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47003
作者从国家经济发展宏观层面出发,站在历史的视角,深入剖析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的环境及所采取政策措施的出发点,为读者提供有益指导和借鉴。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接下来的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本书从宏观国际环境与中国抉择、将改革进行到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财税改革助力国家走向富强和现代化4个方面.分析和阐述当前我国改革开放面临的形势.我国未来在供给侧改革、财税改革等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建议采取的措施.为读者提供有益指导.
自序/ Ⅲ
第一章 宏观国际环境与中国抉择/1
宏观政策国际协调中的中国选择/2
“中国模式”还是“中国抉择”/5
如何看待中国的现代化战略/12
我的全球化观点之“奋进2019”系列/17
在百年大变局中牢牢把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线/21
以思想再解放促改革再深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26
克服经济工作方针执行过程中的形式主义/32
第二章 将改革进行到底/35
改革红利依然是最大的驱动力/36
改革创新的昨与今——对“莫干山会议”的回首与展望/47
将中国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伟业进行到底——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62
第三章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75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相关基本学理的认识框架——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76
新供给经济学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体系的基础理论认知/9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制度创新/103
如何正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三去一降一补”/116
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新旧动能转换/12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应链、价值链升级优化/134
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及公共资源竞争性交易平台建设/142
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促进区域发展/151
深入推进东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大关键”和“七大抓手”/154
以制度供给创新推动S市工业园区发展/158
数字经济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177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创新/183
第四章 财税改革助力国家走向富强和现代化/189
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40年/190
中国财税改革的基本问题/198
财政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基于学理和实践的多维认知/207
积极财政政策应更好发挥结构优化功能/227
现阶段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改革研究/233
怎样认识和看待更加积极的“宽财政”/250
财税改革与地方债缓解/257
都市圈发展建设的财税体制和政策/276
关于中国直接税改革这块“硬骨头”的探讨/281
直接税改革的四个认识误区/291
大国减税政策分析与展望/295
关于减税逻辑的六个层次认识/301
房地产税出台的时间判断及其影响/305
中国提高烟草税的政策路线图/311
中国财税改革前瞻/325
参考文献/333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中的这句话,不断被后世所援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近些年,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克难的创新发展。作为实现现代化内含的历史使命,被国家领导层明确表述为“第一动力”。
在长期从事财经理论与政策研究的学术生涯中,我深感以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思考和研究,服务于实践中的创新发展,是颇具挑战性的艰难事业,但内心深处的科研情结,总驱使自己全身心努力地投入调研与学习、思考,以求有所发现,有所领悟,有推崇创新思维而后的尽可能高水准的研究成果、政策建议、思想贡献。我曾有少年时期随父母从北京到湖北沙洋农村的生活体验,后来又得到在江西赣东北的军旅经历的锻炼,再后来于北京门头沟矿务局产业工人岗位上的5年工作中,更全面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为人们所乐道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传演至今,我们既能感受历史中人文积淀的厚重,又可认知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落后乃至沉闷与愚昧。终于,国家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引导下,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使全国城乡面貌,于数十年间发生了改天换地般的巨变。中国成长为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我个人,也借邓小平1977年夏果断决定恢复高考之历史机遇.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又在研究路径上努力探索,孜孜以求几十载.形成了财政学、新供给经济学和现实重大财经问题研究的一系列成果。近几年,在60岁后脱开管理岗位.使我有更多时间参加各种调研和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又形成了不少论文、文章、讲稿,自以为,我的这些文字材料,是体现了创新精神和专业领域的创新水准的。
陆续有自己和合作者的多本专著与文集问世之后,要特别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财经媒体中心李鸿主任,王涛、陈小慧、赵晓晨等编辑同志,提出了很好的出版框架设计,把我自2016年以来以讲稿、发言整理稿为主的文字材料进行梳理归纳,并打磨合集,编成“贾康谈中国力量系列图书”3册出版物,分别冠名为“改革力”“成长力”和“创新力”,内在逻辑正是紧扣以改革创新释放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活力和成长力,并突出地强调创新发展这个“第一动力”。
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晚年写了一副对联:“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此两句如用于表明我研究生涯的诉求,以及3本结集文论的内容,也非常贴切。此3本文集中,对中国现实问题的讨论,都是在努力认知历史悠久的“旧邦”中国的实证情况,并在分析考察后,努力做出恰当的表述,引出应有的“创新使命”的具体化。文集中体现的认识、建议,都在力求站到“前沿”位置、看清穷极“高明”义理而又中肯、理性地去探求对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带出研究者的“建设性”与“知识价值”。我在研究理论、政策时,哪怕置身“庙堂之高”的环境,头脑中往往也会浮现出在社会基层“江湖之远”的场景中,所深刻记忆的那个现实世界;于是会特别地戒惧空泛、飘浮的“书生腔”,提醒自己为实际工作,努力提供有洞见、有权衡、可对接操作的意见和建议.经历过不可计数的种种观点交锋、思路辩论。我早已悟到,一般不同见解各执一端的时候,要特别小心极端化的偏颇。真理往往是在两个“极致”见解中间的某个位置上,需要以理性精神认真细致、戒除偏执地去探索,去寻找最高明的“中庸认识”状态。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在3卷本文集问世之际,写此自序,希望得到读者朋友们可能的共鸣和宝贵的批评指正。
贾 康
2019年12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