未清单据的切换策略/528
11.12.4 期初切换上线的时间计划/529
11.13 SAP上线后是否要并行/529
11.13.1 国家有关规定的解读/529
11.13.2 并行的初衷和可能的做法/530
11.13.3 关于并行的分析及结论/531
11.13.4 风险应对/532
****前 言****
多年以来,我就一直希望写一本书,详尽介绍SAP的原理、操作、配置、设计理念、业务实践、实施注意点等内容,以便让大家在SAP实施或应用过程中,不至于走弯路。但由于工作关系,一直没有得以实现。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SAP产品是博大精深的,业界通常的话是“入门容易而精通很难”。如果会输入凭证和各种业务单据,只能说刚刚入门,略懂皮毛。要将系统弄懂,不要求百分之百地弄懂,至少做到将“需要用到的知识”弄懂,这样,我们才会将好的系统应用好,使其发挥最大作用。对初学者或应用者而言,需要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学习,逐步掌握系统真正的设计思想,才能吃透SAP。可惜的是,目前市场上这方面的书比较少,包括SAP原厂商编号的出版物也比较少,而且,即便有这样的书,要么专门针对配置,要么专门针对浅层次的概念,很少有将概念、功能、操作、配置、应用几个方面结合起来介绍的。这对SAP初学者或者应用者来说是个缺憾,因为难以融会贯通:看了配置,不知道如何与实际业务相结合;看了概念介绍,不知道如何去实现。
因此,希望本书能在这方面填补空白。在每一个章节编写的过程中,都按照人的理解思维习惯逐步展开。例如,在说到外币评估的知识时,先介绍财政部的会计制度,接着介绍外币评估的原理,再介绍系统相关的配置,最后介绍系统的操作步骤。这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是循着“制度—原理—基础—执行”这样的线索发展。制度是我们操作的规范性要求,有了这样的制度,我们怎样实现呢?这就要谈系统的实现原理。理解了原理,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系统有KDB和KDF两种事务的配置屏幕。等我们看到了配置屏幕中配置的具体科目,就能理解在前台的操作中产生的结果了。多年以前,某企业的财务总监在听完项目初期的一堂培训课后,说了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他说,“我们学习SAP系统,首先要听原理。原理弄懂了,后面的事情就是顺理成章的了”。的确,原理就是系统的精髓,它应该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来阐述。
本书共11章,其中:第1章为SAP基础知识介绍;第2~5章为FI(财务会计)各模块介绍;第6~9章为控制(CO)模块介绍;第10章为合并(EC-CS)模块介绍;第11章是SAP财务“专题”性的介绍,收录了一些跨模块的或者较为综合性的知识,希望对读者也有些启迪。
本书中的示例,主要基于SAP全球的培训系统,即互联网演示和评估系统(Internet Demonstration and Evaluation System,IDES)进行截图介绍。涉及中国的特有设置或操作,我们部分地使用了中国本地的测试系统。
目前SAP的新一代产品SAP S/4 HANA已经推出数年,但目前在中国企业,使用广泛的仍是ECC 6.0/7.0版本,因此本书在编写时,仍然以ECC 6.0/7.0版本为基础。虽然SAP S/4 HANA在部分界面和数据库表上有所变化,但是基本原理和操作思路是一样的,因此,读者可以不必拘泥于版本。
由于SAP在中国有较多的版本,各个版本的中文翻译不尽相同,因此,本书中截图所体现的中文词语,可能和读者所使用的系统中的中文词语不一样,但这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和理解。希望读者能够理解。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主要是利用业余的时间,但不可避免地占用了一些工作时间。在此,谨对我所在的公司——上海汉得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领导和同事的宽容表示感谢。同时,也感谢我的家人,家人的鼓励、支持及包容,是我背后最大的动力。
高林旭
——SAP资深方案架构师 王昕
此书融入了作者十多年积累的丰富的SAP FI/CO实施经验,是作者的心血之作。书中内容由表入里、由浅至深,条理清晰,系统、全面地阐述了SAP FI/CO的功能与方案,非常适合有志于从事SAP FI/CO实施工作的咨询顾问及企业内部财务相关人员阅读。此书内容也为咨询顾问及企业解决SAP FI/CO问题提供了具体指导,是多年来市面上*接地气的SAP佳作之一。
——SAP资深方案架构师 聂兰华
众所周知,SAP是目前*的ERP系统,其构架严谨,功能强大。而系统的成功实施,尤其依赖财务模块;应用成效,也主要体现在财务模块。信华精机有限公司在2006年10月成功上线SAP系统五大模块,在实施过程中,高林旭老师作为财务顾问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与帮助,他在财务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高老师在本书中重点解析了SAP与财务的紧密联系性,相信会给企业财务及高级管理人员带来重要启迪。
——信华精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任芸
作者秉承会计的本质——“信息系统论”的观点,将SAP系统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功能架构,与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系统实施进行创新性融合。本书为中国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实践提供了完整的参考模板,也为财务会计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宝贵资源。
——西安邮电大学教授 冯景超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本实用的书。它的预期读者包括SAP从业者、企业财务人员(SAP应用者)以及高等学校的企业信息化研究人员(SAP研究者)等。
在为什么要学习这本书的问题上,前言中已经讲过,SAP入门容易但精通很难。如果缺乏对SAP的深刻理解,有可能在企业的实践中,采用了错误的方案,或者过分强调美好的期望而忽略现实基础;或者不能透彻理解SAP所能实现的程度,而采取了简单草率的方案。
遗憾的是,这样的问题在业界时有发生。
我曾拜访过一个企业,该企业的首席信息官(CIO)在SAP系统实施一年后,抱怨当时的实施公司将产成品的价格控制设计为“移动平均价”。他不无后悔地说,“这是我们系统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失误”。
我曾经帮一个企业实施二期项目,结果在实施过程中,发现一期的一些设置不尽合理,例如,客户组的划分中除了常规有交易的“国内客户”和“国外客户”外,还设置了一个“国内潜在客户”和“国外潜在客户”。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某潜在客户变成了真实的客户,是否要新建一个客户呢?到了二期项目时,已经发现了这些配置的不合理,但由于这些配置属于系统的基础性配置,难以更改,于是,只能在“夹缝中”艰难地适应与微调。
我曾经多次帮助企业解决资产超过两年没有正常结算的情况。可能大家都认为,资产年终结算不是每年都要执行的程序吗?但事实上就存在这样的不规范操作:年终结算时系统报了错误,但没有人真正彻底地予以解决。如果一年没有成功结算,似乎没有问题;两年不执行,似乎也没有问题,但到了第三年初,问题就暴露了:前年的资产年终结算未完成,导致当前年度的财年无法打开;而如果回头处理前年的资产年终结算,可能会产生前年的折旧记账(前年的账务早就关闭了!)。但往往在操作层面,用户运行年终结算时,碰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也没有足够重视此问题,认为不能成功结算就放置在一边,最终问题到了无法解决的时候被暴露出来,可惜为时已晚。
还有多个企业的IT负责人在新年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打电话、发邮件寻求支持,告知由于新的年度的凭证编号没有及时维护,导致有些凭证进入了9999年度的编号范围,而发现此问题后,再维护当年度的凭证编号范围,结果又引发系统的“快件”(express,系统发送的通知消息)。
…………
凡此种种,都是由于SAP的设计者将系统设置得非常精细,而我们在实施或者操作时,没有充分地领会它的精细设计,更没有领会它背后的思想,于是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或者没有及时正确地对待系统。
因此,我希望,每一个从业者或应用者都能拥有“扎实的知识”(solid knowledge),不仅仅限于表面。这也是我撰写这本书的初衷,也是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书中领会到的。
为了将知识完整地呈现出来,书中除了介绍系统原理外,还安排了以下板块。
【业务操作】 详细介绍每个业务操作的步骤,对屏幕上出现的关键字段予以解释。涉及后台配置的,也顺便介绍一下后台的知识。
【延伸思考】 由一个主干线知识引起的支线疑问。例如,介绍了冲销凭证时使用“反记账”,那么,“反记账”有何效果?如何查看该效果?延伸思考
【业务实践】 企业在某一业务操作上的惯常做法。它可以作为其他企业的参考。例如,讲到成本中心计划的“编制助手”时,介绍企业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该功能。
【设计参考】在SAP咨询顾问设计系统或者设计方案时,怎样设置才是较为合理的?例如,对客户账户组、供应商账户组的设置,应该怎样设计才使其有长远的可用性。
那么,各类阅读者应如何使用本书呢?
作为SAP从业者,尤其是咨询顾问,应首先从体系上了解SAP的知识架构,然后逐一了解在中国的企业实践中应掌握的知识。而对企业实践中应掌握的知识,首先要熟悉系统,包括原理、配置、操作方法,其次要了解在中国应该如何设计系统、如何应用系统,有哪些注意点。单纯掌握了配置或操作,并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好的咨询顾问。有很多咨询行业的入门者,希望一开始就配置一个全新的公司代码,然后用自己的公司代码来做练习。但是到头来他会发现,自己配置的公司代码什么都做不了,做凭证时处处碰壁,涉及后勤的业务也做不通。这就是方向上弄错了。
作为咨询顾问,最终的确要熟悉系统的配置,以便针对企业的业务需求,搭配出一套合理的系统,但是在此之前,要想快速学习系统,还是需要一些“逆向工程”的思维,即先熟悉现有的系统、现有的配置,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操作查看产生的效果,最后再去想,如果是我自己设计这样的系统,应该怎样取长补短。这就好比设计一种发动机,我们可以先拿已有的发动机进行试验,观察它的运作原理是怎样的,然后再对它进行拆解,分析它的构成,各机体怎样配合产生作用,最后我们自己设计时,就有了设计的思路或者改进的建议。也正因为如此,我认为,SAP公司的IDES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系统。初学者可以借助IDES中的样本公司,开展学习。因为IDES中预装了很多的公司代码以及很多的交易数据,可以供我们走完企业基本的业务流程,而无须重新配置系统。在学习时,可以借助SAP词汇表 4.6C(只有在这个版本中,才有关于IDES的详细介绍,包括可用的数据、可以测试的业务操作引导)的参考资料进行学习。本书提供了从原理到配置再到实际操作的合理的学习路线,可以帮助初学者结合IDES,一点一滴地积累起对SAP的认识,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作为咨询顾问,除了需要熟练掌握SAP,还需要善于设计妥善的方案。考虑到企业应用SAP,可能是长达几年甚至数十年的事情,因此,方案必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并且能够被企业用户代代传承下去。在本书若干章节的后面,还增加了一些有关中国企业设计参考和业务实践的篇幅,供咨询顾问参考。
作为SAP应用者,广大的企业用户可能没有太多的学习负担,不需要了解配置的细节,但是对业务原理的了解和掌握是必需的,对操作的细节也是应该熟悉的。在学习本书时,可以结合自身的日常操作,来理解该操作的作用、原理和注意点,这样,可以更有效地利用SAP系统。例如,使用某事务代码执行一个报表,理解了原理和不理解原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前者可以更好地分析报表的结果是否正确,或者结果对我们有何指示意义,而后者只是看到“报表有数据产生”,无法判断,无法分析。在不了解原理的情况下,就很容易出现前面提到的“两年没有完成资产的年终结算”这种情况。
SAP是一个集成运转的、高度自动化的处理系统。这就要求处在该系统链条各环节的人员(企业各部门用户)能够自动集成为一个整体,干好各自的本职工作,不要出纰漏,或者出了纰漏能及时对症下药加以解决,这样,系统才会运转得顺利;否则,SAP成了带病的肌体,最终会给企业带来痛苦。
作为SAP研究者,我们既不要将SAP想得非常完美,也不要将它看得过于简单。SAP作为依靠软件技术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必须遵从一定的数据结构和逻辑规则。离开了数据结构,任何天马行空的需求,只能是空中楼阁。例如,我经常听到这样的需求:能不能分析每一个采购订单从下单到收货、到收发票、到付款全过程的执行情况。某企业甚至为此提出了一个新名称,即“采购合同台账”,但结果四五年过去,证实这是个不可能实现的东西。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在逻辑上存在缺陷的问题:针对采购订单的每一个行项目,收没收货是可以跟踪的,收没收发票也是可以跟踪的,但是如果多个采购订单的多个行项目合计开了一张发票,而且这张发票还只付了一部分的款项,那么,谁能知道付的这一部分款项是针对哪一个采购订单的哪一个行项目支付的呢?没人能知道。因为,到了付款环节,它的关联对象是发票了,不再是采购订单的行项目,如下图所示。除非这张发票的所有金额全部付清,我们可以说,它所关联的采购订单的行项目被全部付清了。而在只支付部分款项(下图所示的“付款1”)时,“采购合同台账”是不可能做出来的。
采购订单与收货、发票、付款的关联图
在理论研究上,我们听到很多类似的需求,如“费用科目直接区分制造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在制品的盘点”“收发存报表”等,似乎只要是理论上说得通的,就一定能实现。但放之于SAP系统,由于系统本身的集成逻辑,并不一定能实现,或者是通过变通方式才能实现。因此,作为理论研究人员,必须熟悉SAP本身的原理甚至数据结构,才能使理论有厚实的基础。在SAP的应用上,我们更关注“终极需求”,即到底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而不要过分追求在细节上保留传统的习惯。
本书最后专门增设的第11章“SAP财务应用方面深入思考的专题”,其中部分专题就是对国内企业常见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希望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能轻松地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希望本书有更广泛的读者,大家可以开展讨论、完善本书的内容,总之,愿本书使中国的企业在应用SAP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应用得更顺利、更有效。若能如此,本书将对中国企业信息化尽一份绵薄之力。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