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40943
本书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生动诙谐的语言,解读有关佛、道、儒的古代建筑,讲解这些建筑中有关雕塑、佛教名山、佛教寺庙、佛塔、道教名山、道教庙宇、孔庙、关帝庙、武侯祠等方面的建筑知道。小小一本书,带你领略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巧与魅力,发现深藏在其中的生动的历史文 化与智慧。
第一章 雕塑 / 001
1. 佛像、神像/ 003
2. 石窟/ 024
第二章 佛教四大名山的艺术/ 047
1. 山西五台山/ 049
2. 浙江普陀山/ 056
3. 四川峨眉山/ 057
4. 安徽九华山/ 057
第三章 佛教的寺庙/ 059
1. 辽宁奉国寺/ 061
2. 山西大同华严寺/ 063
3. 河北正定隆兴寺/ 064
4. 北京法源寺/ 066
5. 山西广胜寺/ 069
6. 安徽黄梅县五祖寺/ 071
7. 湖北鄂州观音阁/ 073
8. 四川宜宾内江圣水寺/ 075
9. 云南石屏县秀山寺/ 078
10. 拉萨大昭寺/ 079
11. 昌都强巴林寺/ 081
12. 北京黄寺/ 081
13. 云南曼春满寺/ 083
14. 夏鲁寺 / 085
第四章 佛塔/ 087
1. 楼阁式塔/ 091
2. 密檐式塔/ 100
3. 亭阁式塔/ 104
4. 覆钵式塔/ 106
5. 花式塔/ 108
6. 金刚宝座塔/ 110
7. 经幢塔/ 113
第五章 道教名山/ 115
1. 湖北武当山/ 120
2. 四川青城山/ 123
3. 江西三清山/ 127
4. 江西龙虎山/ 128
第六章 道教庙宇/ 129
1. 北京白云观/ 131
2. 北京大慈延福宫/ 134
4. 湖北荆州黄陵庙/ 141
5. 四川省内江市罗泉镇盐庙/ 142
6. 广西容县真武阁/ 146
7. 山东章丘常道观/ 147
8. 山东长清灵岩寺/ 148
9. 山东泰安岱庙/ 150
第七章 崇拜/ 153
1. 先贤孔子和孔庙/ 155
2. 关公的庙——关帝庙/ 167
3. 武侯祠/ 175
4. 文丞相祠/ 183
5. 海瑞祠/ 185
后记/ 190
参考资料/ 192
什么是膜拜?一般来说,都是指信教而言。对于自家的祖宗只是祭祀而已,谈不到膜拜。那么,什么是宗教呢?百科全书上如是说:“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宗教并不是自打有人类以来就出现的现象,而是人为的现象。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像有些国家一样,大部分国人都信某一种教。
为什么中国人大多数不信教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历史上,中国一直是皇权至上的国家。说白了就是一直有皇上。你想啊,哪个皇上能让自己的子民去弄出一个比自己还要至高无上的物事去崇拜呢?历代的一些皇帝还经常一会儿灭这个教,一会儿灭那个教的,唯恐他们干出什么不利于皇上的举动。
不过在中国,信教的还是有的。如佛教、道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及基督教。
那么,在中国前前后后出现的这些教是打哪儿来的呢?其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出去请来的,有自己创造的,也有外来人(传教士)带来的。
在咱们中国本土,尤其在汉族人里,好像跟佛教、道教的关系比跟其他的教要密切得多。信教不信教的,常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菩萨保佑”“老天保佑”。所以我这里涉及宗教艺术的,就只表普通老百姓熟悉的佛、道两家了。要想了解其他宗教同样辉煌灿烂的艺术,请看本系列的其他书籍。
佛教作为一种文化,其领域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甚至天文等,给我国古代的文化增添了极丰富的内容。大到整个庙宇的布局,小到抱鼓石、栏板、柱头、墙面的花饰,无不精雕细刻。用“雕栏玉砌”四个字形容,真是贴切得很。
佛教给中国文化的贡献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平日所用的词汇 里,有许多是从佛家趸(dǔn) 来的。就拿“胡说八道”这个词来说吧, 其实人家本意不是贬,而是“胡人讲佛的八个正道”的意思。又如“一 丝不挂”,也不是如今人们所指的不穿衣服,而是没有一点点牵 挂的意思,是悟性很高的境界。又如“世界”也是佛家用语,“世” 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一念之差”里的“念”,在佛家 用语里是度量时间的最小单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崇拜伟人和英雄。诗歌、绘画、雕塑乃至民间故事里无不歌颂我们先人的事迹。在建筑方面就更是为他们建祠立庙。只看城市多有孔庙,稍大一些的城镇多有关帝庙,就可见一斑了。本书收集了其中的一部分,用以弘扬他们的精神,也借此传承咱们中华的精神。
张克群
妈妈领着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颐和园长廊,仰着头讲每一幅画的意义,在每一座有对联的古老房子前面读那些抑扬顿挫的文字,在门厅回廊间让我们猜那些下马石和拴马桩的作用,从那些静止的物件开始讲述无比生动的历史。
那些颓败但深蕴的历史告诉了我和妹妹世界之辽阔、人生之倏忽,和美之永恒。
从小妈妈对我们讲的许多话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与诗——其实诗就是你心灵的最远处。
在我和妹妹长大的这么多年里,我们分别走遍了世界,但都没买过一尺房子,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是我们的家园。
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考察古建筑,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妈妈年轻时容貌也毫不逊色)。那时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先生在清华胜因院与我家比邻而居。妈妈最终听从梁先生读了清华建筑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语系,从此对古建筑痴迷一生。妈妈对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家学渊源又给了她对历史细部的领悟,因此才有了这部有趣的历史图画(我觉得她画的建筑不是工程意义上的,而是历史的影子)。我忘了这是妈妈写的第几本书了,反正她充满乐趣的写写画画总是如她乐观的性格一样情趣盎然,让人无法释卷。
从小妈妈教我琴棋书画,我学会了前三样并且以此谋生,第四样的笨拙导致我家迄今墙上的画全是妈妈画的。我喜欢她出人意表的随意创造性。这也让我在来家里的客人们面前常常很有面子——“这画真有意思,谁画的?”“我妈画的,哈哈!”
为妈妈的书写序想必是每个做儿女的无上骄傲。谢谢妈妈,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后的很多年,又一次给了我做您儿子的幸福与骄傲。我爱你。
高晓松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