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20355247
内容简介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1949-2019)》从语言学研究的专业性出发,采取分专题的方式,突出重点,主要从理论、方法、领域的进展等对包括当代中国语言学学术史研究、语音与音韵学研究、词汇与语义学研究、语法学研究、文字学研究、修辞与语用学研究、汉语方言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当代外国语言研究、语言教学研究、计算语言学研究、语言学交叉学科研究、语言规划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
目 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语言学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第二节 语言学研究的总体状况
第三节 编撰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节 语言学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第二节 语言学研究的总体状况
第三节 编撰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章 语音研究
第一节 基于传统不断深入的音韵学
第二节 日新月异的实验语音学
第三节 引进借鉴中发展的音系学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文字学研究
第一节 古文字研究
第二节 近代汉字研究
第三节 现代汉字研究
第四节 文字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章 词汇学研究
第一节 词汇语义学研究
第二节 汉语词汇研究
第三节 词汇对比研究
第四节 词典学与术语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五章 语义学研究
第一节 早期汉语语义研究
第二节 现代语义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21世纪现代语义学的百花齐放
第四节 汉语语义学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六章 现代汉语语法学研究
第一节 结构主义转向
第二节 结构主义的中国化
第三节 语法理论的多元化
第四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几个热点论题
第五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基本态势及若干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七章 汉语语法史学研究
第一节 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初创时期
第二节 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发展时期
第三节 汉语语法史研究的繁荣时期
第四节 汉语语法史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第八章 修辞学研究
第一节 修辞学的普及与沉寂期
第二节 修辞学的发展期(上)
……
第九章 语用学研究
第十章 汉语方言学研究
第十一章 汉语教学研究
第十二章 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第十三章 外国语言研究
第十四章 语言信息处理研究
第十五章 心理语言学研究
第十六章 领域语言学研究
第十七章 语言规划研究
索引
后记
修订后记
前 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修订出版《当代中国学术思想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对于推动我国当代学术史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考量,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是重大的学术任务,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学术自觉,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担当精神,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上有过硬的举措、实质性进展和更大作为。《丛书》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具体措施之一。
研究学术思想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学术思想历来被视为探寻思想变革、社会走向的风向标。正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所言,“学术思想与历史上之大势,其关系常密切。”“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我国古代研究学术思想史注重“融合”“会通”,对学术辨识与提炼能力有特殊要求,是专家之学,在这方面有大成就者如刘向、刘歆、朱熹、黄宗羲等皆为硕学通儒。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学术思想史研究亦以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发轫,以章炳麟、钱穆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用现代学术视角“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开始将学术思想史研究与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少有影响的名品佳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凸显,在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但是,我国当代学术思想史研究没有跟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步伐,呈现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公认的学术思想史大家屈指可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大论断和战略任务。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考量,关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是重大的学术任务,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学术自觉,以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和担当精神,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上有过硬的举措、实质性进展和更大作为。《丛书》即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具体措施之一。
研究学术思想史是我国的优良传统之一。学术思想历来被视为探寻思想变革、社会走向的风向标。正如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所言,“学术思想与历史上之大势,其关系常密切。”“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学术思想焉求之。”我国古代研究学术思想史注重“融合”“会通”,对学术辨识与提炼能力有特殊要求,是专家之学,在这方面有大成就者如刘向、刘歆、朱熹、黄宗羲等皆为硕学通儒。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逐渐发展起来,学术思想史研究亦以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发轫,以章炳麟、钱穆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用现代学术视角“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开始将学术思想史研究与近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少有影响的名品佳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更加凸显,在研究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但是,我国当代学术思想史研究没有跟上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步伐,呈现出“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的状况,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公认的学术思想史大家屈指可数。
免费在线读
《当代中国语言学研究(1949-2019)》:
毋庸讳言,汉语语法研究自《马氏文通》起就以借鉴和吸收国外语法研究理念和方法乃至基本分析框架作为自身发展的基本动力。有的学者则将这种国外理论汉语化的过程视为模仿或机械模仿,为此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这是每次大的语法学讨论中都引起争论的焦点,世纪之交的争论更加激烈。关于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借鉴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是新的形势下需要重新思考的重大问题,这关系到汉语语法研究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的历程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对国外某些理论的模仿,而是有效的借鉴;虽然借鉴中常有机械模仿的地方,然而总体而言,在借鉴中仍然体现出不懈的创新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借鉴一家一派,即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思路来分析汉语语法现象,出现相对一致的研究局面,学界所关注的论题往往有很大的重合。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现象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很多基本问题的认识虽未充分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国外语言学理论汉语化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在新的理论指导和启发下所挖掘出的新的汉语事实也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基于汉语事实的理论探求也有了新的收获。
(一)借鉴和吸收仍是推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动力
汉语语法研究在较长时期里基本上仍在传统语法研究的框架中展开,对国外新起的语法理论比较隔膜。即便是吸收国外语言学理论,也往往慢几拍。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进行汉语(语法)研究只能“悄悄地化用”,而且所借的对象主要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生成语法理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比较多的介绍,但实际的汉语生成语法研究仍迟至90年代才开始有专题性的探讨。此时,生成语法之外的一些流行的语法理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引介和汉语化过程,如功能语法学、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法化理论等。相对于形式语法的研究,基于功能、认知的语法研究在汉语研究中显得更加活跃和充分,研究人数、论著发表、专题会议等都远远超过形式语法的研究。虽然在如何借鉴、如何创新、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汉语现象等方面仍有不小的争议,但无论是功能语法的研究还是形式语法的研究,在当下的学术生态中借鉴和吸收新的研究观念和方法仍是推动汉语语法研究的最重要的力量。学界已经逐步认识到,若想充分展开汉语学术研究,仅仅有汉语语言(学)的眼光显然是不够的,即便再加上印欧语言(学)的眼光也不充分,必须具备世界语言(学)的眼光。无所借鉴的学术研究固然也有可能做出某些创新,但借鉴既有的先进理念和成果则更加有利于创新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也充分体现了对人类智慧的尊重和重视。
借鉴和吸收的广度和深度及国际化程度与研究群体直接相关。当前语法研究的主力军是先后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总体而言,他们有比较宽的学术视野,外语背景更加丰富,出国读书、访学的机会在增加,国际交往增多,这必然使汉语研究国际化程度逐步加深。在引入、吸收和应用国外最新理论的过程中,博士学位论文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国外学术理论的及时引介仍然是推进汉语研究、带领年轻学者尽快走到学术前沿的重要力量。国际化,首先是研究主体即学者的国际化,他们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研究领域逐渐跟国际接轨。同时,国际学术中国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加速。这两股力量的结合,使汉语语法研究乃至整个汉语语言学研究逐步融人到国际语言学研究的主流之中,理论的应用和更新的速度在加快,汉语研究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
……
毋庸讳言,汉语语法研究自《马氏文通》起就以借鉴和吸收国外语法研究理念和方法乃至基本分析框架作为自身发展的基本动力。有的学者则将这种国外理论汉语化的过程视为模仿或机械模仿,为此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语言学”。这是每次大的语法学讨论中都引起争论的焦点,世纪之交的争论更加激烈。关于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借鉴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是新的形势下需要重新思考的重大问题,这关系到汉语语法研究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百年来的汉语语法研究的历程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对国外某些理论的模仿,而是有效的借鉴;虽然借鉴中常有机械模仿的地方,然而总体而言,在借鉴中仍然体现出不懈的创新追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借鉴一家一派,即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思路来分析汉语语法现象,出现相对一致的研究局面,学界所关注的论题往往有很大的重合。而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现象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很多基本问题的认识虽未充分体现百家争鸣的局面,但国外语言学理论汉语化的深度和广度是前所未有的,在新的理论指导和启发下所挖掘出的新的汉语事实也达到前所未有的丰富程度,基于汉语事实的理论探求也有了新的收获。
(一)借鉴和吸收仍是推进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动力
汉语语法研究在较长时期里基本上仍在传统语法研究的框架中展开,对国外新起的语法理论比较隔膜。即便是吸收国外语言学理论,也往往慢几拍。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借鉴国外语言学理论进行汉语(语法)研究只能“悄悄地化用”,而且所借的对象主要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生成语法理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有比较多的介绍,但实际的汉语生成语法研究仍迟至90年代才开始有专题性的探讨。此时,生成语法之外的一些流行的语法理论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引介和汉语化过程,如功能语法学、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语法化理论等。相对于形式语法的研究,基于功能、认知的语法研究在汉语研究中显得更加活跃和充分,研究人数、论著发表、专题会议等都远远超过形式语法的研究。虽然在如何借鉴、如何创新、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汉语现象等方面仍有不小的争议,但无论是功能语法的研究还是形式语法的研究,在当下的学术生态中借鉴和吸收新的研究观念和方法仍是推动汉语语法研究的最重要的力量。学界已经逐步认识到,若想充分展开汉语学术研究,仅仅有汉语语言(学)的眼光显然是不够的,即便再加上印欧语言(学)的眼光也不充分,必须具备世界语言(学)的眼光。无所借鉴的学术研究固然也有可能做出某些创新,但借鉴既有的先进理念和成果则更加有利于创新和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且这也充分体现了对人类智慧的尊重和重视。
借鉴和吸收的广度和深度及国际化程度与研究群体直接相关。当前语法研究的主力军是先后进入学术研究领域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总体而言,他们有比较宽的学术视野,外语背景更加丰富,出国读书、访学的机会在增加,国际交往增多,这必然使汉语研究国际化程度逐步加深。在引入、吸收和应用国外最新理论的过程中,博士学位论文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国外学术理论的及时引介仍然是推进汉语研究、带领年轻学者尽快走到学术前沿的重要力量。国际化,首先是研究主体即学者的国际化,他们的思想、观念、研究方法、研究领域逐渐跟国际接轨。同时,国际学术中国化的进程也在逐步加速。这两股力量的结合,使汉语语法研究乃至整个汉语语言学研究逐步融人到国际语言学研究的主流之中,理论的应用和更新的速度在加快,汉语研究的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升。
……
评论
还没有评论。