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160643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数据信息作为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其共享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程度。只有高度的信息共享,才有高度的社会信息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共享是推进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自古以来,信息共享就一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阻碍信息共享的因素是多维复杂的,既有制度层面的桎梏,也有技术层面的制约,还有市场层面的羁绊。因此,促进信息共享必须要从多维驱动的视角考虑和解决问题。
基于这一考虑,本书拟构建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多维驱动模型,分别从制度、技术和市场多个层面系统探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与路径,从而改进以往单纯从制度层面应对信息共享问题的局限性。提出:一要构建有效的制度机制,运用制度工具引导社会的信息共享;二要设计科学的技术组合,借助技术工具驱动社会的信息共享;三要面向市场,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社会的信息共享。以期供信息化管理部门、研究机构、高校师生、相关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数据信息作为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其共享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程度。只有高度的信息共享,才有高度的社会信息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共享是推进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自古以来,信息共享就一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阻碍信息共享的因素是多维复杂的,既有制度层面的桎梏,也有技术层面的制约,还有市场层面的羁绊。因此,促进信息共享必须要从多维驱动的视角考虑和解决问题。
基于这一考虑,本书拟构建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多维驱动模型,分别从制度、技术和市场多个层面系统探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与路径,从而改进以往单纯从制度层面应对信息共享问题的局限性。提出:一要构建有效的制度机制,运用制度工具引导社会的信息共享;二要设计科学的技术组合,借助技术工具驱动社会的信息共享;三要面向市场,运用市场化手段推进社会的信息共享。以期供信息化管理部门、研究机构、高校师生、相关企业的管理与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前 言
互联网的出现,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信息社会又称信息化社会,是以电子产品为技术基础、以数据信息为核心资源、以互联网平台为传输媒介、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以网络互动为主要社会交往方式的新型社会。作为信息社会的核心资源,数据信息的共享程度直接影响社会的信息化实现程度。只有有高度的信息共享,才有高度的社会信息化;反之,信息共享程度偏低,则社会信息化程度必然也偏低。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共享是推进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网络效应理论的观点看,信息共享程度对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影响是超线性的,一般可将社会信息化程度视为信息共享程度的二次函数。
智能时代的显著标志有二:一是大数据,二是智能化。大数据是基础,智能化是目标。但无论是大数据还是智能化,都是以信息共享作为基本前提条件的。首先,大数据诞生于信息共享。大数据(Big Data)是指来自多源渠道、以多元形式存在的海量实时数据组。大数据的本质是对海量异构数据的高度共享与实时挖掘。没有信息共享,就没有大数据;只有有充分的信息共享,才会有大数据的出现和应用。其次,智能化依赖于信息共享。智能化是指针对某种非人类系统,赋予它灵敏准确的感知功能、正确的思维判断功能以及行之有效的执行功能,使之自主能动地满足人类的某种特定需求。在智能化系统中,信息的人机交互、跨系统流转以及系统内传导起着类似于人类神经系统的作用。可以说,智能化的本质是非人类系统对信息的感知、判断与处理,而这一切都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
自古以来,信息共享就一直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一是因为信息即知识,信息的知识特性,使得信息一旦被共享便由私人知识转变为公共知识;二是因为信息即利益,信息是有经济价值的,一旦被共享便由私人资产转变为公共资源;三是因为信息即权力,信息是权力的象征,一旦被共享权力便瞬间消散。
阻碍信息共享的因素是多维复杂的,既有制度层面的桎梏,也有技术层面的制约,还有市场层面的羁绊。因此,促进信息共享必须从多维驱动的视角考虑和解决问题。基于这一考虑,本书拟构建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多维驱动模型,分别从制度、技术和市场层面系统探讨促进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与路径,从而突破以往单纯从制度层面应对信息共享问题的局限性。
本书由五篇11章组成。第一篇(第1~3章)为信息共享的跨部门制度激励,主要从政务信息共享角度,探讨运用制度工具促进跨部门信息共享;第二篇(第4~5章)为信息共享的跨组织制度激励,主要从供应链信息共享角度,探讨如何运用短板优化原理促进跨组织信息共享;第三篇(第6~7章)为信息共享的技术驱动,主要从电信设施信息共享角度,探讨如何运用嵌入式技术实现信息标识与共享;第四篇(第8~9章)为信息共享的市场运作,主要从农村信息资源共享角度,探讨如何运用市场工具促进信息资源的流通、流转与交易;第五篇(第10~11章)为共享信息的价值发掘,主要从高价值信息发现角度,探讨如何运用定量模型快速测算信息价值和查找高价值信息。
本书由高锡荣设计和撰写。另外,单玲玲参与了第一篇的撰写;罗扬参与了第二篇的撰写;蒋婉莹参与了第三篇的撰写;单玲玲、陶波、石颖参与了第四篇的撰写;张红超、何洁参与了第五篇的撰写;石颖参与了全书的整理汇总及结构编排工作。研究生任娇娇、廖丹、邓滢滢、韩虎、刘璐参与了全书的文字及格式校对工作。
感谢科技部、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对本书研究工作的项目资助;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处和科技处对本书研究工作的指导;感谢重庆邮电大学出版基金对本书出版的资助。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对本书的编辑加工与出版发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