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210281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中公版·2020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是由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图书研究团队根据考试大纲及历年考试试题精心研发而成。
本书精选了2017年至2019年的6套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考试试题,并对每套试题做了详细解答,解析后还配有考点点拨,利于考生熟悉掌握试题结构、考点分布和相应的知识内容。
同时本书还包括根据考试试题研发的10套标准预测试卷,其难度、题型题量、考点分布等都与考试试题契合,供考生进行考试模拟训练,检验学习成果。
购买本书即可享有增值服务——中公移动自习室,了解考试详情、学习核心考点、在线水平测试、专项题库练习,陪伴考生备战。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始终如一的支持,本书特别推荐了图书配套课程,获取备考重点,领会答题思路,助力考生轻松备考。
《2020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详解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中公版)与教材搭配使用,效果更佳!
《中公版·2020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历年真题及标准预测试卷(高级中学)》包含6套考试试题(包括2019年下半年考试试题),10套标准预测试卷,题型全面,题量丰富。本试卷试题解析详细,让考生准确把握考试的脉搏;标准预测试卷严格依据考试试题编写,网罗重要考点,让考生充分把握考试方向,突破知识重难点,提高实战能力。通过本试卷我们切实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从整体上认识教师资格考试的特点,掌握考试要点。
每一道考试试题都有对应的微视频讲解,扫描题目后方的二维码,即可在线学习。模拟试题严格依据考试试题的题型题量与难易程度编写,包括单选题、案例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等题型。题目难易度与考试试题契合,直击考试现场。答案解析详细,让考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9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8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8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7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卷(一)~(十)
教师资格考试标准预测试卷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十)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兰亭集序》时,教师列举其他文章,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骈文特点。下列适合的是()。
A.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B.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C.贾谊《论积贮疏》
D.吴均《与朱元思书》
2.学习《阿房宫赋》,教师安排学生在课下梳理形容建筑的成语。下列不正确的是()。
A.钩心斗角
B.走鸾飞凤
C.美轮美奂
D.筑室道谋
3.针对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充分理解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处理好学习任务群之间的关系”。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细化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明确不同任务群的定位和功能
B.结合自身优势的教学风格,教师需要重组或创造新的学习任务群
C.注重学习任务群的渗透融合、衔接延伸的特点,避免内容遗漏和缺失
D.关注共同学习任务群在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中的差异
4.在学习老舍《茶馆》时,教师向学生推荐同样具有“京味”语言特色的剧本。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A.王朔《动物凶猛》
B.萧红《呼兰河传》
C.刘恒《窝头会馆》
D.曹禺《日出》
5.在“当代文化参与”学习活动中,学生参与步行街学习文化建设,为商店撰写对联。下列对联不适合的是()。
A.素以为绚花逊色,馨而且暖玉生香(水果店)
B.素雅为佳松竹绿,幽淡最奇芝兰香(茶叶店)
C.奇花异草增春色,雅菊幽兰缀市容(花店)
D.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书店)
6.学习古代诗词表现艺术选题,教师组织学生梳理诗句,探究诗歌“化静为动”的景物描写手法。下列合适的是()。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黄景仁《都门秋思》)
D.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7.为了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教师安排学生阅读作品,探究小说的抒情特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汪曾祺《葡萄月令》
B.孙犁《荷花淀》
C.张天翼《华威先生》
D.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8.在名著阅读活动中,学生分组整理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语段。下列语段与节日无关的是()。
A.微风早已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许多的工夫过去了;上坟的人渐渐增多,几个老的小的,在土坟间出没。(鲁迅《药》)
B.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十一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沈从文《边城》)
C.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双喜说,那就是有名的铁头老生,能连翻八十四个筋斗,他日里亲自数过的。我们便都挤在船头上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却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鲁迅《社戏》)
D.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宁府从大门、仪门、大厅、暖阁、内厅、内三门、内仪门并内垂门,直到正堂,一路正门大开,两边阶下一色朱红大高烛,点的两条金龙一般。(曹雪芹《红楼梦》)
9.为了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安排学生查阅资料,梳理“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其”,用作连词的是()。
A.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B.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C.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10.教学“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究”专题,教师带领学生研读《红岩》,开展人物形象鉴赏活动。下列适合的是()。
A.通读《红岩》,举办“英雄在我们心中”的主题故事会
B.阅读研究《红岩》主题的评论文章,撰写一份文献综述
C.参与跨学科的学习活动,研讨有关《红岩》的历史问题
D.参观渣滓洞,获取作品背景资料,撰写学习体会和感想
11.阅读某学校有关“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的调查结果,按照要求答题。
问题 结果 百分比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重要 95.52%
比较重要 4.48%
对问题设计的重视程度 重视 94.42%
不太重视 5.58%
设计问题时,是否会仔细推敲语言的表述 会 90.45%
有时会 9.55%
在备课时,用于设计问题的时间占备课总时间的比例 30%以上 89.58%
30%以下 10.42%
设计问题时,对教材内容的熟悉程度 熟悉 94.26%
不太熟悉 5.74%
对上述调查结果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调查结果丰富全面,深入揭示了课堂教学现状和成因
B.多数教师认为课堂提问非常重要,重视教学问题设计
C.少数教师没有仔细推敲提问的语言,是因为备课时间太少
D.少数教师用于设计问题的时间较少,是因为对教材不熟悉
12.阅读某教师关于写作教学的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作陈述性知识旨在探寻写作的特点、规律、知识、原理等,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目的。写作策略性知识侧重写作的具体办法、方略、步骤、措施等,以培养基本的操作能力为目的。写作陈述性知识着眼于认知,是对“求真”的追求;写作策略性知识着眼于实践,是对“实用”的追求。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因此,写作教学应该由侧重“写作知识”的讲解,转向侧重“写作策略”的指导。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写作陈述性知识包含如何运用方法修改文稿知识
B.写作策略性知识包含写作本体功能和现实价值的知识
C.写作教学重点在“行”,应该侧重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D.写作教学重在实用,应该避免讲解写作陈述性知识
13.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
鲁迅曾在《且介亭杂文·寄周刊编者信》中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以下是几位画家创作的阿Q画像,请结合《阿Q正传》和鲁迅对阿Q形象的意见,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Q更为接近。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
B.以美术图片为依托考查学生的艺术素养
C.以多种材料考查学生对典型人物的理解能力
D.以特定学习任务考查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4.阅读有关语感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语感是对言语的直感,要想提升语感的品质,必须有一定的语理来调整。语理是对语言现象的理性认识,把语言现象提升到规律,就产生语理。例如,凭借语感,有些词句在口语的环境里说起来觉得别扭;有些词句,在严肃的书面语里读起来也很别扭。这说明,口语和书面语语体差异的语感已经形成。但是,只有知道汉语普通话词汇来源于文言和方言俗语,才会明白这种语体差异的原因……理性的概括对语感有解释作用,也形成了语言运用的自觉性,要想引导学生理解语理,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概括,而不是硬性灌输。从语言现象中概括规律,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的过程。有了语理,语感的形成便更加自觉。
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语感的形成需要系统的语理来支撑
B.语感的差异主要受方言的影响
C.提炼语理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D.理解语理需要依靠学生自己来学习
15.阅读《咬文嚼字》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课堂教学导入后,我带着学生理解《咬文嚼字》,阐释“咬文嚼字”的精神。然后,顺势分析哪些例子阐明了这一精神。学生列举了文中的四个例子,我带着学生赏析这些例子的精妙。随后我抛出问题,“我们一共找了四个典型例子,朱光潜在文章最后说‘随便举几个’,这是随便举例的吗?”学生齐答:“不是。”但是,我当时没有追问,而是转向拓展学习,让学生谈课内外曾经遇到的咬文嚼字的例子。学生谈得很好,但我觉得当时没有追问是一种遗憾。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恰当的是()。
A.课堂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结构清晰,层层推进
B.课堂教学生成问题后,应该给学生思考阐释的空间
C.学生结合个人经验拓展阅读,利于深入理解文意
D.教师没有追问,并不影响学生理解文章的论证逻辑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阅读某教师《边界望乡》说课片段,回答第16题。
案例:
【说课片段】
高二选修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我国台湾诗人洛夫的现代怀乡诗《边界望乡》。基于本诗大量化用古典意象和诗句的艺术特点,我首先向学生解释“化用”的概念;然后,以诗中“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乱如风中的散发”为例,示范讲解化用之妙;之后,我要求学生采用小组探究、集体研讨的方法,按照“借用——变形——效果”的步骤提示,品味诗句,体会“化用”带来的既熟悉又新鲜的阅读感受,深入理解诗人复杂的乡愁滋味。
学生有一定的古代诗歌阅读基础,经过我的示范分析和学生的探究研讨,他们很快发现诗人还化用了杜鹃、白鹭、鹧鸪、“清明时节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等古典意象和诗句来抒写乡愁。由于我对鉴赏步骤提示明确,学生很清楚应该完成哪些任务。
在赏析“而这时/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时,一个学生说:“诗中‘水田白鹭’的意象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