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64496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是有关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功能的两个重大问题。只有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才能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和修正主义,反对一切左的和右的观点;也只有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以创造性的,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第二讲 “姓马”与“信马”
“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专业可以变为单纯谋生的手段,而信仰则是高于谋生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第三讲 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全体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和郑重嘱托。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四讲 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学说中,凡属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论断或词句,都既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又同样属于当代,具有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整体,并不包括两个不同的部分,一部分属于当代,一部分属于非当代。马克思主义是具有实践性开放性的体系,它必须面对当代。不具有当代价值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终结。
第五讲 哲学关注现实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应该是哲学家们的“盛宴”,更不应该是哲学家个人的私语和独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与功能,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立足现实,面对时代,为捕捉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的问题而提供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的哲学视角。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相脱离,无异于自我放逐和自我边缘化。
第六讲 坚持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行动支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并不限于纯意识形态领域,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的指导作用。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作用,因为只有坚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才有可能通过意识形态辐射到其他领域,真正确立其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边缘化和失语,往往是政治领域、文化领域和经济领域危机的先兆。
第七讲 当前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历史和哲学确实可称为人类智慧的双眸。哲学给人以人类思想智慧,历史给人以人类实践经验。理论、现实、历史三者的结合,是我们理论工作者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正确道路。
第八讲 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我们观察当代一切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在当代,如果对任何国际和国内问题的分析,没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就很难得出正确结论,对历史问题的研究同样如此。
第九讲 价值评价与事实评价
历史的重要性是指历史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历史的价值评价则是指对其作用和意义的评价。从我们的存在来说,没有历史我们自身就失去了存在的任何可能性,当代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从后人可以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来说,历史的重要性在于,我们的智慧来自历史的继承,是积累性的智慧,是一代一代人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第十讲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种学说的生命力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是否有社会需要。这种需要,不仅是它产生的社会原因,还是它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原因;二是是否包含真理性因素,具有超越自己时代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三是有无实现这种学说的力量和传人。
第十一讲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不要抽象地争论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尤其是非历史主义地争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高下优劣抑扬褒贬。一个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理论指导,一个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第十二讲 历史周期率问题
历史周期率是历史上农民革命、王朝兴亡和政权更迭中常见的一种现象。社会主义社会按其本质应该跳出周期率,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表明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可能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中跳出历史周期率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第十三讲 树立新财富观
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财富观有深远影响,但终具有决定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财富观的秘密存在于生产方式之中:小国寡民与安贫乐道只能源自农业生产方式;经济人假设与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则有自己的新财富观。历史唯物主义是打开财富观演变之锁的钥匙。
第十四讲 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
普世价值与共同价值易混淆。共同价值,可以具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普遍性,因为它是一种价值共识,而普世价值似乎是各国都应该必须认同的一种普遍的价值共识。其实,普世价值观是一种以抽象普遍性为依据、以拒斥差异化为目标的具有当代政治目的的唯心主义价值观。在当代西方和国内少数人借助强势话语霸权,把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和他们所解释的民主、自由、人权观念等奉为普世价值,作为政治斗争手段。
第十五讲 哲学与人生
“人为什么活着?”是探讨人活着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阴阳结合,父母所生,是自然界规律;“为了什么活着?”是人生活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要交给医学、交给生命科学去解答,现在的人工受孕,试管婴儿,都是在制造生命;而“人为了什么活着?”这属于人生追求问题,是讲人生的目的,属于哲学,属于人生观问题。
近日,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陈先达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十五讲》已经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即日起全国新华书店发行。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方便广大的理论工作者、党员干部以及青年学生更好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并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人民出版社特邀请陈先达教授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一书。全书立足中国现实,以问题为导向,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为关注的十五个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问题作了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哲学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如何进行价值评价与道德评价?为何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如何树立新的财富观?我们所说的价值共识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何本质区别?如何从哲学的维度悟透人生?全书说理透彻,行文流畅,既具有学术厚度又具有可读性。可供理论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研究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参考,对青年学生正确理解当代现实问题也具有引领作用。
如沐春风的惬意
——读陈先达新著《马克思主义十五讲》
周文莲
孔子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读陈先达先生的新著《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版),让我感觉到一种徐徐春风,飘然而至的快乐。我不禁感叹,这哪里是在研读深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仿佛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陈先达先生的《马克思主义十五讲》无愧于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解读。如何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并*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而这些问题正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时,需要我们理论工作者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的开篇*讲就讲述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陈先达先生从四个方面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回答,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时代是的需要,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批评性继承,更是明确回答了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并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的生命远远超过他的个体生命。从而明确了在马克思逝世一百三十多年后,马克思的思想魅力并没有因时间的久远而消失,相反,马克思主义仿佛屹立于地球*处的灯塔,光芒四射,成为一颗耀眼的东方明珠。当前有不少学者把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对立并分割开来,鼓吹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是与马克思相对立的另外一种学说,这些表面上是推崇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则是在贬低马克思。在《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中陈先达先生解决了一个如何做到真懂真信的问题,从而教导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衡量是否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对某个文本或者文本的某句话的不同解读,而是应该熟知贯穿全部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基本原理。稍有不慎,便容易落入思想的陷阱。
如何解决真懂真信问题,如何让绝大多数教员,尤其是思想理论课教员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能够做到理论自信,陈先达先生在《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中提到“姓马”(专业)容易“信马”(信仰)难的朴实又风趣的语言,我想这句话,将会成为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克思主义专业的学生都耳熟能详的一句佳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不少,要解决的问题更是很多。社会上各种阴暗面的存在,社会的种种不公,还有时不时被会曝出来的让人愤怒和不满的一些社会现象,我们在批评、在抨击的时候,很容易就会出现不能明察秋毫而不见舆新,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我们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共产党,陈先达先生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从不犯错误的政党,也没有完美的社会,即使是中国共产党,即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我们也会走偏路,走弯路。不可否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我们的人民群众,有不满,可以理解,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政党,正在努力地去解决好这些问题,中国正在中共的领导下走向更加富强民主文明的明天。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正是证明了教条主义的失败,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需要不断的与时俱进。
习近平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殷切希望和郑重嘱托,并作出两个不可替代的重要论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写过一本书《论学者的使命》,谈的就是学者的社会责任问题。其中的学者不一定是哲学社会工作者,但是哲学社会工作者一定要懂得自己的社会责任。哲学社会工作者肩负着研究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这都需要我们把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这也是陈先达先生《马克思主义十五讲》第三讲中提到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十五讲》可以说是一本把习近平书记的两个判断讲清、讲明、讲透的好书。
在《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之后的十二讲中,包括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哲学如何更好地关注现实?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功能?如何进行价值评价与道德评价?为何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由之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深层次的内在关联?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历史周期率的关系?如何树立新的财富观?我们所说的价值共识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有何本质区别?如何从哲学的维度悟透人生?陈先达先生从说理的角度娓娓道来,让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如沐春风,享受着哲学的盛宴,可以说,这本书告诉我们:文章应该如何写,更教会我们问题应该如何看?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