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60384
《清华社会学评论》是由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自2000年创刊以来,始终以“面对中国社会真问题,关注转型期实践逻辑,推动本土化理论研究”为宗旨,刊发了许多在学界产生过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清华社会学评论》创刊前期多以热点主题形式组稿出版,通过独到的视角、精辟的论述,掀起了学术界对“面向社会转型的民族志”“新生代农民工”等问题的讨论热潮,为社会学学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共进的学术平台。从2017年起,本集刊每年出版两期,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一期。
时间想象、集体记忆与权力图景
历史变迁中的因果性与偶合性 张杨/1
知识研究与历史社会学 郦菁/12
历史社会学中的文化与意义 钱力成/25
谱系、象征权力与历史事件 朱宇晶/35
学术论文
专业知识的未来 安德鲁·阿伯特/46
中国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中学与西学作用视角 阎凤桥/69
中国的皇族艺术家:一个社会学的解释 刘东/82
东北城市知名度的变迁及其机制的实证分析(1949~2008年) 柳建坤 张柏杨 陈云松/97
结构、转型与事件时间性:休厄尔《历史的诸逻辑:社会理论与社会转型》的内在批判 孙宇凡/121
思想对话
让地方社会的无声民众说话 王笛 刘文楠/154
学术书评
算法时代的劳动社会学
——评Alex Rosenblat《优步的世界:算法是如何改写工作规则的》 汪佩洁/170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社会学理论
——评孙中兴《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 胡炼刚/180
近期目录回顾/198
稿约/203
卷首语
社会学要有历史关切。在“历史转向”的思潮中,社会学在最近几年重新拥抱历史视野,并获得方法的延展、概念的拓深,其中有关时间、空间、记忆、权力、惯习、事件的讨论越发热烈。特别是伴随着“第三波”历史社会学的兴起,结构分析弱化,事件-过程-历史或然性分析转盛,微观情境式的解释框架成为主流。尽管如此,这一新的趋势并未取得足够的共识,各种新作似乎仍在各自探索替代性的时间假设、历史叙述和话语策略。
在此背景下,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与本刊于2019年7月,共同举办“时间想象、集体记忆与权力图景——历史社会学前沿议题研究坊”(由浙江大学出版社资助),对这一问题进行社会学、历史学与人类学多学科的讨论。本辑第一部分的研究专题,正是此工作坊的学术结晶。在此专题中,学者们结合历史学、社会学与文化研究的前沿学术作品,探讨了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1)一种新的历史社会学可能基于怎样的时间想象?(2)历史社会学的新阐释策略如何展开?如何创造相应的话语图式?(3)如何寻找和发明新的研究场域/研究议题?
这其中,张杨的文章介绍了社会科学分析中,对历史变迁的因果性和偶合性的前沿认识,并且在方法论层面上,就历史比较中如何使用反事实推理和比较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郦菁的文章则选取了知识生产这一独特的角度,从知识-权力装置的建构、多元行动者和行动场域、知识生产时刻这三个维度出发,剖析了知识研究的历史图景变迁。钱力成的文章将文化和意义放置在历史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中,探讨了“文化作为变量”和“文化作为构成”这两种视角,其各自不同的历史解释张力以及可能的演变组合。朱宇晶的文章则引导我们关注象征权力在历史进程中的动力机制,特别是对于历史人类学而言,更加有必要去洞察历史事件中的转折与机遇,理解历史转型过程中的诸种可能性。
本辑其他重点学术论文,依次有: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和展望了致知变革的趋势;阎凤桥从学科化的知识体系入手,剖析了中学与西学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学术制度的建立;柳建坤、张柏杨和陈云松依托谷歌图书最新中文语料库,用大数据技术展示了东北城市的国内知名度的演化及其结构性特征;孙宇凡对事件时间性这一重要的历史社会学概念,进行了深度的理论解构。
本辑新增“思想对话”栏目,以期就学术界关切的学术议题或就特定学者的重要著作,展开跨学科、跨范式的多元讨论和思想激荡。本辑中,澳门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笛分享了他对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思考,以及如何将“新文化史”、“庶民研究”和中国本土问题相结合,从而发展出一套融合中西学术传统的社会史研究方法论。
同时本辑还收录了两篇学术长书评,均重点关注社会分工这一议题,分别对美国科技民族志学者Alex Rosenblat的最新著作《优步的世界:算法是如何改写工作规则的》和台湾大学社会学系孙中兴教授的著作《令我讨厌的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进行了解读。
严飞
《清华社会学评论》执行主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