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26478
1. 2020年开年,新冠肺炎的肆虐给全世界带来无数生离死别,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会帮助你找到答案。
2. 书中故事均取材于作者的真实见闻。现实往往比虚构更令人震撼,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易引起共鸣。
3. 作者以心理学家的身份提出专业分析,让真实的悲伤与恐惧*终回归理性:更好地理解死亡,更好地珍视生命,更好地活在当下。
生命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补上的一堂课。
生命总有终点,但爱与希望永恒。
在死神背后唤醒爱的心理学家,讲述26个生死之间的真实故事。
让悲伤与恐惧回归理性,更好地理解死亡,更好地珍视生命,更好地活在当下。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陈永仪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并曾在美国的医院中担任关怀师和紧急救护技术员。她将职业经历中亲眼见到、亲身经历的关于生命的故事记录下来,从心理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和抚慰人生,带给读者更多的感触与思索。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患上绝症的囚犯,有痛失孩子的父母,有拒绝急救的老人,有送别父亲的少女……故事中有人性,也有生命本身,作者是亲历者,是讲述者,也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聆听者。
简体中文版作者序 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推荐序 病房内的另一个世界
推荐序 生命的价值
作者序 聆听
第一章 当爱与死亡交会
故事,从这里开始
神的代理人
倾听
你听得见吗?
何时才算做好道别的准备?
囚犯之心
急救代码
13号星期五的夜晚
大结局
我……能说什么?
早殇
结婚证书
什么是关怀师?
一名侦探
观察员
第二章 生与死的人生快照
紧急救援
胸口上的刺青
母亲
我想搬家了,不行吗?
父母心
相爱容易,相处难
一颗子弹
亲密敌人
霸凌
对不起
偏见
后记·在场
简体中文版作者序
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这本书有机会以简体中文版本呈现给中国大陆读者,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出生于中国台湾,成长在美国,父母分别生于广西和四川。当初我决定要学心理学时,父母的反应是:这种东西学出来要做什么?能找到工作吗?没想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心理学似乎越来越能被大众所接受,进而日渐被看重。心理学在华人中的研究与应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属于亚洲人的特质,都是特别吸引我的议题。
此时,中国正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面对这类不可控制的突发事件,建设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锻炼出有韧性的因应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面对危机、恐慌、生死之际,人性的多面以及个人的核心价值将会越发突显出来。
回忆这本书中的26个故事,再一次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是紧密相扣的,爱、关怀与情绪的传达有时也是迅速无形的。人们相聚在一起,彼此所激发出的力量可以摧毁人性,亦可以建设人性。
与书中每一位病人相遇的情境,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这些医疗现场,常会听到的两句话是“早知道……”和“我以为……”。在诊间里,这两句话往往会成为人们活在过去,无法向前的一种阻碍。为什么我们会“以为”呢?有些事,我们其实应该早就知道的,例如时间不等人,机会错过不再有。因为乐观,或对未来有盼望,是人生存的本能。试想,一个整天都在考虑“万一”的人,恐怕很难把日子过下去。因此,人们总是在碰到重大事件,特别是不在预期内的生死相关事件时,才会意识到自己最在乎的、最怕失去的、最渴望拥有的人、事、物是什么。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因此人也是孤独的。
但是,我们要经历一些人类共同会经历的事件,比如生、老、病、死。这些是人生必经的事件,会在人的生命中提炼出必要的元素,比如目标、价值或意义。虽然每一个人的目标可能不一样,价值观会有差异,对人生的意义也有不同的体会,但我们共同拥有的是活在这世上共享的这些历程。
我们面对着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独特挑战、空前危机,甚至从未被发现过的病毒,在这一切背后,是否可能也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一个检视自己,认识他人的机会?在走过人生必经之路的时候,盼望这本书能使读者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启发,同时也感受到他人的共同经历,知道在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何时才算做好道别的准备?
一位80岁病患的主治医生要求我参加一个家庭会议。这是主治医生和病人家属会面的场合,目的是让彼此在某个特定的医疗问题上达成共识或做出决定。
凯斯伯太太已经使用人工呼吸器超过一个星期了,她不能自主呼吸。她已经签署过预立医疗指示(Advance Directive,简称AD),有时也称为预立遗嘱(Living Will)。这系由病人预先拟定并且签署的法律文件,当病人罹患严重的疾病或失能,无法为自己发声时,这份文件可以为他们表达在医疗上想要如何被对待。
预立医疗指示有多种形式,不过大部分都包含结束生命、人工灌食和给水,以及安宁照料方面的指示。应用于结束生命方面,一个人可以决定使用现有医疗照顾来尽量延长自己的生命,或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决定不再让生命继续下去——例如病人处于没有意识的状态,并且恢复意识的机会渺茫,或是处于一种无法治愈也无法逆转的情况,并且即将死亡之时。应用于人工灌食和给水方面,病人可以选择要不要用鼻胃管提供生命所必需的“养分”和“水分”。应用于安宁照料方面,一个人可以选择是否接受治疗来减少疼痛,即使这种治疗会导致死亡,或是缩短生命。病人住院时,医院的标准程序会要求病人提供一份预立医疗指示。医院当然很鼓励病人提供这些文件,即使是年轻的病人。关怀师在实习时,也被鼓励拟定一份这样的文件。
在凯斯伯太太的预立医疗指示中,她很清楚地表示,她不愿意靠呼吸器来维持生命。同时,在这份预立医疗指示中,她也指定了两个人,在她无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时,替她做决定。她的第一顺位代理人是最小的女儿玛利安,如果她不在,则由二儿子贾森做决定。由于玛利安和贾森在要不要停止使用呼吸器这件事上意见不同,因此需要开这个家庭会议。
房间里挤满了人,除了凯斯伯太太的家人,还有主治医生、一位护理师,当然还有我。医生向大家做了凯斯伯太太的医疗简报,并介绍了她目前的状况:她还是没有意识,而且不能自主呼吸,并且她的情况不太可能改变。接着,医生一字一字地念了凯斯伯太太的预立遗嘱:“如果我进入了植物人状态,以下是我的嘱咐:我不要接受维生医疗。”
房间里一片死寂。医生和我彼此对望,我们也看了看在场的每一位。每个人都低着头,没有人抬头。主治医生想要说些什么,但是我轻轻地摇摇头,表示:给他们一点时间吧。关掉凯斯伯太太的维生医疗机器,就意味着要让她走了。这些孩子正决定应该让他们的妈妈生还是死。医院可以让院方的法务部门介入,经由法院来执行凯斯伯太太的预立遗嘱,但医护人员总是希望尽量由家人来解决问题。
“我已经准备好,要让妈妈走了。”贾森低着头说。
玛利安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用双手捂着脸说:“妈妈生病的时候,只有我们可以依靠。几星期前,她复原得很好,大有进步。她甚至坐起来,试着跟我讲话。我知道你们有些人没有看到,但我在,我看到了!”其他人都不作声。
……
放手是很难的事。有时候,我们在“关怀”的伪装下,以爱为名,用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愿放手。去做对我们所爱的人来说最好的事,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可能表示他们将要永远离开我们。
大部分时候,我们心中都有“正确答案”,就是我们主观上知道是“对的”的事。实际上,在客观世界里,这些属于个人的决定通常没有什么对或错,很多困难的决定往往存在某种程度的灰阶,而不是黑白分明的。这时,我们所需要的常常只是一些空间。当我们有空间来思考、反省、表达与接受现实时,往往无须费心搜寻,“答案”就自然浮现了。当你感受到一种松了一口气的轻松感时,你就知道,你有答案了。
稍后,凯斯伯一家达成了共识。凯斯伯太太喜欢看美式足球,那天正是超级杯比赛的星期日。晚上,全家人聚在凯斯伯太太的病房里,一起看完了整场超级杯比赛,之后才拔管。当我们手牵手一起祷告为老太太送行的时候,稍早前家庭会议中所感受到的紧张和挣扎已经不存在了。病房里,一种平静祥和的感受充满并抚慰了每颗悲伤的心。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