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738097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内圣外王并重的体系:既将德性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注重对功利主义的追求。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是以“道”为本体的思想体系,并提出了“法其意”和“道之全”的思想。“法其意”就是要效法先王的精神实质,形式则可以不同,安石以此强调了“变”的思想。“道之全”与理学家以五常为道本体的体系有很大不同,王安石以此为指导主张公开吸收佛道诸子百家的思想。安石从“惟理之求”和“合吾心者”的标准出发,挣脱了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因而其所确立起的道不仅包括了一些道德伦理的内容,而且还有功利主义的因素。熙宁变法是其哲学思想外王实践的形式,而作为指导思想的《三经新义》将内圣与外王有机地统一起来。
导论
第一节宋学的产生与王安石学术思想的兴起
第二节王安石的学术地位及其与宋学、理学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王安石学术的分期与名称
第一章道与元气
第一节以“道”为本体的形而上学本体论体系的建立
第二节对“道之全”的阐述
第三节“道”的内涵及判定“道”的标准
第四节道的展开——“万物之变,遂至于无穷”的变易思想
第五节自然之天、道德之天与天人感应论
第六节宇宙生成论——王安石的元气说
第二章性、命与心
第一节王安石人性论思想研究
第二节王安石的命运观
第三节王安石的心学思想
第三章《三经新义》研究(上)
引言
第一节《诗经新义》及其“不见道”
第二节从《诗经新义》论王安石的君臣思想
第三节论王安石在《尚书新义》中的“惟己”思想
第四节王安石的礼学思想
第五节祭祀之礼与内圣之学——内圣之学的根本性与神圣性
第四章《三经新义》研究(下)
第一节王安石“不豫道揆”思想探析
第二节论王安石在《尚书新义》中重视刑法的思想
第三节求变意识是《尚书新义》诠释的思想根源
第五章结论
附录一王安石学术思想研究综述
第一节对王安石政治思想的研究
第二节对王安石新法的研究
第三节对王安石哲学思想的研究
附录二王安石人性论的发展阶段及其意义
附录三王安石的孟学思想
附录四论王安石与苏轼孟学思想之差异
附录五苏轼与王安石在《尚书》诠释上的分歧
附录六道在易中:苏轼哲学体系略论
附录七对物的认识
附录八论儒学的内在超越性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我的这本著作主要是对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与《三经新义》展开研究,同时在这个基础之上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与《三经新义》的关系给我们的一种印象就是:王安石用来指导变法的著作《三经新义》好像有些沦为变法的政治宣传资料之嫌,其学术成就也就可想而知了。
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本身就是一个内圣外王并重的体系:既将德性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注重对功利主义的追求,这是其哲学思想体系的一个本质特点。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是以“道”为本体的思想体系,他提出了“法其意”和“道之全”的思想。“法其意”就是要效法其精神实质,所以形式上可以而且必然与先王不同,他以此强调了“变”的思想。“道之全”与理学家以五常为道本体的体系有很大不同,王安石以“道之全”的思想为指导主张公开吸收佛道诸子百家的思想,他从“惟理之求”和“合吾心者”的标准出发,挣脱了一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因而他所确立起的道不仅仅包括了一些道德伦理的内容,而且还有功利主义的因素。王安石的道本体作为最高的范畴表现在万物之中的人身上,就是人性。与其道本体相对应,王安石人性论的内涵中既有德性的一面,又有智性的一面。德性是道德心性修养的根据,智性是外在事功的依据。所以,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本质上是一个内圣外王兼重的思想体系,与理学家偏重内圣的思想体系有很大的不同。
王安石哲学思想重视内在修养和功利主义的特性必然要在适当的时候以外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王安石变法正是其哲学思想外王实践的形式,这个形式又是通过《三经新义》这个媒介将二者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所以,王安石哲学思想是“本”,这个“本”在注释《三经新义》的过程中将其思想贯彻和体现了出来。所以《三经新义》主要体现了王安石的哲学思想,在学术上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当然作为变法期间颁布的《三经新义》因政治环境的影响不免染上了为变法服务的色彩,也出现了一些与其哲学思想不相协调的因素。主要表现为用《字说》的解字方式来训释经典,因而造成了穿凿和形式主义的弊病。但是简单地将其等同于为变法服务的工具则是不合实际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