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392730
◆带领你三小时打造一个学科的专业级知识框架。
◆牛津通识课系列是一个可读性强且包罗万千的工具书图书馆。
◆每本讲透一个学科(黑洞、光、行星、引力),看完一本,就把对应话题了解得明明白白。
◆牛津大学出版社自1995年开始出版的一套系列丛书,堪称镇社之宝。
◆由牛津大学牵头,邀各领域闻名世界的专家书写的通识读物。全球销量超1000万册,多本被选为大学入门教材。
◆集中于宇宙物理领域,一本书讲透光,引力,黑洞和行星的方方面面。
◆由点及面的网状知识图谱,按需阅读,帮助读者足不出户了解关于世界的种种真相。
◆牛津通识课系列是横跨四大知识板块(物理/生物/历史/文化)的大型通识读物。
《牛津通识课》系列丛书 ,是牛津大学出版社镇社之宝。自1995年出版以来,该系列已经涉及数十种学科,包含近700本读物,全球销量过1000万册。《牛津通识课》的特点在于,每一本书对应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由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撰写。确保读者能在三小时内读完一本,并在读完之后搭建起一门关于该主题的专业级知识框架。 目前,该丛书中的大部分已被世界各大知名高校选为专业入门教材。牛津出版社曾这样描述他们的野心:“《牛津通识课》将会涵盖所有主要学科, 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性强且包罗万千的工具书图书馆。”
《引力》是支配宇宙的四大基本力之一。在本书中你会读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霍金的工作真正是什么,了解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开始从专业角度真正认识这个宇宙的“主宰者”——引力,了解20世界“*伟大的”发现——引力波。
《黑洞》是宇宙学*热门的的话题,但黑洞究竟是什么?是时空瓦解之地?是所有恒星都无法避免的终极命运吗?将科学事实与科幻小说分开,将黑洞的知识全面、系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向读者展示黑洞在宇宙中扮演的真正角色。用看似矛盾、神秘且有趣的黑洞现象,概述黑洞的性质和特征,讲述了包括大恒星的壮观崩溃和星系中心发现的巨大黑洞等天文现象。
《光》是宇宙的信使。因为有光,万物的轮廓才在我们眼中显现。但肉眼可见的光只占整个光谱的一小部分,大量不可见光携带着来自宇宙诞生之初的信息,穿越遥远时空,为我们送来了世界运行的奥秘。光是宇宙自己书写的私人日记,了解光,就是了解宇宙的秘密。
《行星》我们是空旷宇宙仅有的智慧生物吗?除了孤独,还有生存的焦虑困扰着人类:除了地球,我们是否真的无处可去?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我们头顶上数以亿计的行星里。行星科学相关的知识爆炸性增长,但人类对其他世界的迷恋从未停止,也许头顶的某片星空中,会有我们未来的朋友,甚至未来的家乡。
《黑洞是什么 | What Is a Black Hole?》
黑洞就是一个引力很强的空间区域。任何东西——甚至连光——都因为不够快,不能从其内部逃离。虽然这一概念最初是在理论物理学家丰富的想象中被构思出来的,但现在我们已经在宇宙中发现了数百个黑洞,并且它们以百万计。尽管这些黑洞是不可见的,但它们以一种很容易被探测到的方式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其产生影响。确切地说,这种相互作用的性质取决于相对黑洞的距离:太近的话是不能逃脱的,但更远的地方就会出现一些戏剧性的壮观现象。1964 年,安·尤因(Ann Ewing)在一篇报道1963 年于得克萨斯州举办的一个研讨会的文章中首次提到了“黑洞”一词,然而她从未说明是谁发明了这个词。1967 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惠勒(John Wheeler)需要一个词作为“引力坍缩彻底的恒星”的简写,于是开始推广这个术语—— 不过坍缩的恒星这一概念早在1939 年就由他的美国同事罗伯特·奥本海默(Robert Oppenheimer)和哈特兰·斯奈德(Hartland Snyder)提出来了。事实上,关于现代黑洞概念的数学基础在1915 年就已经诞生了。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在空间中有孤立无转动的质量的条件下解出了爱因斯坦的重要方程(在他的广义相对论中被称为场方程)。
在此之后过了20 年,印度物理学家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Subrahmanyan Chandrasekhar)研究了恒星死亡时会发生什么。以此为基础,英国的亚瑟·爱丁顿爵士(Sir Arthur Eddington)解决了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奥本海默和斯奈德的工作稍早一点。爱丁顿的计算表明,当大质量恒星耗尽所有燃料时会坍缩形成黑洞,不过爱丁顿自己在1935 年向皇家天文学会宣称其物理含义是“荒谬的”。尽管这个概念看起来荒谬,但黑洞无疑是我们的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物理现实的重要组成部分。1958 年,美国的大卫·芬克尔斯坦(David Finkelstein)取得了更进一步的进展,他明确了黑洞周围存在一个单向表面。这对于我们将在下一章中讨论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个表面的存在不允许光从黑洞内部强大的引力中脱离,而这也是黑洞是黑色的原因。要理解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首先要理解物理世界的一个深刻的特性:任何运动的粒子或物体都存在一个最大速度。
快是有多快
丛林法则之一是:不想死得快,就得跑得快。除非你异常狡猾或者善于伪装,否则只有足够敏捷才能存活下来。哺乳动物摆脱劣势的最大速度取决于其质量、肌肉力量和新陈代谢之间复杂的生化关系。宇宙中运动最快的实体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是由完全没有质量的粒子所呈现的,例如光的粒子(被称为光子)。这个最大速度被精确地定为每秒299 792 458 米,相当于每秒186 282 英里,几乎比空气中的音速快100 万倍。如果能以光速旅行,我将能够在十四分之一秒内从我在英国的家中到达澳大利亚,就是一瞬间的事情。从离我们最近的恒星,也就是太阳出发的光只需要8 分钟就可以到达我们这里。而从太阳系最外层的行星海王星出发,光子到地球的行程时间也只有几个小时。我们说太阳离地球有8 光分,而海王星离我们有几光时。这会导致一个有趣的后果,如果太阳停止发光或海王星突然变成紫色,地球上的任何人发现这些重要信息都分别需要花上8 分钟或几小时。
现在让我们来考虑光线从太空中更加遥远的地方传回地球的时间有多长。我们的太阳系所在的银河系是一个长达几十万光年的星系。这意味着光从银河系的一侧行进到另一侧需要几十万年。离本星系群(银河系是其中的重要成员)最近的星系团,也就是天炉座星系团,离我们有几亿光年。因此,在围绕天炉座星系团中的某颗恒星运行的行星上如果有一位观察者,手头配备了恰当的仪器回看地球,可能会看到恐龙在地球上徘徊。不过这只是由于宇宙浩瀚得令人难以置信,才使得光的运动看起来迟缓且费时。但当我们开始考虑如何将火箭发射到太空时,宇宙规定光速是上限这一点就会带来一种有趣的效应。
《光是什么 | What is Light?》
光使我们看到周围的世界。我们通过对光的感知来收集物理世界的第一手信息,并观察它们的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光的这种承载与传递信息的能力,也许就是它最重要也是最显著的特征。
眼见为实
视觉帮助我们找到自己在周围环境中的位置,同时也帮助我们定义外部事物,为我们构建出一幅真实的世界图景。不仅如此,视觉所激发的想象力远超视觉本身。在图1里我们可以看到乔治·理奇蒙德(George Richmond)的画作《光的创造》,它表现了光在人类心灵中占据了非常核心的位置。英语中还有很多由光的概念衍生出来的词汇,例如insight(洞察力),illumination(既可以译作光源,也可以译作启迪),clarity(清晰,既可以表示画面或声音的清晰,也可以表示思维能力的清晰)。这些词汇都与人的品质或是世界的物理特性有关。在拉丁语中,有这样两个描述光的词语,一个是lux,一个是lumen。它们分别从物质的角度与形而上学的角度对光进行描述。本书的重点放在前者,即从物质的角度来解析光的概念。在哲学、神学、心理学、艺术和文学领域,光的物理特性与其特有的诗意交织纵横,使得光也常被拿来作比喻,表达对世界的思索,毕竟几乎所有人都感知过光。正是由于光的物理特性,以及人们通过对光的思索而产生的意识观念,使光成为科学家与哲学家们数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研究对象。光赋予了生命。毫不夸张地说,光与我们人类甚至地球得以存在的生物反应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息息相关。可以说,光塑造了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从我们的日常经验出发,也能理解到光的这种重要性。例如,我们用光来进行照明,既可以是太阳或者月亮发出的自然光,也可以是人造光。大多数的常见光源都使用电力,但有时候我们也使用化学反应来制造光源,例如燃烧蜡烛。光源的不同特征会影响我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因为不同的光源为它所在的物理空间营造了不同的“情绪”。
光使生命成为可能。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源自于太阳。光是太阳辐射能量的一种主要方式,包括可见光和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的不可见光。想象一下,你躺在阳光下的沙滩上,或者坐在室外的花园中,你身上感受到的“温度”就是因为太阳辐射出的某种不可见光的作用。这只是光的生理效应的一个例子。
地球为保证生命延续,持续进行着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生化反应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光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它的助力下,“无用分子”二氧化碳被转化为“有用分子”氧气。这一反应的逆反应,即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来自于生物的呼吸以及燃料的燃烧。
在太阳光数百万年时间的作用下,地球上的生态圈、以及可以提供其他能源的地质特征得以形成。没有太阳能,不管是煤炭还是石油都不可能形成。但是,我们对于这些化石能源的利用正在改变太阳光影响地球的方式。太阳辐射的一些不可见光,例如紫外线,可以被地球和大气所吸收。但是其他不可见光,例如红外线,则会被大气反射回去。同理,由地球表面产生的红外线会被困在大气层之下,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