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08066817
《想象都市》 《记忆北京》 《当年游侠人》[增订版] 《学者的人间情怀》
“大学”“都市”“图像”“声音”……这些关键词,构成了作者“现代中国研究”的新视野,有着文化史研究的意义。这种介于“思想”和“学术”之间的课题,保持着研究的开放和活力,呈现出作者丰赡舒展的学术面貌。
《当年游侠人——现代中国的文人与学者》是一部文传合辑,收录了自晚清至现代二十五位在文学、文化、教育领域有所建树之士的文传二十九篇(含四篇“附录”)。全书分为三辑,前两辑分别描摹晚清、“五四”两代学人,第三辑则是追忆引领作者走上学术道路的师长。各文排列顺序,依据为传主的生年。不同于出自文学家之手的文传注重故事性的特点,作者身为学者,所记所论,多为“侧影”,其中无不包含作者个人的感怀和学术发现,带有鲜明的“学术随笔”色彩。因此,虽然作者将拟想读者定为 “大众”,但在此不妨(如作者所言)将“大众”的涵盖面精确为具备一定文化修养和文史底蕴的读者——若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对“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铺陈方式做背景知识的补充,则无以体会传主的精神、气质和趣味,以及笔者字里行间流露的文学色彩。
本次增订,删去两篇怀念中山大学老师的文章,新增谈论苏曼殊、蒋梦麟、张竞生、钱穆、朱自清、金庸六人的八篇,后出转精,更显整齐。
新版序
三联版自序
二鱼版自序
工诗未必非高僧
——关于寄禅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
——读《中国人的精神》
最后一个“王者师”
——关于康有为
乡土情怀与民间意识
——丘逢甲在晚清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
有思想的学问家
——关于章太炎
激烈的好处与坏处
——也谈刘师培的失节
行云流水一孤僧
——关于苏曼殊
“当年游侠人”
——关于黄侃
“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
——蔡元培与老北大
附录一 “教育迷”的追慕——为蔡元培校长逝世六十周年而作
作为著述家的许寿裳
作为大学校长的蒋梦麟
新文化运动的另一面
——关于张竞生
附录二 历史的侧面与折痕
学者的幽怀与著述的体例
——读《陈寅恪集·书信集》
知识者介入社会的特殊途径
——胡适与大众传媒
附录三 建设者的姿态——读北大版《胡适文集》有感
宗教意味与童话氛围
——关于许地山
非专业的文学研究
——读钱穆讲述、叶龙整理《中国文学史》
两脚踏东西文化
——关于林语堂
舆论家的态度与修养
——作为北大学生的成舍我
于秋水长天处寻味
——纪念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
“《读书》时代”的精灵
——怀念金克木先生
灯下窗前常自足
——怀念唐弢先生
书札中的性情与学问
——怀念季镇淮先生
古典学者的当代意识
——追忆程千帆先生
念王瑶先生
我眼中的小说家金庸
附录四 重提与金庸先生合招博士生
新版序
这是《当年游侠人》的第三副面孔了,2003年(台北)二鱼文化版以及(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增订版,都已经各有自序,这回简单交代一下编辑事务,就可以了。
全书宗旨及基本框架没有变化,只是删去已入他书的《花开花落两由之——怀念黄海章先生》、《此声真合静中听——怀念陈则光先生》以及《即将消逝的风景》,再就是增加了谈论苏曼殊、蒋梦麟、张竞生、钱穆、朱自清、金庸共六人八文。以“大侠”金庸收尾,属于神来之笔,恰好呼应本书题目。
此外,我还有好些怀念师长的文章,因已入《假如没有文学史……》(北京:三联书店,2011)、《花开叶落中文系》(北京:三联书店,2013)、《怀想中大》(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大学新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以及《依旧相信》(南京: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等,那些就不再挪动了,只是提醒读者关注其中的两篇:一是谈论王元化先生的《在学术与思想之间》(《花开叶落中文系》),一是《八十年代的王瑶先生》(《大学新语》)。
还是三联版自序提及的,“集中所收各文,多少总有点专业上的发现,与作家所写人物传记不同”。虽也写人,但不是传记,更像侧影,包含作者的个人感怀或学术发现。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也不讲起承转合,如此“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要求读者有较好的文化修养,能主动补齐作者没说出来的背景知识,方能明白你的“一得之见”。不管评说章太炎、刘师培,还是辨析胡适、钱穆,虽非专业论文,也不是泛泛之谈,大都有作者独特的发现。有些话题今天很平常,当初却可能是禁忌(如林语堂);有些人物今天很陌生,焉知若干年不会成为热门话题(如张竞生)。那篇作为附录的《历史的侧面与折痕》,不仅有人生感慨,更包含我的哲学思考。
略感遗憾的是,因全书写作时间很长,不少当初颇有新意的文章,如今已成明日黄花。今天的读者,文化水平明显提升,获取信息也比以前方便多了,不知是否还愿意与“此日穷途士,当年游侠人”对话?
己亥大年初五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三联版自序
两年多前,台湾二鱼文化为我出了一册月旦人物的小书,题目就叫《当年游侠人》。集中各文水准不一,好在写作时多有感而发,还算有点趣味与幽怀。
书刚刊行,三联书店编辑郑勇便闻风而动,跑来劝说我出简体字版。如此雅意,自是让人感动,可我一直很犹豫。原因是,书中各文,多曾收入我在大陆所刊各散文随笔集中。
直到有一天,郑勇以“漫说文化”丛书受欢迎为例,说明“专题性”对于读者的意义,我才同意他的建议:停刊此前所出各随笔集(除《学者的人间情怀》外),逐渐杂糅新旧,按专题成书。相对来说,谈论现代中国文人与学者的《当年游侠人》最为完整,只需稍做整理,便可问世。而且,以此开篇,也好表达对于先贤的向往与凭吊。
三联版比起二鱼版来,有很大的出入。第一、二辑删去了关于苏曼殊、梁启超、傅斯年三文,因其已在准备重刊的《学者的人间情怀》或刚出版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中;另外补上谈辜鸿铭和许寿裳两篇。至于第三辑七文,则全是新增加的。前两辑分别描摹晚清、五四两代学人,第三辑则是追忆那些引领我走上学术道路的师长。各文排列顺序,依据的是传主的生年。
我格外欣赏的晚清以降人物,还有周氏兄弟等,但那些文章或偏于专业,或过于琐碎,不便入集;追忆师长文章,还可举出《满枕蝉声破梦来——怀念吴组缃先生》,因其已藏身《学者的人间情怀》,只好割爱。倒是关于苏曼殊、蔡元培二文的取舍, 需要略加解释。在《晚清的魅力》一文中,我说了这么一段话:
说来你也许不相信,将我诱入晚清的,竟是三位诗僧。先是“行云流水一孤僧”
的苏曼殊,接着是“我虽学佛未忘世”的八指头陀,最后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的弘一法师。好几次提笔,想细说与我“结缘”的三法师,最后都变成“此时无声胜
有声”。三诗僧之让我入迷,首先是其人,而后才是其诗。这种阅读趣味,虽然与专
业要求相去甚远,却是我切入晚清的最佳角度。直到今天,晚清文人心态,仍是我关
注的重点。
十年过去了,欣赏趣味未变,而“细说”的许诺仍然落空。台版《当年游侠人》中《行云流水一孤僧——关于苏曼殊》一文,实即是《学者的人间情怀》中的《苏曼殊小说全编序》。苏君特立独行,魅力四射,谈论晚清,缺了他确实有点可惜;但自破体例,殊为不值。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谈论蔡元培的小文,虽已入《中国大学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却依旧保留下来了,还加了个“附录”,显示自家“别有幽怀”。这么做,除了格外看重“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更因为区分专业著述与学术随笔的不同读者。
集中所收各文,多少总有点专业上的发现,与作家所写人物传记不同;但拟想读者依旧是大众。也正因此,所记所论,偏于人物的精神、气质、趣味,而不是其政治或学术上的功业。让诸多有趣味有神采的文人学者,走出专业的小圈子,以便大众欣赏与崇尚,这是本书的小小野心。至于文章长短不一,论述角度多有变化,那是事先没有统一规划造成的。当然,对于随笔这种文体来说,随意书写,不拘一格,也自有其好处。
至于将“当年游侠人”的范围,从晚清的康有为、章太炎,一直推衍到几年前刚去世的金克木、程千帆等,那是因为,我坚信,那些我曾有幸“从游”的师长们,也都值得后人鉴赏与品味。
北大百年校庆期间,我曾撰有《即将消逝的风景》一文,谈到:“江山代有才人出,单就‘授业’而言,所谓‘青黄不接’,大概属于危言耸听。不过,学生阅读的不只是‘书本’,更包括‘导师’。而我们这一代教授,是否经得住学生们挑剔的目光,是否还能为学生提供精神的乃至审美的享受,实在没有把握。”此文在大学生中流传甚广,以致常有人问我:没有长须飘拂的冯友兰,没有美学散步的宗白华,没有妙语连珠的吴组缃,没有口衔烟斗旁若无人的王瑶,未名湖是否显得寂寞多了。我想是的。
丙戌初一,爆竹声中,于京西圆明园花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