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14223395
在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以“象”为核心的“象思维”与以“概念”为核心的理性思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理性思维在发展到居于西方哲学的中心地位后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和异化,而西方后现代大家在对理性的否定和批判中又频频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而发达的“象思维”迎头相撞。
面对当前人类共同的生存和精神危机,针对“原创之思”被遮蔽而缺失的现实,本书作者会通中西,在以其深厚的西方哲学功底对两种思维方式进行学理辨析的基础上,以《易经》、老庄、禅宗、诗词、书画等恢弘精微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剖析范本,对“象思维”的特征、机理和表现进行了一以贯通、酣畅淋漓的揭示和展现,以期为当代学界提供另一种有益的视角或思维方式。
本书为“纯粹哲学丛书”之一。
“纯粹哲学丛书”在自觉的层面上,努力寻求在自由思想中贯通古今,在本源问题上会通中西。
本书提出的“象思维”概念及其理论,既是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本特征的概括,同时也为这一思想文化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方法论和视角。本书的“导言”和“绪论”着重指出,“象思维”作为动态整体直观的悟性思维,*富于原创性,并且比概念思维更为本原。正是借助这个新的方法论和视角,本书对中国具有原创性的思想文化领域,包括《周易》《老子》《庄子》,以及禅宗、古代诗歌、书道、画论等,作出了极富启迪性的诠释和论述。
作者的话
——简论“回归”问题1
导言中西视野下的“象思维”
绪论“象思维”与概念思维之比较
上篇“三玄”之“象思维”
第一章《周易》的原创之思与“象思维”
一“易道”之博大
(一) “易道”之“象”
(二) “象数”与“义理”的分野
(三) “太极”之“象”
(四) “无极”之“无”
二“易道”之“观”
(一) 所谓“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二) 西方思想家向“象思维”的趋近
(三) “原发创生”之“观”
(四) “观”的不同层次及其意义
三卜筮之“象”
(一) 卜筮之“象”与“物占”
(二) 巫师头脑中的“象”
(三) 现象学运动与“象思维”
四阴阳之道
(一) “太极”与阴阳爻、数字
(二) “大一生水”与“易道”
(三) “转化”之为“替代”
五卦爻的本真及其启迪意蕴
(一) “数字化生存”与“卦爻化生存”
(二) “阴阳”、“太极”通儒佛
(三) 多维编码与韵体转化
(四) “象数”为“易道”之本
(五) 现代研究视野的缺失
(六) “原发创生”概说
第二章《老子》的“道”与“象思维”
一“玄”为“道”之根本特征
(一) “玄”为“众妙之门”
(二) “玄牝之门”
(三) “玄览”与“玄德”
(四) “玄达”或“玄通”
(五) “玄同”与“玄德”
二“道”与“象”
(一) 多彩纷呈的“道”之“象”
(二) “道”的神秘混沌之“象”
三“道”与“无”
(一) 层次不同的“无”之“象”
(二) “有生于无”之“象”
(三) “无物之象”
四“道”之守护
(一) “知”与“守”之“象”
(二) 守“道”之“独泊”与“若遗”
(三) 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价值观
(四) “道”为最高价值
五“道”与批判
(一) “大道废”与“智慧出”
(二) 回归于“道”之批判
(三) 民生关怀之批判
第三章《庄子》的境界与精神
一《逍遥游》之“象思”
(一) 此篇题解
(二) 鲲鹏之“象”
(三) 至人、神人、圣人之“象”
(四) 大瓠与大树之“象”
二《齐物论》之“齐”
(一) 天籁、地籁、人籁之“象”
(二) 人籁特色:言与辨、是与非
(三)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四) 尧问于舜、罔两问景与庄周梦蝶
三《养生主》之“生”
(一) “全生”与“尽年”
(二) 庖丁解牛
(三) 公文轩见右师与老聃之死
四《人间世》所示之危难与“道”
(一) 颜回请见卫君
(二) 叶公子高使齐
(三) 颜阖将傅卫灵公太子
(四) 无用之用
五《德充符》之“德”
(一) 王骀
(二) 申徒嘉
(三) 叔山无趾与哀骀它
(四) 无情之德
六《大宗师》之“宗师”
(一) 知天人之所为
(二) “真人”作为得道者
(三) “宗师”与“女偊”
(四) 超越生死的“不死不生”
(五) “坐忘”与“命”
七《应帝王》之“王”
(一) 明王为得“道”者
(二) 壶子、列子与季咸
(三) “无为”之“道”
(四) “浑沌”之死的悲剧
下篇禅慧、诗魂与书画之道
第一章禅宗“识心见性”的境界与智慧
一《坛经》之慧思
(一) 两偈之不同境界
(二) 行动体验的智慧
(三) “自性”与“见性”之途径
(四) “自度”与“自归”
(五) 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六) 根器与经、佛
(七) 梁武帝遣达摩出境与“愿往生西方”
(八) 惠能对志诚、法达和神会的指引
二禅教学之特殊智慧
(一) “机锋”、“公案”之慧思
(二) 所答非所问之指向
(三) 山重水复疑无路
三“平常心是道”
(一) “平常心”的不平常性
(二) 从平常到“平常心”的回归
(三) 彻底“内圣”的“平常心”
四禅慧及其现实意义
(一) 体验与感悟
(二) 禅之为慧根
(三) 禅的慧思与现代
第二章诗魂之“象”
一“情志”之“象”
(一) 所谓“诗言志”
(二) “情志”及其“筑象”
(三) 诗中之“真”
(四) 诗心为艺术之魂
二诗魂再求索
(一) “情志”之“象”的本原性
(二) 诗心及其护持
(三) 诗与诗的欣赏
三诗与诗人的历史命运
(一) 虚灵之境的本真意义
(二) 诗道与里尔克诗的批判性
四古代诗歌的永恒魅力
(一) 《诗经》之“思无邪”
(二) 《离骚》之“骚”
(三) 汉魏古诗之悟
第三章书道与画境
一韩玉涛对孙过庭《书谱》的发现
(一) 《书谱》对“写意”之魂的把握
(二) 孙过庭的历史局限性
(三) 天才与天才论问题
二张怀瓘书论的大唐风范
(一) 张怀瓘评析“二王之妙”
(二) 草书几于“道”而贵“风骨”
(三) 嵇康与王献之
(四) 张怀瓘的《评书药石论》
三“书画同源”之“源”
(一) 张彦远画论的写意精神
(二) 关于谢赫六法
(三) 张彦远之“归乎用笔”论
(四) 画贵“道法自然”
四中国画艺术的人文追求
(一) 从“解衣般礴”谈起
(二) 大唐雄风
五石涛在“画道”上的新觉醒
(一) “一画”之画道
(二) 入“画道”之道
(三) “一画”之道的体现
(四) 道通贵自我
本书关键术语之解说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道思之我思
——学术随笔之一
附录2关于西方新史学的几点思考
附录3老树关于诗的一封信函
后记
本书作者明确提出象思维是一种不同于概念思维或观念化的理性思维的另一种思维方式,而且认为它在某种意义上是更本原的,提出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哲学问题。作者进而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象思维的特点,即它们具有“非对象性”“非现成性”“原发创生性”“相反相成性”等。这些阐释既吸收了20世纪西方当代哲学的新思路,又具有作者本人的独创性,展示出一条新的思想道路,或新的搞哲学的方法。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张祥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