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34195
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历史上*绕不过去的年代,人们在这段时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世界经济在一次次遭受毁灭性打击后又重新崛起,第三次科技革命风暴一般席卷全球,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了人们的思考方式,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知识工作者群体逐渐壮大,很多当时未被人们重视的变化,后来深刻塑造了整个世界。
《生态愿景》更像是德鲁克对自己毕生研究的一次回顾和升华。
《生态愿景》探讨的八大主题涉及人类商业社会的方方面面——经济、管理、企业、技术、信息等,这些“人造”的事物构成了我们存在于其中的社会生态。
书中充满对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化的真知灼见,关于各类大型机构带来的问题的处理方式更是切中时弊,对当下理解美国行为以及全球生态平衡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生态愿景》涵盖多个学科,涉及各类主题,但均属“社会生态学文章”,直面人类的社会人文环境问题。
这些文章以特定的方式探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从社会实践和社会价值观的表达两个层面出发,审视经济、技术、艺术等议题。
目 录
推荐序一(邵明路)
推荐序二(赵曙明)
推荐序三(珍妮·达罗克)
前言
第一部分 美国经验
第1章 美国人独特的政治天赋 / 4
第2章 卡尔霍恩的多元主义理论 / 14
第3章 最后的平民主义者亨利·福特 / 34
第4章 IBM公司老沃森的远见 / 49
第5章 美国同质性的迷思 / 63
第二部分 经济学的社会维度
第6章 美国政治的经济基础 / 84
第7章 经济学理论的贫困 / 102
第8章 利润的幻觉 / 108
第9章 熊彼特与凯恩斯 / 112
第10章 凯恩斯的魔法经济学 / 124
第三部分 管理的社会职能
第11章 管理的基本假设 / 140
第12章 管理:成功后的新问题 / 155
第13章 社会创新:管理的新领域 / 178
第四部分 企业的社会面
第14章 是否存在商业伦理 / 194
第15章 工作效率的新挑战 / 213
第16章 新兴的生产理论 / 229
第17章 敌意收购及其负面影响 / 244
第五部分 工作、工具与社会
第18章 工作和工具 / 269
第19章 技术、科学与文化 / 279
第20章 印度和适当的技术 / 290
第21章 第一次技术革命及其教训 / 295
第六部分 信息社会
第22章 信息、沟通与理解 / 307
第23章 信息与城市的未来 / 324
第24章 基于信息的组织 / 329
第七部分 日本社会与日本文明
第25章 艺术视角下的日本 / 346
第26章 日本:成功带来的难题 / 365
第27章 日本成功的背后 / 381
第28章 对日本和日本人的误解 / 396
第29章 日本人西化的方式 / 402
第八部分 为什么只强调社会尚不够
第30章 “不合时宜的”克尔凯郭尔 / 410
后记 社会生态学家的反思 / 423
译后记 / 441
本书收录的31篇文章,撰写的时间跨度超过40年——最早的一篇是第10章,即1946年发表的《凯恩斯的魔法经济学》;最晚的一篇是1992年为本书撰写的后记《社会生态学家的反思》。
因为要适应本书的框架结构,所以这些文章的标题偶有改动,但内容没有任何变化。所选文章涵盖多个学科,涉及各类主题,但均属“社会生态学文章”,直面人类的社会人文环境问题。
这些文章以特定的方式探讨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从社会实践和社会价值观的表达两个层面出发,审视经济、技术、艺术等议题。
所有文章都不是理论性的,只有第11章《管理的基本假设》和第22章《信息、沟通与理解》稍具理论色彩,前者尝试提出一种管理理论,认为管理是组织社会中特有的社会职能;后者初步指明,逻辑性和感知性信息均具备沟通功能及相应的意义。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它们都不是所谓的“纯”理论文章。但即使其中最接近“实践”、探讨“做什么”的文章,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者说至少具备理论视角。最后,我力图把所有文章都撰写得通俗易懂。
彼得·德鲁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