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1712636
“核心素养”如今成了教育领域的热词。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 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应该达成的七大学习目标: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这些理论和目标看起来很美,实践起来可谓难上加难。普通的父母能在其中一项获得“及格分”已经实属不易,又如何有能力了解这么多领域的知识,关注并挖掘孩子各个方面的潜能呢?本书就是希望为各位父母,提供一份可以付诸实践的陪伴指南。
书中有10位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父母,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孩子的教育紧密结合,各有一套值得借鉴、能够学习的育儿方法。他们将从自己的亲身实践出发,将自己的学识与陪伴孩子的经验总结、凝练成书中的精华内容,涵盖孩子成长的多个重要方面—自然、游戏、财经素养、情绪、哲学思考、科学思维、户外运动、阅读、艺术。
在这个时代,家长们不再高高在上,与孩子像朋友一样玩耍成为每个父母* 享受的时刻。好的陪伴方式能点亮孩子身上更多的闪光点,而高质量的陪伴也让亲子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书中几位家长的经验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路径参考。希望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少一分忧虑,多一分信心,与有趣的小灵魂共同成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 一任老师,而且是对孩子的一生影响* 深刻、* 深远的老师。在父母那里,孩子不仅生理需要得到了满足,获得了安全感,同时,父母的表情、动作、言语、饮食习惯、审美偏好以及整个认识世界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在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
然而谁都不是天生会做父母,都需要后天不断学习,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究自己的孩子,不断地反思自己,不断地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才会给孩子一个更好的家庭环境和成长空间。比如我们可以:
引导探索精神,教会孩子逻辑思考;教孩子懂得选择与规划,懂得财富的真正价值;排除成瘾隐患,陪孩子健康、正确玩游戏;做好情绪教养,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心;善待好奇心,启迪孩子未来“大智慧”;通过绘本共读,让孩子闪光;用绘画打开孩子的多种可能性;通过行走,与孩子共同感悟生命的坚韧与超越;带孩子学习自然这本书的打开方式……
通过学习,做智慧父母,给孩子幸福一生的能力。
总序
序言:如何陪伴一个有趣的小灵魂
李菁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开篇:如何正确理解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责任
高益民 北师大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为什么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如此重要? 005
如何配合学校教育,进行更多的优势互补? 012
如何与孩子共成长? 021
第一讲 逻辑力:引导探索精神,教会孩子逻辑思考
郝景芳 “雨果奖”得主,清华大学物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
父母没有科学背景也能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吗? 033
怎样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 041
从直观感受到抽象思维需要几步? 050
逻辑思维的锻炼很难吗? 057
怎样通过动手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索力? 064
怎样培养孩子的通识素养? 070
第二讲 管理力:教孩子懂得选择与规划,懂得财富的真正价值
苏凇 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财经素养为何是未来必不可少的素养? 079
家庭教育需要避免哪些误区? 083
如何让孩子正确理解财富的意义? 087
怎样引导孩子做一个理性的财经决策? 091
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财经知识?(上) 096
如何让孩子在生活中获得财经知识?(下) 100
为何说财经素养是关于幸福感的教育? 105
第三讲 游戏力:排除成瘾隐患,健康正确玩游戏
叶壮 北京交通大学特聘讲师,中国心理学会、美国心理科学协会成员
为何我们要让孩子“边游戏,边成长”? 111
在陪伴孩子玩游戏之前,先要做什么准备工作? 120
为了不让好事变坏事,陪伴孩子玩游戏的原则是什么? 126
如果游戏成了矛盾的导火索,该怎么办? 132
如何确保孩子玩网游不学坏? 138
如何帮助孩子甄选适合他玩的游戏? 144
课外拓展清单 152
第四讲 自控力:做好情绪教养,培养孩子健康快乐的心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看待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 157
依恋与安全感:陪伴婴儿期孩子的重点 161
独立与叛逆:如何理解、陪伴儿童期孩子 165
主动感和内疚感: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 170
内驱力:如何激发学龄期孩子的自我成长力 174
如何选择最合适的教养方式和陪伴方式? 179
课外拓展清单 184
第五讲 思辨力:善待好奇心,启迪孩子未来“大智慧”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爱智慧,和孩子一起在路上 189
会思维不代表会思考? 194
什么是“为了孩子的哲学”? 199
最重要的两个“大问题”是什么? 207
与孩子进行哲学对话很难吗? 212
玩游戏也能激发孩子思索哲学? 217
第六讲 阅读力:通过绘本共读,让孩子闪光
陈赛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童书书评人
为什么和孩子一起读童书? 225
爱与尊重“爸爸和我”系列 229
诗意的信仰:《狼、鸭子和老鼠》 234
洞察力:《安东尼• 布朗的幸福博物馆》 240
错误通往创造力:“美丽的错误”系列 244
沟通的“冲突地带”:“别让鸽子开巴士”系列 247
第七讲 创造力:用绘画打开孩子的多种可能性
孙聪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基础部主任、副教授
被遗忘的美好:儿童美育的重要性 257
静待花开:儿童美术学习发展的阶段 262
美的历程:不同审美阶段的培养方法 266
美好的误会:如何看懂孩子的画 271
穿越到过去的旅行:与孩子一起致敬经典 276
“朝花惜拾”:重拾美好的信心 280
第八讲 运动力:通过行走,感悟生命的坚韧与超越
钱俊伟 北京大学体育部主任、副教授,2018 年带队登顶珠穆朗玛峰
我们为什么需要带孩子去户外运动呢? 287
如何提高孩子的户外运动兴趣? 293
如何为孩子选择最合适的户外运动? 300
如何通过轻松的户外活动,提高孩子的创造力和沟通能力? 304
如何通过一场精彩的户外活动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和
团队协助能力? 311
户外运动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和启发? 320
第九讲 观察力:带孩子学习自然这本书的打开方式
奚志农 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野生中国工作室创始人
为何带孩子走进自然在当下尤为重要? 333
如何带孩子开启一次自然博物之旅? 336
怎样在野外锻炼孩子的观察力? 340
观察野外的动物与动物园里的动物有何不同? 344
怎样帮助孩子记录下观察结果? 348
居家周遭也能做自然观察吗? 352
如何陪伴一个有趣的小灵魂?
李菁《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作为中读的出品人,很高兴看到我们一档全新的精品课内容公开出版,能够跟更多的读者分享如何陪伴和教育孩子。每到寒暑假,或许不少家长和我一样,刚放假就开始期盼着开学。因为平日在学校里,孩子们有规律地上下学,有着老师的监督,处在一个相对有规则的环境里。而一到了假期,面对无拘无束的孩子们,家长当然不能“放任自流”,往往用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将孩子的时间填满。其中固然有家长工作忙碌的因素,但也体现了他们在陪伴孩子过程中的无奈。作为一位家长,我自己也深有感触。
希望带孩子去野外探索自然,他却不愿放下平板电脑上正打得火热的游戏;与孩子去逛科技馆,却被他一连串的“十万个为什么”问到词穷;给孩子买好了一堆绘画工具,没画出像样的作品,他却把衣服染成一件“艺术品”……与孩子大段时间的相处,常常让父母们感到挫败,这种挫败感与希望孩子成才的焦虑感彼此助推,于是,把他们“送出去”便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选择。
专业的教育机构固然可以帮助孩子系统地掌握一门知识、一项特长,然而,家庭教育却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谐的亲子关系打下不可替代的基础。尤其是在孩子们从学龄前到小学这个阶段,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在18 世纪那场改变人类历史的启蒙运动中,法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卢梭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爱弥儿》一书。卢梭尤其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父母应当通过生存教育让孩子掌握生存的技能,拥有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意志;通过生活教育教会孩子如何有意义地去生活,培养良好的品格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通过生命教育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的价值。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卢梭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从锻炼身体、道德教育到语言学习,从视觉和绘画、科学研究到职业的选择,在顺应孩子天性的同时,加强对孩子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一种新的儿童教育观由此产生。两百多年后的今天,“核心素养”成了教育领域最 热的一个词。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提出了基础教育阶段应该达成的七大学习目标: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艺术、文字沟通、学习方法与认知、数字与数学、科学与技术。
这些理论和目标看起来很美,实践起来可谓难上加难。普通的父母能在其中一项获得“及格分”已经实属不易,又如何有能力了解这么多领域的知识,关注并挖掘孩子各个方面的潜能呢?本书汇集了中读精品课—“智慧父母‘慢教养’手册”的内容,就是希望为各位父母,提供一份可以付诸实践的陪伴指南。
在每个家长的心目中,自己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然而,如今社会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让我们面对孩子这个有趣的小灵魂时,往往只专注于结果,忽略了悉心陪伴的过程。陪伴是最 好的教养,而教养如育苗,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家长用智慧和耐心浇灌。放慢脚步,用科学的陪伴方式静待孩子成长,便是本书希望传达的“慢教养”和“智慧教养”的含义。
书中有10 位在各自领域颇有建树的父母,他们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孩子的教育紧密结合,各有一套值得借鉴、能够学习的育儿方法。他们将从自己的亲身实践出发,将自己的学识与陪伴孩子的经验总结、凝练成书中的精华内容,涵盖孩子成长的多个重要方面—自然、游戏、财经素养、情绪、哲学思考、科学思维、户外运动、阅读、艺术。
早在1959 年,美国动物心理学家哈洛(Harlow)夫妇就通过对恒河猴的研究发现,母亲的身体接触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至关重要。此后,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此,积极地了解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基本责任。在本书的开篇部分,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益民将为我们深入浅出地解读家庭教育的功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优势互补。作为长期研究国际教育的专家,他也会将日本等国的教育情况与中国对比,为我们打开教育孩子的国际视野。
教育应该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健康生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了解自然是一 切教育的开端。在自然中,孩子的天性得到最 大程度的释放,感受力和观察力都被充分地发展,而这一点在当下尤为缺失。书中,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将为我们讲述如何唤醒孩子本真的观察力。他用自己带孩子行走自然的经历和多年野生动物拍摄的经验,教我们带孩子观察自然的方法,推荐适合亲子的自然博物线路,以及那些我们身边就有的自然宝藏。
如果说自然是城市孩子最 为缺失的一部分,那么屏幕可能就是他们最 熟悉的“朋友”。电子产品在今天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地位颇为尴尬,谈起电子游戏,父母们更是如临大敌。北京交通大学的叶壮老师是一位心理学者,对电子游戏有多年的研究,他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在他看来,游戏并不可怕,通过恰当的引导,孩子完全可以与父母一起在游戏中成长。书中,他将带我们重新认识电子游戏,为我们明确陪孩子玩游戏的原则,以及帮助孩子挑选好游戏的诀窍。
从2012 年起,权威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增加了一项财经素养测试,这引起了许多关注。PISA 测试关注的是15 岁学生面向未来社会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为什么财经素养也被认为必不可少呢?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的苏凇老师将为我们做出解读。苏老师也是北师大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在本书中他将结合自身育儿的经验,为我们破除关于财经素养的误区,讲述如何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资源管理思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这个全民焦虑的时代,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受到家长们的极大关注。如何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疏导、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呢?对此,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昕老师将为我们解读:怎样在陪伴中维护孩子的心灵健康。
我们的大脑一方面负责产生情绪,另一方面在不停地转动思考。孩子的小脑瓜总是时刻不停地转着,他们是天生的哲学家,对于世界和自身的好奇简单而朴素,涉及了许多本初的哲学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姜宇辉将为我们打开儿童哲学的大门。孩子不仅需要思考哲学,而且有能力听懂哲学;思考的媒介可以是文字,还可以是动漫。陪伴孩子思索世界、认识自己的过程,也是一个父母不断成长的过程。
如果思维的生长是一棵大树,那么哲学和科学就是最 粗壮的两个枝干。拥有科学思维,能让孩子主动了解这个世界,让他们相信自己有权利,并且有能力去探索世界的来龙去脉。这种勇于探索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对于他们适应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尤为重要。“雨果奖”得主、毕业于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专业的郝景芳将带我们走近科学思维,为我们讲述自己带孩子观察自然现象、锻炼逻辑推理和动手做实验的方法。
了解了大脑的运动,让我们转向身体的运动。户外运动不仅锻炼孩子的身体机能,更是对毅力、应变能力和多项综合能力的考验。北京大学体育部主任钱俊伟老师,2018 年曾带队登顶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在生活中,他也有过多次带儿子徒步旅行的经历。结合这些经历,他会为我们逐一击破亲子户外的难点,让户外运动长远、有效、健康地影响孩子。
亲子阅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实际上,读书不仅仅限于书中的知识,更在于亲子之间深刻的精神交流。多年关注童书领域的《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陈赛,将带我们深入了解6 部绘本。通过阅读这些绘本,孩子的想象力、洞察力能够被更好地激发出来,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也会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绘画是最 能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方式之一,一支画笔可以打开孩子的多种可能性。毕加索曾说,他“14 岁就能画得像拉斐尔一样,却要用一辈子时间向孩子学习如何画画”。艺术家们苦苦追寻的自由表达,在孩子们身上却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基础部主任孙聪老师,用绘画陪伴着两个孩子的成长,她将为我们讲述父母怎样引导孩子的绘画创作,怎样通过观察孩子的画作,更好地与他们进行交流。
应该有很多朋友带孩子看过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电影把哪吒闹海的故事做了颠覆性的改编,其中亲子关系是改写的重点,这很有时代性。在传统的故事情节中,哪吒与父亲李靖的关系剑拔弩张,最 终决裂;而到了今天,李靖并没有做出牺牲孩子的选择,在哪吒被冤枉的时候仍然选择相信他。
可见,在这个时代,家长们不再高高在上,与孩子像朋友一样玩耍成为每个父母最享受的时刻。好的陪伴方式能点亮孩子身上更多的闪光点,而高质量的陪伴也让亲子之间的纽带更为紧密。书中几位家长的经验和智慧,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路径参考。希望家长在育儿过程中少一分忧虑,多一分信心,在陪伴一个有趣的小灵魂过程中,也成为更好的自己。
逻辑力:引导探索精神,教会孩子逻辑思考
郝景芳 “雨果奖”得主,清华大学物理学硕士、经济学博士
父母没有科学背景也能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吗?
科学思维并不是只有科学家才需要的思维方法,它能让一个人更理性、更睿智地面对生活,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对孩子的学业和未来发展都有积极影响,家长要学会从小给孩子培养科学思维。没有科学背景的家长也不用担忧,因为你也能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 认识科学思维 /
很多人认为科学教育的门槛很高,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家长和孩子在家里就能完成,而且可以享受其中。家庭中的科学教育为何重要?为什么说没有科学背景的家长也能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我们先通过两组亲子对话作为导入案例,帮助家长建立对科学思维的感性认识。
第 一组对话:雨下到地上,到哪里去了?
孩子:妈妈,雨下到地上,到哪里去了呀?
妈妈:被太阳晒干了呀!走快点,我们快要迟到啦。
孩子自然会说:哦,好吧……
孩子:妈妈,雨下到地上,到哪里去了呀?
妈妈:你猜猜?
孩子:可能是,又融化了吧?
妈妈:为什么说又?你想到雪融化吗?
孩子:对!雨也融化了!
你感受到这两组对话有什么不同了吗?
第二组对话:天为什么是蓝色的?
孩子: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妈妈:嗯……这个问题很复杂,你现在还理解不了,等你长
大以后就会明白的啦。
孩子:哦……
孩子:妈妈,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呢?
妈妈:嗯,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孩子:嗯,我想是因为地球外面罩了一个蓝色的气球!
妈妈:如果真像你所说的,地球外面罩了一个蓝色的气球让天变蓝,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这个想法是对的,或者是不对的呢?
孩子:嗯,如果真有气球,我做一个火箭或者飞机一直往上飞,最 终肯定会碰到这个气球,把它戳破。戳破这个气球再往外飞,回头能看到我们居住的家,被罩在这个蓝蓝的大气球里面。
从刚刚听到的这两组对话里面,你发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
从孩子层面来看,如果两个孩子分别按照这两种沟通方式成长的话,哪一个更有可能成长为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人?
科学思维能让孩子主动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而不是被动适应。当孩子问为什么的时候,他们内心深处可能有这样一个信念: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是现在这个样子,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他们相信自己有权利也有能力去探索这个原因,把世界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他们会相信自己和自己所处的客观世界,从根本上是可以被认识、被理解和被改变的。这就意味着他们不会被动地接受事物本来就是如此,不会只满足于蜻蜓点水式地看世界,而是像科学家一样深入地、主动地探究世界。这种探索精神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以及适应变化越来越迅速猛烈的未来世界,尤为重要。
从家长层面来看,第 一,在日常对话中就可以渗透科学思维的引导,家长并不需要过多的知识储备。比如说,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这个主题,本来要解释这个问题至少需要大学物理的水平,因为它涉及瑞利散射,而且,瑞利散射也许也不是最 终答案,因为很多人在质疑瑞利散射到底能不能解释这个问题。但是,在刚才的对话中,我们并不需要知道瑞利散射这些科学知识,而是通过对话这种形式的讨论让孩子意识到,万事万物的背后确实藏着科学道理,你有权利对此感到好奇。第二,我们可以随心所欲提出想法,但是这些想法也需要用某一个方法来检验,哪怕仅仅是开脑洞来检验。这是个一步步深入理解世界的过程,并不需要过多的知识和技巧,轻装上阵即可。科学思维不是科学家或者说理工科家长的专利,它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孩子感兴趣的问题,都可以用来给孩子进行科学启蒙。当孩子有了科学思维,长大后思考所 有的问题都会比其他人更理性、更深刻一点。
科学思维的引导不等于科学知识的介绍。日常对话中的科学思维引导,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掌握多少知识点,而是鼓励孩子学会用逻辑推理和观察事实的方法,自己得出一个合理的,或者是可验证的结论。比起记住多少知识点,这套内化的思维方法才是令孩子受益一生的智慧。
/ 拆解科学思维,3个实用建议 /
通过前面两组对话,大家应该对于科学思维的价值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如何认识科学思维,如何从科学思维要素出发,通过日常生活的亲子对话,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可定义为:对于可证伪的问题进行观察、提问,形成自己的假设,并且通过逻辑推理或者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正确的思考与实践活动。
什么是可证伪的问题?如果一个问题的解释或者结论,可以通过实际观察到的现象或者逻辑推理来否定和推翻,这样的问题就是可证伪的问题。“可证伪”是奥地利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在20世纪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可证伪”意味着问题的解释可以不断被修正,形成更有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的科学理论。只有通过这种可证伪的问题,人们才能有效地、深入地去研究、去讨论。比如地球是怎样运动的这个问题,就是一个可证伪的科学问题,也由此推进了我们对地球乃至太阳系的认识,从地心说发展到日心说。
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是不能证伪的呢?不能证伪的问题就是那些没有办法证明是错的问题。比如说,有人告诉你,他养了一只火凤凰,但是这只火凤凰是透明的,我们其他人都看不到,也没办法令它出现。那么,要想证明这只火凤凰是否存在,就是不可证伪的问题。因为我们不可能想出一个办法让它出现,就没有办法证明它存在还是不存在。
从科学思维的定义,我们发现在这种思维活动里,观察、提问、提出猜想、验证猜想是关键要素,根据这些要素,我在此提供以下建议。
第 一个建议:带着比较的目的去观察不同事物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让孩子留意事物的特征,比如颜色、大小、质地等等,孩子在具备了找特征的能力后,就会注意到很多特点和原理。接下来我们可以去对比,对比不同事物的差异,再提出问题去解释这些差异,每一个问题背后会有原因,每一个原因背后都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比如去动物园时可以让孩子观察各种动物的脚有什么不一样,他们可能会说大象的脚是圆圆的,袋鼠的脚是长长的。然后再引导孩子
去思考:你觉得它们的脚为什么不一样呢?如果他说我不知道,家长也先不要直接给他答案,而是让他去假设,如果大象长了袋鼠的腿和脚,会怎么样呢?孩子们就会靠自己的思考推理:大象这样巨大的身体,长了袋鼠很细的腿,可能就会被压断。因为这个结论是孩子自己通过想象推断出来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就发现了动物的脚和它们的体型、生活习性有什么样的关系,逻辑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我们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做延伸,让孩子玩分类的游戏。在分类游戏中,孩子会观察比较每样事物的特点,从中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差异。每一种共同特征,都可能成为孩子分类的依据。
“分类”本身就意味着我们对事物有了一定程度的观察和分析,分类是我们的大脑认识世界、把世界化繁为简的关键能力。而将事物进行多角度的分类,尤其是当孩子突破对事物的表面认知,找到不容易被发现的潜在共通点,给事物建立新的分类方式时,意味着孩子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不一样的深度。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威林厄姆在他的著作《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里面,讲到了学生(初学者)跟专家在思考过程中的本质区别。初学者只能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表面的联系,也就是书中所说的表层结构。比如,苹果和雪梨都属于水果,电视机和冰箱都是家用电器。这些按照日常生活的认知赋予事物的常规分类,就是表层结构。而专家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们能够发现事物和事物之间潜在的、深层的联系,尤其是在功能方面的联系,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深层结构。比如,专家可能会把手机和人的手脚、眼睛、嘴巴划分为一类东西,因为他们认为,从本质上来看,手机就是人类延伸的器官和感官。所以,专家在看待世界的时候,会比其他人看得更透彻;分析问题的时候,也会比其他人想得更深入。由此可见,鼓励孩子给事物建立新的分类方式,有利于提高他们深入思考的能力。
第二个建议:引导孩子观察自然因果现象,并进行问题启发
在生活中存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觉得理所当然的自然因果现象,比如人跳起来会落回地上。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对生活、对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孩子从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基本的科学常识和概念,为以后在科学方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比如当孩子滑滑梯时,我们可以问孩子:你觉得为什么所有东西都会从滑梯上面往下面滑呢?一个东西放在滑梯上为什么不能往上滑?孩子的第 一反应是,东西往下滑是天经地义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问:“你觉得为什么下楼梯是省力的,上楼梯是费力的呢?”孩子也觉得:“是呀,为什么呢?”这时,我们可以让他进一步思考:平时拉东西、推东西时,怎样的情况下会省力,怎样会费力?可以跟孩子一起感受拉东西、推东西的力量,让他们用身体感受力量的不同方向。这个时候,再从力量开始讨论大地对人的拉力,孩子就会开始理解:
地对人是有一个拉力的。进而他会思考引力,乃至更多力量的原理。像平时生活中吃饭、喝水、拉臭臭这些事情,可以对孩子说,这是新陈代谢。也可以让他对比,你看,树是怎么新陈代谢的?树是从哪儿吸收营养,从哪儿释放出来的?还可以观察其他东西,比如,汽车的能量是从哪儿进来的?怎么变化,怎么出来的?然后孩子会理
的能量是从哪儿进来的?怎么变化,怎么出来的?然后孩子会理解,所有这些过程,都是能量循环的过程,那么,孩子以后再接触能量这个概念的时候就丝毫不会觉得困难。
第三个建议:引导孩子提出假设和猜想,验证假设
在科学思维里,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能够分辨两种不同的猜想,哪一个更为正确。这种理智并不是所有成年人都有的,但在生活和学业里都很重要。有了这种对比不同猜想的能力,在做题的过程中,就可以高效判断,哪一种思路更符合试卷信息。这种理性分辨的逻辑,也能让我们和他人理智对话,不至于发生人身攻击。
比如孩子骑着滑板车时,如果遇到风特别大的天气,孩子可能会发现滑板车不用蹬就可以往前走。家长就可以启发孩子:“除了风很大,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呢?”孩子可能会想到把滑板车放在下坡路上,也可能不用蹬就往前走。家长可以再进一步启发孩子:“你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判断,到底是因为风大,还是因为下坡呢?”观察力强的孩子,可能会想到可以看周围的树叶,如果树叶也是往前走的,就说明是风吹的,如果树叶不动就说明没有风,是下坡路。通过观察现象,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去思考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过程需要良好的逻辑基础。当孩子这样做的时候,家长要及时鼓励孩子,并引导孩子想想另一种可能性:改天再来同一条路,到没风的时候再来,如果那时还可以不蹬就往前走,说明这条路是下坡,如果那天走不动了,就说明是风的缘故。这就是改换条件再观察现象。
以上给出三个小建议:让孩子带着比较的目的观察事物,引导孩子从自然因果现象里进行问题启发,引导孩子提出猜想和假设、验证假设。这些思维方法是能够培养孩子科学思维的好方法,简单易行,只需要通过对话,不需要太深刻的知识,就可以让孩子的逻辑能力、思考深度得到提升。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