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840242
1、体例特色:以“什么是建筑?”的问题式开篇导入主题,之后专门列出一章“如何欣赏建筑”,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建筑艺术的内涵,解析建筑的赏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概括介绍中西方古典建筑、现代建筑和当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并对不同时期与流派的经典作品进行了赏析。本书在体例上的这一创新较为成功,自出版以来图书销量稳步增长,深受读者好评。2、再版书将尝试在纸质图书的基础上,通过网络平台链接配套课件、视频、互动专区等数字化内容,扩展本书的内容和知识服务形式。
建筑艺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涉及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既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是一种较难理解的、抽象的综合型艺术。本书从分析建筑艺术的相关要素入手,解析建筑艺术的内涵,阐述建筑艺术赏析的方法,概括介绍中西方古典建筑、现代建筑和当代建筑的艺术特征,并对不同时期与流派的经典作品进行赏析。第二版中补充了当代建筑审美多元化的相关论述,以及国内外相关经典作品的赏析,如参数化建筑赏析、当代中国建筑师作品赏析,使全书内容更加完整。
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强,适合作为高等院校建筑艺术欣赏公选课教材和建筑类相关专业的参考书籍,同时也可供广大建筑艺术爱好者阅读。
目录第二版前言第一版前言第一部分 建筑艺术概述 001一、什么是建筑 001二、建筑艺术的内涵 002(一)时空性——建筑依实构虚,应时而存 002(二)技术性——建筑依技术而为,物质构成保障 003(三)艺术性——建筑既为实用对象,又为审美对象 003(四)民族性和地方性——地域产生特色,民族审美各异 003(五)历史性和时代性——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铭刻历史 004(六)综合性——建筑是一个融合多种艺术的整体 006(七)象征性——建筑是以抽象的手法去暗示意义的艺术作品 007三、建筑体系 007(一)中国建筑艺术 007(二)欧洲建筑艺术 008(三)伊斯兰建筑艺术 008第二部分 如何欣赏建筑艺术 009一、建筑艺术的语言 009二、建筑艺术的审美观念 015(一)形式美的法则 015(二)当代建筑审美的多元化 020三、建筑艺术的欣赏方法 022目 录第三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赏析 025一、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025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赏析 028(一)“非壮丽无以重威”——宫殿建筑艺术赏析 028(二)“祭神如神在”——坛庙建筑艺术赏析 031(三)“事死如事生”——陵寝建筑艺术赏析 034(四)“再现”彼岸——佛教建筑艺术赏析 036(五)结庐在人境——民居建筑艺术赏析 040(六)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园林建筑艺术赏析 043第四部分? 西方古代建筑艺术赏析 047一、和谐优美——古希腊建筑艺术赏析 047二、壮丽辉煌——古罗马建筑艺术赏析 049三、宏伟绚丽——拜占庭建筑艺术赏析 053四、崇高神秘——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 055五、古典优雅——文艺复兴建筑艺术赏析 057六、富丽堂皇——巴洛克建筑艺术赏析 063七、严谨理性——古典主义建筑艺术赏析 065八、杂糅并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艺术赏析 067第五部分 现代建筑艺术赏析 069一、现代建筑的诞生 069二、现代主义建筑的基本特点 071三、流派赏析 072(一)功能主义 072(二)密斯风格 074(三)有机建筑 076(四)粗野主义 078(五)象征主义风格 078(六)典雅主义 083(七)地方风格 084(八)高技派 085第六部分 当代建筑艺术赏析 087(一)后现代主义风格 087(二)新地域主义风格 090(三)新高技派建筑风格 094(四)解构主义风格 097(五)新现代主义 102(六)极少主义风格 105(七)参数化建筑赏析 106(八)当代中国建筑师作品赏析 107参考文献 117
第二版前言
本书第一版自2012年1月出版以来,承蒙全国广大院校师生们的厚爱,至2019年年底已多次印刷。在第一版的总体架构中作者单列了“如何欣赏建筑艺术”一章,从分析建筑艺术的相关要素入手,解析建筑艺术的美学规律,提炼建筑艺术的赏析方法,目的是希望能引导读者学会“看建筑”“品建筑”“读建筑”。从本书近8年的使用情况看,这一构思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也成为本书的最大特色。
因此,本次再版修订保持了原书整体架构和主要内容不变,适当补充了当代建筑审美多元化的相关论述和国内外相关经典作品的赏析,使全书的内容体系更加完整。修订较多的篇章集中在第二部分和第六部分。其中,在第二部分第二节中进一步梳理归纳了有关古典建筑美学、现代建筑美学的基本特点,补充了形式美法则的内容,简述了当代建筑审美多元化的特征。第六部分中增加了“参数化建筑赏析”和“当代中国建筑师作品赏析”两个小节的内容,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参数化建筑这一新设计思潮的成因、内涵和特点,了解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师的探索与成就。另外,此次修订还对全书的文字做了进一步精炼,力图使本书的语言更加流畅简洁,更具可读性。
在本书再版过程中得到中国电力出版社王倩编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本书涉及内容广泛,作者才学有限,疏漏和偏颇之处恐难避免,恳请同行专家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王烨
2019年10月于上海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