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36508
◎通往高手之路,阅读经典必不可少,它给你带来的不是花哨的招式,而是浑厚的内力。
◎熊逸他是一位思想隐士,为极其低调,至今没几个人知道他的真名,他的知识图谱跨度极大,道家、佛家、西方哲学、文学、诗歌样样精通。他在得到开了三门课程,已经有15万人跟随他学习。
◎与纯粹学术的呆板文风完全不同,这是一部流畅优美的经典故事集。
◎《熊逸书院:古典文学浅谈》是一部诚意之作,它权威、有趣、真挚,易懂。
◎当我们拓宽了视野,变换了视角,原先“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方往往突然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我自己*深切的阅读体会。“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理一点不错。我们的很多“多怪”,真的只是因为“少见”。
这是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作品。
熊逸以一个老师的身份,以省时间、轻松、知识牢——帮你搭建一个合理稳固的知识框架,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启蒙读物,内容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从《楚辞》《陶渊明集》《李太白集》出发,全书见解精辟,文笔优美,通俗流畅,深入浅出,是读者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典籍的经典指南,也是国学入门书。让你今后获取新知又快又深。
第一章《楚辞》(上)
第二章《楚辞》(下)
第四章《昭明文选》(上)
第五章《昭明文选》(下)
第六章《陶渊明集》
第七章 《李太白集》
第八章 《杜工部集》
第九章《沧浪诗话》
第十章《花间集》
熊逸写过很多书,但在“得到”上听他的课“熊逸书院 带你读通52本思想经典”之前,我还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他的讲课我毫不犹豫购买了,不是因为他,而是因为想了解这52本书。这些经典(《春秋》《左传》《公羊传》《穀梁传》《周易》《诗经》《尚书》《仪礼》《礼记》《周礼》《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老子》《庄子》《荀子》《管子》《国语》《楚辞》《搜神记》《昭明文集》《陶渊明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沧浪诗话》《花间集》《淮海集》《近思录》《传习录》《三国志》《金刚经》《六祖坛经》《心经》《地藏菩萨本愿经》《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理想国》《赫拉克利特残篇》《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希腊罗马名人传》《论自由》《论出版自由》《圣诞欢歌》《寡头统治铁律》《形而上学》《政治学》《沉思录》《道德情操论》《国富论》《圣经》《忏悔录》《神学大全》《忏悔录》《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大部分我没有读过,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现代人流行快餐文化,我就是想通过熊逸的讲课,快餐一下这52本书。
坦率说,到今天我还没有听完这52本经典解读,不是熊逸讲得不好,而是我自己不够专注,听了后面忘了前面,时间也总觉得不够。但对熊逸的印象变得非常深刻。从他的讲课可以感到,他是把这些书读透了的,而且是站在某种高度去读,读出了精华、拥有了高度、梳理了逻辑。一个人能够把这么多典籍读透,而且能够深入浅出、提纲挈领讲出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了,因此,心里由衷对他产生了某种佩服。
我到百度上去搜索熊逸,发现关于他本人的信息非常少,甚至有人还在讨论他是男还是女的问题,真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熊逸也不是他的真名,他常常用不同的笔名写文字。据说他是个连大学都没有上过的人,不是科班出身。这倒反而让我明白了他的思想和观点为何如此飘逸潇洒,完全不受约束的原因了。真正的高手从来都是不问背景的,即使背景很好也不是靠背景吃饭的。优秀的人只靠实力展示,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样。我和人交往的时候,如果对方的名片上写了一大堆头衔的,基本都是虚张声势的草包一个。搜索了百度之后,我发现熊逸真是个实力派,居然写了那么多书,横跨了文史哲宗教政治等多个领域,而且大部分书的可读性都很强。他的眼光,已经不仅仅在国学领域,其观点的引用和分析,已经横跨东西。这样一个把学问做通的人,据说年龄才40岁左右。
能够做到这一步,除了天资聪慧,还有个性和习惯的力量在里面。从个性方面来说,需要能够静下心来,才能把学问做起来。据说他很少出门,出门只为了买生活必需品,为了去饭馆点个菜吃个饭。他*的愿望是有一个房子,自己待在里面,只要留一个窗口给他送饭就行。这让我想起了屠格涅夫的一篇短篇小说,讲一个人和地主打赌,说在一个房子里待上十年,如果一天不出来,地主的财产就是他的。结果地主答应了。在这十年中,这个人每天读小说、学音乐、读历史、研哲学、读宗教,*后什么也不读进入冥想状态,成了一个通达天地的高士。在十年到来的*后一天,他突然从房间里走了出去,放弃了对地主的财产诉求。从能力的习得来说,熊逸毫无疑问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和专注的习惯。不以专注学习和思考为乐,不可能出产如此多的思想著作,学问会做得如此精深广博。
——新东方创始人 俞敏洪
第一章《楚辞》(上)
第一章《楚辞》(上)
第一节 屈原:史料、民俗与附会
(1)屈原的名字
欢迎来到熊逸书院。本章我们讲《楚辞》。《楚辞》内容很丰富,是中国文学的根基之一,所以对《楚辞》的理解多一点,对后来的文学,比如唐诗宋词,接受起来就会事半功倍。所以我准备分两章来讲,会选讲《招魂》《九歌》《离骚》这些比较重要的作品。在进入《楚辞》世界之前,先来谈谈《楚辞》最重要的作者——屈原。你只需要记住一个要点:虽然屈原是农历五月初五投江死的,但端午节、吃粽子和赛龙舟原本都和他无关。
那我们来说说:屈原姓什么?端午节真的是纪念屈原的吗?
其实,屈原不姓屈,正如孔子不姓孔一样。先秦时代的称谓习惯和秦汉以后很不一样,而且比较混乱。屈原不仅不姓屈,名字也不叫原。《史记》是这样介绍他的:“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这就是说,屈原的名字叫“平”,和楚王同姓。前几年有一部电视剧叫《芈月传》,主人公芈月是楚国的公主。公主姓芈,楚王当然也姓芈,屈原作为“楚之同姓”,当然也姓芈。
姓是一个人的根目录,在根目录之下是第二级目录,就是氏。芈姓分成很多氏,屈氏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有三个显赫的王族大氏,分别是屈、景、昭。我们看《左传》,屈氏一族在楚国有很多名人。屈原爱国是有十足动机的,他家世代都是楚国的重要股东。
那为什么屈原不叫芈原,芈月不叫屈月呢?这是因为男女有别,男人以氏为重,女人以姓为重。我曾讲过一个故事:楚国曾经被吴国偷袭,楚昭王带着妹妹季芈畀(bì)我逃跑。这位楚国公主名叫“季芈畀我”,“季”是排行,表示她是最小的公主,“芈”是姓,“畀我”是名,是不是很复杂?
屈原,名平,字原。我们今天所谓的“名字”,在古人那里分别指“名”和“字”。古代贵族小孩子先有名,在成年礼上被父亲请来的嘉宾取字。一个人有了字,就表示他已经成年了,所以,在成年人的社交礼仪中,需要称呼别人的字,而不能直接称名。
名和字一般会有含义上的关联。比如,赵云字子龙,“子”是对男人的美称,“云”和“龙”的搭配出自《周易》里边的“云从龙,风从虎”。我们看屈原的名和字:名平,字原,“平”和“原”也有含义上的关联。儒家十三经中《尔雅》,是一部分类字典,其中有一个类别叫“释地”,专门解释和土地有关的词汇,有一句是“大野曰平,广平曰原”。这就是说,旷野称为平,很大的旷野称为原。许广平的名字应该就是从这句话里来的。
屈原在《离骚》的开篇用很宏大的笔墨描述自己的出身,有两句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这是说自己的名是正则,字是灵均。古代注释家有考证,认为“正则”和“灵均”就是对“平”和“原”的隐喻。
(2)怀沙
根据《史记》的说法,屈原一度很受楚怀王的信任,所以同僚很忌妒他,散播谗言,成功挑拨了楚怀王和他的关系。屈原很郁闷,所以写下了《离骚》。“离骚”的意思就是“离别的哀伤”。
《史记》写屈原的那段经历,字里行间特别带感情,文采也因此出奇地好,大概是因为司马迁对屈原的遭遇特别能够感同身受吧。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极高,说它兼具了《国风》和《小雅》的优点,其中体现的诗人情怀足以与日月争光。
屈原被楚怀王冷落之后,秦国连番使用诡计,使楚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后连楚怀王本人都死在了秦国。继任的楚顷襄王照旧亲小人、远贤臣,把屈原流放了。屈原走到江边,心力交瘁,披发行吟。这就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经典造型:披散着头发,边走边吟诗。为什么要强调“披散着头发”?因为贵族的头发总是要规规矩矩扎起来的,所以贵族“披发”是一种高调的挣脱束缚的姿态。细心的画家画屈原在江边吟诗,都会注意到披发这个细节,粗心的画家就注意不到,画出来的屈原还是扎着头发、戴着帽子的。你在看古代绘画的时候,可以留意这个细节。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在披发行吟的时候,江边有位渔夫认出了他,问他缘故。屈原说出了一句名言:“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夫也说了一句名言:“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wéi)?”成语“怀瑾握瑜”和南怀瑾的名字都是出自这里。“瑾”和“瑜”都是美玉,比喻君子的内在美。这个词不是司马迁的原创,而是来自屈原自己写的《怀沙》。渔夫的意思是,是高人就该懂得随大流。
屈原又做了一番很漂亮的回答,总之是说自己爱干净,与其在肮脏的环境里苟活,不如干干净净地去死。说完,他写了一篇《怀沙》,然后真的投汨罗江怀沙而死了。
所谓怀沙,其实是怀石,也就是抱着石头。
在《楚辞·渔父(fǔ)》里边,那位渔夫在听完屈原的解释之后,笑一笑就划船走了,懒得再费口舌。他还边走边唱歌,歌词很有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说人要适应环境,水清就洗头,水脏就洗脚,心态很重要,不能一根筋。屈原这种既受不了挫折又有精神洁癖的人,在今天很难成为有志青年的好榜样。
不过,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八面玲珑的人会很成功,但不会给人带来美感,有精神洁癖的人虽然很难相处,但离得越远,就觉得他越美。审美和生活是两码事,这就像我们读《红楼梦》,会特别喜欢林黛玉,但当真相处起来,我们会恨不得黛玉和妙玉一道去死,让宝钗天天陪着我们。
《史记》记载,屈原死后,楚国又出现了新一辈的词赋名家,有宋玉、唐勒、景差(cuō),等等,虽然他们学到了屈原的文采,却不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进谏。后来楚国的实力越来越弱,几十年后终于被秦国消灭。
所谓的“楚辞”,就是在创作上以屈原为首、以宋玉等人为辅的楚国辞赋,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屈原的《离骚》。“楚辞”这个概念,是和屈原牢牢绑在一起的。话说屈原投江之后,老百姓生怕他的遗体被鱼虾吃掉,于是包粽子扔进江里。扔粽子需要划船,于是发展出了龙舟竞渡的民俗。这些事情是大家所熟悉的,因此,每年端午节放假我们还要感谢屈原一下。但是,这些故事都不靠谱,都是民间的附会,屈原和端午节原本没有任何关系。
江绍原有一篇《端午竞渡本意考》,说端午竞渡的来历在文献里有很多不同的记载,吴人认为源于伍子胥,楚人认为源于屈原,越人还认为源于勾践,都拿自己地方上的名人说事。认真考证一下,竞渡风俗和以上三位名人都没什么关系,而是为了穰灾。江先生的重要依据是《武陵竞渡略》,书中说到,划船直奔下游,烧祭品,把酒倒进江里搞仪式,诅咒一切灾害、瘟疫、妖孽,煞是热闹。竞渡完后,人和船还是要回来的,可回程的景象却和竞渡恰成对照:也不张旗,也不打鼓,偷偷把船划回来,拖上高岸,还要拿东西盖住。这一年的事情就算完了,再搞就要等来年了。如果有人生病,还会用纸做成龙舟的样子,拿到水边烧了。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