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8139906
这是一本关于岭南文化饮食的知识小书,作者从一个个历史故事小切口中去打开一幅岭南饮食文化走出广东、走向世界的历史图景,史实有据,可读性强,适合普通读者的闲时阅读和美术爱好者的专业阅读。
本书为《岭南文化知识书系》之一种,是继《岭南饮食随谈》后又一本讲述岭南饮食文化的作品。本书特意选取了宵夜馆、信丰鸡、冠生园的有趣故事,铺开一条粤菜从广东走向全国各地的发展之路;接着娓娓道来李鸿章访美掀起的杂碎热、万花楼传奇等历史故事,勾勒出一幅幅中餐馆在海外发展的图景。这些看似的小故事,都是在众多民国时期的报刊文章、专栏随笔、坊间笔记及广告文案等文献中,提炼出来的大历史小切口,让我们得以窥见岭南饮食文化的远行足迹。
宵夜馆开启的海派粤菜时代………1
风靡上海滩的广州信丰鸡………18
民国食品大王冼冠生………34
民国味道之杂碎传奇………67
从食在广州到食在西贡………92
饮食、文化与政治:
巴黎中餐馆万花楼传奇………102
民国文人笔下荷兰、比利时的中餐馆………121
从小餐馆到大饭店
宵夜馆的成功,激起了粤菜馆的蓬勃发展,当然起初它们多为小餐馆。上海信托公司1930年采编的《上海风土杂记》(台北东方文化书局1970年版)就说,全上海的小餐馆“三分之一为粤人所办,装潢美丽,设备典雅”。但是,正因为装潢美丽与设备典雅托高了成本,所以“营业虽佳,而利获则等于零”;笔者对这种记述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甚为怀疑。其实,上海滩上的这种小餐馆,大抵类同于广州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大排档,在粤人聚居之地,简直发展到排他的程度。据当年上海滩名编名记周黎庵的《饮食琐忆》(《新都周刊》1943年第5期)记载,他早年“求学北四川路东吴法学院,每晚九时始散学就食,偌大神秘之街,除粤菜外,迨无其他菜馆”。许多后来被誉为天字第一号的粤菜馆如新雅等,最初也正是在北四川路众多小餐馆中的一员。其味道也一定像广州的大排档一样好得不得了,因为《上海风土杂记》还说:“粤菜以味胜,烹调得法,陈设雅洁,故得人心。现在上海的粤菜馆很多,盛行一时。日本人西洋人亦颇嗜粤菜。前数年日本派出名厨师若干人至中国研究烹煮法,评定粤菜为世界第一名馔。”1930年以前数年,后来出名的大型粤餐馆还没有起来呢。
其实,这些小餐馆,有的从宵夜馆发展而来,新的也传承着宵夜馆的功能,不过更加注意品质了。比如像大中楼这样的宵夜馆,就打出了名厨主理的广告:“浙江路偷鸡桥畔之大中楼系粤菜宵夜馆,本月梢将由粤东聘到名厨。”(1923年8月25日《申报·本埠新闻·大中楼烹调粤菜》)这种品质的改进,也暗含着做大做强的欲望。如武昌路西湖楼的广告说:“该馆食品,素为粤帮公认,允推沪上独步之粤菜馆。今闻扩充营业,特由粤添聘广州四大酒家名厨十余人,分制擅长美味,尤以佛山柱侯卤味如肥鸡肥鸽等类,为沪上不易尝得之特别风味,且价平物美云。”(1928年4月2日《申报·本埠新闻·武昌路西湖楼之特色》)一些生意好的小餐馆也开始号称巨擘:“北四川路奥迪安影戏院对面之醉天酒家,在沪上虹口粤菜馆中,首推巨擘,盖以其注重清洁,殊不多见,内容专售粤菜,兼卖茶点,去年开幕,生意鼎盛。”(1930年2月23日《申报·本埠新闻》)
尽管如此,一些本地人对这种道地的小餐馆还是不以为然,如周黎庵就说:“此乃粤菜之幼稚者,若高等粤菜,则又作别论,以其精益求精去芜存菁,初非设备简陋不讲求进步者之可比。”周氏后来对新雅等新式粤菜馆的追捧,就很令人侧目。但是,也有人对大饭店的粤菜不以为然。如少洲《沪上广东馆之比较》言及两家大酒店——会元楼和粤商大酒楼:“会元楼的酒菜,调味较粤商为胜,但只宜吃三四元的陶碗菜,若十余元的整桌,也就无足录了。曾记得有一次,和友人划鬼脚(即拈阄,谁拈着的,就是谁做东道,粤语谓之划鬼脚),吃了四元的陶碗菜,菜虽只有六味,却是非常可口,尤以一碗清炖鲍鱼为最佳,至今还觉香留齿颊间呢。”也就是说,大酒楼的看家本领,其实还是小餐馆的那一套。
当然,饮食之道,调和五味,以适众口。上海滩的粤菜馆要发展,一定要突破小餐馆的本色,走向大酒楼的兼容,最终形成以新雅饭店为代表的所谓的海派粤菜,从而确立自己说数一数二的市场地位。事实正是如此,时人对此也有细心的观察。如《新都周刊》1943年第4期穹楼的《论中国菜馆》就说,“广东人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够吸收外来的文化,而放弃其成见”,因此“广东菜能够普及,而吸引大量食客。我想,这或许是粤菜风行一时的一个理由”。这种兼收并蓄,尤其得到旅沪外国人的认同,像新雅的粤菜,几被他们视为国菜:“现时以粤菜做法最考究,调味也最复杂,而且因为得欧风东渐之先,菜的做法也搀和了西菜的特长,所以能迎合一般人的口味。上海的外侨最晓得‘新雅’,他们认为‘新雅’的粤菜是国菜,而不知道本帮菜才是道地的上海馆。”(舒湮《吃的废话》,《论语》半月刊1947年第132期)
新派粤菜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菜式上,还体现在粤菜馆的新型化、企业化方面。据戈正璧先生的《大饭店》(《大众》1943年第4期)介绍,餐饮业向来被视为贩夫走卒的行业,而通过粤人的努力,人们认识到必须要有“进步的思想”,即“要不要把它的地位提高,该不该把它当作一种“事业”。在粤人眼里,“酒菜馆是一种事业,是高尚的事业”。因此,“旧式‘饭店弄堂’、‘老广东’之类,虽还有一部分人欢迎”,也还是应该与时俱进。具体而言,这种新的事业,新型的酒菜馆,“当以北四川路的‘新亚大酒店’为创始,西洋大饭店的特色,尽量利用到中国酒菜馆里来”。在这种号召之下,“‘新雅’、‘新华’、‘京华’、‘红棉’一窝蜂地开设出来,此后又有‘南宁’、‘荣华’、‘美华’、‘金门’等新式粤菜馆继续开张,真是洋洋大观,懿欤盛哉!”,而后来居上的,就是“新雅”和“新都”了——新雅赢得的国菜的殊荣,新都则成为“科学管理”的典范。总而言之,“新型粤式酒菜馆发展到企业化,这是都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进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